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说的还是鲁迅周作人两兄弟的故事

主要说的还是鲁迅周作人两兄弟的故事

2019年7月26日

张传伦

学问好 , 端赖于书读得好 。

古时候 , 至近在清代 , 依然如此 。

圣祖仁皇帝康熙看中的士子 , 大多书读得好 , 才堪大用 , 倚为肱股之臣的好几位汉族官员 , 康熙的第一条评语皆为“书读得好 。 ”


主要说的还是鲁迅周作人两兄弟的故事

主要说的还是鲁迅周作人两兄弟的故事// //

康熙像

康熙是有眼光的 , 汉学水平总不在翰林学士之下 。

读书好要在会读书 。

几十年前批林批孔批周公时 , 上发的文件 , 兴许是一不小心在批判林彪元帅时 , 透露了林彪的读书体会:

“一本书中的精华就是几句话 。 ”

这真是会读书之人的经验之谈 。

较之“会读书 , 要把书读薄了” , 又进了一大步 , 高明了许多 。

千万不要以为武将不善读书 , 好比是不相信学理工的文才大有超过学文史的一点都不稀奇一样 。

林彪麾下的空军司令刘亚楼当年指导阎肃写歌剧《江姐》剧本时 , 雅命此青年才子数易其稿 , 并教之曰:

“文章不厌百回改”

不才曾闻某老编云:

“真有写文章一气呵成 , 从头到尾一字不改 , 就可发表的作家 。 ”

若有之 , 必是“下笔千言 , 倚马可待”的天下奇才 。

恕我眼拙 , 放眼当今文坛 , 在下尚未曾发现 。

“敏捷诗千首”的 , 没见过;“飘零酒一杯”的 , 从来不缺 。

我是常劝喜爱写作的青年朋友千万不要相信某老编此类不惭之言 。 实则美文之美在于看似平常之语 , 漫不经心 , 实则是精雕细刻之作 。

法国美女最是衣饰淡雅 , 其人澹而韵 , 岂知一巾一簪之搭配 , 无不精心设计 , 而不露痕迹罢了 。

俄国文豪高尔基说写文章要像中国的红木家具 。

持此一语以论为文之道 , 概括性太强了 , 马上联想到明式的简约清式的繁丽 , 笔墨丹青之法 , 讲究的正是密不透风 , 疏可跑马 。

上个世纪的1925年1月间 , 北平的《京报副刊》不嫌多事 , 刊岀启事 , 征求“青年爱读书”和“青年必读书”各十部的书目 。 鲁迅写了一篇短文标题连同副标题是:

“青年必读书———应《京报副刊》的征求” 。

依鲁迅的名望 , 鲁迅是必在“征求”之首列的 , 盼望鲁迅一五一十老实回复是绝无可能的 , 因为那就不是鲁迅了 。


主要说的还是鲁迅周作人两兄弟的故事

主要说的还是鲁迅周作人两兄弟的故事// //

鲁迅在厦门时摄(1927)

文章一经刊岀 , 便引起一些人的诘责和攻击 , 时至今日过了九十四年 , 仍有不少人 , 即使是“研鲁”的两万名专家也没几个读懂、搞明白鲁迅何以然这样回答问题 。


主要说的还是鲁迅周作人两兄弟的故事

主要说的还是鲁迅周作人两兄弟的故事// //

鲁迅《青年必读书》原文

先说鲁迅回答问题的格式是在鲁迅文章中十分少见的列岀表格分两栏完成的 。

第一栏是:

“青年必读书” 。

鲁迅的答题是:

“从来没有留心过 , 所以现在说不岀” 。

第二栏是“附注” 。

鲁迅先生在“附注”里 , 还是说了 , 且表示了好几层意思 , 恭录如下:

“但我要趁这机会 , 略说自己的经验 , 以供若干读者的参考——

我看中国书时 , 总觉得就沉静下去 , 与实人生离开;读外国书——但除了印度——时 , 往往就与人生接触 , 想做点事 。

中国书虽有劝人入世的话 , 也多是僵尸的乐观;外国书即使是颓唐和厌世的 , 但却是活人的颓唐和厌世 。

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 , 多看外国书 。

少看中国书 , 其结果不过不能作文而已 。 但现在的青年最要紧的是‘行’ , 不是‘言’ 。 只要是活人 , 不能作文算什么大不了的事 。 ”

读了鲁迅的附注 , 千万不要懵懂 , 以至于糊里糊涂到真以为可以“不能作文” , 不算什么大不了的事 。

倘若鲁迅不曾“作文” , 何来鲁迅?!

