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如何评价明末重臣孙承宗?一流政治家,与名将无缘,满门忠烈

天启二年(公元1622 年)正月底 , 熊廷弼退回山海关后 , 大明帝国就边境问题产生争议:辽西失守 , 大家应该防守哪里?

经过七个月的争论之后 , 孙承宗力主经略辽东的意见占据了上风 。

孙承宗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 , 后世读者在谈及明末这段历史的时候 , 总会用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口气说:“要是皇帝重用孙承宗的话 , 明末就能如何如何了…”

可在我看来 , 就算皇帝重用孙承宗 , 明末原本怎么样 , 大概率还是怎么样 。

还有人说孙承宗是名将 , 在我看来 , 孙承宗算得上一位优秀的政治家 , 却不能算名将 。


应该如何评价明末重臣孙承宗?一流政治家,与名将无缘,满门忠烈

应该如何评价明末重臣孙承宗?一流政治家 , 与名将无缘 , 满门忠烈// //

在孙承宗力主经略辽东之后 , 开始着手收复宁锦的工作 。 由于后金没有在宁锦布防 , 孙承宗得以轻易地收复失地 。 在接下来将近四年的时间里 , 孙承宗一直在宁锦大修土木工程 。

在这将近四年的时间里 , 孙承宗只与后金打过一仗 , 并以失败告终 。 有人弹劾孙承宗 , 说他丧师辱国 。 孙承宗则反驳说 , 这一仗损失很小 , 而且是部将擅自行动 , 自己事先并不知情 。

就算孙承宗说的是事实 , 那又怎么样呢?孙承宗在辽东干了快四年 , 整天就是修造土木工程 。 从这种基本史实来看 , 孙承宗就是扮演了一个工程主管的角色 , 我们很难说他对于大明帝国有多重要 。

到了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 , 孙承宗打出了一场胜仗 , 但这一仗胜得有点不伦不类 。

当时 , 皇太极率领军事主力 , 在北京城附近折腾了半天 , 决定率军撤回辽东 。 二贝勒阿敏率军占据遵化等四座关内城池 , 扮演断后的角色 。

大明中央政府眼看后金主力撤退 , 打算出兵收复失地 , 率军准备进攻遵化等被占据的关内城池 。 阿敏一看明军势大 , 知道自己抵挡不住 , 于是在遵化等四座城池内烧杀劫掠一番之后 , 就率军撤退了 。

这就是孙承宗一生中唯一的胜仗 , 尴尬不?

从兵力对比来看 , 阿敏所率领的兵力在五千上下 , 明军人数在五万至十万之间 。 以这样的兵力对比 , 把对方打得落荒而逃 , 可以算合格的将领;把对方全歼 , 也勉强算得上名将 , 可这两个条件孙承宗似乎都够不着 。

看到这样的成绩单 , 我相信谁也不会承认孙承宗是名将 , 否则 , 历史上的名将未免太多了些 。

如果我们从阿敏的角度来看 , 自己率领五千军队 , 面对十多倍的敌军围攻 , 自己不但抢夺了大量物资 , 最终还全身而退 。

双方一对比 , 阿敏似乎比孙承宗更像名将 。

到了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 , 孙承宗再次出山指挥作战 , 是为“大凌河之战” 。 这回 , 孙承宗再次遭遇惨败 。

后金包围大凌河城 , 孙承宗并未采取全面救援行动 , 只是派出部分军队前往 。 这并不是孙承宗的黑点 , 而是孙承宗看透了后金“围点打援”的把戏 。 可问题是:大凌河城危在旦夕啊!

结果并不令人意外 , 三个月后 , 大凌河城被后金攻破 , 高级将领祖大寿被俘 。

客观地说 , 在这场战斗中 , 孙承宗的反应中规中矩 , 或者说有些失误 , 但不该为此次战败负首要责任 。

可谁也不能否认:大凌河之战就是彻头彻尾的惨败 。 孙承宗不该为战役失败负首要责任 , 却也没有明显的举动挽回败局 。 要知道 , 孙承宗手下有超过十万的军队 , 他在这场战斗中主要做了什么事呢?

答案是:孙承宗又干回了“老本行”——修造土木工程 。 战役结束之后 , 朝中立刻有人弹劾孙承宗:这家伙就知道起工程 , 大凌河之战就不该由孙承宗这种包工头来指挥!

