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春秋战国的动荡而生,诸子百家的思想也猛烈的碰撞在一起

春秋战国之际 , 是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发生急剧变化的时代 。 面对动荡不定的时局形式 , 战国时人针对所遭遇的种种社会和人生问题 , 进行不同角度的反思 , 形成了各种思想流派 , 史称“诸子之学” 。 先秦诸子之学 , 出现于春秋晚期 , 而大盛于战国 。 各流派的代表人物 , 围绕着当时社会的核心议题展开辩论 , 他们彼此诘难 , 相互争鸣 , 各种观点激烈交锋 , 史称“百家争鸣” 。 “诸子百家”之学“蜂出并作 , 各引一端 , 崇其所善 , 以此驰说 , 联合诸侯”(《汉书·艺文志》) , 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热闹局面 。


应春秋战国的动荡而生,诸子百家的思想也猛烈的碰撞在一起

应春秋战国的动荡而生 , 诸子百家的思想也猛烈的碰撞在一起// //

战国诸子之学的兴起 , 具有特殊的时代背景 , 是当时社会变迁过程中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 首先 , 诸子之学兴起 , 与古代知识系统的生产与传播机制的变化有着密切关联 。 西周春秋时期 , 知识的生产和传播 , 通常都被官府所垄断 , 由周天子所控制的“王官之学”是社会知识的最重要的来源 , 史称“学在官府” 。


应春秋战国的动荡而生,诸子百家的思想也猛烈的碰撞在一起

应春秋战国的动荡而生 , 诸子百家的思想也猛烈的碰撞在一起// //

王官之学的主体 , 是以“六经”(《易》、《诗》、《书》、《礼》、《乐》、《春秋》)为主体的学术知识系统 , 均掌握在特定的贵族集团手中 , 普通人是无法接触的 。 从春秋晚期开始 , 随着周王“天下共主”权威的丧失 , 原有的“学在官府”的知识垄断局面逐渐被打破 , 开始出现“天子失官 , 学在四夷” , 这就使得原来只被王朝贵族所垄断的学术知识 , 开始向社会下层散布 , 逐渐下移于民间 。


应春秋战国的动荡而生,诸子百家的思想也猛烈的碰撞在一起

应春秋战国的动荡而生 , 诸子百家的思想也猛烈的碰撞在一起// //

到了春秋晚期 , 随着私学教育的出现 , 非贵族出身的普通人 , 也可以有机会接受教育 , 知识传播面更加广泛 , 直接催生了以“劳心”为主的“士”阶层的兴起 , 促进了学术思想及知识文化的广泛传播 。 这就为精神文化的进一步发育提供了社会基础 。 同时 , 随着学术文化传播规模的日盛 , 不同文化系统和知识体系之间的冲突、交织与渗透 , 也逐渐加强 , 从而大大刺激了思想文化的重组与更新 。


应春秋战国的动荡而生,诸子百家的思想也猛烈的碰撞在一起

应春秋战国的动荡而生 , 诸子百家的思想也猛烈的碰撞在一起// //

其次 , 春秋战国之际的社会动荡局面 , 催生了社会思想的变化 , 刺激了各派学说的兴起 。 春秋战国之际 , 旧有社会秩序的解体、新的社会因素的诞生 , 带来了社会格局的一系列巨大变动 , 必然会引发社会思潮的潜在变化和持续发酵 。 此外 , 随着战国时期社会局势的变化 , 旧的社会治理模式已不再适用 , 新的治理模式又尚未定型 , 面对社会变局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和时代难题 , 不同的思想流派 , 依据不同的价值判断 , 纷纷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 , 各种流派的激烈交锋和互相辩洁 , 必然会带来学术思想体系的冲突、更新与交融 , 从而为诸子之学的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 。


应春秋战国的动荡而生,诸子百家的思想也猛烈的碰撞在一起

应春秋战国的动荡而生 , 诸子百家的思想也猛烈的碰撞在一起// //

第三 , 列强兼并形势下各国的人才争夺和激励政策 , 为诸子争鸣提供了宽松优厚的环境 。 列国在兼并形势下 , 竞相颁布优惠的人才政策 , 招贤纳士 , 对各种不同思想学说采取宽松政策 , 以图实现富国强兵之目标 。 此时 , 统一的意识形态尚未形成 , 从而为不同流派思想的传播提供了可能的空间;而各国的才学之士 , 为获得统治者赏识 , 或出魏入秦 , 或出秦入齐 , 或自齐入楚 , 频繁出入各国 , 谋求以学干禄的机会 , 这就为各学派的竞争提供了重要的发展空间 , 同时也为思想学术的交流与传播 , 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条件 。 于是 , 各个思想学派间、同一学派的不同流派之间 , 既相互斗争又相互交流与学习 , 刺激并促成了争鸣局面的出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