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第四病室》手稿本问世,笔迹浓淡间尽是生命体温

摘要:感受历史的厚度与时代的气息 。


巴金《第四病室》手稿本问世,笔迹浓淡间尽是生命体温

巴金《第四病室》手稿本问世 , 笔迹浓淡间尽是生命体温// //

对于中国现代文学泰斗巴金 , 读者可能读过他的很多作品 , 但不一定看过他创作时的手稿 。 今年上海书展上 , 由巴金故居策划、华文出版社出版的《〈第四病室〉手稿珍藏本》首次与读者见面 。 巴金作品手稿曾影印出版过《随想录》《憩园》《寒夜》 , 《第四病室》是第四部与读者见面的巴老手稿 , 也标志着在《憩园》《寒夜》后 , 代表巴金创作艺术高峰的“人间三部曲”手稿全部面世 。


巴金《第四病室》手稿本问世,笔迹浓淡间尽是生命体温

巴金《第四病室》手稿本问世 , 笔迹浓淡间尽是生命体温// //

《第四病室》是一部日记体小说 。 1944年5月、6月间巴金住进贵阳中央医院三等病房 , 他以此为背景 , 虚构了一个姓陆的青年 , 因病住进了国民党政府开办的医院的第四病室 , 陆姓青年亲眼目睹工人、农民、城市贫民在第四病室中一个接一个地死去……小说为读者展开了一幅社会底层的众生病苦图 , 用金钱正在支配人间关系的酷烈现实 , 张扬着对于人间情怀和人道主义的呼唤 。 巴金在《后记》中说 , 第四病室“可以说是当时中国社会的缩影” 。

国内手稿学研究专家陈子善说 , 手稿保留着作家的心绪情感与生命体温 , 看好的书法笔迹是一种审美享受 , 看字与词的修改、笔迹浓淡的变化能体会出作家情感与思想的蝶变;手稿蕴含着丰富的时代信息 , 稿纸上的格式、体例 , 字体 , 笔画等都能体现手稿创作的时代背景 。 手稿的价值非排印后的文字所能比拟 , 且随着时间的流逝和文化的积累 , 手稿的收藏价值与意义会更加凸显 。


巴金《第四病室》手稿本问世,笔迹浓淡间尽是生命体温

巴金《第四病室》手稿本问世 , 笔迹浓淡间尽是生命体温// //


巴金《第四病室》手稿本问世,笔迹浓淡间尽是生命体温

巴金《第四病室》手稿本问世 , 笔迹浓淡间尽是生命体温// //


巴金《第四病室》手稿本问世,笔迹浓淡间尽是生命体温

巴金《第四病室》手稿本问世 , 笔迹浓淡间尽是生命体温// //

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周立民提出 , 学界对巴金在抗战后的创作研究很不充分 , “人间三部曲”手稿本出齐 , 为近现代文学研究者和公众提供了一手史料 , 对推动巴金创作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对于读者阅读理解巴金也有更多作用 。 “因为战乱、社会动荡等各种原因 , 20世纪初期现代文学手稿保存不易 。 如今 , 手稿又在逐渐退出书写舞台 。 《第四病室》为巴老难得保存完整的手稿 , 隐藏着众多写作信息甚至秘密 。 巴老曾说 , 《第四病室》是在蚊子的围攻下写成的 。 从手稿字迹中 , 可以读出当时巴老所处的环境 。 手稿中 , 陆姓青年的年龄为什么反复改?这些都提供了研究的视角 。 ”

《第四病室》手稿由巴老家属捐赠给上海图书馆 , 上图研究员张伟认为 , 手稿珍藏本的出版能让更多喜爱巴金作品、研究文学创作的读者感受到手稿的魅力 , 进一步感受到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魅力 。 华文出版社总编辑余佐赞表示 , 《〈第四病室〉手稿珍藏本》的出版既是对巴金经典作品的纪念 , 也是更接近作品本源的再现 , 读者可将其视为一片心迹 , 从中感受历史的厚度与时代的气息 。

首发式现场 , 还有热爱巴金的读者从异地赶来 。 “手稿本是巴老的书 , 所以今天我们不签名 , 只盖巴金故居的纪念章……”周立民的话让现场响起一片掌声 。


巴金《第四病室》手稿本问世,笔迹浓淡间尽是生命体温

巴金《第四病室》手稿本问世 , 笔迹浓淡间尽是生命体温// //

延伸阅读

谈《第四病室》

(选摘)

