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花生栽培历史,明万历年间传入,2010达500万亩,全国第四位

一. 花生传入辽宁的时间

据史料记载 , 花生传入辽宁的时间约在明万历年间 (1573-1619年) , 从山东省蓬莱县传入辽东半岛 , 而后扩大到辽西和中部地区 , 逐渐遍及全省 。 据此推算 , 辽宁省花生种植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 , 这比花生最早传人我国东南沿海的时间晚200余年 。


辽宁花生栽培历史,明万历年间传入,2010达500万亩,全国第四位

辽宁花生栽培历史 , 明万历年间传入 , 2010达500万亩 , 全国第四位// //

二.1949年前辽宁花生生产

清朝时期: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以前 , 辽南种植花生750亩 , 以食用为主 , 品种为小粒种;宣统元年(1909年) , 关东州农事试验场(在旅大地区)由日本千叶县引进美国大花生 , 并推广种植 。

民国时期:民国5年(1916年)全省种植花生2.0万亩 , 总产量1 307.4t , 平均亩产65.0kg 。 东北沦陷时期 , 日伪当局进行经济掠夺 , 强制种植花生 。 到民国24年(1935年) , 全省花生发展到42.8万亩 , 总产量5.9万t,平均亩产140. 0kg 。

民国28年(1939年) , 全省花生面积发展到69.3万亩 , 为历史上最多的一年 。 民国34年(1945 年)抗日战争结束后 , 因受战争破坏 , 花生种植面积下降到14.7万亩 , 总产量降到万吨左右 。


辽宁花生栽培历史,明万历年间传入,2010达500万亩,全国第四位

辽宁花生栽培历史 , 明万历年间传入 , 2010达500万亩 , 全国第四位// //

三、1949年后辽宁花生生产发展历程

1. 1949年后 , 辽宁省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 , 加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扶持花生发展的优惠政策 , 花生生产有很大发展 。

1954 年 , 全省花生播种面积达到205.5万亩 , 平均亩产97.0kg,面积比1949年的33.7万亩增加了5倍多 , 平均亩产提高42. 2% 。 为进一步发展花生生产 , 省农业厅在制定1956年油料生产发展计划中提出 , 在旅大市花生集中产区 , 确定现有面积 , 努力提高单产 , 逐步向彰武、阜新、康平、绥中、兴城、黑山、北镇等新的地区发展 。 当年锦州、阜新两市花生面积分别发展到80.4万亩和11.9万亩 , 比上一年分别增长19.4%和78.6% 。 由于扩大新区花生种植面积 , 提高了老区的亩产 , 到1958年 。 全省花生面积达到255.6万亩 , 总产量为23.6万1 , 比1949年种植面积增加了6倍多 , 总产量增加了近10倍 。

这一时期推广的品种是一此农家品和 , 如伏茎大粒、立茎大粒、四粒红等 , 以及1957年引进的山东伏花生 。

2. 1960~1967年 , 因自然灾害使花生生产受到很大影响 。

1960 年花生播种面积下降到77.3万亩 , 总产量为3.9万t , 平均亩产50.5kg;比1959年面积减少193.1万亩 , 总产量减少19.4万t , 平均南产减少35.7kg , 下降幅度分别为71.4%、 83.3%、41.4% 。 在此期间 , 辽宁省农业厅多次组织农业科技人员深人花生产区调查 , 花生生产下降原因是重粮轻油 , 忽视花生生产;二是种花生不施肥或极少施肥;三是花生集中产区重茬、迎茬严重 , 造成减产;四是花生播种过晚 , 霜前花生不能成熟;五是大垄稀植较多 , 未能发挥群体优势;六是生产指标过高 , 完不成任务 , 留种量少 。 经过调整、恢复 , 1963 年以后 , 花生面积、平均亩产量逐年恢复 。 1967年 , 全省花生播种面积为189.0万亩 , 平均亩产73.5kg , 总产量13.9万t , 比1962年的面积150.2万亩、平均亩产44.7kg、总产量4.7万t , 分别增加25.8%、64. 4%、195.7% 。

这时期 , 引人的伏花生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 。


辽宁花生栽培历史,明万历年间传入,2010达500万亩,全国第四位

辽宁花生栽培历史 , 明万历年间传入 , 2010达500万亩 , 全国第四位// //

3.1968-1977年 , 花生生产受“文革”影响 , 重粮轻油 , 忽视花生生产 , 大部分花生种在山坡薄地上 , 并由清种改为间种、套种和复种 , 致使产量大幅度下降 。

