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托孤诸葛亮,孙策托孤张昭,为什么同等条件张昭强过诸葛亮?

一、一样的托孤场景 。

对三国的历史有所了解的人 , 大都知道刘备白帝城托孤的故事 。 在刘备弥留之际 , 专门把诸葛亮请到白帝城 , 把刘禅托孤给诸葛亮 。 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对这一事件是这样记载的:章武三年春 , 先主於永安病笃 , 召亮於成都 , 属以后事 , 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 , 必能安国 , 终定大事 。 若嗣子可辅 , 辅之;如其不才 , 君可自取 。 ”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 , 效忠贞之节 , 继之以死!”

当时的刘备直接说 , 如果刘禅不成才 , 诸葛亮可以接替他直接当皇帝 。 这让诸葛亮深感知遇之恩 。 自从以后 , 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为蜀汉效尽犬马之劳 , 在历史上流传下一段千古佳话 。


刘备托孤诸葛亮,孙策托孤张昭,为什么同等条件张昭强过诸葛亮?

刘备托孤诸葛亮 , 孙策托孤张昭 , 为什么同等条件张昭强过诸葛亮?// //

白帝城托孤

可是 , 很少有人知道 , 早在刘备白帝城托孤前几十年 , 在东吴就已经上演了同样的一幕托孤的场面 。 只是主角已经换成了孙策和张昭 。

张昭这个人 , 我们在《三国演义》里看见过 , 在《三国演义》里的赤壁之战时候 , 他是以投降派的代表出现的 , 对他的其他事迹着墨不多 。 实际上 , 张昭在东吴的威望极高 , 甚至隐隐有盖过于孙权之势 。 孙权又一次和张昭争吵时候说 , “吴国士人入宫则拜孤 , 出宫则拜君” , 可见张昭在东吴的地位和威望 。

这是因为 , 张昭文武全才 , 是孙策创业时候的老臣 , 是孙策手下的得力助手 。 《三国志张昭传》记载:孙策创业 , 命昭为长史、抚军中郎将 , 升堂拜母 , 如比肩之旧 , 文武之事 , 一以委昭 。

孙策对张昭待以师友之礼 , 把张昭比作管仲 。 张昭在刚刚建立的孙策政权里 , 负责管理一切军政事物 。 到孙策去世的时候 , 孙策如同刘备一样 , 把孙权托孤给张昭 。 据《三国志张昭传》记载:策临亡 , 以弟权讬昭 , 昭率群僚立而辅之 。 而按照《吴历》记载则说的更加明白:(孙)策谓(张)昭曰:“若仲谋不任事者 , 君便自取之 。 正复不克捷 , 缓步西归 , 亦无所虑 。 ”孙策临死时对张昭说的话 , 简直和刘备对诸葛亮说的一模一样 , 张昭可以自立东吴 。


刘备托孤诸葛亮,孙策托孤张昭,为什么同等条件张昭强过诸葛亮?

刘备托孤诸葛亮 , 孙策托孤张昭 , 为什么同等条件张昭强过诸葛亮?// //

孙策之死

而张昭和诸葛亮一样 , 也不负众望 , 忠实的执行了孙策的遗命 , 《三国志张昭传》记载:权悲感未视事 , 昭谓权曰:“夫为人后者 , 贵能负荷先轨 , 克昌堂构 , 以成勋业也 。 方今天下鼎沸 , 群盗满山 , 孝廉何得寝伏哀戚 , 肆匹夫之情哉?”乃身自扶权上马 , 陈兵而出 , 然后众心知有所归 。 昭复为权长史 , 授任如前 。

从史书中 , 我们可以看到 , 孙策、孙权对张昭的倚重远远超过了刘备对诸葛亮的倚重 。 而张昭和诸葛亮一样 , 以自己的威望和才能尽心辅佐孙权 , 开创了东吴的功业 。

二、不一样的托孤结局 。

可是 , 相同的场景却导致了不同的结局 。 诸葛亮的统治下的蜀汉 , 连年征战 , 没有建功 。 人才凋零 , 最后落得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 。 而刘禅更是人们口中的笑柄 , 在历史上留下了扶不起的刘阿斗的名声 。 而蜀汉是三国中最弱小的国家 , 也成为最先亡国的国家 。

而张昭则辅佐孙权成为一代雄主 , 东吴的事业蒸蒸日上 。 据吴书记载 , 孙策死时 , 东吴政权方兴未艾 , 有土崩瓦解之势 。 危险超过诸葛亮治蜀之初 。 是张昭全力辅佐孙权 , 稳定了当时的局势 。 孙权出征 , 张昭镇守后方 , 领幕府事 。 并且亲自领兵 , 平定各方势力 。 在张昭和孙权君臣的共同努力下 , 东吴最终成就三分功业 , 孙权也成为东吴的开国皇帝 。 东吴也成为三国中最后灭亡的国家 。


刘备托孤诸葛亮,孙策托孤张昭,为什么同等条件张昭强过诸葛亮?

刘备托孤诸葛亮 , 孙策托孤张昭 , 为什么同等条件张昭强过诸葛亮?// //

孙权

但是 , 在这里我们有一个问题 , 既然是相同的外部环境 , 相同的场景 , 一样的托孤 。 可从结果来看出现的差异极为巨大 , 明显可以看出来 , 张昭的托孤效果要远强过诸葛亮 。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差别呢?

