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廷斌:偃武修文的封疆大吏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吴廷斌:偃武修文的封疆大吏
吴廷斌:偃武修文的封疆大吏
叶彩霞 吴小元
第551期
吴廷斌 , 字赞臣 , 泾县茂林人 。 咸丰四年(1854) , 当太平军席卷江南一带的时候 , 吴廷斌22岁左右 , 为效忠朝廷 , 图封谋赏 , 他追随兄长吴廷华投奔江北清军 , 成为清政府的得力干将 。 后来由于在战场屡立功勋 , 吴廷斌被当时淮军统领李鸿章所赏识 , 得到破格提升 。 同治三年(1863) , 太平军失败后 , 吴廷斌由武转文 , 自同知迁升府、道、臬、藩等官阶 。 光绪十二年(1886)正月二十一日 , 朝廷军机大臣对其考语为:“道、府、州、县劳绩保归候补班人员 , 应自到省之日起察看一年 , 出具考语 , 分别繁简等因 。 兹查有三品衔尽先候补道吴廷斌到省一年期满 , 例应甄别 。 臣查该道吴廷斌朴诚明练 , 勇往耐劳 , 堪胜繁缺 , 俟有应补缺出 , 照例补和 。 ”
吴廷斌:偃武修文的封疆大吏// //
吴廷斌故居
到他65岁 , 即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 , 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时 , 吴廷斌护送慈禧太后和清帝逃离北京 。 1901年起任山西按察使、山西布政使、云南布政使1906年任山东布政使 , 其间筹议开办山东高等农业学堂 , 主持选派监督、延聘日本农业教习 。 次年任山东巡抚 , 任内增拨学堂经费 , 扩大招生 , 具折立案 。 1909年 , 吴廷斌主持整顿山东师范教育机构 , 主张“向办之师范传习所及简科一律停止” , 认定“师范为教育根基 , 尤以慎之于始” 。 辛亥革命后寓居上海 。
吴廷斌自在山东做一方大员后 , 重视教育 , 培养人才 , 为时人所称颂 。
一、创建山东农业大学
光绪三十二年(1906)升任山东布政使 。 在此期间 , 吴廷斌创建了山东高等农业学堂 。
在吴廷斌任山东布政使之前 , 山东即有前任巡抚袁世凯、周馥注重农业 , 袁世凯任内筹设农工商务局 。 光绪二十九年(1903)在周馥的主持下创办济南农桑会 , 并由它在省城设置农林试验场 , 场址位于济南城东圩子门外七里堡 , 聘请日籍农工商教习任技术指导 , 从事粮食作物的栽培改良试验 。 同时在青州建立蚕桑学堂 , 在兖州建立农业学堂 , 辟有桑园 , 聘请日本人为技术指导 , 进行桑树及其他果树的栽培试验 。 六七年来学风渐盛 。 但是因为山东省幅员辽阔 , 东西相距将近两千里 , 青州偏于东 , 兖州偏于西 , 省城居中扼险要之地 , 只设有一个试验场 , 而没有设立农业学府 , 不足以发展教育增加农业发展的后劲 。 因而在现实中有建立山东高等农业学堂的必要性 。
光绪三十二年(1906) , 山东布政使位上的吴廷斌与巡抚杨士骧反复筹议后 , 在省城东关外七里堡原有试验场左边建筑校舍一座 , 定命为山东高等农业学堂 。 该年八月考试选拔120名学生开学授课 。 因是初办 , 所以学生的水平不是太高 , 在权衡变通的情况下 , 先设中等农林蚕三科 , 同时补习普通的文化学科 , 三年毕业后升入高等本科 , 再经三年毕业 。 以此周期分年递招 , 所有的学科年限均遵照奏定的章程办理 。
