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长安十二时辰》更真实,考古学家用了几十年才搞明白的长安


比《长安十二时辰》更真实,考古学家用了几十年才搞明白的长安

比《长安十二时辰》更真实 , 考古学家用了几十年才搞明白的长安// //

唐长安郊区乡里图

地名 , 往往能代表了一个地方的文化品位高低和历史底蕴的深浅 。

中国这么大 , 历史这么悠久 , 作为大唐唐首都的西安 , 就留下了许多入耳入心有文化品味的地名 , 比如明德门、龙首原、含光门等等 。

?

在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里的唐代长安城之外 , 城外的郊区更有意思 。

这里我们聊聊大唐代长安城郊外的乡里的名称和分布 , 看看唐代的地名和现代地名有啥关系?有什么有意思的历史故事 。


比《长安十二时辰》更真实,考古学家用了几十年才搞明白的长安

比《长安十二时辰》更真实 , 考古学家用了几十年才搞明白的长安// //

唐长安城东郊

长安城东有霸城乡、铜人乡、义丰乡、崇道乡、长乐乡、浐川乡、进贤乡、云门乡、大明乡、安盛乡、青门里、庆义乡、龙首乡、曲江里、永宁乡、白鹿乡 。

共14个乡和2个里 。 其中著名诗人贾岛的郊区野居就在青门里附近 。

这里的白鹿乡的名字一直流传到现在 , 现在这里叫白鹿原 。 当代作家陈忠实一部《白鹿原》 , 让白鹿的传说闻名天下 。

这里还有一个铜人乡 , 历史上这里也称为铜人原 。

《关中记》:"秦为金人十二 , 董卓坏以为钱 , 余二枚 , 魏明帝欲徙诣洛阳 , 到霸城重不可致 , 今在霸城大道南 。 "

这里的意思就是说 , 秦始皇收天下兵器于咸阳 , 然后铸造成了十二个大铜人 。

每个铜人高三丈 , 重千石 , 相当于现在30多吨 。

东汉末年 , 董卓作乱 , 动起了铜人的脑筋 , 将其中十个铜人都融化 , 做成铜钱 , 只留下两个 。

曹操的孙子魏明帝定都洛阳 , 想把剩下的两个大铜人拉过去 , 以壮都城的气势 。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 , 拉到霸城之后 , 实在是拉不动了 , 就弃置在这里 。

于是这里就叫铜人乡 。

铜人原、白鹿原 , 有的是传说 , 有的是史实 , 扑朔迷离 , 让人猜不透 , 匪夷所思 。

长安城东 , 也有惊世骇俗的发现 。

唐代日本留学生井真成的墓就在城东 , 墓志上有"日本"两字 , 是可考文献中最早的"日本"称呼 。

墓志出土后 , 日本举国若狂 。


比《长安十二时辰》更真实,考古学家用了几十年才搞明白的长安

比《长安十二时辰》更真实 , 考古学家用了几十年才搞明白的长安// //

唐长安城东北郊

长安城东北郊区的乡比较少 。 在这幅图中 ,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霸城乡、铜人乡之外 , 只有渭阴乡、龟川乡、苑东乡和东陵乡 。

渭阴乡位于渭河南岸 , 所以称为渭阴乡 , 就像现在渭南在渭河以南 , 所以称为渭南 。

苑东乡位于唐长安成北的皇家禁苑之东 , 故名苑东乡 。

虽然长安城东北的乡比较少 , 但这里有灞桥 。

秦穆公称霸西戎 , 改滋水为灞水 , 还修了桥 。

这座桥就名灞桥 。

原来陈忠实小说中的《白鹿原》中屡次提到滋水 , 实际上就是灞水、灞河 。

唐代在灞桥上设有驿站 , 凡是送别东行的亲友 , 都会送到灞桥上再分手 , 临别时折柳相赠 , 以表示惜别之情 。

于是"灞桥折柳"成了唐代的习俗 , 更成为中国历史的典故 , 影响了华夏民族的气质 。

这种气质在无数优美的诗歌中传达出折柳的情怀 。


比《长安十二时辰》更真实,考古学家用了几十年才搞明白的长安

比《长安十二时辰》更真实 , 考古学家用了几十年才搞明白的长安// //

唐长安城西郊

长安城西郊的乡相比城东郊 , 也不少 。

这里有丰邑乡、同洛乡、大统乡、司农乡、高阳乡、义阳乡、善政乡、青槐乡、承平乡、孝悌乡、永平乡、龙门乡、龙首乡、丰乐乡、龙泉乡、居德乡、灵台乡、修仁乡、苑西乡、渭阴乡、礼成乡 。

共21个乡 。 在丰乐乡有柳宗元的田舍 。

这里也有一个渭阴乡 。

同样有一个与皇家禁苑相关的乡 , 因为在西边 , 所以称为苑西乡 。

西汉的长安城就在唐长安城的西比方向 。

唐长安城西郊就是西汉长安城所在地 , 所以乡名和西汉的都城有关 , 也就顺理成章了 。

这里的乡名很有意思 , 很多都有"龙"字 。

看来西汉帝王之气即使到了唐代很浓厚呀!