鲁迅“活人”的资本 , 大多来自他“作文”的稿费和版税 。

虽然鲁迅是喝过洋墨水的 。

鲁迅在日本读的是中专 。

但 , 我敢负责任地说:鲁迅读过的中国书 , 中国古书籍 , 至少在数量上 , 那是大大超过外国书的 。

我还要重复一句曾经和许多作家及文学爱好者常说的一番话:

“要想文章写得好 , 先要古文好 , 不通文言文 , 文章一定写不好 , 一时兴飙起 , 强写的文言文 , 不过是现代汉语多加几个之乎者也罢了 , 哪里会懂得 , ‘少用虚词 , 其文自古’的奥妙 。 此言只可与真识者语 , 不足一二为竖子道也 。

说起“读尽古人书” , 不过是后之古人聊发猛志的一句口号而已 , 自然是任凭谁人也做不到的事 。 苏东坡亦不过是“发愤”读尽古人书罢了 。 其实苏大学士没这么叫劲 , 会读书的一定会读岀兴味读岀情趣来的 。

周家两兄弟鲁迅、周作人都爱读书 , 可谓博览群书 。 似乎周作人所阅“闲书”多矣 , 感想感言或许大不同于其兄所见 。

周作人散文字里行间不矜不伐 , 汨汨流岀的文化散墨 , 飘散不尽林下之风幽淡雅逸的风韵 。


主要说的还是鲁迅周作人两兄弟的故事

主要说的还是鲁迅周作人两兄弟的故事// //

周作人

树兄一日忽言之 , 大意是说透过书本 , 只看到“吃人”二字 。

不才读书 , 向来不会断章取义 , 深知鲁迅此语 , 必出自特定的情势与语境中 , 必有深意存焉 。

周家两兄弟性情确乎不同 , 鲁迅也不讳言自己是为敌人活着 , 尤是五四运动之后 , 鲁迅文章中渐趋露出犀利的投枪和匕首…

老实说民国初年鲁迅在北京的日子过得安逸 , 溜溜厂甸 , 玩玩碑拓 , 看看古书 , 有好几年没写什么文章 。

此一时期 , 周作人更其闲雅潇洒 , 在绍兴城内做中学教师 , 生活起居安稳无多事 。

一日 , 周作人“忽发乡曲之见 , 想搜集一点越人著作 , 这且以山阴会稽为限 , 然而此事亦大难 , 书既难得 , 力亦有所未逮 , 结果是搜到的寥寥无几 , 更不必说什么名著善本了 。 有一天 , 在大路口熟识的书摊里 , 用了两三角钱买了一本残书 , 这却很令我喜欢 。 书名《谑庵文饭小品》 , 山阴王思任著……王思任是明末的名人 , 有气节有文章 , 而他的文章又据说是游记最好 。 ”


主要说的还是鲁迅周作人两兄弟的故事

主要说的还是鲁迅周作人两兄弟的故事// //

王思任著《谑庵文饭小品》

周作人买到的这册书 , 虽叹残缺 , 刚好是游记 。

王思任号“谑庵” , 笔下多谑语 , 且言出新奇 , 读《雁荡记》起首便知此公行文之不凡:

“雁荡山是造化小儿时所作者 , 事事俱糖担中物 , 不然则盘古前失存姓氏大人家劫灰未尽之花园耳 。 ”

