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锦华:一百年前外国人怎样在中国办报,怎么看中国?|观学院2019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徐锦华:一百年前外国人怎样在中国办报 , 怎么看中国?|观学院2019

徐锦华 上海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通过这幅漫画 , 我们看到当时中国人的生活 。 两个中国小孩儿 , 身上穿着打补丁的衣服 , 向一个外国水兵乞讨 。 这也是上海生活的一部分 , 但在报刊上 , 这是不是外国人所关心的呢?它里面中国人的形象更多是一种被赏玩的 , 带有一定猎奇、赏玩的心态 , 作为一种景色在看待 , 而不是作为生活日常环境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 在上海的外国侨民是少数 , 但他们反而会有一种文化自觉 , 说自己是“shanghailander” 。 他们在英文媒体的表达中 , 并没有把生活在上海占人口大多数的中国人视作是这片土地的主人 , 反而认为自己是这片土地的主人 。

100年前 , 没有网络、自媒体、电视 , 广播电台也是刚刚兴起的 , 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下 , 外国人是怎么看见中国的呢?报纸 。

100年前 , 当时最有影响力的媒体是报纸 。 今天可能已经很难想象了 , 在10年、20年前 , 报纸还是非常有影响力的 。 一百多年前纸媒更是媒体之王 , 报纸大亨就是传媒业大亨 , 在整个传播领域里的地位是无可取代的


徐锦华:一百年前外国人怎样在中国办报,怎么看中国?|观学院2019

徐锦华:一百年前外国人怎样在中国办报 , 怎么看中国?|观学院2019// //

在徐家汇藏书楼 , 有很多不同语种的老报纸 。 我检索了馆藏的英文报纸 , “shanghailander”这个词的出现频率很高 。 它最早出现在1870年 , 出现频率最高是在1930年代 , 有380多条记录 。 这个词本身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事 。 不管是哪个国家的外国人 , 有一些甚至是二代外国侨民 , 搬到上海后 , 会有一种认同 , 说自己是“shanghailander” , 是上海的地主 。


徐锦华:一百年前外国人怎样在中国办报,怎么看中国?|观学院2019

徐锦华:一百年前外国人怎样在中国办报 , 怎么看中国?|观学院2019// //

1843年上海开埠 , 第一批来的外国侨民只有36个人 。 1900年 , 上海地区常住的外国侨民大概是13000人 , 同一时期上海常住的人口约500-600万 。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文化现象 。 从这个也能看出当时外国人对中国、上海的观感 , 这种观感在报纸上反映出来后 , 又进一步传递给看报的人 。


徐锦华:一百年前外国人怎样在中国办报,怎么看中国?|观学院2019

徐锦华:一百年前外国人怎样在中国办报 , 怎么看中国?|观学院2019// //

这是1894年的一篇报道 , 署名为“一个老上海人” 。 不单单是"shanghailander" , 而是“old shanghailander” 。 这篇报纸是一位读者来信 。 戈登参与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 人们想树立他的铜像 , 读者来信说 , 铜像要做的尽量大 , 为什么呢?他说自己曾目睹过常胜军作战 , 我们应该尽快给戈登立像 , 他为我们做了非常多的贡献 。 1860年代 , 这位读者经历过太平天国进攻上海 , 洋枪队、常胜军和淮军合作 , 共同抵御太平天国运动 。 他自认为是老上海人 , 觉得自己对整个上海是有发言权的 , 于是投给报纸 , 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 。


徐锦华:一百年前外国人怎样在中国办报,怎么看中国?|观学院2019

徐锦华:一百年前外国人怎样在中国办报 , 怎么看中国?|观学院2019// //

为什么“shanghailander”这个概念随着时间的发展出现越来越多呢?因为有这种文化认同的外国人越来越多 , 他觉得自己是上海人 , 是上海的主人、上海的地主 。 另一方面 , 跟整个大的历史背景有密切的关系 。 1930年代的上海经历了128淞沪抗战、813淞沪抗战这两次大巨变 。 日本占领上海后的孤岛时期 , 生活在这里的外国人 , 主要是讲英语的外国群体 , 他们对自身的地位变化非常敏感 。 在历史大环境的变迁过程中 , 他们的敏感性会在日常讨论中、在媒体上 , 见诸报端 , 会反映出来 。 所以在30年代 , “shanghailander”这个词出现频率特别高 。 外国人开始担心了 , 我们的地位会怎么样 , 接下来会怎么样?


