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监之乱”入手,来看看“西周分封制”是如何崩溃的

序言:

“武王伐纣”的故事相信我们大多数人都耳熟能详 , 但是奇怪的是 , 西周在建立之后 , 并没有直接接管殷商 , 却采用了一种“以殷治殷”的手段 , 让殷商遗民来治理西周的版图 , 只是额外的分封“三监” , 起到监管之意;但仅到第二年 , 就爆发了“三监之乱” 。


从“三监之乱”入手,来看看“西周分封制”是如何崩溃的

从“三监之乱”入手 , 来看看“西周分封制”是如何崩溃的// //

牧野之战

我们先来聊聊什么是“三监之乱”?“三监之乱”爆发背景

早在公元前1046年 , 武王带兵伐纣 , 决战于牧野 , 在经历了一番血雨腥风的鏖战之后 , 最终以纣王帝辛自焚于朝歌而结束 , 西周正式建立 。

但与此同时 , 却面临一个问题 , 商朝虽然覆灭 , 但自始至终 , 都是武王跟纣王两个人在打 , 殷商的奴隶主阶级实力依旧很强悍 , 偏偏西周都城所在的“镐京” , 也就是今西安市长安区西北一带 , 又离商朝都城所在的“河南安阳”路途遥远 , 无法实现直接的掌控 。

于是 , 周武王听从了谋臣“周公旦”的意见 , 选择“以殷治殷” , 将商朝都城“安阳”分封给了纣王之子“武庚” 。

就好比北宋时期 , 金国在中原扶持的“伪齐政权”一样 , 以殷商来治理殷商遗民 , 换句话来说 , 就是为了安抚那些依旧强悍的商朝遗民“奴隶主” 。

同时 , 又将“安阳”周围千里的地区分为三份 , 由武王弟管叔鲜、蔡叔度、以及霍叔处等三个“姬”姓人去统治 , 用来监视“武庚” , 以此来稳固“西周”尚未稳定的政权 。 史称“三监” 。


从“三监之乱”入手,来看看“西周分封制”是如何崩溃的

从“三监之乱”入手 , 来看看“西周分封制”是如何崩溃的// //

三监之乱“三监之乱”爆发

不过 , 谁也没想到的是 , 商朝覆灭后第二年 , 武王谋划迁都“洛阳” , 居“天下正中”的大计还没有完成 , 就因病去世了 , “周成王”继位称帝 , 后因成王年龄尚幼 , 暂由“周公旦”摄政辅佐 。

据《尚书·金縢》中记载:"管叔及其群弟乃流言于国曰:"公将不利于孺子 。 "

但是成王继位的举措却遭到了“三监”的不满 , 他们认为是“周公旦”篡改了遗诏 , 毕竟按照当时“兄终弟及”的惯例 , 本该是他们继承王位才对 ,

于是 , “三监”一边四处散播谣言 , 声称周公旦意图谋反 , 对诸侯国不利 , 一边却暗中联合纣王之子“武庚” , 以及殷商旧地东夷的徐、奄、薄姑等方国 , 准备联合起来反抗西周 , 自立为王 。

恰好这纣王之子武庚也早有复兴商朝的心思 , 两者一拍即合 , 当即就决定起兵谋反 , 史称“三监之乱” 。


从“三监之乱”入手,来看看“西周分封制”是如何崩溃的

从“三监之乱”入手 , 来看看“西周分封制”是如何崩溃的// //

周公旦东征平定“三监之乱”“西周分封制”成形过程

还好 , 周公旦这个人谋略过人不说 , 还杀伐果断 , 亲率大军东征 , 在耗费三年的时间平定了“三监之乱”之后 , 又重立“微子”在“毫”建国 , 也就是今商丘一带 , 史称“宋国” 。

不过这次周公旦学聪明了 , 人常说吃一堑长一智 , 经此“东征”一役 , 他深知武王当初的想法着实是势在必行 , 故而决定“作大邑成周于土中” , 定洛阳为东都 , 切身实地的对周朝疆域进行管理 。

至于分封诸侯 , 也是脑洞大开 , 结合此时夷狄对西周重重包围的局势 , 将殷商遗民、三监遗民、以及夷狄遗民论功劳大小分封给了那些有功的大臣 , 让他们自己去开疆拓土作为封地 。

