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陵湘剧:六百年相遇相惜

湘剧是湖南省的代表剧种 , 它拥有近600年的悠久历史 , 流传于湘、资流域的长沙、湘潭及湘东地区的茶陵和江西西部等地域 。 湘剧在承袭元南戏杂剧的基础上 , 拥有的高腔、低牌子、昆腔和弹腔四大声腔 , 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 , 通过兼收并蓄 , 形成了湘剧鲜明的地方特色 。


茶陵湘剧:六百年相遇相惜

茶陵湘剧:六百年相遇相惜// //

茶陵地处湘东与江西西部接壤 , 是早期湘剧最活跃的地区 , 如早期的弋阳腔连台本剧目《目连传》故事的主人公“目连” , 其籍贯就是茶陵人 , 这足以证明湘剧与茶陵的历史渊源 。 同治、光绪年间班社兴起至宣统元年(1909)茶陵境内有很多戏班流入从事湘剧演出活动 , 其中包括仁和、庆华、永和等戏班 , 民国时期仁和班基本定居茶陵 。 解放后 , 1950年茶陵县人民政府接管仁和班 , 取名茶陵仁和湘剧团 , 使茶陵的湘剧事业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 。 1954年奉省政府关于支援革命老区文化事业建设的指示 , 省军区洞庭湘剧团又抽调了陈福芳、凌野等12人来茶 , 在仁和湘剧团的基础上正式命名为“茶陵湘剧团” 。 至此 , 茶陵湘剧走上了一个新高 , 茶陵湘剧不仅传承了老一辈湘剧艺人的艺术特色 , 而且在此基础上柔入了湘东民间音乐 , 使湘剧的唱腔更加丰满完整 , 表演上也融入民间“百戏”“杂技”“武术”等于其中 , 从而更加丰富了湘剧表演艺术 。


茶陵湘剧:六百年相遇相惜

茶陵湘剧:六百年相遇相惜// //

近60年来 , 茶陵湘剧团演出了《回书》、《金印记》、《白兔记》、《拜月记》、《琵琶记》、《生死牌》 , 等200多台传统剧目和《审假旨》、《孙膑与庞涓》、《乌纱梦》、《兰钏记》、《玉姑》等10多台创作剧目 , 其中:创作剧目《兰钏记》、《乌纱梦》、《玉姑》等多次获省市创作演出奖 。 2010年湘剧现代戏《玉姑》经过进一步加工创作改编后更名为《洣水魂》 , 同年参加湖南省县级专业剧团优秀剧目展演荣获“金奖” 。


茶陵湘剧:六百年相遇相惜

茶陵湘剧:六百年相遇相惜// //

入戏——

大幕徐徐拉开 , 就像打开了一扇虚拟世界里的艺术大门 。 里面亦真亦幻 , 如诗如画 , 且穿越时空 。 不同脸谱服饰的老生、青衣、花旦、小生轮番出场 , 忘情地表现“唱、念、做、打” , 诉说人生的悲欢离合……


茶陵湘剧:六百年相遇相惜

茶陵湘剧:六百年相遇相惜// //

出戏——

一个角儿的诞生需要不止十年功 , 但是一个行业的没落 , 却只需要一声口令 。 戏曲毕竟是传统艺术 , “傍角儿”就和“养家班”一样 , 再古老腐朽 , 也自有它的道理 , 是产生梨园艺术的必要土壤 。

600年前 , 湘剧便与茶陵结下“缘” 。

湘剧的前身叫南戏 , 始于元代 , 到了明清两代已在湖南广为流传 。 湘剧兼收并蓄 , 拥有高腔、低牌子、昆腔和弹腔四大声腔 , 成为湖南省的代表剧种 。

1954年 , 株洲市茶陵县湘剧团成立 。 这里 , 便是一群人追梦与谋生的舞台 。

在茶陵民间 , 湘剧又俗称 “大戏”、 “汉戏” 。 从传统剧目《金印记》、《白兔记》、《拜月记》 , 到自创剧目《乌纱梦》、《兰钏记》、《玉姑》(后改名为《洣水魂》)……空灵的美学品格、写意的艺术智慧 , 融汇于茶陵湘剧戏曲中 , 形成了独特的戏曲体系 。 2012年 , 茶陵湘剧入选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茶陵湘剧:六百年相遇相惜

茶陵湘剧:六百年相遇相惜// //

上世纪60年代 , 16岁的黄小燕进入剧团 , 主攻旦角 。 《李三娘》的刘承佑、《大破天门阵》的杨八姐、《白蛇传》的小青 , 黄小燕经历了湘剧最辉煌的时代 , “每场演出基本上满座 , 演完后 , 还有‘粉丝’邀请吃饭 。 ”在全省各地、甚至江西等地 , 都有黄小燕与剧团的足迹 , “有种当明星的感觉 。 ”

一个时代 , 能成就一个角儿 。 从十几岁演娃娃到现在演76岁的元婆 , 黄小燕一直没有离开剧团 , 现在剧团担任指导老师 , 或偶尔出演 。 她说 , “与剧团共同生活了大半辈子 , 问我湘剧美不美 , 我说只愿与其天长地久 。 ”

可随着现代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 , 对传统戏剧的冲击越来越大 , 全团有经验的老演员只剩8人 。 剧团团长刘东华不得不返聘老演员 , 不断自创自演新剧 , 提供演员外出学习的平台 , “从唱、念、做、打 , 甚至是演员的妆容 , 都要与时俱进学习、改良 。 ”

舞台上 , 大幕徐徐拉开 , 老生、青衣、花旦、小生轮番出场 , 诉说戏中人生的悲欢离合 。

舞台下 , 演员们要面对戏外的现实 , 耐住寂寞 , 承担拯救一个没落行业的使命 。

一场戏 , 入戏出戏 , 不仅是角色的一生 , 也是演员的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