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安十二时辰》“葛老”说起,聊聊盛唐首都那些“长漂” | 关山远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从《长安十二时辰》“葛老”说起 , 聊聊盛唐首都那些“长漂” | 关山远

来源:8月16日《新华每日电讯》草地周刊

作者:关山远(新华每日电讯专栏作者)

48集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本周迎来大结局 。 跟戏说、穿越、宫斗题材的古装戏不同 , 《长安十二时辰》以严肃认真还原盛唐景象著称 。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剧中长安这座城市的魔力 , 以及浮沉于长安的各色人等的爱恨情仇 。 有人爱长安 , 有人恨长安;有人是土生土长的长安人;有人却像今天的“北漂”一样 , 属于“长漂”一族 , 譬如“葛老” 。


从《长安十二时辰》“葛老”说起,聊聊盛唐首都那些“长漂” | 关山远

从《长安十二时辰》“葛老”说起 , 聊聊盛唐首都那些“长漂” | 关山远// //

葛老 , 《长安十二时辰》剧照 。

在《长安十二时辰》里 , 葛老绝对是个大人物 。 长安城在皇帝统治之下 , 但是 , 地下的另一个长安城 , 是葛老的地盘 。

葛老的出场 , 很是令人眼前一亮:他居然是个黑人!

在今天中国的城市里 , 尤其是广州、北京、上海等大城市 , 看见黑人一点都不奇怪 。 回到唐朝 , 长安人看到一个黑人 , 会目瞪口呆并围观么?答案是:不会 。 彼时长安 , 黑人很多 , 长安人看见黑人的机会 , 甚至可能比今天还要多些 。

当年长安的黑人 , 比如葛老 , 是从哪里来的?史载 , 长安的黑人 , 当年统称为“昆仑奴” , 与“新罗婢”并称(“新罗婢”来自今天的朝鲜半岛 , 当年在长安以擅长料理家务著称) 。 《长安十二时辰》原著介绍葛老时 , 也称他是昆仑奴 。 已故作家王小波曾著有脍炙人口的小说集《唐人秘传故事》 , 第一篇就是《立新街甲一号与昆仑奴》 。 这个短篇有两条线 , 一条是当代的北京 , 一条是唐朝长安 。 “王二”与“昆仑奴”的故事 , 无缝穿插 , 诙谐生动 。 小说中 , 昆仑奴为讨一碗狗肉汤暖身 , 给王二讲述了自己的来历 。 这语感 , 极具今天的说唱风格:

“我生在东非草原上 , 哪见过雪 , 哪见过冰?这都是因为酋长卖我做奴隶 。 我在地中海上摇船 , 背上挨了鞭子 , 又浇上海水!人家把我在拜占庭卖掉 , 我又渡过水色如墨的黑海 , 赤足走过火热的沙漠 , 爬过冰川雪山 , 涉过陷人的流沙河 。 如今在伟大的长安城里 , 天上下着大雪 , 我却没有御寒的衣服……”

但专家研究认为 , 昆仑奴大多不是来自非洲 。 《旧唐书》上写道:“自林邑以南 , 皆卷发黑身 , 通号为昆仑 。 ”“林邑”是今天的南亚印支半岛南部 , 唐时有占婆和真腊等国 。 美国学者薛爱华在名著《撒马尔罕的金桃》一书中认为:“昆仑奴”就是最广义的“马来人” , “在中世纪时 , 汉文文献中的‘黑’字可以用来形容任何一个肤色比汉人更黑的民族 。 ”“那些生性勇敢、擅长游泳的‘昆仑奴’ , 或者是来自巴布亚和美拉尼西亚的某些类似黑人的种族 。

刘德华、吴奇隆、王志文等主演的电影《墨攻》中 , 也出现了一个黑人奴隶 , 还引起过争议:战国时代 , 中国哪来的黑人?不过 , 如果他来自“林邑以南” , 倒是解释得通了 。

