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70年,那些影响深远的政策(一)扫盲运动


回首70年,那些影响深远的政策(一)扫盲运动

回首70年 , 那些影响深远的政策(一)扫盲运动// //

百年大计 , 教育为本!

新中国成立之时 , 全国5.5亿人口中有4亿多都是文盲 , 文盲率高达80% 。 文盲 , 成为中国发展道路上的拦路虎 。 扫盲成为摆在新政权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 1949年底 , 在毛泽东直接关怀下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决定:新中国的教育是新民主主义的教育 , 主要任务是提高人民文化水平 , 培养国家建设人才 , 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 , 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 一场“政府领导、依靠群众组织”轰轰烈烈的扫除文盲运动便在全国范围内展开 , 扫盲班遍布工厂、农村、部队、街道 , 人们以高涨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文化的浪潮中 。 从1949年到1960年约有1.5亿人参加了扫盲和各级业余学校的学习 。

扫盲标准为:干部和工人 , 一般可订为认识2000个常用字 , 能阅读通俗书报 , 能写二、三百字的应用短文;农民一般订为能识1000个常用字 , 大体上能阅读通俗书报 , 能写常用的便条、收据;城市劳动人民一般订为能识1500个常用字 , 读、写标准参照工人、农民的标准 。 各省、市可根据具体情况 , 灵活掌握 。

三次大规模扫盲运动:

1、(1952—1953年)1952年11月5日 ,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19次会议通过决议 , 成立中央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 , 任命楚图南为主任委员 , 李昌(兼党组书记)、林汉达、祁建华为副主任委员 。 中国开始了第一次大规模的扫盲运动 。 神州大地到处呈现出一片“读书声声响 , 处处是课堂 , 互教又互学 , 师生大家当”的热烈场面 。 到1953年止 , 全国扫除职工文盲近100万人 , 扫除农民文盲308万人 。


回首70年,那些影响深远的政策(一)扫盲运动

回首70年 , 那些影响深远的政策(一)扫盲运动// //

1952年 , 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李顺达农林畜牧生产合作社的妇女识字小组在上课

2、(1956—1957年)1956年2月9日 , 《光明日报》发表《把扫除文盲运动推向高潮》的社论 , 提出:广泛动员一切社会力量 , 大规模地开展扫除文盲运动 。 3月15日 , 全国扫除文盲协会成立 。 3月29日 ,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扫除文盲的决定》 , 将扫盲提高到了空前的高度 , 第一次把扫盲作为国家发展大计 。 扫盲运动的第二次高潮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 。 1957年 , 全国原有文盲中已有2200万人脱盲 , 并已有160万人达到高小和初中毕业文化程度 。 许多学员在扫盲的基础上 , 进一步学习文化技术 , 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骨干 。


回首70年,那些影响深远的政策(一)扫盲运动

回首70年 , 那些影响深远的政策(一)扫盲运动// //

1956年 , 海南中瑞农场文化夜校

3、(1958—1960年)1958年 , 全国扫除文盲协会会长陈毅在有关会议上说:扫盲是使6万万人民睁开眼睛的工作 , 非干好不可 。 《人民日报》先后发表社论《掀起规模壮阔的扫盲大跃进》、《用革命精神扫除文盲》 。 群众性的第三次扫盲高潮很快形成 , 但也出现了浮夸和跃进的问题 。 毛泽东在1958年11月的武昌会议上谈到“作假问题”时 , 他说:“世界上的人有的就不那么老实……比如扫盲 , 说什么半年、一年扫光 , 我就不太相信 , 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扫除了就不错 。 ”对此 , 我们应辩证地看待 。 一方面 , 浮夸的问题确实存在 , 但另一方面 , 又必须看到当时全民动员、参与的扫除文盲运动也确实取得了很大成绩 。


回首70年,那些影响深远的政策(一)扫盲运动

回首70年 , 那些影响深远的政策(一)扫盲运动// //

1958年北京街头“扫盲”宣传 , 一队小朋友路过

大规模扫盲教育、义务教育 , 从夜校到小学、中学、大学 , 几乎全是免费的 。 那个时代 , 教育事业 , 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受过教育的人们 , 也是真心真意热爱那个时代 , 乐于奉献和报效祖国 。


回首70年,那些影响深远的政策(一)扫盲运动

回首70年 , 那些影响深远的政策(一)扫盲运动// //

1958年 , 一位大学生在休假时期劳作在车床边上

历史意义:扫盲运动经过三次高潮后 , 新中国的文盲已经大大减少 。 1964年 , 我国开始第二次人口普查 , 同时也对国民的文化素质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查 。 结果显示:15岁以上人口的文盲率 , 已经由解放初期的80%下降到了52%;1亿多人摘除了文盲的帽子 。 不但在文化上使广大人民打开知识文化的大门 , 从而实现了自身的解放 , 而且通过学习技术知识改变落后面貌 。 广大有知识、有文化、有技术的农民、工人的出现 , 为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工业化体系的建立提供了牢固基础 , 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影响极其深远 , 其历史意义不可估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