这明显是落井下石 , 孙承宗也因此感到心灰意冷 , 于是请辞回乡了 。

算上不被孙承宗所承认的那场“部将擅自行动”的败仗 , 孙承宗这辈子也就打过三场仗 , 战绩为一胜两负 。

面对这种战绩 , 谁敢说孙承宗是名将呢?


应该如何评价明末重臣孙承宗?一流政治家,与名将无缘,满门忠烈

应该如何评价明末重臣孙承宗?一流政治家 , 与名将无缘 , 满门忠烈// //

孙承宗绝不是什么小人物 , 他是后世大名鼎鼎的“辽东三杰”之一(另外两人是熊廷弼和袁崇焕) 。 我花费两天时间写了熊廷弼 , 认为他是一个有风骨、有气节的人 , 却谈不上什么名将 。

孙承宗比熊廷弼要强一些 , 虽然也谈不上什么名将 , 但孙承宗经略辽东收复宁锦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 但说起收复宁锦 , 史书又充满了各种烟幕弹 。

兵部尚书王在晋不支持收复宁锦 , 他认为应该把防线收缩于山海关一线 。 为此 , 他和孙承宗之间展开过一场激烈的争论 。

争论的结果怎么样?孙承宗说自己赢了 , 王在晋哑口无言;王在晋说自己赢了 , 孙承宗无话可说 。 这种扯淡的史料实在是太多 , 就没必要去纠结谁真谁假了 。

但总督宣、大、山西军务的王象乾说了一番话 , 我们大致可以从中获得一些信息 , 判断大明中央政府对于收复宁锦的真实态度 。

象乾惎之曰:“得广宁 , 不能守也 , 获罪滋大 。 不如重关设险 , 卫山海以卫京师 。 ”——《明史·孙承宗传》

这番话乍一看是说广宁 , 而不是说宁锦 , 可只要仔细一咂摸 , 自然能品出味来 。


应该如何评价明末重臣孙承宗?一流政治家,与名将无缘,满门忠烈

应该如何评价明末重臣孙承宗?一流政治家 , 与名将无缘 , 满门忠烈// //

在孙承宗收复宁锦之后 , 又在当地搞了将近四年的土木工程 , 却只与后金打过一次仗 , 而且据说只是小范围冲突 。

通过这一史实 , 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当时宁锦恐怕谈不上什么战略要地 , 所以明军可以在此地安心修工程 , 后金也基本不来打扰 。

就在孙承宗收复宁锦之后 , 后金放弃了辽西(广宁等相关地区) 。 原因何在?

天命八年(明天启三年 , 1623 年) , 全部运完广宁的战利品 , 放火焚城 , “尽成灰烬” 。 《清太祖武皇帝实录》 , 卷 4 。 努尔哈赤下令撤离广宁、义州等城 , 守军全部返回辽阳 。 ——孙文良、李治亭·《明清战争史略》

如果明军不收复宁锦 , 那后金就有可能长期占据辽西(广宁等相关地区) 。 因为 , 满清放弃广宁等城 , 是孙承宗收复宁锦之后的事 。 从这个角度来看 , 孙承宗收复宁锦 , 打消了满清经营辽西的战略计划 。

这里面其实还有一个问题:孙承宗收复失地的行为 , 为什么终于锦州一线呢?换言之 , 孙承宗用了将近四年的时间 , 一直在宁锦一线经营 , 却从未想过向前推进 。

道理很简单:宁锦一线不是什么战略要地 , 后金虽然希望明军占领 , 但就算明军占领 , 后金也不会着急 。

后金之所以主动放弃辽西(广宁等相关地区) , 就是人为制造了一个缓冲区 。 换言之 , 辽西(广宁等相关地区)谁也别驻军 , 大家暂时保持相安无事的状态比较好 。

在这种背景下 , 只要明军不越界 , 后金就不会大动干戈 。

宁锦之战进行了二十四天 , 宁远之战只进行了两天 。 可一旦明军把算盘打到锦州一线 , 那后金肯定会玩命的 , 大凌河之战就是明证 , 后金和明军打了三个月 , 不分胜负绝不罢休 。