10年间全省花生平均市产仅有48.2kg , 比“文革”前的18年(1950- 1967年)全省平均亩产72.3kg , 减少24. 1kg,下降33. 3% 。 1976 年 , 花生生产又遭受到严重的低温寡照天气影响 , 全省花生平均亩产仅有20. 7kg , 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最低的一年 。 1977 年 , 花生生产跌人低谷 , 面积由1976年的178.5万亩降到45.5万亩 , 平均亩产39.6kg,总产量为1.8万t (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最少的年) 。 但在同期 , 由于推行沙床催芽、清棵蹲苗等新技术 , 推广优良品种 , 出现了一些高产典型 , 取得了增产经验 。 1975年 , 锦县三台子公社陈堡大队种100.0亩伏花生繁种田 , 平均亩产达到235.0kg , 比全省平均亩产42. 7kg高出5.5倍 。

这时期 , 辽宁省自育品种阜花1号、阜花2号、锦交4号选育成功开始应用 。

4.1978年以后 , 花生生产受到重视 。 1979年 , 辽宁省农业局引进应用地膜覆盖花生裁培技术后 , 受到有关部门的关注与支持 , 组织试验示范、推广和科学研究工作 。

1980年成立了辽宁省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研究会 , 通过1979 ~ 1982年花生地膜裁培试验结果分析 , 覆膜花生比裸地栽培花生平均亩产净增产75.0~ 125.0kg 。 1984年 , 全省花生播种面积216.6万亩(其中 , 地膜覆盖花生62.0万亩 , 占总播种面积的28.6%) , 平均亩产151.0kg , 总产32.7 万t , 单产和总产量均达到历史最高纪录 。 1981 ~ 1985年 , 全省花生播种面积累计1095.0万亩 , 其中 , 覆膜面积为228.2万亩 , 占总播种面积的20.8%; 5年平均亩产量120 6kg , 比1949- 1980年32年花生平均市产65. 1kg增产55.5kg,增长85.3% 。 但到了1986年以后 , 粮食价格上扬 , 油料价格下降 , 使花生种植效益下降 , 导 致面积下滑 , 并持续到190年 , 当年只有17.0万亩 。

这时期 , 阜花4号、阜花5号、阜花6号、锦系1号、锦系2号、连花1号、连花2号、旅花1号选育成功 , 并在相应地区推广应用 。 外省选有品种白沙1016、徐州68-4、海花1号引入辽宁 , 也在相应地区推广应用 。


辽宁花生栽培历史,明万历年间传入,2010达500万亩,全国第四位

辽宁花生栽培历史 , 明万历年间传入 , 2010达500万亩 , 全国第四位// //

5. 1991-1999年 , 是辽宁花生生产低谷时期 , 为1949年以来最低时期 。

9年总计1184.9万亩 , 占全国48701. 4万亩的2. 4% , 较1981 ~ 1990年10年年均减少51.8万亩;总产144.5万t , 占全国8489. 9万t的1.7%;平均亩产量122. 9kg较全国平均172.1kg减产49.2kg 。

这一时期先后有阜花7号、锦花3号、锦花5号、连花3号、连花4号选育成功并推广 , 外引品种白沙1016得到大面积推广 。

6.2000年以后 , 是辽宁花生生产快速发展时期 。

据2000 ~2009年统计 , 10 年间花生总面积2761.4万亩 , 占全国69554. 5万亩的4.0% , 较1991 ~1999年年均增加144.4万亩;总产431.0万t , 占全国14246. 1万t的3.0% , 较1991 ~ 1999年年均增加27.0万1;平均亩产量156. 1kg,较全国平均205.8kg减产49.7kg , 较1991 ~ 1999年年均增加33. 2kg 。

这一时期选育成功的品种有阜花8号、阜花9号、阜花10号、阜花11号、阜花12号、阜花13号、阜花14号、阜花15号 , 锦花5号、锦花6号、锦花7号、锦花8号、锦花9号、锦花10号 , 锦引花1号、锦引花2号 , 铁引花1号、铁引花2号 , 铁花3号、铁花4号、铁花5号、铁花6号 , 富引花1号、富引花2号 , 东花3号、东花5号 , 辽花1号、辽花2号、辽花3号 , 辽黑花生1号、农花1号、农花2号 , 昌引花1号 , 连花6号、连花7号 , 莲早花1号 , 莲黑花1号 , 辽首花生15、辽首花生18 。


辽宁花生栽培历史,明万历年间传入,2010达500万亩,全国第四位

辽宁花生栽培历史 , 明万历年间传入 , 2010达500万亩 , 全国第四位// //

到2010年 , 辽宁省成为我国花生生产的主要省份 , 当年种植面积达到498.6万亩 , 占全国花生总面积6 790. 5万亩的7.3% , 排在全国的第4位 , 总产量96.1万1 , 占全国总产量1564.4万t的6.1% , 排在全国的第4位;平均亩产192 9kg,排在全国的第9位 。 当年备案的花生品种有锦花11 号、锦花12号 , 农花3号、农花4号、农花5号、农花6号、农花7号 , 铁花7号 , 辽首花生21 。

(作者:苏君伟 于洪波 , 来源:辽宁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