当然 , 薛爱华也认为 , 在唐朝的黑人中 , 确实有一部分来自非洲 , 但是为数甚少 , “非洲黑人奴隶只是在唐代的一个短暂的时期内 , 而且只是在少数显贵集团中知名” 。 当时汉人将这部分非洲黑人称为“僧耆”或者“僧祗” , 《唐会要》和《新唐书》都记载了诃陵国(大约位于今天的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两次向唐朝进贡了少量的僧祗童、僧祗女 。 诃陵国从哪里找到的僧祗人?薛爱华考证后认为:印度海盗比欧洲人更早干过买卖黑奴的勾当 , “献给唐朝的黑奴最初很可能就是在印度洋沿岸买进的 , 然后他们又被带到了远至爪哇(即诃陵国)的地方 。

可以推理的是 , 葛老本人或者他的父辈 , 不论是来自南太平洋岛屿 , 或者遥远的非洲 , 都是作为奴隶卖到唐朝的 。 他在长安因为某种机缘 , 或是遇到大赦 , 或者从主人家逃了出来 , 总之打拼出一番事业 , 成了黑帮老大 , 手下有一批长安本地人给他打工 , 充当他的私人武装 。 而他的主营业务 , 除了买卖情报 , 还买卖人口 。 这个葛老 , 还是一个心理大师 , 深谙人性 , 比如 , 他在剧中有一句经典的台词:“不要相信男人说了什么 , 要看他怎么做 。


从《长安十二时辰》“葛老”说起,聊聊盛唐首都那些“长漂” | 关山远

从《长安十二时辰》“葛老”说起 , 聊聊盛唐首都那些“长漂” | 关山远// //

唐代“昆仑奴”陶俑 。 新华社发(安克仁摄)

值得一提的是 , 在唐人眼中 , 昆仑奴并不低贱 。 这个群体的形象 , 神秘 , 聪明(或曰狡黠) , 武艺高强 , 但又不等同于高高在上的武林高手 , 而是充满了生活气息 , 很接地气 。 整体而言 , 是比较可爱的 。

《太平广记》中有一篇传奇《昆仑奴传》 , 作者是唐人裴铏 。 《昆仑奴传》非常有趣 , 讲的是一个叫磨勒的昆仑奴 , 怎么充当“红娘”的故事:

男主崔生 , 年轻俊美的“官二代” , 但性格内向 , 属于闷骚型 , 某次奉父命去探望某位生病的一品高官 , 邂逅了高官府中最漂亮的家伎红绡(跟红拂女身份一样) 。 两人对上眼了 , 临别时 , 红绡朝崔生做了奇怪的手势:“立三指 , 又反掌者三 , 然后指胸前小镜子 , 云:‘记取’ 。 ”沉浸于一见钟情之中的崔生 , 被这个神秘的手势折磨得茶饭不思 , 为伊消得人憔悴 。 于是 , 真正的男主闪亮登场了 , 他就是崔家的昆仑奴磨勒 。

磨勒是个知心大哥 , 他很快帮崔生破解了美女的哑语:“立三指”是地理层面的 , “我在三号院”;“反掌者三” , 是时间层面的 , “十五日后” , 至于胸前小镜子 , 是指“明月如镜时” 。 崔生大喜 , 但又忧愁:一品高官家有猛犬 , “其警如神 , 其猛如虎” , 见生人就咬死吃掉 , 咋办?难不倒磨勒 。 月圆之夜到了 , 磨勒带着崔生和一把链锤到了一品大员府外 , 他先翻墙进去用链锤杀死猛犬 , 再翻墙出来 , 背起崔生 , 展示轻功 , 一道道墙翻进去 , 终于找到红绡住处 。 美女倾诉衷肠:大院高墙之内 , 我很苦闷 , 我要自由 , 我要爱情 , 我想跟你在一起!崔生文弱 , 闷声不语 , 磨勒说:这有何难?我来办!他背着崔生和红绡 , 一阵风跑了 。

崔生和红绡在一起过了两年 , 很是幸福 。 春天到了 , 红绡去游曲江(当年长安网红打卡地) , 被一品高官的下人看到 , 报了上去 。 这位高官找崔生调查 , 崔生是个怂人 , 一五一十全交代了 。 高官派壮士五十人 , 披甲执锐 , 全副武装 , 去捉拿磨勒 , 于是小说的高潮出现了:在围捕中 , “磨勒遂持匕首飞出高垣 , 疾若翅翎 , 瞥同鹰隼 , 攒矢如雨 , 莫能中之 。 顷刻之间 , 不知所向” 。 任你箭如雨下 , 我自逍遥而去 。 十多年后 , 崔家有人在洛阳看到磨勒 , 正在集市里卖药呢 , 面貌跟从前一样 。 果然是大隐隐于市 。

