褒贬不一的清“四王”仍有许多我们可学之处

“四王”是清初画坛的正统派 , 深受以皇帝为中心的贵族士大夫阶层的喜爱 。

他们在艺术上强调“师古”、“临摹” , 技法功力极为深厚 , 其成员为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四人 , 因四人皆姓王 , 故称“四王” 。 他们对清代和近代山水画有着深远影响 。


褒贬不一的清“四王”仍有许多我们可学之处

褒贬不一的清“四王”仍有许多我们可学之处// //

清·四王关系图

王时敏、王鉴之间有师友亲属关系 。 在绘画风尚和艺术思想上 , 直接或间接受董其昌影响 。

王翚、王原祁常出入宫禁 , 烜赫南北 。 前者综合宋元各家各派 , 缔造了一套体例完备的画格;后者把元代黄公望一系 , 糅和实质 , 融化精神 , 亦一成就 。

王时敏:四王翘首

运腕虚灵 , 布墨神逸

随意点刷 , 丘壑浑然

王时敏被封为“四王之首” , 因王时敏、王鉴、王原祁是江苏太仓人 , 其中王鉴小他六岁 , 算是王时敏的子侄辈 , 时常切磋画艺 , 是清初画坛的领军人物 。

王时敏出身在书香门第 , 遍摹宋元名迹 , 对文人画的内涵深受董其昌等人的赏识 。 在董其昌的指点和影响之下 , 王时敏走上师古之路 。 在他看来 , 这条路才是绘画的正统 。


褒贬不一的清“四王”仍有许多我们可学之处

褒贬不一的清“四王”仍有许多我们可学之处// //

清 王时敏《丛林曲调图》

《丛林曲调图》置一座高山大岭为主体 , 其周围为群山环护 , 林木密植 , 屋舍掩映 。 山涧一条河流由远及近曲转而来 。 近岸山脚古亭独立 , 杂树蔽阴 。 画中笔隽秀 , 写物具体而不拘执 , 造景丰富端庄 , 境界虚和 。


褒贬不一的清“四王”仍有许多我们可学之处

褒贬不一的清“四王”仍有许多我们可学之处// //

清 王时敏《云峰树色图》

《云峰树色图》以"高远"法取势 , 构图呈"S"形循环上升 。 山石沉浑雄健 , 树木苍厚繁密 , 画风凝重古朴 。 近景松树松枝翠绿 , 枝干姿态各异 。 中景山体险要 , 重峦叠嶂 。 远景中间 , 山峰如柱 , 是整个画面的气魄所在 。 山石沉浑雄健 , 树木苍厚繁密 , 画风凝重古朴 。


褒贬不一的清“四王”仍有许多我们可学之处

褒贬不一的清“四王”仍有许多我们可学之处// //

清 王时敏《松风叠嶂图》

《松风叠嶂图》绘峰峦数叠 , 树丛浓郁 , 勾线空灵 , 苔点细密 , 皴笔干湿浓淡相间 , 皴擦点染兼用 , 形成苍老而又清润的艺术特色 。

王 鉴:四王中坚

画出入宋元 , 士气作家俱备

王鉴为明代著名文人王世贞的曾孙 , 典型的书香门弟 。 家中藏有很多古今名迹 , 丰富的家藏为王鉴学习临摹历代名画真迹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 他摹古功力极深 , 笔法非凡 。

王鉴画的坡石取法黄公望 , 点苔学吴镇 , 用墨学倪瓒 。 尤其是他的青绿设色山水画 , 缜密秀润、妩媚明朗 , 综合了沈周、文征明清润明洁的画风 , 书卷气息跃然纸上 。


褒贬不一的清“四王”仍有许多我们可学之处

褒贬不一的清“四王”仍有许多我们可学之处// //

清 王鉴《山水图》

《山水图》中远处层峦绵亘 , 崖石陡立 。 山麓环抱处高树成林 , 枝叶繁茂 , 房屋庭院随势兴建 , 构图藏露有致 。 中景是清波碧水 , 其曲折的水面不仅为画面增添了诗意 , 而且将远、近景有机地相连成一体 , 令全图的空间层次分明 , 同时不失画面的完整性 。 画中溪畔坡陀 , 幽静可爱 。 整图用浓淡墨皴擦 , 气韵苍茫 , 处处又透出一股明快空灵之气 。