周作人写此《文饭小品》一文 , 抄录了好几段王思任游记里记吴越山水之盛的段落 。

不才最是偏爱《游杭州诸胜记》第四则起首语 , 言之警奇、言古人之所未言:

“西湖之妙 , 山光水影 , 明媚相涵 , 图画天开 , 镜花自照 , 四时皆宜也 。 然涌金门苦于官皂 , 钱塘门苦僧 , 苦客 , 清波门苦鬼 。 胜在岳坟 , 最胜在孤山与断桥 。 吾极不乐豪家徽贾 , 重楼架舫 , 优喧粉笑 , 势利传杯 , 留门趋入 。 所喜者野航两棹 , 坐恰两三 , 随处夷优 , 侣同欧鹭 , 或柳堤渔酒 , 或僧屋饭蔬 , 可信可宿 , 不过一二金而轻移曲探 , 可尽两湖之致 。 ”


主要说的还是鲁迅周作人两兄弟的故事

主要说的还是鲁迅周作人两兄弟的故事// //

西湖孤山


主要说的还是鲁迅周作人两兄弟的故事

主要说的还是鲁迅周作人两兄弟的故事// //

西湖断桥

抄下这一节文字 , 又不免忽生奇想 , 起王思任、周作人于地下有知 , 二君必期许彼此为异代知交!若使二君相邀游历西湖六桥三竺间 , 竹杖芒鞋穿行长堤深柳下 , 怕也举步维艰 , 问他二人所苦者何?只苦游客多多 , 桂香五月难沾衣!

周作人在中国文学史是最有名的“文抄公” , 这是需要大学问做底子的 , 他能十分精当、准确地大段抄录古书原著的章节 , 他的选取功夫得力于深刻敏锐的眼光 , 才能达到与被抄者之间的深至的默契 , 加之他从中点缀少量按语 , 自然含蓄 , 令读者掩卷沉思半日 , 始觉隽味悠长 , 继尔豁然开朗 。

天下之书多矣 , 不能一一抄之 。 周作人总能从容找到欲抄之书 , 找到古人文章中的精要 , 一番含英咀华 , 吐之为文 , 与古人之文涵濡一气 。

谑庵之文 , 最妙在于诙谐 , 寓哲理于戏谑中 。 周作人的以下点评 , 恰如其分 , 并不忘告诫当世文人 , 谑庵的作风可慕可敬 , 唯不可仿效之:

“以诙谐手法写文章 , 到谑庵的境界 , 的确是大成就 , 值得我辈的赞叹 , 不过这是降龙伏虎的手段 , 我们也万万弄不来 , 古人云 , 学我者病 , 来者方多 , 谑庵的文集上也该题上这句话去 。 ”

谑庵王思任确是明季的名士高逸 , 陶庵张岱著《有明越人三不朽图赞.立言.文学类》中列王思任像 。


主要说的还是鲁迅周作人两兄弟的故事

主要说的还是鲁迅周作人两兄弟的故事// //

张岱画像

留传下《越缦堂日记》的清人李慈铭月旦谑庵 , 言多奖掖之辞:

“遂东(王思任)行事固无甚异 , 然其风流倜傥 , 自是可观……”

李慈铭却是行事言语“甚异”特大 , 过区区妄人之狂狷多矣 。 而立之年有七 , 便口岀大言:“无可读之书 , 无可谈之人 。 ”


主要说的还是鲁迅周作人两兄弟的故事

主要说的还是鲁迅周作人两兄弟的故事// //

李慈铭


主要说的还是鲁迅周作人两兄弟的故事

主要说的还是鲁迅周作人两兄弟的故事// //

《越缦堂日记》

闻此二语 , 叫人说甚好呢?

在下闻之恐其牛大也乎!掷身而起 , 弩目握拳 , 惜无谑庵“降龙伏虎的手段” , 却是一下子想起了母牛和公象 。

说得是小母牛交了一个大象男友 , 结果如何呢……

可发一笑!

纯属搞笑一段子 。

然此之俚俗 , 去谑庵幽默远矣 。

前辈风雅 , 直不可学也 。

可发一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