今天再读《昆仑奴传》 , 能够读出唐朝人的气质:自信 , 豪迈 , 快乐 , 强烈的好奇心与想象力 。 他们颂扬追求爱情的红绡与赤胆忠心又本领高强的磨勒 , 相反 , 对那个出卖朋友的书呆子崔生 , 颇为鄙夷 。 不论门第 , 只讲人心 。

《昆仑奴传》对后世影响很大 。 明代梁辰鱼根据这个故事撰写过《红绡》杂剧 , 梅鼎祚则写有《昆仑奴》杂剧 , 京剧《盗红绡》讲述的也是这段故事 。 金庸说过:《昆仑奴传》 , 是最早的武侠小说之一 。 梁羽生在他的代表作《大唐游侠传》中 , 把昆仑奴磨勒拆分成了一对父子:铁昆仑与铁磨勒 , 铁磨勒后来成为大唐第一高手 , 化繁为简 , 势大力沉 , 任你招式百变 , 他都能以简单一招化解 , 颇有些磨勒在箭雨中破空而去的从容 。

王小波的《立新街甲一号与昆仑奴》 , 无疑深受《昆仑奴传》的影响 , 他写道:昆仑奴大雪天喝了王二一碗狗肉汤后 , 跟王二交上了朋友 , 他深感王二孤单寂寞 , 又深感自己服务的豪门中有大量渴望自由的女子 , 于是一趟趟背出美女到王二的寒舍来相会 , “话说王二和昆仑奴拉上了关系 , 就常在家里接待王侯家里的姑娘 。 他真是大开眼界 , 见过了跳肚皮舞的阿拉伯女郎 , 跳草裙舞的南洋少女 , 跳土风舞的黑人姑娘……”这些姑娘在王二这里短暂停留 , 感受到了长安的自由生活 , 很是开心 。 有一天 , 昆仑奴背了一个美女过来 , 这个美女不符合大唐“以胖为美”的风格 , 但跟王二一见钟情了:

是夜昆仑奴来时 , 背了个极大的包 , 好像里面是大肚子弥勒佛 。 开包后先是三重棉絮 , 六层绸缎 , 八层轻纱 , 然后才是这位佳人 。 这是位中国少女 , 在席上坐得笔直 , 从始至终 , 眼帘低垂 。 她穿着白软缎的衣裙 , 脸色苍白有如贫血 , 面目极其娟秀 , 嘴极其小 , 鼻极其直 , 眉极其细 , 身材也极其苗条 , 肩极其削 , 腰极其细 , 手指极其细长 , 脚极其小 。 坐了许久 , 才发出如蚊鸣的细声 , 请求一口茶 。 王二急取黄泥炉 , 紫砂壶 , 燃神川之炭 , 烹玉泉之水 , 沏清明前之雀舌茶 , 又把细瓷茶具洗涮二十通后 , 浅斟奉上 。 少女润唇之后 , 把茶杯放下 , 又坐半个更次 , 乃出细声曰:‘多谢款待 。 盛情今生难报 , 留待来世 。 ’

未待来世 , 二人很快相好 , 离开长安逃到外地卖豆腐为生了 。 昆仑奴呢?王小波用他惯有的幽默写了这么一个结尾:

昆仑奴回主人家去 。 不久此事败露了 , 那位主人派了三十个兵去捉他 , 可是没想到这位黑先生在非洲以爬树捉猴子、跑步追羚羊为生 。 他见势不好 , 把木碗别在腰里拔腿就跑 , 大兵根本追不上 , 终于跑得无影无踪 , 音信全无 , 一直跑回非洲去了 。