也就是说 , 我给你们人 , 给你们诸侯王的身份和权利 , 但是封地就得靠你自己了 , 能从虎视眈眈的“夷狄”手里打下多少土地 , 就得看你们自己的造化了 , 说的直白一点 , 就是我给你们钱 , 你们自己去创业 。 这就是“西周分封制”的由来 。


从“三监之乱”入手,来看看“西周分封制”是如何崩溃的

从“三监之乱”入手 , 来看看“西周分封制”是如何崩溃的// //

汉高祖刘邦塑像

从这方面来看的话 , 与后世的“分封制”还不尽相同 , 后世诸如西汉时期刘邦所推行的“分封制” , 只是给诸侯提供权利身份以及封地 , 却不提供人力 , 是让诸侯自己去拉拢征召人力资源 , 意思就是直接给你们一个空壳公司 , 然后诸侯自己去寻找投资 。

也正是凭借这个举措 , 周公旦一方面解决了如何赏赐这些功臣以及宗族势力的问题 , 另一方面也间接的拆解了这些遗民 , 将他们化整为零 , 逐渐融入到了西周的政治体系当中 , 成了诸侯国的国民 , 最后更是让这些诸侯国成了守护西周政权的天然屏障 。

就好比殷商武丁时期 , 还是殷商诸侯国的周朝统治者“公亶父” , 就按照商朝分封的套路 , 在把自己的位子传给了三儿子“季历”之后 , 又给了长子“泰伯”和次子“虞仲”一批族人 , 让他们带着这些族人前往虞地开拓新的疆土 。

而后泰伯和虞仲也是真的争气 , 就那么硬生生的在一众“夷狄”之中站稳了脚跟 , 还建立了周的同盟国“虞国” 。

殷商对此自然不可能不知道 , 只不过他也乐得周朝跟“夷狄”斗的热火朝天 , 自己安然享乐 , 何乐而不为呢!

因此 , 周公旦之所以这次会选择承袭殷商的这种分封制 , 而不是武王建立西周初期的那种“给封地”的分封制度 , 也多是因为有了这个“成功先例”的缘故 , 才给了他一个系统的方向 。

但是 , 此时的周公旦还没有想到的是 , “西周分封制”虽然对西周的发展扩张很是有利 , 也加强了西周政权内部的稳固 , 却忽略了这种分封制所带来的弊端 , 或者说他已经洞悉了弊端 , 但却不得不暂时忽略这种弊端 。


从“三监之乱”入手,来看看“西周分封制”是如何崩溃的

从“三监之乱”入手 , 来看看“西周分封制”是如何崩溃的// //

西周早期分封形势图

面对被“夷狄”重重包围的大局 , 政权尚未稳固的西周着实没有任何办法去同时面对四方“夷狄”的侵扰 , 更别提还有殷商的奴隶主还未被完全铲除了 , 沿袭商朝的分封制 , 实属无奈之举 。

再来看看“西周分封制”是如何崩溃的?

在西周早期 , 这种分封制所分封出来的诸侯国还没有完全的成长起来 , 虽然西周赋予了他们很大的权利 , 让他们完全可以以一个单独的“小国”来自居 , 但毕竟还不够强大 , 怎么着也是脱离不了西周政权的掌控的 。

可分封制天生就携带的弊端也就注定了一旦这些诸侯国成长起来 , 其疆域或者是实力超越了西周以后 , 还会乖乖俯首称臣吗?


从“三监之乱”入手,来看看“西周分封制”是如何崩溃的

从“三监之乱”入手 , 来看看“西周分封制”是如何崩溃的// //

西周后期分封势力分布“西周分封制”初现“崩溃”迹象

果不其然 , 随着时间的变迁 , 到了西周后期 , 这些诸侯国已经成长了起来 , 由当初那个嗷嗷待哺的小孩成长成了一个青壮年 , 反观西周 , 一直享受各路诸侯朝贡的西周政权虽然政治制度更加严密了 , 但是在军事实力上却完全被诸侯国给甩开了两条街 , 王权日益式微 。