乡名里除了"龙"以外 , 还有"居德""孝悌""修仁" , 名称还听讲究 , 很有儒家的意思!估计就与汉武帝独尊儒术有关 。

乡名里还有"善政""承平""永平" , 这明显是帝王架势 , 治理天下 , 让天下太平的意思 。

"灵台"是汉代的皇家天文设施 。 莫非灵台乡就是西汉时候的灵台所在地了 。

唐长安城西郊 , 不愧是西汉故都所在 , 在名称上还保留着帝王之气 。

还有比汉代更古老的王气之地 。

那就是沣河西岸的丰邑乡 。

当年周文王在沣河以西建立了丰京 , 周武王灭商回来后 , 又在沣河东岸建立了镐京 。

"丰邑"中的"邑"是先秦的叫法 , 称某城为某邑 。 比如周人称商人的首都朝歌为"商邑" 。

在丰邑乡所属的范围之内 , 现在有张家坡、客省庄等 , 在这两个村旁边就发现了西周的墓葬和宫殿建筑 。 "丰邑"这个地名是唐长安郊区中最古老的地名 , 也是西安建都之始 , 他开启了周秦汉唐的辉煌 。


比《长安十二时辰》更真实,考古学家用了几十年才搞明白的长安

比《长安十二时辰》更真实 , 考古学家用了几十年才搞明白的长安// //

唐长安城西南郊

这里是长安城的西南郊 , 也就是现在韦曲以西的地方 。 这里发现的乡名比较少 , 只有丰谷乡、清官乡、万春乡、居安乡、华林乡和永寿乡 。

共6个乡 。 唐代的香积寺就在万春乡 , 是"净土宗"祖庭 。

居安乡的名称流传到了当代 , 郭杜还有大居安村、小居安村 。

这里发现的乡比较少 , 估计以后随着考古发掘 , 还有好多乡能发现 。

从这仅有的几个乡名 , 能看出来什么呢?

"居安""清官""丰谷""永寿"等都是清净自守 , 安家乐业的话 , 可见这里的人崇尚简朴 , 不好虚名 , 乐意享受简单清净的生活 , 就连寺庙都是"净土宗"祖庭 。

汉代的张汤就埋在这里 , 就是现在的政法学院长安校区里面 。

他作为汉代高官 , 去世之后 , 只用薄木棺材简单下葬 。 如果不是他墓里出土一枚小小的铜印上有他的名字 , 谁也不相信这就是汉武帝大臣的墓 。

可见汉长安城西南郊区崇尚简朴的思想由来已久 。 不过崇尚简朴能福及子孙后代 。

张汤的儿子张安世就得了个富平侯 , 而且是后代九世封侯 。

张安世就埋在韦曲东边的原楞上 , 他一生荣华富贵,陵墓也很宏大 。

张安世墓葬的发掘是2010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

不过要论名气 , 张安世远远不如生活简朴的父亲张汤 。 谁让张汤的同事是爱搞写作的史马迁呢 。


比《长安十二时辰》更真实,考古学家用了几十年才搞明白的长安

比《长安十二时辰》更真实 , 考古学家用了几十年才搞明白的长安// //

唐长安成东南郊

唐长安城东南郊 , 就是现在韦曲以东的地方 。 曲江里和永宁乡在刚在上文中算到城东郊了 , 这里先不计算进来 。

这里有乐游乡、崇义乡、芙蓉乡、永安乡、大陵乡、义善乡、高平乡、御宿乡、黄台乡、少陵乡、神禾乡、洪固乡、加川乡、山北乡、洪原乡、灵泉乡、义川乡 。

共17个乡 。

这些乡大部分都在现在的少陵原上 。

只要看一下这些乡的名称 , 就能看出这里是养人的好地方 , 也是皇家陵墓所在 。

"乐游""芙蓉""曲江"表明这里是风景名胜之地 。

这不假 。

不仅曲江周围 , 而且在现在的韦曲、杜曲都是唐代名人的园林所在 , 是长安城外最著名的风景旅游度假胜地 。

乡名"御宿"二字就从侧面记载了某个汉唐皇帝在这里留恋风景 , 在宫外过夜的典故 。

著名诗人岑参、杜甫、韦庄、韦应物和韩愈都在这里居住 。 他们写的诗文就是我们中小学的必背内容 。

这里杜牧祖茔就在洪原乡、杜甫旧居在山北乡、杜牧故里在神禾乡或少陵乡 。 其中的"大陵乡""少陵乡"显然是相对的 。 这里的"少陵"很清楚 , 指的是少陵原上的"许皇后陵" 。 "少"和"小"在古代通用的 。

有小必有大 , "大陵"就是汉宣帝杜陵了 。

可以说 , 唐长安城郊的乡名代表了他们各自不同的文化和历史发展 , 是值得珍藏的历史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