巴金

我最近翻出一九四五年在重庆写的《第四病室》的原稿 。 那些用毛笔写下的歪歪斜斜的字在我的眼里显得非常亲切 。 我想起我那个时候的生活 , 我想起小说中的故事 , 我想起“第四病室”本身 。 我的确住过这样的病室 。 小说《第四病室》其实是真实生活的记录 。

一九四四年五月到六月我在贵阳中央医院的三等病房“第三病室”里住了一个时候 。 我记不起正确的日期 , 也忘记了我究竟做了多少天的病人 。 可是“第三病室”的情景和病人的日常生活 , 还有某几位医生和胡适的面貌以及言语动作 , 我闭上眼睛就看得清清楚楚 。 我并不愿意把这些人和事情长久记住 。 然而太深了的印象是无法轻易抹去的 。 我在一九四五年五月开始写《第四病室》的时候 , 因为“记忆犹新” , 我的确有“重温旧梦”的感觉 。 不过这不是“好梦” , 这是一连串的噩梦 。 无怪乎我当时为小说中许多繁琐的细节十分激动 。 读者们有理由不喜欢这本书 , 因为小说中来来往往的人物较多 , 而病室里人们又喜欢用号码代替病人的姓名 。 匆忙的读者翻开书只见“第*床”、“第*床”在活动 , 却弄不清楚那些病人“姓甚名谁” 。 我们的祖先有个好习惯:自报姓名 。 我自小爱好戏曲 , 看见人物上场 , 自言自语 , 几句话就把自己介绍得明明白白 , 故事讲得清清楚楚 , 我不但当时很满意 , 到现在我仍然佩服剧作者那种十分出色的简练手法 。 不幸我没有学到这个本领 , 因此我一开头就把读者引进迷宫去了 。 更可笑的是我竟然“赐”给某一个病人两个姓 , 过了十五年我才发现自己的错误 , 在《文集》付印时改正了 。


巴金《第四病室》手稿本问世,笔迹浓淡间尽是生命体温

巴金《第四病室》手稿本问世 , 笔迹浓淡间尽是生命体温// //

我一开头就谈这个 , 无非老实告诉读者《第四病室》是失败之作 。 尽管这样 , 我还是要说 , 我颇喜欢它 。 小说写出了我过去的那段生活 。 不过任何时候我翻开书 , 我看到的都不是自己 , 都是当时同我在一起受苦的那些人 , 还有我们在其中受苦的那个社会 。 我还记得小说写好交出去的时候 , 出版公司要我写一个简短的“内容提要”作广告的底本 , 我便写了这样的话:

作者让一个简单、朴实的年轻人为我们叙述一些痛苦的故事 。 第四病室 , 一个阴暗的角落 , 人们在受苦、挣扎、死亡 , 不管另一些人怎样企图改善他们的命运 , 但是友情也在这环境中生长 , 人与人互相接近 , 甚至死亡和离别也不能分开他们 , 阴暗的病室被这友情着亮了 。 ……

我记得“提要”里还有“小小的第四病室就是我们这个社会的缩影”这一类的句子 , 出版者大概害怕得罪人招来麻烦 , 没有采用它们 。 其实我写出那一段真实的生活 , 我的动机便是控诉当时的社会 。 出版者虽然在广告上删去那句主要的话 , 可是读者们仍旧了解作者的用意 。 要不是为了控诉 , 我为什么不惮烦地把过去的生活那么详尽地记录下来 , 拿它折磨别人 , 折磨自己呢?

我一再地提到“记录”二字 , 只是因为小说中的人物和事情百分之九十都是真实的 。 经过作者加工的人物只有两个 , 一是书中的“我” , 二十三岁的陆怀民;另一个不用说便是年轻女医生杨木华 。 第六床朱云标最后的死也是我增加的 , 我当时只看见朱云标给人用担架抬到内科病室去 , 并不知道他是死是活 , 他搬走后两天我就出院了 。 至于烧伤工人悲惨的死亡 , 患梅毒、吃长素的老人静悄悄的去世 , 摔断了手的司机的受尽折磨……全是真人真事 。 我在这里做的不过是照相师的工作 。 生活本身已经够丰富了 , 还用得着我这管破笔为它加一些颜色?既然有人从一滴水中看出了一个世界 , 为什么不能在一个病室里看到当时半壁江山的中国社会呢?

……

1961年10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