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兵制的转变对藩镇割据产生的影响
纵观历史 , 割据现象历朝历代有之 , 但分析完这些割据时期以后会发现 , 与其他朝代的割据现象不同 , 唐代的藩镇割据有其独特之处 。 首先 , 其他时期的割据要么是二元政治 , 即正统王朝与反叛势力共存 , 存在两个权利中心 , 如南北朝 。
唐朝兵制的转变对藩镇割据产生的影响// //
要么是一元政治 , 其他割据势力分布于正统王朝周围 , 如五代十国时期 。 而唐代的藩镇割据与之不同 , 他是中央王朝与地方割据势力(河朔三镇)的共生体 。 一个重要原因是 , 河朔三镇内部建立了一种自下而上的军事组织 , 它的割据基础不是庄园大地主 , 而是数以万计的牙兵 。 前期府兵制的简单介绍
“府兵之制起于周 , 籍民为兵”简单来说 , 就是成年壮丁平时为农民在家务农 , 地方刺史负责此项工作 , 农民战时参军打仗成为军人 。 唐朝时期都称这种地方军事机构为折冲府 。 长官称为折冲都尉 , 负责折冲府的各项事宜 。 副长官称为左右果毅校尉 , 负责辅佐折冲都尉 。
在兵力配置上 , 每府兵力有一千二百余人 , 中府数千人 , 下府则八百余人 。 老弱病残外 , 壮丁二十岁起开始服兵役 , 到六十岁时免除兵役 , 兵役期四十余年 。 全国共有六百三十四府 , 其中二百六十三府在关中地区 , 中央与地方差距悬殊 , 以此为强干弱枝之计 。 战时调集 , 战后将领归还将印 , 各回其府 。 其用意很明显 , 一是为了防止士兵叛乱和将领拥兵自重 , 二是免去了平日养军的庞大开支 , 三又可以士兵各有其业 , 防止了土地荒废和大量流民的产生 。
唐朝兵制的转变对藩镇割据产生的影响// //
府兵制确实对于唐初的赫赫武功起到重大作用 , 但随着均田制的破坏 , 大量农民失去土地 , 本来就生活困苦的农民还要自备军械粮食 。 许多农民万般无奈之下 , 为了逃避朝廷赋予的繁重兵役 , 有的自废手脚 , 有的背井离乡成为流民 , 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 史书记载:当今天下百姓 , 四处流散 , 有的离开军镇背井离乡 , 有的为了躲避徭役赋税而逃窜 。 这些人口长期以来不登记在籍册上 , 使得税收减少的同时 , 加剧了社会不稳定因素 。 《唐会要》中也指出 , 当时这些流民“出入于山泽 , 往来于关防 , 交相为党 , 身为朝廷所虑也” 。 唐玄宗时期 , 折冲府甚至一度无兵可招 。 于是与府兵制相对应的另一种兵制——募兵制应运而生 。 募兵体制下的军队特点
募兵制 , 顾名思义是由中央进行招募各地壮丁参军 。 这时的士兵不再与府兵制时一样亦兵亦农 , 而是成为专职军人 。 开元十三年 , 由于环境所迫无兵可招的唐玄宗听取了宰相张说的意见 , 下令招各地壮丁参军 , 募兵戍卫 。 即从各州选募十三万士兵 , “长从戍卫京师” 。 同一年 , 改称为骑 , 这一措施正式标志着募兵制的设立 。 而府兵制的正式废除 , 要追溯到天宝八年(公元749年)朝廷下令始废除了折冲府的上下鱼书 。
唐朝兵制的转变对藩镇割据产生的影响// //
募兵制在当时是顺应时代而生 , 受人称道的开元盛世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募兵制带来的社会稳定状态 。 但是 , 随着募兵制的发展 , 也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 , 军费膨胀是其一 , 更重要的是引发了军队士兵成分和素质的变化 。
本来亦兵亦农的士兵 , 如今由于均田制的破坏失去了土地 , 大量的流民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参军 , 变成了职业军人 , 再加上军队中胡汉成分的融合 , 军队成分更加的复杂 。 这在河北三镇中表现的尤为明显 。
河朔三镇的长期统治和建中之乱后节度使观念的转变 , 逐渐在河北地区形成了其特有的地域文化 , 对割据地区的藩镇士兵而言 , 只知有节度使而不知有朝廷 。 史书记载“其将士百姓怀其累代煦妪之恩 , 而不知君臣逆顺之礼” 。
唐朝兵制的转变对藩镇割据产生的影响// //
募兵制下的河朔藩镇与其他顺地藩镇不同 , 在河北地区发现的诸多题词中 , 大多为节度使祈福 , 而顺地藩镇则多涉及朝廷皇帝 。 于此同时 , 此时的军队表现出极大的反叛性 , 一旦节度使或者朝廷有违士兵意愿或侵犯其利益 , 便会起兵哗变 , 即使是本镇的节度使也会遭受灭门之灾 , 纵观历朝历代 , 这样的军队组织是绝无仅有的 。