徐锦华:一百年前外国人怎样在中国办报,怎么看中国?|观学院2019

徐锦华:一百年前外国人怎样在中国办报 , 怎么看中国?|观学院2019// //

当时上海发行一个月刊《China journal of science and art》(《中国科学与美术期刊》) , 里面的一篇文章:《沪上战火连天 , 旧人追忆往昔》 。 作者是JULIUS EIGNER , 是个外国人 , 说自己是"Old time" , 在813淞沪抗战炮火之中 , 回忆上海以前景象 。 他说 , 最近上海急速发生的变化 , 他们都会摇起花白的头 , 觉得过去的日子才是最美好的 。 那时候出门的手段只有轿子 , 老上海田园牧歌的时光 , 已经被冷酷干劲的现代生活所取代了 , 这就是一场噩梦 。 他追忆了整个从南京西路、豫园、张园一路过来 , 路上各种各样的景象 。 他还追忆了书寓 , 以前的娱乐风化场所 。 他说书寓里面的姑娘 , 骑在男仆的肩上 , 手上的金手镯叮当作响 , 头上插的珠翠摇摇摆摆 。 这是他记忆中被极端美化的上海 , 被外国人当做一个行乐途 , 非常的愉悦 。 他哀叹 , 随着战争的到来 , 这样的好时光都一去不复返了 。


徐锦华:一百年前外国人怎样在中国办报,怎么看中国?|观学院2019

徐锦华:一百年前外国人怎样在中国办报 , 怎么看中国?|观学院2019// //

通过这幅漫画 , 我们看到当时中国人的生活 。 两个中国小孩儿 , 身上穿着打着补丁的衣服 , 向一个外国水兵乞讨 。 这也是上海生活的一部分 , 但在报刊上 , 这是不是外国人所关心的呢?它里面中国人的形象更多是一种被赏玩的 , 带有一定猎奇、赏玩的心态 , 作为一种景色在看待 , 而不是作为生活日常环境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 在上海的外国侨民是少数 , 但他们反而会有一种文化自觉 , 说自己是“shanghailander” 。 他们在英文媒体的表达中 , 并没有把生活在上海占人口大多数的中国人视作是这片土地的主人 , 反而认为自己是这片土地的主人 。


徐锦华:一百年前外国人怎样在中国办报,怎么看中国?|观学院2019

徐锦华:一百年前外国人怎样在中国办报 , 怎么看中国?|观学院2019// //

当时的上海 , 有很多报纸杂志 , 他们的立场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影响:主编本身的立场、背后资本的立场 。 办报在当时是非常花钱的一件事 , 报业作为一个事业要想长期运行的话 , 你的观点要有资本、有足够多的订户来支持 。 资本是什么?资本会有自己的导向性 。 那么订户呢?订户是可以培养的 。 我专门刊登什么样观点的文章 , 就可以培养跟我观点接近的订户 , 通过这样一个循环 , 资本可以利用媒体来影响大众的观感 。


徐锦华:一百年前外国人怎样在中国办报,怎么看中国?|观学院2019

徐锦华:一百年前外国人怎样在中国办报 , 怎么看中国?|观学院2019// //

当时在上海 , 英文报纸当中最有影响力的《字林西报》 , 订户达到1万 , 海外订户和国内订户不相上下 , 他背后的资本是英国人 , 所以他整个观点都是支持英国在远东的观点 。 《大美晚报》是美国投资的 , 所以观点最接近美国人 。 《上海泰晤士》原先是山寨伦敦的英国的《泰晤士报》 , 在20年代 , 英方资本陷入经营困境 , 就被日本横滨正金银行收购了 , 这个报纸变成亲日的 。 它对时事的报道 , 都是按照日本希望看到的舆论口径进行宣传的 。 《大陆报》也非常有意思 , 这个报纸背后的大金主是孔祥熙 , 出生的时候就有很浓重的中国色彩 。 《远东时报》曾非常愤愤不平地揭露了形形色色的媒体被资本收买 , 按照资本的力量运作 。 那么《远东时报》本身又是什么样的一个角色呢?