褒贬不一的清“四王”仍有许多我们可学之处

褒贬不一的清“四王”仍有许多我们可学之处// //

清 王鉴《岭上白云图》

《岭上白云图》画中可见王鉴画的坡石取法黄公望 , 点苔学吴镇 , 用墨学倪瓒 。 此幅青绿设色山水画 , 缜密秀润 , 妩媚明朗 , 综合了沈周、文征明清润明洁的画风 , 清雅的书卷气跃然纸上 , 历来为后人所称道 。 画作运笔出锋 , 用墨浓润 , 树木丛郁 , 后壑深邃 , 皴法爽朗空灵 , 匠心渲染 , 有沉雄古逸之长 。


褒贬不一的清“四王”仍有许多我们可学之处

褒贬不一的清“四王”仍有许多我们可学之处// //

清 王鉴《仿范宽山水图》

《仿范宽山水图》运用王蒙繁密的笔法 , 构景幽深 , 笔墨苍莽秀润 , 为其晚年时的精品力作 。

王翚:清初画圣“虞山画派”开创者

以元人笔墨 , 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 。

王翚是王时敏和王鉴的弟子 。 王鉴在初识王翚当天便收他作弟子 , 这成为王翚绘画人生的转折点 , 后来王鉴又向王时敏力荐他 。 王鉴、王时敏家中精湛而又丰富的收藏 , 令王翚大开眼界 , 他得以有机会观摩到大量的绘画秘本 , 对于他此后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

二十几岁的王翚已经具备了非凡的仿古功力 。 十年的画龄 , 他每日与古画朝夕相处 。 有人反对盲目师古 , 但是在古画中学习技法 , 是学习绘画最快的捷径 。

王翚作画喜好干、湿笔并用 , 而且多以细笔皴擦 , 画面效果比较繁密 。 他早期画风清丽工秀 , 晚期则苍茫浑厚 。


褒贬不一的清“四王”仍有许多我们可学之处

褒贬不一的清“四王”仍有许多我们可学之处// //

清 王翚《仙山楼观图》

《仙山楼观图》充分显示了王翚对北派画风的深刻理解与娴熟表现 。 山势雄阔险峻 , 天下称奇 。 画中之群峦重叠、密林幽深使人颇有身临其境之感 。 山峰高处可接云天 , 山谷狭处仅容一线 , 山与山依傍牵连 , 形成了恢宏磅礴之势 , 岩壑间溪流舒缓流淌 。 近景树木满目森然 , 疏朗处 , 豁然临风 , 神清骨爽 。


褒贬不一的清“四王”仍有许多我们可学之处

褒贬不一的清“四王”仍有许多我们可学之处// //

清 王翚《仿董北菀山水图》

《仿董北菀山水图》此作干笔、湿笔并用 , 而且多以细笔皴擦 , 画面效果比较繁密 , 整体气象大开大合 。 所谓“以元人笔墨 , 运宋人丘壑 , 而泽以唐人气韵 , 乃为大成” 。 他早期画风清丽工秀 , 晚期则倾向苍茫浑厚 。 章法富于变化 , 水墨与浅绛渲染得法 。


褒贬不一的清“四王”仍有许多我们可学之处

褒贬不一的清“四王”仍有许多我们可学之处// //

清 王翚《溪山红树图》

《溪山红树图》中以圆转重叠、突兀高耸的山峰为主体 , 山溪逶迤前行 , 涟漪阵起 , 秋波荡漾 , 两岸林木 , 红翠相间 , 整个画中意境深幽 , 秋气袭人 。 画家拟王蒙笔意与布局 , 构景繁密 , 山势云动 , 境界深奇 。 山石画法以墨笔牛毛皴和解索皴为主 , 干笔皴擦 , 浓墨点苔 , 既显浓密厚重 , 又鲜艳夺目 , 光彩熠熠 。 以类似牛毛皴松秀而流动的线条 , 构成活泼的画面 , 加上颜色较艳丽的红色和绿色 , 使整个画面有一种轻快愉悦的调子 。