从《长安十二时辰》“葛老”说起,聊聊盛唐首都那些“长漂” | 关山远

从《长安十二时辰》“葛老”说起 , 聊聊盛唐首都那些“长漂” | 关山远// //

长安城 , 《长安十二时辰》剧照 。

《长安十二时辰》中 , 漂在长安的 , 除了葛老这样的昆仑奴 , 除了崔器、岑参这样的外省青年 , 还有很多外籍人士:

比如伊斯 , 景教僧 , 大唐跑酷高手 , 还是波斯王子 。 他是有原型的:卑路斯 , 波斯萨珊王朝的最后一位君主亚兹德盖尔德三世的儿子 , 妥妥的波斯王子 。 《旧唐书》记载:大食(阿拉伯)在入侵波斯时 , 卑路斯的父亲亚兹德格尔德三世被杀 , 卑路斯沿丝绸之路逃到长安求援 , 唐高宗授予他右威卫将军 , 卑路斯请在长安立波斯胡寺 , 以作波斯人集会之所 , 置于长安醴泉坊 。 他最终老死于长安 。

比如右刹 , 来自大草原的“狼卫”所部放在长安的质子 。 这一位也是有原型的:突骑施(西突厥一部)归属唐朝 , 为表诚意 , 奉德可汗派王子“少自绝域质于京师” , 这个王子的名字很有意思 , 叫“光绪” 。 他以突骑施质子身份入朝充作宿卫(保卫皇室的一种官职) , 地位较高 , 这位光绪王子也是在长安去世的 。 2011年10月 ,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在西安西郊南村还发掘出了他的墓穴 , 墓志记载:光绪生前“缅慕华风遂袭冠带” , 可见汉文化对其影响颇深 。

在当年的“长漂”中 , 卑路斯和光绪 , 属于靠出身赢在起跑线上的那种 , 但他俩并不是在长安混得最好的 。 混得好的是谁呢?非常多 。 比如高仙芝 , 比如哥舒翰 。 前者是高句丽(今朝鲜半岛)人 , 后者是突厥人 , 二人均是唐朝名将 , 少年时即开始在边疆打拼 , 在血与火中成长 , 一步一步累积战功 。 来到长安时 , 二人均获高官厚禄 , 位极人臣 。 哥舒翰的长官是王忠嗣 , 即《长安十二时辰》中的未露脸的戍边大帅王忠汜 。 历史上 , 王忠嗣曾受宰相李林甫诬陷 , 哥舒翰接替其职 。 并极言王忠嗣无罪 , 最终感动唐玄宗 , 使其得免死罪 。 在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中 , “林九郎”即李林甫 , “郭利仕”即高力士 , “严羽幻”即杨玉环 。

今天说起高仙芝、哥舒翰 , 不得不感慨:唐朝真是海纳百川 , 异族也能建功立业 , “长漂”也能出人头地 , 更神奇的是 , 曾经作为奴仆的 , 也能当命运的主人 。 比如王毛仲 , 高句丽人 , 跟高仙芝是老乡 。 但和高仙芝出身将门不同 , 王毛仲年幼时 , 因父违法全家没入官府为奴 。 不幸中的万幸 , 王毛仲的主人 , 是临淄王李隆基 , 即后来大名鼎鼎的唐玄宗 。 王毛仲因为“性识明悟”“骁勇善骑射” , 服侍李隆基左右 , 甚得器重 。 他直接参与了李隆基与伯父唐中宗之妻韦后、女儿安乐公主(这两个女人极想效仿武则天再当女皇)的斗争 , 起到联通御林军的关键作用 , 扶持李隆基当了皇太子 , 官至龙武将军 。 李隆基当了皇帝后 , 又面临危机:唐朝的女人很彪悍(譬如《长安十二时辰》中的王韫秀) , 太平公主想扳倒他 , 关键时刻 , 王毛仲又帮助李隆基干掉了太平公主 , 一时权倾天下 。

像王毛仲这样出身低贱但是凭借能力扶摇直上的前奴仆 , 在唐朝并不罕见 。 可见唐朝是一个不虚伪、看实绩的真实年代 。 《长安十二时辰》中 , 堪称女一号的女奴檀棋 , 是个关键人物 。 在原著中 , 她出场时 , 是这样的:“负责解说的是那位手持月杖的娉婷婢女 。 她面对沙盘时推时讲 , 声音明朗清越 , 还带着一丝轻微的胡音 。 张小敬略显无礼地多看了她一眼 , 这个叫檀棋的姑娘 , 有着高耸的鼻梁和盘髻黑发 , 应该是汉胡混血 。

檀棋是位可敬的姑娘 , 她做人做事 , 考虑的是大局 , 是长安百姓的性命 , 而不是自己 , 或自己的主人 。 情至深处 , 她往往忘记自己是个奴仆 , 只记得自己是一个真正的“人” 。

真是可贵!


