仅仅是赵括的“纸上谈兵”导致了赵国的长平之战大败吗?

当然不是 , 战争是国家之间综合国力的比拼 , 赵弱秦强的态势 , 不是单凭赵括一己之力即可逆转的 。 综合来看 , 长平之战大败是赵国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 , 对于局势发展准备不足 , 走一步看一步 , 眼光短视以至于导致最后的溃败 。 说是赵括“纸上谈兵”纯粹是以后果推定原因 , 缺乏历史唯物观 。 仅从“纸上谈兵”四字即可明白 , 战国时期哪里有纸 , 纸是东汉时期才发明出来的 。


仅仅是赵括的“纸上谈兵”导致了赵国的长平之战大败吗?

仅仅是赵括的“纸上谈兵”导致了赵国的长平之战大败吗?// //

一开始赵国就一错再错 , 明明知道上党是秦国必争之地 , 面对上党太守冯亭送到嘴边的肥肉愣是没抵住诱惑 , 吃下了上党这块肥肉 。 按说这时也没什么错 , 上党位于今山西东南部长治地区 , 一半归韩 , 一半归赵 。 赵属上党地势一半 , 而韩属上党向南跃过太行山山麓与韩国的本土相望 。 太行山蜿蜒连绵 , 陡峭难越 , 只在峡谷里有一些孔道可以穿行 , 也就是所谓的太行八陉 , 也叫做羊肠坂道 , 地势险要 。 上党是高地 , 如果秦国占领上党 , 就可以居高临下威胁赵都邯郸 , 而如果赵国占领上党的话 , 就可以将秦军堵在上党外 , 再也威胁不到赵都邯郸 , 赵国的地缘政治将会改善 。 因此与其被动地被别人威胁 , 不如主动出击 , 先期将这个威胁消除 。 正因如此 , 赵国才决定干预上党 。


仅仅是赵括的“纸上谈兵”导致了赵国的长平之战大败吗?

仅仅是赵括的“纸上谈兵”导致了赵国的长平之战大败吗?// //

?

错就错在对秦国战略意图产生误判 , 还以为局势跟以前一样 , 最多就是刀兵相见 , 从没意识到秦国为了实现东进一统天下 , 必然会一心灭掉当时的邻居赵国这个身边唯一的军事强国 。 秦国一直在主动的部署发动全面战争 , 而赵国则是不断的被动应对 。 双方在对峙过程中也是秦军步步紧逼 , 老将廉颇节节败退 。

我们都知道 , 一直以来的人们都认为换掉廉颇是个错误 , 如果坚持用廉颇 , 坚持用廉颇坚壁清野固守城池的战术一定会把劳师远征的秦军拖死 。 但是 , 用历史唯物观看待当时的局势 , 赵国很可能等不到把秦军拖死 , 自己就先死了 。 为什么?因为战争是人打的 , 有人就要吃粮 , 那可不是几百人几千人 , 是几十万人 。 就战国时期的生产力 , 粮食只能通过人力运送到前线 , 但是在运送过程中人吃马喂的损耗极大 , 以当时赵国的生产力和粮食储备根本耗不起 。 秦国就不一样了 , 秦国大后方有蜀地这个大粮仓 , 而且粮食和兵力可以通过水路源源不断的运送到前线 , 几乎没有损耗 。 虽说秦昭襄王连15岁以上的男丁都征发到前线 , 几乎可以说是把家底都拿出来了 , 但是赵国更拖不起 , 赵王连家底都拿不出来了 , 只能到处借粮 。 也就是说 , 赵括放弃坚守的战术急于反攻是形势所迫 , 否则只能坐等一点点被耗死 , 那时必败无疑 。


仅仅是赵括的“纸上谈兵”导致了赵国的长平之战大败吗?

仅仅是赵括的“纸上谈兵”导致了赵国的长平之战大败吗?// //

而且秦国方面也不是全身而退 , 自身战斗力也是损耗大半 , 否则何至于已经灭掉赵国几乎所有生力军 , 最后也没拿下邯郸灭掉赵国 。 反而被邯郸军民上下一心守住城池 , 搞得未来的秦始皇当年的嬴政差点被愤怒的赵国人拍死在萌芽中 。

如果一开始赵国即主动意识到秦赵之间早晚会有一场灭国级别的战争 , 当下局势不能拖 , 拖得越久对自己越不利 , 而寻求速战速决 , 以赵国当时的战斗力鹿死谁手真的未可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