在所需经费上 , 在学堂开办以后陆续购地、筑场、建校、制器及推广建置 , 一切经费约需银八万两 , 除此之外 , 常年经费中学堂、试验场两项统计需银四万两 。 考虑到此项经费是用来培植人才振兴实业 , 影响深远 , 因而在库储银两不支的情况下 , 仍然苦心孤诣 , 孜孜不辍 , 设法由司局各库分头筹办 , 并把学堂的开销作为刚性支出 , 形成通例 。
吴廷斌:偃武修文的封疆大吏// //
吴廷斌手书
山东高等学堂创建之初 , 共设有教职员20人 , 其中职员12人 , 教员8人 , 学堂监督前前翰林院编修、直隶补用道王景禧 。
学堂建成后 , 因为章程尚未周密妥拟 , 因而巡抚杨士骧下令待章程拟定完善后一并奏报 。 所以在学堂建成后的第二年 , 即光绪三十三年(1907)十月 , 学堂开办已卓有成效的前提下 , 已署理山东巡抚并兼任布政使的吴廷斌向朝廷呈上《奏为东省建立高等农业学堂先设中等科以宏教育而兴实业折》(当时对山东省称为东省) , 全文1080个字 , 详细地叙述了建立山东高等农业学堂的原由及经过 。 全文如下:
头品顶戴署理山东巡抚布政使臣吴廷斌跪奏 , 为东省建立高等农业学堂先设中等科以宏教育而兴实业 , 恭折仰祈圣鉴事 。 窃查山东襟带河海 , 土脉膏腴 , 祗以农民拘守旧法 , 人事不尽 , 地力未空 , 稽闻东海、胶海两关报册 , 入口货日加多 , 山口货日减少 , 若不及时振兴农学 , 改良农事 , 将见工乏制作之资 , 商鲜传输之品 , 民生日迫 , 后虑何穷 。 光绪二十七年 , 经升任抚臣袁世凯奏设农工商务局 , 提倡各项实业事宜 。 前抚臣周馥尤注重农业 , 通饬各属设立农桑会 , 并于省垣置农林试验场 , 青州建蚕桑学堂 , 兖州建农业学堂 , 均已奏咨在案 。 六七年来风气渐启 , 惟东省幅员广大 , 东西相距几二千里 , 青郡偏于东 , 兖郡偏于西 , 省垣居于扼要之地 , 仅有试验场为之模范 , 无农学以阐明物理 , 实不足以宏教育 。 且兖州学系属初级 , 青州学堂仿照中等 , 有初中两等而无高级教育阶级 , 殊欠完备 。
上年 , 臣在藩司任内 , 正任抚臣杨士骧与臣一再筹议 , 即在省城东关外七里堡原有试验场左近建筑校舍 , 定名为山东高等农业学堂 。 选派监督 , 延聘日本农学教习 , 招取本籍、客籍子弟入堂肆业 , 以便就场实行试验 。 额定学生四百名 , 于上年八月考选一百二十名 , 开学授课 。 因初办之际尚无高等合格学生 , 爰就地方情形 , 参照定章 , 量为变通 , 先设中等农、林、蚕三科 , 兼令补习普通学 , 三年毕业 , 升入高等本科 , 亦以三年毕业 。 嗣定分年递招学生 , 三年之后 , 岁有毕业 , 所有学科程度、年限悉遵奏定章程办理 , 毕业时亦请遵章分别给奖以示鼓励 。
其堂中所需经费 , 自开办以来陆续购地、筑场、建校、制器及推广建置 , 一切经费约需银八万两 , 常年经费学堂、试验场两项统计银四万两 , 此项经费用以培植人才、振兴实业 , 关系甚巨 , 虽库储支绌 , 不能不于无可设法之中 , 由司局各库勉力分筹 , 应请一律作正开销 , 不动年例部拨之款 。
据司道会详请奏前来 , 臣查东省近年振兴教育 , 各属中小学堂设立殆遍 , 惟实业教育尚在萌芽 。 欲宏实业之规模 , 自以农学为先务 , 中国士农分途相沿已久 , 习诗书者沦于空虚 , 事畎亩者安于愚暗 , 空虚则无实业可执 , 愚暗则无进步可图 。 以视东西各国农学设有专科博士 , 学徒精心研究 , 发明新理 , 广告农人 , 其得失相悬何啻霄壤 。 今设高等农业学堂以课生徒 , 探各国富强之源 , 浚中土本有之利 , 化士人空虚之弊 , 辟农民愚暗之蒙 , 合士农为一途 , 融体用于一贯 , 行见毕业学生各任义务 , 广为教授 , 改良农业 , 操券可期 , 利国利民无过于此 。 臣当随时饬令认真办理 , 务期业有专精 , 学有实用 , 届期毕业 , 由臣督同考试 , 按照分数分别咨部 , 奏请奖励 。 除将章程咨部查照外 , 所有东省建立高等农业学堂先设中等科缘由 , 理合恭折具陈 , 伏乞皇太后、皇上圣鉴训示 。 再 , 此案因原详章程尚未周密 , 经正任抚臣杨士骧饬令妥拟 , 以致奏报稍迟 , 合并声明 。 谨奏 。