褒贬不一的清“四王”仍有许多我们可学之处

褒贬不一的清“四王”仍有许多我们可学之处// //

清 王翚《仿巨然山水图》

《仿巨然山水图》中层峦叠嶂 , 杂木长松 , 构图繁而用笔简 , 华滋苍润 , 山石淡皴浓点 , 用大小披麻皴 , 树木兼取枯枝蟹瓜夹叶 , 各尽其妙 。


褒贬不一的清“四王”仍有许多我们可学之处

褒贬不一的清“四王”仍有许多我们可学之处// //

清 王翚《仿唐寅溪山晴霭图》

《仿唐寅溪山晴霭图》此作用笔轻灵 , 气韵生动 , 图中山石主要以渴笔淡墨画成 , 显得松秀温润 , 以干焦浓墨点苔 , 使画面更显苍润互济 。 着色古雅明快 , 色墨相映 , 不同凡格 。


褒贬不一的清“四王”仍有许多我们可学之处

褒贬不一的清“四王”仍有许多我们可学之处// //

清 王翚《富春大岭图》

《富春大岭图》这幅画很玄妙 , 给人一种深不可测的感觉 。 山势昂扬耸立 , 造形奇掘 , 势形鹰嘴 , 整体形式如同向中凝望的鹰首 。 这在自然界中难有存在 , 更像是现实与幻想的结合 , 或者说是作者思想的臆造 。 山坡 , 树木 , 山石皆好似信手拈来 , 运以黄公望的笔法 , 其炉火纯青的绘画功底已显露无疑 。


褒贬不一的清“四王”仍有许多我们可学之处

褒贬不一的清“四王”仍有许多我们可学之处// //

清 王翚《溪桥峻岭图》

王翚也是艺术品交易市上的超级明星 , 过亿元的作品常见 。

王翚的画历来是市场上的抢手货 , 在他活着的时候 , 他的画价即可与前代文征明、董其昌等人不相上下 。 在抗战胜利后 , 北京琉璃厂8家大古玩商在联合购买王翚画作的时候 , 甚至需要用掉三四百根金条 , 画价直追宋元名画 。

北京保利2018年春拍“震古烁今——从宋到近现代的中国书画”在北京四季酒店举槌 , 本场共15件精品上拍 。 其中 , 王翚《溪桥峻岭图》以2200万元起拍 , 2800万元落槌 , 加佣金最终以3220万元成交 。 (拍前估价:RMB28,000,000-38,000,000)

海上大收藏家钱镜塘就曾用16根金条吃进王翚《陈元龙竹屿垂钓图》(纸本 , 132×44.6cm) , 这个价格在当时绝对是天价 。 解放后钱镜塘将此作捐给了浙江博物馆 。 自上世纪80年代纽约苏富比佳士得开拍中国书画后 , 王翚至今仍颇受海内外藏家的青睐 。 2005年他的《溪山行旅图》手卷再次在翰海拍卖会上露面 , 结果大受各路藏家的追捧 , 以1870万元成交 , 同年 , 《仿唐宋元诸名贤横景6幅图》手卷在北京九歌以3520万元成交 , 创下了王氏当时作品的市场新纪录 。 2011年在康熙庚寅年作《唐人诗意图》以1.265亿元成交 , 目前 , 王翚有十余件精品拍价过千万元的状况下 , 每平方尺均价由两三年前的一二十万元 , 一举暴涨到百万元区间 。 中国嘉德2014春拍中 , 王翚的《竹坞幽居》就以1667.5万元的价格成交 。

王翚近年作品成效价格:


褒贬不一的清“四王”仍有许多我们可学之处

褒贬不一的清“四王”仍有许多我们可学之处// //

王原祁:传承主流

沈雄验右 , 元气淋漓 , 笔端似金刚杵

在"四王"中 , 王原祁年龄最小 , 但成就很高 。 王原祁是王时敏的孙子 , 山水继承祖法 。 他是"娄东画派"的创始人之一 , 这个画派在当时的画坛享誉盛名 。

他可谓左右清代画坛三百年 , 成为正统派的中坚人物 。 但是王原祁在传统的继承上仍然不免露出僵化的风气 , 尽管画法、色彩无可挑剔 , 但创新不足、样式重复 , 这或许也与旧宫廷中皇族封建固守的观念有关 。


褒贬不一的清“四王”仍有许多我们可学之处

褒贬不一的清“四王”仍有许多我们可学之处// //

清 王原祁《浮峦暖翠图》

《浮峦暖翠图》为作者六十三岁时以黄公望《浮峦暖翠图》笔法所绘的浅绛山水 。 画中繁密的景物用干笔积墨 , 多次反复皴擦 , 由淡而浓渐次加重 , 最后施以淡赭 。 画面深厚沉雄 , 元气淋漓 , 不失大家风范 。 观此作体势结构 , 为晚年的经典之作 。 此时的王原祁已从早年追随摹古中跳出而形成鲜明的特色 , 笔墨秀润、意象清雅 。


