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仓系国脉--古人如何储存粮食

“粮仓系国脉 , 民心定乾坤”历朝历代 , 粮食问题都是国家的头等大事 , 由于古代生产力的制约 , 粮食储存就显得尤为重要 。 那么古人究竟是如何解决粮食储存问题的呢?

古代余粮少 , 百姓难储存 , 也就是用布袋、瓮、瓦罐储存粮食 。 地主家多有囤垛或粮仓 , 以干燥、通风为主 。 遇到储粮害虫感染 , 以晾晒为防治办法 。 国库 , 则是在干燥、低温的情况下保存粮食 , 用粮仓储存加以特殊工艺 , 储存效果不错 。


粮仓系国脉--古人如何储存粮食

粮仓系国脉--古人如何储存粮食// //

《礼记王制》中论述:“国无九年之蓄 , 曰不足;无六年之蓄 , 曰急;无三年之蓄 , 曰国非其国也” 。 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对粮食种植和储存表现出高度重视 。 古代的粮仓也应运而生 , 如西周的陇东粮仓、秦汉的敖仓、隋唐的洛口仓和含嘉仓等 。

以上世纪60年代发掘的天下第一仓“含嘉仓”为例 , 其面积是中国考古史上 , 甚至是世界考古史中独一无二的大发现;这座巨大粮仓目前共发现了287座用以储存粮食的仓窖 , 仓窖排列整齐 , 是一座规划完善的国家级粮仓 。

“含嘉仓”除了面积令人惊叹以外 , 真正让人惊奇的是粮仓内发掘出千年前的粮食 , 竟然保存良好 , 与今天的“陈粮”几乎没有区别 , 这一发现足以说明在隋朝 , 我国储存粮食的技术就相当纯熟 。 更让人惊讶的是 , 出土的部分粮食还被送到“洛阳农科所” , 经过特殊培育后竟能正常生根发芽 , 并于第二年结出了果实 。


粮仓系国脉--古人如何储存粮食

粮仓系国脉--古人如何储存粮食// //

当时的储存技术竟然使得粮食种子的繁育能力在千年之后还得以保存 , 仅这一点就足以震撼世界;这也说明了“含嘉仓”在防潮、密封性等方面都技术成熟 , 充分体现了我国隋朝时期的建筑工艺和粮食储存技术都已达到了相当先进的水平 。

那么当时究竟是用什么样的方式达到如此精良的储存水准的呢?隋朝时期储存粮食的方法归纳为三点:第一点是要保证干燥 , 因此“含嘉仓”修筑在地势较高 , 且环境干燥的地方;第二点 , 考古人员发现仓窖壁上多有火烧过的痕迹 , 后经考古工作者证实 , 这是在粮食倒进仓窖前必须要做的工作 , 就是用火烘干四壁以保证仓窖的干燥和灭菌;第三点也是其储存粮食的关键步骤 。 这一步骤相对繁琐 , 据史料记载“以草木灰顺势摊在窖底 , 上铺木板 , 木板之上铺席子 , 席上垫谷糠后再铺以席” , 这还仅仅是第一步;做完这些之后还要在窖壁上用一层席子包裹 , 然后铺上一层“糠” , 最后再以一层席子覆其上;过程仍旧没有结束 , 最后还要在距离地面半米处同样用两层席子夹一层糠的方式覆盖 , 这种方法是隋朝时期用以储存粮食特殊发明的“席子夹糠”法 。


粮仓系国脉--古人如何储存粮食

粮仓系国脉--古人如何储存粮食// //

这个方法延续到唐朝 , 为了保证食品安全 , 当时的粮食储存是有官方“保质期”的 , 稻米“保质期”为五年 , 谷子“保质期”为九年 。

除了“含嘉仓” , 历史上还有很多著名的粮仓 。 比如在楚汉争霸之时 , “敖仓”常常成为双方争夺的目标 , 刘邦先下手为强 , “军荥阳 , 筑甬道属之河 , 以取敖仓粟” 。 但随后“项王数侵夺汉甬道 , 汉王食乏 , 恐 , 请和 , 割荥阳以西为汉” 。 《史记》的记载 , 清晰地表明了“敖仓”在那场战争中的重要性 。

粮仓在隋末天下大乱时 , 同样成了影响谁能称王的关键所在 。 瓦岗军将领李密在夺取洛口仓后 , 大量饥民和缺粮的义军投奔 , 为瓦岗军的壮大奠定了基础 。 随后 , 李密大意丢失“洛口仓”和“回洛仓” , 数十万之众一瞬间崩溃 。 可谓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

那么多关于粮仓的史料充分说明粮食储存在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 , 重农抑商的大环境下 , 更重要的角色是承担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的职能 。 而我国古人早就以自己超凡的智慧 , 将粮食储存工艺发展的非常纯熟 , 以保障国家安定和人民生活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