光绪三十三年十月十四日
因对吴廷斌素有好感 , 同时奏折也是有关社稷民生 , 对这种先建后报的做法 , 慈禧并未提出疑议 。 在山东巡抚部院、山东布政司的两颗大印的奏折上 , 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加上了“工商部知道”五字朱批 。 山东高等农业学堂即现在山东农业大学的前身 。
二、参与泰山祭祀
泰山封禅是历代统治者祭告天地的一种活动仪式 , 至宋代以后 , 帝王到泰山由封禅改为祭祀 , 成为帝王在泰山与天地进行对话的唯一手段 。 从明朝开始 , 每年都由大臣代替帝王到泰山开展祭祀 , 对上天的佑护之功进行答谢 。 官员祭祀之后 , 往往要留下碑刻 , 以志永久 。 它们和众多的文人碑刻一起 , 既是一个民族精神象征 , 也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与自然遗产 。 清朝中后期内忧外患 , 皇帝无心亲自主持祭礼事宜 , 委托当朝者信任的大臣代替 。
吴廷斌在任山东布政期间 , 曾两次代表朝廷参与了泰山的祭祀大典 。
光绪三十二年(1907) , 山东布政使吴廷斌以朝廷身份第一次在泰山祭祀 , 在泰山的五松亭及朝阳洞留下了隶书“东天一柱” , 言泰山雄伟高峻 , 象一根擎天巨柱 , 支撑在中国的东方 , 它是对泰山尊崇地位的凝练概括 。 上记“光绪丙午四月” , 下署“致祭使者泾县吴廷斌书”楷书字体 , 洒脱遒劲 , 体势雄浑 , 血肉丰满 , 集颜苏体之大成 。 字圆润有力 , 浑然一体 。
吴廷斌:偃武修文的封疆大吏// //
光绪三十三年(1908)岁次丁未夏四月 , 头品顶戴、山东布政使吴廷斌二次奉命致祭泰山 , 礼成登绝顶 , 观日出 , 游览周围诸崖及十八盘 , 访五大夫松 。 当时吴廷斌正请求拨款兴修山上的碧霞宫 。 因上年夏季亢旱少雨 , 而众人祷雨辄显灵异 , 天降甘霖 , 通省普沾 , 农业获得丰收 , 因而上山敬答神贶 。 又遍查四周掌握工程进展 , 在山上停留了三日 。 随同吴廷斌一起的有泰安府知府、宗室玉构 , 署泰安县知县、金溪杨承泽 , 候补知府、太平苏锡爵 , 候补知县、钱塘陈庆囗 , 献县白汉臣 , 泾县王拔萃 。 此次祭祀题刻于大观峰《纪泰山铭》西侧石壁上 , 隶书 , 字面高130厘米、宽130厘米 。 题记11行 , 满行15字 , 字径8厘米 。
吴廷斌:偃武修文的封疆大吏// //
这两次代替皇家的泰山祭祀 , 既表示了朝廷对吴廷斌的极端信任 , 也是吴廷斌达到个人荣宠的最高点 。
三、在家乡购置义庄田亩、兴办学校
为了打好子孙基业 , 图保子孙后代永享富贵 , 吴廷斌在任山东巡抚时 , 就曾派人到南陵、泾县购置田产 。 吴廷斌由山东归来 , 初次经过上海时 , 与泾县吴氏九甲耽儒曾公逆旅相逢 , 晤谈及兴办义庄义田一事 , 恳请对方前往苏州 , 托长州县赵豹文先生向范文正文祠求得《义庄汇集》一部 , 交与自己带回芜湖备览 。 对义庄义田有大致的了解后 , 在南陵购置田产约5000亩 , 又于泾县花林都购置庄田800亩左右 , 将此捐作学田并由茂林都二图一、六、九甲吴氏延陵公所执业 , 规定为吴氏一族永远享有 。