徐锦华:一百年前外国人怎样在中国办报,怎么看中国?|观学院2019

徐锦华:一百年前外国人怎样在中国办报 , 怎么看中国?|观学院2019// //

这是美国西进运动的一幅宣传画 。 西进运动是一次影响深远的运动 , 整个美国在19世纪从大西洋沿岸一直扩张到太平洋沿岸 。 今天所谓美国国家精神或民族精神 , 西进运动是很重要的一环 , 它代表了开拓新边疆的精神 。 美国抵达太平洋西岸之后 , 要继续往西 , 蔓延到夏威夷、关岛、菲律宾 。 1898年 , 美国和西班牙打了一场战争 , 起因是美国的一艘军舰缅因号在加勒比海突然爆炸了 。 爆炸之后 , 美国人指责说这是西班牙人干的 , 然后把西班牙人胖揍一顿 。 揍完之后 , 西班牙在加勒比所有的殖民地都移交给了美国人 。 美国人又付了2000万美金接收了包括关岛、菲律宾等西班牙在东南亚的殖民地 。 在这之后 , 美国的军队开到菲律宾入驻 , 除了军队部署 , 还有很多延伸 , 其中有一个是什么呢?就是《远东时报》 。


徐锦华:一百年前外国人怎样在中国办报,怎么看中国?|观学院2019

徐锦华:一百年前外国人怎样在中国办报 , 怎么看中国?|观学院2019// //

《远东时报》创刊人的中文名字叫李亚 , 他是美国军队里的随军采访人员 , 在美西战争时 , 跟随美国军队从太平洋西岸一直到菲律宾 。 到了菲律宾后 , 他觉得这里是一块热土 , 一个新边疆 , 一个值得开垦的地方 。 他发挥了随军采访人员的本色 , 在菲律宾创办了《远东时报》 。


徐锦华:一百年前外国人怎样在中国办报,怎么看中国?|观学院2019

徐锦华:一百年前外国人怎样在中国办报 , 怎么看中国?|观学院2019// //

这是《远东时报》的一期封面 , 你看到他关注的是什么?工程、金融和商贸 。 可李亚本人有随军采访人员的背景 , 加上20世纪初整个东亚的局势风起云涌 , 中国、日本、朝鲜包括其他东南亚的各个殖民地 , 各个欧美列强在殖民地之间互相之间的争夺 , 各个殖民地或半独立的国家、独立国家之间 , 自己要寻求自强、独立的出路 , 种种政治运动都是方兴未艾 。 在这种局势之下 , 一本刊物如果不关心当时政治局势 , 不关心大环境 , 很难想象它能够长时期的保持 , 说自己只做经贸、工程领域 。 更何况经贸这个事情本身就是 , 跟政治局势是密切相关的 。


徐锦华:一百年前外国人怎样在中国办报,怎么看中国?|观学院2019

徐锦华:一百年前外国人怎样在中国办报 , 怎么看中国?|观学院2019// //

这本刊物1904年创刊 , 当时正值日俄战争 。 日本打败了俄国 , 黄种人打败白种人在当时欧美掀起一股非常大的舆论风浪 。 同时 , 日本军方吸取了甲午战争的教训 , 开始注重舆论 。 战争一开始他就请各国的采访人员、武官到现场去观战 , 报道说日本军队是怎么符合国际公法、是怎么文明的 , 掀起了一场舆论战 。

《远东时报》1904年创刊 , 李亚写了一篇编者按《20世纪的亚洲》 。 当中提到 , 日本在亚洲是最现代化的 , 将来能够引领亚洲进一步发展 , 他对日本有非常美好的观感 。 发刊词里说 , 我们会远离政治 , 只谈工程和经贸 , 这基本上是做不到的 。


