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姜女确有其人,但无关长城和秦始皇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孟姜女确有其人 , 但无关长城和秦始皇

秦皇岛城东望夫石村有一座千年孟姜女庙 , 引来史上许多文人留下诗作 。 “秦皇安在哉 , 万里长城筑怨;姜女未亡也 , 千秋片石铭贞” , 庙里的这副楹联正好与孟姜女在中国文学中的基调相吻合 。 秦始皇、长城和孟姜女是我们民族记忆中串在一起的三个节点 , 也是长城文学中不可分割的三个意象 , 把三者集于一身的城市唯有秦皇岛──它因秦始皇而得名 , 有中国保存最完好的长城和两京锁钥山海关 , 外加这座姜女庙 。

可以说 , 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孟姜女的传说 , 两千多年来 , 这一传说以戏曲、歌舞、民谣、诗文、说唱等多种形式广为流传 , 成为长城文学的一个标志 。 尤其元代 , 杂居中常引用孟姜女哭长城的典故 , 如马致远《马丹阳三度任风子》“想当日范杞良在长城内 , 干迤逗的个孟姜女送寒衣” , 孙季昌《端正好·集杂剧名咏情》“我待学孟姜女般真诚性 , 我则怕啼哭倒了长城” 。 说明早在元代 ,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已定型 。

有关孟姜女的诗词 , 代表性的有唐代僧人贯休的《杞梁妻》、明代陈绾的《姜女坟》、清代陈天植的《贞女祠》等 。 其中 , 《杞梁妻》不仅文学水准高 , 且被史家以诗证史 , 认定为孟姜女故事传说发展脉络的重要节点 , 诗曰:“秦之无道兮四海枯 , 筑长城兮遮北胡 。 筑人筑土一万里 , 杞梁贞妇啼呜呜 。 上无父兮中无夫 , 下无子兮孤复孤 。 一号城崩塞色苦 , 再号杞梁骨出土 。 疲魂饥魄相逐归 , 陌上少年莫相非 。 ”僧人贯休首次明确了杞梁妻哭倒了秦长城 。 同时 , 现存的唐代敦煌曲子词中 , 孟姜女已等同于杞梁妻 。

早在上世纪20年代 , 疑古派史学的创始人顾颉刚发表《孟姜女故事的转变》 , 对孟姜女故事进行了缜密的梳理考证 , 成为轰动学术界的大事 。 剥掉后世的讹传和添枝加叶 , 孟姜女的故事原形应为《左传·襄公二十三年》中发生在莒国(今山东日照莒县)附近的一次事件 。 公元前550年 , 齐庄公夺卫国都城朝歌(今河南淇县) , 回师途中 , 东袭莒国 , 战事不顺 。 齐国大将杞梁、华周不接受莒国的贿赂劝降 , 力战而死 。 齐庄公退兵 , 载杞梁尸回都城临淄 , 在城郊遇到前来迎丈夫灵柩的杞梁妻 。 庄公派人吊唁 , 被杞梁妻回绝 , 她认为丈夫有功于国 , 在郊外进行吊唁 , 不合乎礼仪 , 既缺乏诚意 , 又显得草率 , 对丈夫不够尊重 。 齐庄公不得已 , 亲自到杞梁家中吊唁 。

这是历史上的真人真事 , 无关长城 , 无关秦始皇 。 这一故事在历代经典著作中几经传播 , 到西汉刘向《说苑》发生了重大改变 , “其妻悲之 , 向城而哭 , 隅为之崩 , 城为之阤” 。 其后 , 孟姜女的悲剧才渐渐归罪于秦始皇修长城 , 并在民间文学中被演绎、渲染成具有神秘色彩的悲歌 , 成为对战争和暴政的控诉 , 也是对当政者的警示──迢迢长城路 , 筑人筑土一万里;纤纤弱女身 , 哭倒长城哭倒秦 。

可以肯定的是 , 孟姜女故事的广泛流传 , 是民间情感的宣泄和表达 , 在长达两千余年的长城修筑史上 , 征夫何止千千万 , 孟姜女又何止千千万?比如 , 在抚宁县花厂峪长城 , 有一座保存完好的三眼敌楼 , 名为“媳妇楼” 。 相传 , 一女子来此寻找戍守边关的丈夫 , 得知丈夫已战死 , 便替夫在此楼继续戍守 , 此楼因此而得名 。 据天津日报

(责任编辑:王治强 HF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