吴廷斌生前 , 其侄德斋、吉唐即有控制义庄管理权的迹象 , 民国元年农历四月 , 吴廷斌写信告知吉唐:“盖余自戊申年乞疾归田后 , 即竭力分自食 , 赶紧筹款置办花林都义庄之所者 , 系欲上承先人之志 , 请旌表建坊 , 仰答先人生身之德 。 其所以迟至五年未得举行者 , 一因无力再筹款添田 , 欲借售租成之;一因经理无人 , 各存利已之心所致 。 使余不能早行先人之志 , 而极罔极之恩 , 以济同族贫穷无倚之人 。 ”“现拟花林都义庄之事 , 即责成侄与延一侄二人会办 。 无论秋收、收租以及随时售稻添田诸事 , 皆会同亲身办理 , 不得专擅 , 不得推诿 。 ” 翌年吴廷斌即逝世 。 此后义庄的管理者实为德斋、吉唐兄弟 , 而义庄田契仍在吴廷斌的孙子继燮手中 , 于是吴氏大宗祠的管理机构延陵公所向继燮发一份公函 , 居住芜湖的继燮兄弟义庄田契托人从芜湖带回茂林转交延陵公所 , 明确义庄永为合族义田 。 义庄由茂林宗族八大份轮流派人按年管理 , 并拟定了具体的管理办法:
由延陵公所公议表决 , 分年挨管 , 规定章程以循秩序;值年分前 , 公举殷实管理逐年开仓 , 必须公议照行;每秋收前必须集议 , 由众推举看租数人 , 各报所见备核;收租短役由各分荐一二人 , 约期到公所抽签照派;所收之租复晒上仓 , 封锁以后不得私开;在事出力之人应给报酬 , 须由公议决定;前交后收 。 必须清楚接手以后即负完全责任 , 无可推诿;助出之家 , 亲疏后嗣不得藉口争利侵权 , 自犯大不韪 。
待到茂林吴氏义庄完全移交延陵公所 , 已经是1916年的夏天 。
吴廷斌:偃武修文的封疆大吏// //
吴廷斌信札
义庄创办人的宗旨 , 原是办学、恤贫 , 但后来只实现了办学的一个目的 。 以义庄的收入创办了吴氏义学 , 又称吴氏乡塾 , 民国十年(1921) , 发展成为茂林吴氏私立养正小学 , 由吴月槎、吴梅谷两先生领办 。 民国十八年(1929) , 在吴朋三主持校务期间实行男女同校 。 民国三十七年(1948) , 茂林的另一所小学“福群小学”并入到养正小学 , 1949年更名为泾县茂林小学 。 原“茂林吴氏私立养正小学”校歌中有段歌词:“热心教育、造福人民 , 吴公赞臣永留芳 。 ”赞成即是吴廷斌的字 , 茂林人以校歌的形式来表达对学校创办者的追思 。 1934年泾县茂林人吴组缃就依此为原型创作了短篇小说《一千八百担》发表于《文学季刊》创刊号上 。 吴廷斌所购置的八百余亩学田收入 , 一直作为办学校的资金来源 。
吴廷斌在72岁因老罢官 , 回安徽在芜湖做寓公 。 辛亥革命后吴廷斌寓居上海不问政事 , 民国三年(1914)去世 , 归葬于故乡青弋江西岸的长安 。 在吴廷斌棺柩运回茂林之时 , 乡里父老挽以联曰“朱子孝思 , 捐廉俸以修家庙;范公敦族 , 解宦囊而创义庄” , 足证阖族对吴廷斌的敬重之情 。
(作者吴小元系泾县吴氏文化研究会会长 , 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作者叶彩霞系泾县史志办副主任 , 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
- 齐白石画山水:懂的人不多,骂的人却不少
- 一个人的长征:追寻孙子
- 晋朝电视剧为何只拍到司马炎登基统一三国,以后的事情为何不拍?
- 《圣斗士星矢》重病的伊利亚斯为什么还能对冥斗士产生重大威胁?
- 凿壁偷光的匡衡,后来怎样了?成了贪官为害一方
- 古代最有钱的县城大街,位于山西,现为世界遗产!
- 小脚的起源:为防疫古人如何解决大妈们串门、扎堆的问题
- 元宵节的由来与传说
- 自编教材评审的标准是什么
- 曹操有14个老婆,12个是抢来的寡妇,一代枭雄为何爱抢人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