徐锦华:一百年前外国人怎样在中国办报,怎么看中国?|观学院2019

徐锦华:一百年前外国人怎样在中国办报 , 怎么看中国?|观学院2019// //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 , 次月《远东时报》一共用了16个版面来报道辛亥革命 , 内容非常详尽 。 1912年 , 《远东时报》杂志社从菲律宾搬到了上海 , 李亚本人也来到上海 。 他觉得辛亥革命是一个老大帝国的觉醒 , 中国从此之后要走上现代化的道路了 , 并对整个辛亥革命抱有非常好的观感 , 觉得接下来的机会 , 不是在菲律宾了 , 而是在中国 。

1912年开始 , 《远东时报》在上海发行 。 到了中国后 , 李亚跟很多人发生了联系 。 其中一位叫威廉姆端纳( Donald William Henry) , 是一位澳大利亚人 , 曾做过孙中山的私人顾问 。 因为这样一层关系 , 端纳和李亚关系很要好 , 李亚又觉得孙中山这个人可能成为亚洲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节点 , 他就聘请端纳加入自己的杂志 。 端纳就成为了《远东时报》的主编 , 李亚是发行人、社长 。


徐锦华:一百年前外国人怎样在中国办报,怎么看中国?|观学院2019

徐锦华:一百年前外国人怎样在中国办报 , 怎么看中国?|观学院2019// //

端纳加入《远东时报》后 , 孙中山和《远东时报》之间关系变得非常密切 。 1919年 , 《远东时报上》刊发了一篇文章《中国的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 署名是孙逸仙 。 这篇文章是孙中山对中国的一个规划 , 其中包括中国北方边疆地区的一个铁路线路 , 从东北延伸到今天的外蒙古 , 一直到新疆 。 他觉得将来中国要这样修铁路 , 对这些地区会有更好的交流 。 从端纳加入《远东时报》后 , 上面就刊发了非常非常多关于孙中山的报道 。 之后又有一位俄国籍的犹太人 , 中文名字叫索克斯(Gorge E Sokolsky)加入了《远东时报》 , 成为远东时报重要的撰稿人 。 同时他跟孙中山的关系也是非常密切的 。


徐锦华:一百年前外国人怎样在中国办报,怎么看中国?|观学院2019

徐锦华:一百年前外国人怎样在中国办报 , 怎么看中国?|观学院2019// //

这是远东时报上的一篇《孙博士寄语世界》 , 孙中山发给全世界的寄语 。 1926年索克斯 , 他署名写了《孙中山主义》 , 在这篇文章里 , 他把孙中山抬得非常高 , 说孙中山对整个中国 , 不管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方面都有一整套现代化的规划 , 如果中国想要摆脱混乱落后的局面 , 只有依靠孙中山 。 任何人都不可能不走孙中山的道路 , 而把中国带上一个富强的局面 。


徐锦华:一百年前外国人怎样在中国办报,怎么看中国?|观学院2019

徐锦华:一百年前外国人怎样在中国办报 , 怎么看中国?|观学院2019// //

历史有时是很吊诡的 , 这个时期远东时报上有很多关于孙中山的文章 , 但另外一方面 , 杂志社内部端纳、李亚和索斯几个人之间又发生了一定的矛盾 。 什么矛盾呢?和日本有关 。 1925年 , 整个杂志上半年的文章 , 政论性的文章量占比已经比较大了 。

而且六七月份合刊三分之二的文章都是跟日本有关的 , 都在介绍日本的企业、日本取得的所谓现代化的发展 。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又要谈到这家横滨正金银行了 。