从《长安十二时辰》“葛老”说起,聊聊盛唐首都那些“长漂” | 关山远

从《长安十二时辰》“葛老”说起 , 聊聊盛唐首都那些“长漂” | 关山远// //

檀棋 , 《长安十二时辰》剧照 。

《长安十二时辰》令人着迷 , 不仅仅因为故事讲得好 , 呈现了中国唐朝版的《反恐24小时》 , 更在于它尽可能真实呈现的大唐气象:豪迈、自信、包容 。

大唐气象 , 离不开其雄厚的综合国力 。 公元8世纪 , 在“蛮族”的冲击下 , 欧洲的拜占庭帝国苟延残喘 , 西欧刚开化的民族开始走出黑森林登上历史舞台时 , 唐朝的诗人们正多愁善感 , 创作流传至今的优美诗歌 。 长安 , 更是一座国际化的伟大的城市 。 《撒马尔罕的金桃》中写道:“唐朝境内人文荟萃 , 奇货云集 , 突厥王子仔细揣摩着来自阿曼的珠宝商的神情举止 , 而日本的参拜者则以惊奇的目光凝视着粟特商队的商人……

《撒马尔罕的金桃》这本书专门研究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 , 值得一读 。 书中写到“长漂” , 唐朝的外来人口 , 主要是两种人 。 一种是有身份的人:使臣、僧侣和商人 。 另一种是没有身份的 , 或者说 , 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 , 包括战俘、奴隶、人质、贡人、乐人和舞伎 。 人质与贡人不同 , 前者是表示与唐朝友好而置留长安的外族王室 , 他们通常在长安过着看似风光体面其实并不自由的日子 , 满满的乡愁;后者是作为贡品献给唐朝皇室的礼物 , 他们多以迥异于唐朝汉人的样貌而被视为“珍品” , 比人质更不自由 。

唐朝的自信 , 当然基于其雄厚的军事实力 。 《长安十二时辰》中 , 大唐的正规军人 , 佩锋利的横刀 , 穿坚实的明光铠 , 作战时更是教科书般的动作:首先强弓劲弩一轮暴射 , 而后盾牌上 , 挡住敌人幸存者的攻击 , 长槊随之搠翻敌人 , 甲士们上去补刀 。 在电视剧中 , 除了悍勇的张小敬 , 其他没有穿铠甲的“狼卫”或者“武侯” , 都没法与之对抗——无论横刀还是明光铠 , 均耗费不菲 , 这就是大唐军事实力的折射 。

比军事实力更有影响力的 , 是大唐的“软实力” 。 比如 , 唐朝对人质不错的待遇 , 对于战俘、奴隶、贡人 , 亦不残酷 。 他们逢上大赦之年 , 或者一个有平等思想的主人(比如《长安十二时辰》中的李必) , 往往能够获得自由 。 一些战俘 , 也往往在隆重的仪式上 , 当一回彰显大唐雄风的倒霉演员 , 而后就被释放 , 甚至能够在朝廷中担任官员 。 而当时大唐领先于世界的人文理念 , 也让那些作为“礼物”而不是“人”来到长安的外来人口 , 感受意外之喜 。 比如 , 贞观二十年 , 高丽给唐朝皇帝李世民送来了两位绝色美女 , 但李世民说:这两位确实很美 , 然而 , “悯其离父母兄弟于本国 , 留其身而忘其亲 , 爱其色而伤其心 , 朕不取也” , 把这两位美女 , 又送回了故土 。