但西周自然不可能坐以待毙 , 他也意识到了这种情况 , 也在暗中悄咪咪的下了一盘大棋 , 只不过如意算盘落空了而已 。

就好比公元前655年 , 周惠王觉得“太子郑”不太听使唤 , 想要废掉太子郑 , 重立“王子带”为太子 , 但是却被齐桓公所阻挠 , 联合各路诸侯国在“葵丘”召开了一场支持“太子郑”的会盟 。

周惠王知道后 , 想要阻挠却发现自己已经打不过“齐桓公”了 , 所以便暗中通知了诸侯国“郑国”不要去参加 , 郑国也确实听了周惠王的话 , 没有去 。

但是回过神的“齐国”却不乐意了 , 不惜与西周撕破脸皮 , 又派兵去打了“郑国” , 强势要求郑国必须参与共同缔结“辅佐太子郑”的盟约 , 郑国无奈只能答应 。

也正是这场“葵丘会盟”彻底确立了“齐桓公”春秋五霸的地位 , 西周的分封制也在这个时候有了“崩溃”的迹象 。


从“三监之乱”入手,来看看“西周分封制”是如何崩溃的

从“三监之乱”入手 , 来看看“西周分封制”是如何崩溃的// //

晋楚城濮之战示意图“西周分封制”彻底崩溃

接下来便又是新一轮的诸侯国兼并战争 , 直到公元前638年 , 一直在暗中顺应“西周” , 悄咪咪兼并各个小国的楚国最终还是忍不住了 , 发动了对宋国的攻伐 , 宋襄公中箭身亡 , 宋国自此一蹶不振 。

而后于公元前633年 , 楚国彻底发动了他的战争机器 , 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兼并之旅 , 想要彻底兼并“宋国” , 但是宋国虽然不行了 , 却有“晋国”在旁扶持 。

晋楚两国也就于此时爆发了“城濮之战” , 此战楚国战败 , 晋文公以少胜多 , 成就了“晋文公”春秋霸主的地位 , 但楚国却并未伤及根本 , 多年的养精蓄锐让楚国的后续力量储备依旧十分充裕 。 仍然在不断的兼并一些小的“诸侯国” , 势力范围迅速扩大 。

据《战国策·楚策一》记载:“楚 , 天下之强国也 。 楚地西有黔中、巫郡 , 东有夏州、海阳 , 南有洞庭、苍梧.北有汾陉之塞、郇阳 , 地方五千里 。 ”


从“三监之乱”入手,来看看“西周分封制”是如何崩溃的

从“三监之乱”入手 , 来看看“西周分封制”是如何崩溃的// //

西周铜鼎“楚王问鼎”威胁西周政权

于是 , 就有了公元前606年 , 日渐膨胀的楚庄王北伐陆浑戎 , 到洛阳境内阅兵 , 发生“楚王问鼎”的典故 , 这也是西周诸侯国第一次打开天窗说亮话 , 公开对西周分封制度开始了挑衅 , “西周分封制”宣告彻底崩溃 。

据《公羊传》何休注云:“天子九鼎 , 诸侯七 , 大夫五 , 元士三 。 ”

在西周时期 , 向来都是以“鼎”的数量大小轻重来划分贵族等级 , 就好比夏朝亡国后 , 九鼎被成汤所得 , 建立了商朝 , 商朝灭亡后 , 这九鼎又跑到了姬发的手上 , 建立了西周 。

而《史记》中所记载的:“(楚庄王)遂至洛 , 观兵于周郊 。 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 。 楚王问鼎小大轻重 , 对曰在德不在鼎 。 庄王曰:子无九鼎 , 楚国折钩之喙 , 足以为九鼎" 。

楚庄王这种举动 , 无疑就是有着意图自造“九鼎” , 篡权夺位之意 。 但是却被“王孙满”一句“统治天下在德不在鼎”给憋得哑口无言 , 只能退走 , 但西周的颓势也已经彻底暴露在了各路诸侯的眼中 , 被安排的明明白白 。

此时的西周 , 早已如同被拔了牙的老虎 , 再无回天之力 , 被周公旦所忽略或者说是受局势所迫刻意忽略掉的“西周分封制”弊端 , 到最后反而成了压倒西周的最后一根稻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