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逾千年,古文观止,看潮起潮落,盛世更迭

所谓“古文观止”,就是“尽将古文之精华选编其中”之意 。 翻开厚厚的一本,时而读之 。 难懂的文言文还是让我望而却步,但是根据所给的注释,我还是可以勉强读下来的 。


往事逾千年,古文观止,看潮起潮落,盛世更迭

往事逾千年 , 古文观止 , 看潮起潮落 , 盛世更迭// //

《古文观止》中的文章,总共不过两百余篇 。 但正是这两百多篇文章却洋洋洒洒留下了几千年的历史轨迹,概述了百朝更替的盛衰兴亡,记录了众多贤哲的襟怀抱负 。 我们读书读人,就要读气动山河的文章,要读有伟大抱负的英雄胸襟 。 我爱读流传千古的盛世之做 , 更爱英雄人物的胸襟与气度 , 爱翩翩公子的儒雅风流 , 爱巾帼不让须眉的英姿飒爽 。 我想走进他们 , 去看看逾越千年的往事 , 品味他们的气壮山河 。 我读这本书 , 如同跨入了中国古籍文化的绝美殿堂 , 触目所见 , 所有作品 , 都焕发着奇光异彩 , 闪耀着真知灼见 , 叫人爱不释手 , 越读越感到意蕴无穷 。 它们给予我们以启发 , 诉说着千古流传的真理 。


往事逾千年,古文观止,看潮起潮落,盛世更迭

往事逾千年 , 古文观止 , 看潮起潮落 , 盛世更迭// //

时代更迭 , 看一朝兴起 , 一朝落 。 旧时王谢堂前燕 , 朝朝暮暮 , 大江东去 。 王朝之中我尤爱“赳赳老秦 , 共赴国难”的朴实与团结 。 我总觉得秦帝国是个异类,中国历史中的一朵奇葩,由礼治社会转变为人治社会的一段特异的过度时期 。 她的存在是因为法治相对于人治的优越性,还有所处的时期特殊 。 在那个特殊的阶段,法治的推行也有了制约,比如宗庙遗训,身处特殊时期君主的危机感等,这些都是保证法治实施的柔性制约 。 它不像制度制约刚性制约那般彻底,商鞅被车裂,这是明显的冤杀,可还是做了 。 而秦帝国统一后,外部威胁消除,秦二世肆意坏法,毫无顾忌,这种柔性制约还是还是有些许作用 。 它保证了法治在最大程度上的推行,相对人治,依然具有很大优越性 。 因了这些缘由,中国古代也就不可能产生法制,秦帝国只能是大分裂时期的特殊产物,一种部分法治加人治弥补的统治模式 。

《古文观止》包罗万象 , 先贤胸襟不计其数 。 我爱“故国神游 , 多情应笑我 , 早生华发”命途多舛却仰起脸来微笑的苏轼 。 爱他那不合时宜”的骨气 。 每读到宋元文苏轼几篇文章 , 篇篇精华 , 而其中最触动我灵魂的是《凌虚台记》 。 此文大体内容是叙述苏轼在中进士后任判官,为知府陈希亮属下 。 陈知府“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便心血来潮,修建了高出屋檐的高台,命名为“凌虚台” , 要求苏轼作记 , 欲居功扬名 。 苏轼却并未趁机讨好上司 , 歌功颂德 , 反而对陈知府直面批评 , 他认为事物有成有毁 , 不应以兴建工程来向人炫耀而自足 。 读完文章 , 我顿感热血沸腾 。 暂且不论苏轼文笔如何美妙 , 立意如何深刻 , 单就苏轼这种敢于对顶头上司直面批评的精神实在让我钦佩 。 这也许正是朝云对苏轼的“一肚子不合时宜”的现实解读吧 。 这种不合时宜是不随流俗 , 敢于正视问题 , 敢于坚持个人观点的文人骨气 。


往事逾千年,古文观止,看潮起潮落,盛世更迭

往事逾千年 , 古文观止 , 看潮起潮落 , 盛世更迭// //

无独有偶 , 《古文观止》周文篇《晋献文子成室》讲述了一个类似的故事:晋献文子主持修建的一座宫殿落成了 , 晋国各位大臣、贵族都出席落成典礼以示祝贺 。 参加典礼的人中有一位“张老” , 他发表祝词:“美哉轮焉 , 美哉奂焉!歌于斯 , 哭于斯 , 聚国族于斯 。 ”意思为 , 这宫殿真高大呀 , 真华美呀!大王您将在这里祭祀、奏乐 , 您也将在这里居丧哭灵 , 您还将在这里与祖先聚会(暗指死后的牌位也将被放在这里) 。 这位张老不知是搭错了哪根神经 , 竟然在国王宫殿落成大典上不奉上绵绵祝福 , 而是大放厥词 。