当然 , 今人不能脱离历史背景来苛求身处历史中的人 。 即使像李世民这样英明神武的人 , 也不免被“套路” 。 例如 , 出使印度的大唐使节王玄策 , 被野蛮的中天竺国王阿罗那派军队劫掠了使团 。 脱险后 , 王玄策没有回长安搬救兵 , 而是以大唐之威名 , 就近调吐蕃兵、泥婆罗兵灭了中天竺 , 还穷追不舍 , 生擒阿罗那以下一万二千人、牛马二万余 , 送到长安献俘 。 但王玄策这位英雄在历史上名气不大 , 后人认为:唐朝过于强大 , 根本没把中天竺当作对手 。 还有另外一个原因:王玄策带回长安的战俘中 , 有个骗子把李世民给坑了 。

这个骗子的名字叫“那罗迩娑婆寐” , 他吹牛说自己已经活了200岁 , 能够配出长生不老药 , 成功地忽悠了唐太宗 。 后者当时正病重 , 寄厚望于这个老骗子 , 结果吃了他的长生药后 , 没有效果 , 病故 。 这个老骗子被逐出宫廷 , 但也没受到啥处罚 , 反而有不少粉丝 。 最终他在长安寿终正寝 , 只是把他带到长安的王玄策 , 不得不背锅了 。

寻常长安人 , 已经习惯了自己身处的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 。 《撒马尔罕的金桃》中写道:当时的长安人常常在酒宴上摆放一个头戴宽檐帽 , 蓝眼睛、高鼻梁的小木偶人 , 用它来表示喝醉的胡人 。 当这个“胡人”倒的方向指向哪位宾客 , 那位宾客必须将杯中的酒喝干 。 有些类似今天山东酒席上“鱼头”朝谁谁就喝酒的习俗 。 那确实是一个快活的年代 , 精明的长安老板会雇佣带有异国风韵、面目姣好的异族女子当酒馆服务员 , 好酒的李白曾写过这样的诗:

胡姬貌如花 , 当垆笑春风 。


从《长安十二时辰》“葛老”说起,聊聊盛唐首都那些“长漂” | 关山远

从《长安十二时辰》“葛老”说起 , 聊聊盛唐首都那些“长漂” | 关山远// //

《撒马尔罕的金桃》书影

《长安十二时辰》的历史背景 , 是在“安史之乱”爆发之前的唐朝 。 那是一个辉煌时代 。

距离这个辉煌时代近900年后 , 大明王朝岌岌可危时 , 西安城外 , 出土了一块石碑 , 后来命名为“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 几遭劫难 , 幸保无损 , 现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 。 这块碑 , 集多种文明于一体 , 见证了盛唐时代的中西文明交流史 。 碑文记述了当时景教在中国的传播情况 , 大量引用《周易》《诗经》和《春秋》 , 可谓既包含了基督教的教义 , 又体现出儒家、道教、佛教思想的影响 , 充分呈现了大唐气象 。 由此想到 , 在当时世界烽火四起、攻伐不断的背景下 , 人们甚至包括在大唐疆域之外互为仇敌的人们 , 却能够在长安和平共处 。 各种宗教同存一城 , 和而不同 , 各美其美 。 长安 , 确实像当时世界的“和平饭店”——1995年 , 周润发的主演一部电影 , 无论你在外面如何厮杀 , 但踏进和平饭店那一刻起 , 有话好好说 , 谁也甭动手 。

最后要说的是 , 《长安十二时辰》第33集 , 伊斯告诉张小敬:他要建造一座大秦景教碑 , 将自己的感悟刻在碑上 。 史载 ,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的出资人 , 就是景教僧伊斯 , 他的名字和事迹 , 刻在碑上 , 悠悠千年之后 , 告诉我们一个伟大而有趣的长安 。


从《长安十二时辰》“葛老”说起,聊聊盛唐首都那些“长漂” | 关山远

从《长安十二时辰》“葛老”说起 , 聊聊盛唐首都那些“长漂” | 关山远// //

议事| 《上海堡垒》票房惨败 , 它做错了什么?

声明:“新华每日电讯”微信公号刊载此文 , 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 , 欢迎致电010-63076340 , 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 。 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 , 也烦请原作者联系我们 , 我们将按国家相关规定支付稿酬 。

监制:易艳刚 | 责编:刘小草 | 校对:赵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