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再走长征路】一块国宝级木板借条背后的往事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采访人员再走长征路】一块国宝级木板借条背后的往事

央广网成都7月31日消息(采访人员夏恩博)在四川松潘县红军长征纪念馆里 , 有一件国家一级文物展品 , 被当做该馆的“镇馆之宝” , 那是一个特殊的“借条” 。

不同于我们平时所见过的任何写在纸上的借条 , 这“张”借条是写在一块木板上的 , 其中的内容大致为:“我们割了这块田的二百斤青稞 , 我们自己吃了 。 这块木牌 , 可作我们购买你们这些青稞的凭据 。 请你们归来以后 , 拿着这块木牌向任何红军部队或苏维埃政府 , 都可兑取与我们吃你们青颗价值相等的银子、茶叶与你们所需要的东西 , 在你们还未曾兑得这些东西前需要好好保存这块木牌子 。 ”


【记者再走长征路】一块国宝级木板借条背后的往事

【采访人员再走长征路】一块国宝级木板借条背后的往事// //

当年红军留给当地群众的木板借条(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采访人员 夏恩博 摄)

这块特殊的借条 , 是1935年红军从松潘毛尔盖地区经过时留下的 。 据松潘县党史和地方志办公室主任车华强介绍 , 1935年7月 , 由红一方面一三军团、红四方面军四军、三十军组成的右路军来到毛尔盖地区 , 集结修整待命 。 在此之前的6月26日 , 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小金县两河口镇召开了著名的“两河口会议” , 会议确定了北上建立川甘陕苏区根据地的战略 , 并且制订了“松潘战役计划” 。 然而 , 由于张国焘意图南下拖延战机 , 加之国民党军队在松潘调集了大量精锐 , 致使中央军委不得不放弃“松潘战役计划” 。 最后 , 红军要实现北上建立根据地的战略目标 , 就必须从毛尔盖进入松潘大草地 。

此时的红军 , 由于此前的残酷战斗和翻越大雪山的疲劳行军 , 已经疲惫不堪 。 而最重要、最迫切的问题就是为通过草地准备粮食 。 据车华强研究史料 , 红军仅仅因为饥饿所导致的减员 , 就达到平均每公里倒下三四名战士的程度 。 在毛尔盖 , 由于国民党反动势力的虚假宣传 , 致使生活在这里的很多藏族百姓把红军想象成“杀人喝血”的强盗 , 纷纷躲了起来 , 把粮食也藏了起来 。 为了做好群众工作 , 红军把留在家里的老人孩子请到部队里 , 用仅有的一点口粮请这些老人孩子吃饭 , 并向他们宣传党和红军的政策 。 “赴宴”的老人们发现 , 红军的饭竟然没有一点咸味 。 原来 , 红军已经无盐可吃 。

到了8月中旬 , 地里的青稞日渐成熟 , 但是 , 老百姓们却不敢回家收割 。 为了筹粮 , 红军广大指战员自己动手去收割青稞 。 但是 , 红军在收割庄稼时有三个原则:一是先收割土司、头人等大户人家的粮食;二是无特殊情况不得收割普通藏族百姓的粮食;三是如果不得不收割普通百姓的粮食 , 必需留下百姓的口粮 , 同时要写下收据 。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 是红军坚决贯彻的纪律 。 对于收割的粮食 , 红军采用制作木板借条的办法 , 将这些形式独特的借条插在老百姓的田埂上 。

由于不断的战乱和变迁 , 尽管红军当时留下了很多借条 , 但是被当地群众保留下来的却很少 , 因为许多纸质的借条保存不善而丢失 , 木板借条也大部分被当做柴火烧掉或者板材使用 。 纪念馆里的这块木板 , 是无意中发现并被收藏起来的 。 而在毛尔盖镇克藏村仁青卓玛家 , 一块保存更加完好的木板借条 , 被他们家当成了传家宝 。 仁青卓玛曾经对人说:“此生根本没想到 , 当年红军在那么饥饿的时候 , 还会为我们留下的这样的借据 , 这出乎了我的意料 。 ”

解放后 , 毛泽东主席曾经感慨说:“红军长征途中欠的唯一的外债 , 就是吃了藏族群众的粮食 。 他们没有怪我们 , 但这笔债将来一定要还 。 ”


【记者再走长征路】一块国宝级木板借条背后的往事

【采访人员再走长征路】一块国宝级木板借条背后的往事// //

毛尔盖镇阿藏村96岁的罗让老人(右)接受采访人员采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采访人员 夏恩博 摄)

如今的毛尔盖地区 , 不仅有绿水青山 , 而且当地群众的生活水平也越来越好 。 走在前往毛尔盖的路上 , 一路可见颇具少数民族特色的漂 亮住房 , 许多都是通过移民搬迁工程建成的 , 农民享受国家的低息或无息贷款 。 农民享受退耕还林补贴、新农合等普惠政策 , 从事山林守护、村路保洁等工作的人 , 还可以得到公益性岗位补贴 。 毛尔盖镇阿藏村96岁的罗让(音译)老人清楚记得 , 小时候生活的艰辛:“现在的生活 , 是那个年代根本没法比的 。 ”而在阿坝马尔康 , 70岁的藏族老人路业康告诉采访人员:“党的政策那么好 , 各种补助多的很 , 我都数不过来咯 , 我现在理解 , 这也是在回报我们嘛 , 这就是不忘初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