三、产生巨大差异的原因 。

我认为造成这样巨大的差异 , 有着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

首先 , 张昭和诸葛亮的威望和能力的差距 。

张昭的孙策时的老人 , 孙策将一切文武的事物都托付给张昭 , 张昭以自己的才能品行 , 赢得了孙策君臣的信任敬重 。 这样 , 张昭尽心辅佐孙权 , 没有人胆敢提出异议 。 这样就保证了东吴的统治集团的团结稳定 , 保证了人事的安全更替 。

而诸葛亮在刘备的时代 , 主要的才能发挥在行政上 , 在军队中的威望不高 。 为了提高诸葛亮的威望 , 刘备做了一系列的烘托 , 但是效果不明显 。 在行政和军队里一直有对诸葛亮的反对意见 , 这个矛盾终诸葛亮一世也没有解决 。 为了政策的推行 , 诸葛亮不得不采取一些必要的手段 。


刘备托孤诸葛亮,孙策托孤张昭,为什么同等条件张昭强过诸葛亮?

刘备托孤诸葛亮 , 孙策托孤张昭 , 为什么同等条件张昭强过诸葛亮?// //

诸葛亮

第二、张昭和诸葛亮的行事作风不同 。

我们可以看到 , 张昭对孙权的辅佐一直都是站在臣子的立场上 , 从来没有逾越臣子之道 。 在东吴集团内部 , 张昭也没有采取大权独揽的做法 。 孙策临死前说 , “内事不决问张昭 , 外事不决问周瑜” 。 张昭也没有把周瑜排除出决策圈 , 而是让孙权询问周瑜的意见 。 张昭这种公正无私的态度 , 赢得了东吴上下的敬重 。

而诸葛亮则是以自己的幕府为主 , 所有政事皆由己出 。 刘备在死前规定了诸葛亮为正 , 李严为副 。 以李严为中都护 , 统内外军事 。 可诸葛亮为了大权独揽 , 根本就不理睬李严的任命 , 直接将他排除到决策圈之外 , 最后流放了李严 。

第三、张昭和诸葛亮对待君父的态度不同 。

张昭虽然有着巨大的威望 , 但是 , 张昭还是把所有问题的决策权都交给孙权 , 并不自己独断专行 。 我们可以从历史上的记载 , 看到张昭的行事作风 。 象是赤壁之战 , 支援公孙渊等 。

张昭对待孙权如同严父对待自己亲爱的孩子 , 一旦孙权做错事情 , 立刻不留情面的予以劝谏 。 在处理问题上 , 尽抒己见 , 甚至有时候会争到孙权拔出宝剑的地步 。 但是 , 张昭从来不越过孙权来替他做主 。 这样 , 就在工作实践中锻炼了孙权的才干 , 提高了孙权的威信 。 使得孙权一步步成长为一代雄主 。


刘备托孤诸葛亮,孙策托孤张昭,为什么同等条件张昭强过诸葛亮?

刘备托孤诸葛亮 , 孙策托孤张昭 , 为什么同等条件张昭强过诸葛亮?// //

张昭谏议

而诸葛亮则是对所有的事情都要插手 , 而且处理方式简单 , 可以说根本不顾刘禅的脸面 。 刘备死前 , 下诏让刘禅事诸葛亮如父 。 这个时候刘禅已经十九岁了 , 不是三岁的小孩子 。 而诸葛亮的《出师表》我们可以看看 , 根本就是把刘禅当成一个不懂事的小孩子 。 而且平时大事小情都处理自丞相幕府 。

最可笑的是刘琰一个迹似私通的事情 , 竟然将刘琰斩首 , 让刘禅颜面何地?这样对待刘禅 , 根本不给刘禅学习成长的机会 , 就是个聪明人也会变成傻子 。 最后诸葛亮死了 , 也把继承人规定好 , 根本就不给刘禅亲政的机会 。

如果真如刘备所说 , 刘禅是个傻子 , 干脆废了他 , 另立新君得了 , 何必非要立一个什么事都不管的“扶不起的刘阿斗”呢?

第四、对待自己能力的正视 。

张昭虽然文武全才 , 但是他对自己能力有着正确的认识 。 在重大的战役上 , 他主动交于能力强过他的周瑜、鲁肃、吕蒙、陆逊 , 从来不对战役指挥指手画脚 , 干涉自己职责以外的事情 。 当孙权能够独立 , 就主动交出权力 , 让贤回家 , 不贪图名利 。

而诸葛亮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很多人都已经看出诸葛亮在军事指挥上的短板 , 可他却不承认 , 死握军权 , 一意孤行 。 既不能善用现有的将领 , 又提拔不出新的将领 。 最后虽然主观意愿是好的 , 但无法完成他的目标 。 只落得个“出师未捷身先死”的结果 。


刘备托孤诸葛亮,孙策托孤张昭,为什么同等条件张昭强过诸葛亮?

刘备托孤诸葛亮 , 孙策托孤张昭 , 为什么同等条件张昭强过诸葛亮?// //

由于诸葛亮和张昭的不同行事的方法 , 同样的情况 , 造成了蜀汉和东吴完全两样的局面 , 造就了刘禅和孙权完全两样的君主 。 请问朋友们 , 你是认为诸葛亮的托孤方式好还是张昭的托孤方式好 , 也可以发表一下自己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