关于锦州一线的敏感程度 , 可以通过以下史料得出证明 。

广宁是辽西重镇之一 , 西与明朝、北与蒙古为邻 , 这就为后金进攻辽西、征服蒙古提供了一个前哨基地 。 ——孙文良、李治亭·《明清战争史略》

什么是战略要地?广宁才是战略要地 。 虽然广宁没有一兵一卒 , 但绝不是明军能够据为己有的 。


应该如何评价明末重臣孙承宗?一流政治家,与名将无缘,满门忠烈

应该如何评价明末重臣孙承宗?一流政治家 , 与名将无缘 , 满门忠烈// //

客观地说 , 孙承宗做事是比较高明 , 也比较务实的 。

他知道皇帝喜欢大饼 , 所以他努力地给皇帝画了一个大饼(平辽) 。 但在具体执行的时候 , 却并没有做超越现实的事 。

只不过后世读者在谈起孙承宗的时候 , 总喜欢围绕着孙承宗所画的大饼去谈 , 好像孙承宗没能把大饼变为现实 , 完全是皇帝的问题 。

对于一名成功的政治家而言 , 最宝贵的素质是什么?关于这个问题 , 我在写诸葛亮的时候说过 , 我在写王导、王猛、慕容恪和于谨的时候也说过 。 答案是:务实 。

整天抱着键盘指点江山的人 , 往往都是最没出息的 。 对于孙承宗这种优秀的政治家而言 , 怎样因地制宜地活好当下 , 怎样见缝插针地为国争利 , 这些才是最重要的 。

孙承宗有收复辽东的计划吗?显然是没有的 。 在袁崇焕去世之后 , 孙承宗复出 , 他选择了向前推进四十里 , 收复大凌河城 。

大凌河城的战略地位很高吗?其实不然 。 至少比起广宁而言 , 不可同日而语 。 孙承宗为什么会选择收复大凌河城呢?只是为了应对舆情而已 。

但孙承宗没想到的是:他这个举动把后金惹怒了 。

后金愤怒的下场是什么?别听袁崇焕吹嘘的什么“城墙大炮战略” 。 在后金长达三个月的围攻之下 , 这仗根本没法打 。

城中粮竭 , 商贾诸杂役多死 , 存者人相食 , 马毙殆尽 。 ——《清史稿》·祖大寿传

中旬 , 祖大寿部将王世龙越城出降 , 官兵军心涣散 , 因惧怕后金屠杀 , 都不敢降 。 但更为严重的是 , 城中储备粮一万石已经全部吃光 。 ——孙文良、李治亭·《明清战争史略》

城里食尽 , 先杀工役而食 , 今杀各营兵丁食之 。 军粮已尽 , 唯大官余米一二升 。 ——《满洲老档秘录》·下编

战后 , 明朝派出官员调查围城情况 , 官员看到的场景非常惨 。

大凌自八月初六日受围 , 直到十一月初九日始溃 , 百日之厄 , 炊骨析骸 , 古所未有 。 ”又说 , 在死亡的明兵中“有弱肉强食者” , 而筑城班夫更惨 , 他们共七千余人“栉沐半年 , 肢骸尽供其殂醢 , 此尤人世间未见之惨!——《明档》·第 187 号卷·第 8 号

所谓一路修城池 , 就能收复辽东 , 这明显是孙承宗用来忽悠皇帝的说辞 , 怎么会有人把它当真呢?

如果敌人认为你没有威胁他的能力 , 那你爱怎么修就怎么修;如果敌人认为你有威胁他的可能 , 那你修到一半 , 敌人就会过来收拾你 。 真到这个时候 , 你是继续修 , 还是赶紧跑?大凌河之战其实就是这么回事 。


应该如何评价明末重臣孙承宗?一流政治家,与名将无缘,满门忠烈

应该如何评价明末重臣孙承宗?一流政治家 , 与名将无缘 , 满门忠烈// //

总地来说 , 孙承宗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 , 但实在谈不上什么名将 , 说他能中兴大明更是异想天开 。 所谓的“辽东三杰”之一 , 多少有些水分 。

孙承宗的为人处事没有太多黑点 , 反而有不少加分项 。

大凌河之战结束后 , 孙承宗回到家乡保定高阳 。 七年之后 , 后金大举入侵高阳 , 赋闲在家的孙承宗率全城军民守城 。 城破以后 , 以身殉国 , 享年七十六岁 , 后被南明皇帝追谥为“文忠” 。

他的五个儿子 , 六个孙子 , 两个侄子 , 八个侄孙战死 , 孙家百余人遇难 , 可谓“满门忠烈” 。


应该如何评价明末重臣孙承宗?一流政治家,与名将无缘,满门忠烈

应该如何评价明末重臣孙承宗?一流政治家 , 与名将无缘 , 满门忠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