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系列解说:抗战时期福建唯一华侨进出国通道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档案系列解说:抗战时期福建唯一华侨进出国通道

第五篇:1940年1月间经石美--鼓浪屿航线出洋的归侨(二)

龙海市档案馆藏档案中 , 这一组档案与上文所选的档案类似 , 时间也一样 , 而且也是菲律宾归侨要再次出洋 。 不过它涉及到沿海侨乡常常听到的“番婆”(嫁与华侨而随着华侨回到家乡的海外土著妇人)俗称这事 。 这种情况在清末民国间相当多 , 以致沿海侨乡的百姓们见惯不怪了 。 这个称“奄棉沙”的菲律宾妇女原与丈夫林海戆在菲经商 , 带着孩子随着丈夫来到婆家后 , 于1939年12月底申请乘海龙号电船经鼓浪屿出洋回娘家了 , 最终应该也在1940年1月成行 。


档案系列解说:抗战时期福建唯一华侨进出国通道

档案系列解说:抗战时期福建唯一华侨进出国通道// //

公会为奄棉沙呈文申请出国证明书


档案系列解说:抗战时期福建唯一华侨进出国通道

档案系列解说:抗战时期福建唯一华侨进出国通道// //

龙溪县政府准发奄棉沙出国证明书的指令


档案系列解说:抗战时期福建唯一华侨进出国通道

档案系列解说:抗战时期福建唯一华侨进出国通道// //

公会为奄棉沙呈文申请通行证

1939年12月20日 , 澄码石角东海外华侨公会常务理事郑太奇处理了前文所述尼(连)大来向县府申请出国证明书之事后 , 又开始处理林海戆妻子奄棉沙申请出国证明书的事 。

据档案资料 , 我们知道林海戆是龙溪县浒茂洲下溪社人 , 原与妻子奄棉沙在菲律宾马尼拉经商 。 奄棉沙 , 据说按英文拼法 , 是当时菲律宾一个显赫家族的姓氏 。 可见 , 林海戆是年轻时单身出洋的 , 在菲律宾拼搏了多年 , 有了自己的事业 , 也娶了菲律宾女人 。

是日 , 林海戆带着妻子坐双桨渡船过了锦江 , 一起来到石码寻求公会帮忙 。 当时公会的会址在石码镇大码头街 , 一上渡头就可以找到(公会在漳州设有办事处 , 址在醒民东路二十九号活人医局后进 , 石美办事处则设在石美南门外街) 。 林海戆向郑太奇陈述自己的情况:“本年(1939)六月间 , 率子女回籍浒茂洲下溪港社省视亲属 , 现因在菲商业 , 须往主持 , 拟由奄棉沙先行前往 , 定于本月杪出鼓屿搭轮” , 要求公会协助呈文请求龙溪县政府发给奄棉沙出国证明书 。

以回到家乡的时间来说 , 林海戆及其妻子儿女也和上文提到的尼大来一样幸运 。 那时 , 他们在鼓浪屿下了外轮要返回浒茂洲只有自雇小船回家 , 虽然船程不远 , 只要涨潮时在鼓浪屿登上小船 , 就可以随潮经嵩屿、海门岛就回到浒茂洲了 。 而且 , 当时林海戆应该可以遇上浒茂洲老乡 , 搭上顺风顺潮的的小帆船回家 。 但是 , 同样冒着生命危险 , 如果遇到日本鬼子的巡逻舰的话 。 结果 , 他们一家是平安回到老家和家人团聚 。 现在 , 是林海戆妻子奄棉沙先要独自回菲律宾“维持与夫在菲经营商业” , 而海龙电船也将适时开航了 。 或许就因为这一安全通道打开 , 林海戆可以放心地让这个“番婆”先行出洋去维持商业 , 而自己也可以放心地带着子女在老家多呆一些日子 , 与家乡父老乡亲多聚一聚 。 在龙海市档案馆馆藏档案中 , 我们也发现1941年9月底林海戆又有经澄码石角东海外华侨公会为其申办出国证明书的档案 , 龙溪县政府于10月8日发出的指令说其“手续均合 , 应准照发” 。 以当时美属菲律宾当局所允许华侨归国的时限不能超过两年时间来计算 , 林海戆自1939年6月那次回国後 , 至1941年9月再次办出国证 , 这期间他应该还有回到家乡一次 。 石美--鼓浪屿航线他经历了几趟 , 说不定他与海龙电船的船员们都成了朋友 。

读这一组档案 , 也感到难得 , 它与公会保存下来的尼大来申办文件可谓完全一样:

同样是1939年12月20日由公会为其撰写向龙溪县政府申请出国证明书的呈文;行文书法、纸质、格式没有变 , 呈文缮写呈上的日期也是12月21日 。

龙溪县政府发出的准发出国证的指令同样是12月25日 。

又公会为其代呈转第七十五师师部申请通行证也是12月27日 , 甚至在这呈文所附的略历表中记录的尼大来及奄棉沙所要带出洋的行李也都是3件 。

整整80年了 , 我们阅读这些档案 , 也只能从这纸面上的文字去理解、分辨和整理相应的历史事实 。 这样一组档案的背后不知隐藏着多少华侨辛酸苦辣的生活经历 , 我们无从知道 。 阅读档案是枯燥的 , 我们所能记录的档案所呈现给我们的史实也就那么简单明了 , 我们不能把揣测写进历史 。 但是 , 有一点是允许的 , 我们可以把阅读档案时的某些想象留给自己 , 就象我们在欣赏文物一样 , 把自己放在那久远的时空中与那沉默无言的家伙对话 , 在那对话中得到的启示就是我们自己的收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