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阜新:“三沟经验”与“三沟精神”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辽宁阜新:“三沟经验”与“三沟精神”
“三沟经验”是20世纪60年代辽宁省阜新市阜新县(当时还没有改为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人民创造的农业生产先进经验 , 主要内容是七家子乡毛岭沟的封山育林控制水土流失的经验、蜘蛛山乡塔子沟的河边造林防风固沙经验、招束沟乡拉各拉的治理坡耕地防治水土流失的经验 。
当时位于辽宁省西部地区的阜新自然环境非常恶劣 , 是共产党员带领人民群众披星戴月 , 治山治水 , 让老百姓过上了好日子 。
1963年冬和1964年秋 , 国务院作为主管农业的副总理谭震林两次委派国务院东北工作组组长石山率调查组来阜新调研 。 调查组于1964年2月3日写出调查报告 。 谭震林副总理看了石山等5位同志撰写的调查报告后 , 于2月12日在给辽宁省委、东北局计委、农委和阜新县委的信中 , 第一次使用了“三沟经验”一词 。 他在信中写道:“请你们认真总结‘三沟经验’ , 即毛岭沟、招束沟、塔子沟经验 。 ”“三沟经验”得到了党中央的重视 , 参加了全国农业展览馆展览 , 被推广到全省、全国 。
中共辽宁省委为“三沟经验”题词:“发扬‘三沟’人民的革命精神 , 改变自然面貌 。 ”“三沟”百姓不怕苦、不怕累、勇于挑战自然、战胜自然 , 任劳任怨的奉献精神成为激励后人不断创新发展的动力 。
当时 , 以张澍同志为书记的中共阜新市委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的指示精神 , 大力推广“三沟经验” , 为实现阜新地区农业生产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
1965年6月 , 阜新市委安排市委分管农业工作的肖光同志和叶俊义、王景远、马廷奇同志一行4人赶赴北京 , 专程向谭震林副总理汇报了“三沟经验”的推广情况 , 得到谭震林副总理的充分肯定和热情称赞 。 在这之后 , 阜新进一步发展了“三沟经验” , 涌现出“三沟经验”的综合样板——他本扎兰乡白玉都村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的新典型 , 欧力玛扎布、查干少布是典型人物中的代表 , 他们把三个沟的经验都学到了手 , 使白玉都村大变样 , 荒山荒沟被绿化 , 荒坡荒地被治理 , 粮畜生产连年获得好收成 。
进入21世纪 , 勤劳务实的阜新人民将“三沟经验”与现代生活融为一体 。 几经探索 , “三沟经验”已经成为激励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乃至全市各族人民因地制宜谋发展 , 经济转型闯难关 , 携手并肩共建美好家园的强大精神动力 , 升华为 “求真务实 , 艰苦奋斗 , 攻坚克难 , 开拓创新”的“三沟精神” 。
“三沟精神”归根结底体现的就是“空谈误国 , 实干兴邦”的硬道理 , 不论是造林绿化 , 修坡耕地 , 还是各项事业 , 不去实干 , 将一事无成 。
2016年8月 , “三沟精神”党性教育基地在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七家子镇毛岭沟村举行揭牌仪式 。 “三沟精神”党性教育基地分展览教育区和景点区 , 其中展览教育区由三沟精神纪念馆、乌兰英雄纪念馆、民俗文化陈列馆、20世纪50年代毛岭沟人生活场景复原区、教育园区和党性教育教室组成 。
—— 荆延续
辽宁阜新:“三沟经验”与“三沟精神”// //
- 别不信,最早把牡丹叫“国花”竟然是她!
- 本命年不顺利,要挂红“辟邪”,为何人们这么认为?
- 历史上诸葛亮究竟是否有过“七擒七纵孟获”?
- 秦朝那个信奉“老鼠哲学”的人,后来怎么样了?—鼠年说鼠(8)
- 中国最“富”两大隐形家族,后代沉寂多年,如今改变了大半中国
- 返京者深夜有家难回:“硬核防疫,以人为本”,为何这并不矛盾?
- 古代名画里的“女主角”,每个都是一段历史
- 河北的省级博物馆为何叫“河北博物院”,而不是“河北省博物馆”
- 历代皇帝为何自称“朕”?恍然大悟!
- 《出师表》成为千古“至文”,历来为忠良义上推崇和传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