抚今追昔 , 当下社会多少人对领导唯唯诺诺 , 不敢说半个不字 , 不论好坏 , 不加甄别 , 一律歌功颂德 。 溜须拍马唯恐不及 , 尽是作秀捧场官样文章 , 又能拿出多少掷地有声的宏文大论 。 文学呼唤苏轼一样的大师 , 文人呼唤苏轼那“一肚子不合时宜”的文骨 。 著名作家王跃文在为我散文集《红岭晨钟》作序时写到的话:能为文学者 , 其人须有文学之血与骨 。 作家既须有菩萨之悲 , 亦须有金刚之怒 。 拍案与愤怒、呼啸与呐喊都是作家的胆气 。 我想“腹有诗书气自华”所指也许正是如此吧 。


往事逾千年,古文观止,看潮起潮落,盛世更迭

往事逾千年 , 古文观止 , 看潮起潮落 , 盛世更迭// //

亦爱我华夏大好河山 , 爱文人墨客寄情山水的婉转 。 《古文观止》中陶渊明的《归去来辞》、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的《前赤壁赋》这四篇奇文 , 难分伯仲 , 全凭诸君喜好 。 “引壶觞以自酌 , 眄庭柯以怡颜”、“不以物喜 , 不以己悲” , “醉翁之意不在酒”、“挟飞仙以遨游 , 抱明月而长终” , 各有所取 , 无有高下 。 非谓“天下忧乐”就高人一等 , 人生际遇不同 , 不必苛求 。 我钦配这些伟丈夫 , 多数皆遭过常人所不能承受之难 , 然虽万难 , 既定初心便矢志不改 , 终为后世万人留下经天纬地之大文章 , 气吞山河之大气象 。 艺术与苦难是一对好兄弟 , 他们比肩奔跑 , 历经时间的沉淀与打磨 , 愈显其璀璨夺目 , 他们是不刺目之光芒 , 光照万丈;他们拥不张扬之力量 , 力透千古 。


往事逾千年,古文观止,看潮起潮落,盛世更迭

往事逾千年 , 古文观止 , 看潮起潮落 , 盛世更迭// //

最爱书中编撰的家国情怀 。 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说:读诸葛孔明《出师表》不堕泪者 , 其人必不忠也;读李密《陈情表》不堕泪者 , 其人必不孝也 。 《古文观止》收录了这两篇表文 。 表是古代臣子对君主有所陈请的一种文书 。 自古以来 , 以《出师表》与《陈情表》最为后人称道 。 文以厚德载物 , 以实情动人 。 这两篇表之所以铭传后世 , 很大原因就是这个“情”字 。 所谓以词达意 , 以语传情 , 两篇文中的“情”都是由语言表现出来的 。 二者均为上奏陈情的表 , 语言都是极为恭敬恳切 。 前者反复劝勉少主继承其父刘备的遗志 , 近贤人远小人 , 兴复汉室 。 陈述自己对蜀汉的忠诚和北取中原的坚定意志 。 后者则是向君主申述不能应诏赴任 , 请求辞官养母的文章 , 情词恳切委婉 。 历史的钟声回响 , 脚步依旧 。 荡气回肠的同时 , 又有一些人们无法忘怀的东西 。 中华万古 , 忠孝传家 。 忠和孝的观念 , 是中国人道德体系的两块基石 。 什么是忠?一般的理解是忠于国家 , 不出卖民族利益;什么是孝?一般的理解是孝顺双亲 , 不伤害父母感情 。 但这样的理解还不够深刻 , 忠和孝还有更广泛的含义:忠是担当 , 孝是责任 。 这个担当 , 不仅仅是对国家的担当 , 还包括对理想的担当、对情感的担当、对工作担当、对操守的担当;这个责任 , 不仅仅是对父母的责任 , 还有对长辈的责任、对家庭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 。 可见 , 忠孝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忠是孝的放大 , 孝是忠的浓缩 。 正是忠孝在肩的家国担当 , 造就了中国人独一无二的忠孝情怀 。 这是祖先留下的优秀品质 , 已经深深镌刻进我们的魂魄 。 发扬光大忠孝品质 , 维护促进家国发展 , 是我们必须承担的使命 。 /


往事逾千年,古文观止,看潮起潮落,盛世更迭

往事逾千年 , 古文观止 , 看潮起潮落 , 盛世更迭// //

一部《古文观止》 , 浮光掠影般向我们呈现了一幅中国历代社会斑斓多姿的画卷 , 摊开一个个形形色色的故事 , 灵活丰满的人物 , 似乎每个人总能从中找到那个与自己相似却又飘渺的影子 。 相似于我们的本真如此一致 , 飘渺在身处这个巨大的名利场 , 那被不断激起的漩涡深藏着永无止境的欲望 , 并将不断吞噬迷失着芸芸众生 。 或许我们可以 , 学古人焚香试茶 , 听雨浅读 , 剪一段清明时光 , 撷一缕云淡风轻 , 放下纷繁困扰 , 找一找最初的自己 。 无论漫步无论独处 , 慢一些 , 再慢一些 , 生活本该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