徐锦华:一百年前外国人怎样在中国办报,怎么看中国?|观学院2019

徐锦华:一百年前外国人怎样在中国办报 , 怎么看中国?|观学院2019// //

1924年 , 《远东时报》出版社搬到了横滨正金银行新大楼 。 1904年时 , 李亚本人就对日本很看好 , 他觉得日本是亚洲的现代化的代表 , 始终是在追求一个现代化的道路 。 到了辛亥革命爆后 , 他又觉得孙中山领导下的中国有可能也走上现代化道路 , 可等到24年、25年的时候 , 孙中山去世后 , 中国长期的北洋军阀混战 。 李亚又觉得 , 还是日本是中整个亚洲的现代化的代表 , 而不是中国 。 但端纳和索克斯 , 他们因为跟孙中山的这一层关系 , 端纳后来又转去做了张学良、蒋介石的顾问 , 还参与过西安事变的调停 。 所以主编和发行人之间产生了矛盾 。 发行人看好日本 , 主编看好中国 , 而且这个矛盾后来愈发的不可调和 。 为什么?横滨正金银行曾经收购《shanghai times》 , 并出钱资助 。 而且不单单用银行自身的资本 , 还用的是日本政府的经费 , 是直接拿外务省经费的 。 《远东时报》也是同样如此 。 横滨正金银行是《远东时报》非常重要的广告客户 , 刊登了很多广告 , 除此之外 , 还有直接的资金援助 。 在这种情况下 , 李亚作为杂志的发行人接受了日本人的资助 , 他本身又对日本非常有好感 , 所以在很多问题上都愿意偏向日本 , 这样一来主编端纳和索克斯和他就起了冲突 。 1926年 , 端纳和索克斯逐渐离开了《远东时报》 。 李亚又找不到合适的人做主编 , 只能主编发行人一肩挑 。


徐锦华:一百年前外国人怎样在中国办报,怎么看中国?|观学院2019

徐锦华:一百年前外国人怎样在中国办报 , 怎么看中国?|观学院2019// //

这是横滨正金银行在外滩的楼 , 今天是中国工商银行的大楼 , 还在外滩 。 外滩这些金融机构 , 不是单纯的金融机构 , 背后都是资本的力量 。 不单单是一个银行 , 它对整个工商业 , 对整个传媒 , 包括对政治都有影响 。 这一幢幢的大楼 , 既是当时整个上海乃至中国的金融中心 , 也是各种各样的政治势力勾心斗角交融的地方 , 都发生在外滩 。


徐锦华:一百年前外国人怎样在中国办报,怎么看中国?|观学院2019

徐锦华:一百年前外国人怎样在中国办报 , 怎么看中国?|观学院2019// //

李亚后来走的更远了 , 这是李亚写的一本书《满洲国之真相》 。 在端纳和索斯离开了《远东时报》后 , 已经没有人可以制衡他了 。 整个报刊完全倒向了日本这一边 。 1926年 , 抵制日货运动 , 远东时报发文批评说这是不理智的狂热的民族主义 。 1929年 , 发文批评说英日同盟 , 是英国方面要破坏掉 , 这对整个东亚的和平态势是不好的 。 一直到九一八事变、128淞沪抗战 , 《远东时报》的立场都是站在日本方面 , 维护日本的利益 。


徐锦华:一百年前外国人怎样在中国办报,怎么看中国?|观学院2019

徐锦华:一百年前外国人怎样在中国办报 , 怎么看中国?|观学院2019// //

到后来伪满洲国成立 , 李亚写的这本《满洲国之真相》 , 当时抬头是什么呢?满洲国外交部的顾问 。 李亚直接在伪满洲国任职了 , 他写这样一本书显然是要维护满洲国 。 他在前言里 , 把满洲国描述为日本在远东抵抗苏联和共产主义的一个桥头堡 。 而且他提出希望美国能够和日本合作 , 维护住这一桥头堡的存在 , 能够抵挡住苏联的南下 。 他说我在远东地区已经生活了30多年了 , 是当年美西战争的时候就跑到东亚来的 。 我对这里有深厚的感情 , 而且有深刻的观察 , 从30年前我就开始认定了亚洲走向现代化道路 , 必须需要有一个领导者 。 这个领导者是谁?我觉得是日本 。 必须要有日本领导着亚洲其他国家 , 才能走向现代化的道路 。 那么 , 同时还需有一个外面的盟友帮助他 , 最好是美国 。 所以现在为了满洲国 , 日本和美国联合起来 。 当时日本方面有过人考虑要日美合作 , 把满洲国日本在满洲国的一些权益卖给美国的财团 , 换取更多的资金 。 曾经有过这样一股论调 , 李亚可能也是当时这股论调下的一个产物 , 他才会跑到满洲国出任外交部的顾问 。