譬如长庆年间 , 朝廷以田布为魏博节度使进行征伐 , 因粮草供应不及 , 于是发魏博租赋以供军 , “将士不悦 , 尚书能行河朔旧事 , 则生死与之;若使复战 。 皆不能也 。 ”[12]田布最后无奈被逼自杀 。 这个例子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募兵制造成的士兵专横 。 军队成分的变化 , 使得中央原先对这些藩镇军队的控制减弱 , 加剧了叛地藩镇与中央关系的疏远 。 藩镇割据现象的产生于此不无关系 。 募兵制下的藩镇形势
在河北藩镇势力日益膨胀的同时 , 唐王朝也多次采用削藩政策 , 例如唐宪宗元和年间大力削藩 , 使得割据藩镇暂时归顺中央 。 再如建中年间由于削藩引发河北藩镇四年之乱 , 河北故事后 , 唐廷彻底放弃武力制裁河北藩镇 , 转而采用怀柔政策 , 两者之间的武力冲突也逐渐减少 。 河北藩镇能够长期存在的众多原因之中 , 很重要的便是藩镇内部形成了其独有的一套运行机制 。 单从军事角度来看 , 河北藩镇自己内部任命文武将吏 , 赋税不上朝廷 , 所得财富尽数用于本镇军士 , “魏之习俗 , 久悖声教;魏之将士 , 素染狠厉 。 怀安自固 , 忽感激之勇节 。 ”
唐朝兵制的转变对藩镇割据产生的影响// //
张国刚教授在其《唐代藩镇研究》中指出 , 河朔割据正是由于三镇与唐王朝的这种游离关系有关 。 在这种态势下 , 河朔三镇依靠其军事实力结成联盟关系 , “礼藩邻 , 奉朝廷 , 则家业不坠” 。 这样与唐廷保持能够容忍又不得不容忍的状态 , 于是便得以长足发展“家业不坠”了 。
在节度使继任上 , 河北藩镇内部宛如一个小王朝 , 官位父死子继 , 以保证权力的内部继承 。 对此 , 藩镇内部也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 , 史书记载“河北之法 , 军中偶语者斩 , ”以此来防止部下聚众作乱 。 对于手握重兵的将领更是如此 。 唐人李绛称道:河朔藩镇的士兵嚣张跋扈 , 担心将领权力过大 , 于是皆分兵以隶诸将 , 避免其手下统领士兵太多 , 乘间而谋己故 。 “诸将势均力敌 , 莫能相制 , 欲广相连接 , 则众心不同 , 其谋必泄;欲独起为变 , 则兵少力微 。 ”
除了分散将权削弱势力 , 河朔三镇还建立了副大使制度 , 即类似于嫡长子继承制 , 将嫡长子作为褚帅 , 以加强藩镇统治内部的稳定 。 如此一来 , 中央对其主要官员的任命更是束手无策 。 结束语
自李隆基开元元年(713年)设置范阳节度使以来 , 藩镇存在了长达190多年 。 从安史之乱算起 , 藩镇割据问题也困扰了唐王朝一个半世纪 。 在天下大势分久必合的中国封建社会 , 藩镇割据无疑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特殊现象 。
唐朝兵制的转变对藩镇割据产生的影响// //
军事方面 , 唐王朝初期急剧的领土扩张带来的边境问题以及民族问题积重难返 。 为了应对这种外来的压力 , 统治者不得已请出了“藩镇”这个新鲜事物 。
与此同时 , 在王朝内部的军事改革 , 比如府兵制演变为募兵制 , 这种变化更是为藩镇的割据提供了肆意生长的土壤 。
藩镇的产生 , 在初期是一副良药 , 专门治疗唐王朝的“肢端肥大症” , 但是药三分毒 , 发展到后期尤其是安禄山等人在河朔举兵发难 , 这时候的藩镇变成了一种慢性毒药 。 至于一种割据现象为何会存在一百多年 , 一方面是由于当时的军事实力 , 但更多的是唐王朝与割据地方相互妥协 , 以谋求双方生存发展的“最大公约数”的结果 。
参考文献:
郝红暖.《清代民国河北地区慈善组织的历史演变与空间运作》
赵丹丹《清代河北书院时空分布研究》
滕子赫.《北宋河北路转运使制度研究》
郭慧忠.《清代河北地区的煤矿业》
- 齐白石画山水:懂的人不多,骂的人却不少
- 一个人的长征:追寻孙子
- 晋朝电视剧为何只拍到司马炎登基统一三国,以后的事情为何不拍?
- 《圣斗士星矢》重病的伊利亚斯为什么还能对冥斗士产生重大威胁?
- 凿壁偷光的匡衡,后来怎样了?成了贪官为害一方
- 古代最有钱的县城大街,位于山西,现为世界遗产!
- 小脚的起源:为防疫古人如何解决大妈们串门、扎堆的问题
- 元宵节的由来与传说
- 自编教材评审的标准是什么
- 曹操有14个老婆,12个是抢来的寡妇,一代枭雄为何爱抢人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