褒贬不一的清“四王”仍有许多我们可学之处

褒贬不一的清“四王”仍有许多我们可学之处// //

清 王原祁《仿一峰山水图》

《仿一峰山水图》作笔墨与设色境界高妙 。 其用笔锋颖幻化 , 真率而意韵高古 , 生涩之处见纯属 。 其用色绛翠斑驳 , 是浅绛和青绿手法的极致运用与融合 。 画面中累见笔笔交叠 , 色色相浸之处 , 全然不拘小节而直渲天然真趣 。


褒贬不一的清“四王”仍有许多我们可学之处

褒贬不一的清“四王”仍有许多我们可学之处// //

清 王原祁《山水图》

《山水图》画中重峦叠嶂 , 山势雄伟秀丽 , 树木苍莽茂密 , 流云缭绕于山谷峰腰 , 飞瀑挂于崖顶 , 小桥横跨溪间 , 亭台水榭 , 房屋廊庑以及茅舍草堂散落于山水树石之间 , 别有一番情趣 。 此画用高远构图 , 由近及远 , 由浓至淡 , 层次井然 , 用笔稳重 , 运墨兼具五色 , 非一般功力所能及 。 此件作品呈显元画遗风 , 用笔沉着 , 用墨淡而厚 , 实而清灵 。 书卷气溢然纸墨上 , 实为精品力作 。


褒贬不一的清“四王”仍有许多我们可学之处

褒贬不一的清“四王”仍有许多我们可学之处// //

清 王原祁《仿王蒙夏日山居》

《仿王蒙夏日山居》全图以块石累积作大山 , 笔墨交融而层层入深 , 先以淡墨着轮廓 , 再逐次渲染 , 又以干笔皴擦 , 后以焦墨提醒 。 画面仅有上方天空留白 , 其余皆为深林重嶂所布满 , 表现出林木苍郁之景象 。 王原祁画上经常充满着堆积、交叠平面块体 , 其前后排列次序不同于宋元画中的垂直延伸方式 。 山石景物来回跳跃连接 , 画面因空间互换而形成一股动势 。


褒贬不一的清“四王”仍有许多我们可学之处

褒贬不一的清“四王”仍有许多我们可学之处// //

清 王原祁《仿大痴山水图》

《仿大痴山水图》此作布局用笔虽云仿大痴 , 实为自家面目 , 图中绘山峦叠嶂 , 板桥茅屋 , 飞瀑如练 , 中景绘曲径通幽 , 山居掩映其间 , 渺峰崦霭 , 近屿远坡 , 湾环于湖天空阔中 。 技法上 , 山石线条勾勒虚实相结 , 皴、擦、点、染多次并加以小披麻皴 , 树叶、攒点用笔更加密集 , 整体绘画风格渐渐向圆厚、苍茫、虚婉的境界靠拢 。

褒贬不一 , 毁誉参半的后面评价

近代以来 , 以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眠为代表的革新派对“四王”进行了激烈的批判 , 即使传统派大师黄宾虹、齐白石、傅抱石也对四王进行猛烈抨击 。 与此同时 , 也有一批画家对“四王”钟情有加 。 实际上直至20世纪初 , “四王”仍是多数人学山水画的入门范本 , 如李可染、陆俨少等等都是从临摹四王画作入手 。

徐悲鸿对于“四王”的态度一向是坚决地排斥 。 他甚至将以董其昌为宗的八股山水绘画比喻为灭国的鸦片 , 甚至是断送了中国绘画三百年 。 他极端地批评“四王”不只是“八股” , 还是“乡愿(伪君子)”;说董其昌一辈是“达官显宦 , 想不劳而获的投机分子的末流文人画家” , 这些脱离艺术批评的言论转而成为一种人身攻击 。

“四王”已定格于无法绕过的中国美术史中 , 既无必然 , 也非偶然 。 对于四王流派反对的呼声早已有之 , “扬州八怪”和“四僧”等艺术家们反其道而行之 , 创造出与之面貌截然不同的绘画风格 。 这亦是艺术创作的魅力:顺势与逆势从来没有定律 。

(声明:传播收藏知识为宗旨 , 本文来源网络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如有侵权请告之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