徐锦华:一百年前外国人怎样在中国办报,怎么看中国?|观学院2019

徐锦华:一百年前外国人怎样在中国办报 , 怎么看中国?|观学院2019// //

李亚在1936年就去世了 。 去世之后 , 《远东时报》由一个叫拉瓦尔的人接手 。 虽然拉瓦尔是美国人 , 但《远东时报》已经完全蜕变成日本官方刊物 , 全部的报道都是按照日本官方的口径在走 。 这个就像李亚当年自己在远东时报上抨击过的 , 有一些资本找了一些美国脸孔、美国人来当主编 , 到美国注册 , 看上去是一本美国杂志 , 但宣传的东西完全都是为背后的资本做鼓吹 。 这时的《远东时报》已经变成他当年所抨击过的形象 。


徐锦华:一百年前外国人怎样在中国办报,怎么看中国?|观学院2019

徐锦华:一百年前外国人怎样在中国办报 , 怎么看中国?|观学院2019// //

这是我找到的最晚一期《远东时报》 , 1943年1月份 这一刊 , 它的封面是日本的九七式坦克 。 我们看到战车行进的部队看上去非常的威武雄壮 , 很有气势 。 但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 , 43年1月份中途岛战役已经打完了 , 日本损失了四艘正规航母 。 瓜岛战役的战役也是快落幕了 , 日本几万的精锐部队在瓜岛上都葬送掉了 。 整个太平洋的战事 , 已经是不可逆转的 , 主动权要落到美国人手里了 , 日本在太平洋节节败退 。 但在远东时报这样的媒体上面 , 它宣传的还是日本军队如何威武雄壮 , 蒋介石政府快崩溃了 , 太平洋战场上日本取得什么样的进展 。 整个刊物是完完全全已经变成一种纯粹的宣传品 。

李亚本人1936年去世 , 我们无从得知 , 如果他活到了1941年 , 活到了珍珠港事变之后 , 他又会怎么修正自己的判断 。 但从他一生的轨迹 , 在东亚地区生活了30多年 , 在上海就生活了20多年 , 这样的经历 , 跟他办的这本刊物 , 我们看到当时在中国的外国侨民非常复杂的多变性 。


徐锦华:一百年前外国人怎样在中国办报,怎么看中国?|观学院2019

徐锦华:一百年前外国人怎样在中国办报 , 怎么看中国?|观学院2019// //

刚才说的是英文刊物 , 除了英文刊物之外 , 其他语种的在上海也很多 , 像《法文上海日报》 。 它是在整个东亚地区发行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个法文报纸 。 这个报纸也非常有意思 。 其它的英文报纸到1941年 , 特别是珍珠港事变爆发之后 , 基本上都停刊了 。 《法文上海日报》一直办到43年 , 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维西法国的存在 。 上海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 , 日本人接手了公共租界的管理 , 把公共租界很多人都关起来 , 而对于法租界的管理相对来说要缓和一些 , 因为还要给维西政府一点脸 。 所以法文的媒体也都能办下去 。 这个刊物当时的主编和主笔的人生经历更富有传奇性 。 因为当时有维希法国 , 有自由法国 , 当时的几个主编 , 有的是维护维希法国的 , 有的是选择了自由法国 。 他们在上海经历了逃狱、偷渡 , 然后跑到自由法国 , 参加自由法国抵抗力量 , 人生经历非常传奇 。 他们的人生凝结在报纸里 , 各种各样的观感报道 , 我们今天能从报纸里看到 。 可生活在当时的人 , 他们是直接通过这些报道 , 来获知、来感知在中国发生了什么事情 。

这就是我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 , 关于近代中国一些外国媒体在中国的故事 , 谢谢各位 。

来源|观学院(ID:guanschool)

在看的你正在变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