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见的清代惊堂木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少见的清代惊堂木


少见的清代惊堂木

少见的清代惊堂木// //

清代楠木惊堂木

图中所示为笔者收藏的一块清代楠木惊堂木 。 其长度为9.6厘米 , 宽3.2厘米 , 厚3.4厘米 。 从形状上看 , 该惊堂木属整块木料圆雕而成 , 呈长方体形 , 有棱有角 , 取“规矩”之意 , 作四层台式状 。 观察可见 , 其正上方刻有繁体行楷字“临安府正堂” , 显示出这是清代衙门官员所用之物 。 加上苍劲有力的字体入木三分 , 隐约可见字里头填过绿漆 , 更为难得 。 整体上看 , 这件惊堂木包浆老辣 , 制作精良且保存完好 , 称得上是一件少见的把玩收藏之物 。

惊堂木是一块长方形的硬木 , 因其一响之下 , 满堂皆惊 , 具有严肃法堂、壮官威、震慑受审者的作用 , 故而得名 。 除此之外 , 又有醒木、气拍 , 或界方、抚尺等称谓 。 比如《平妖传》第十五回中 , 就有“瞿瞎子当下打扫喉咙 , 将气拍向桌上一拍”的记述;而人教版语文课本《口技》中 , “口技人坐屏障中 , 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一句 , 更为读书人熟悉 。

根据历史记载 , 惊堂木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开始使用 。 它的选材相当讲究 , 以结实耐用为本 , 多为质地坚硬 , 纹理细腻的檀木、酸枝、黄花梨、鸡翅木、黄杨木等名贵木材 。 此外 , 古人对其外形也有限制 , 如《国语·越语》:“惊堂木 , 长六寸 , 阔五寸 , 厚二寸又八”;明代永乐年间则规定 , 惊堂木净重应为“二斤十三两五钱四分” 。 两斤代表南北两京 , 十三两代表南七北六十三省 , 五钱四分则代表五湖四海 , 寓意深刻 。

随着历史沿革 , 上到“九五之尊”的皇帝 , 下至“三教九流”的艺人 , 惊堂木都曾为之所用 。 民间流传的诗歌《惊堂木》对此描述得惟妙惟肖:“君称龙胆凤翥妃 , 文握惊堂武虎威;戒规振坛僧道津 , 唤醒压方紧相随 。 ”大意是说 , 皇帝使用的惊堂木称龙胆 , 天子一拍 , 四海皆闻 , 权力至高无上;皇后用之称“凤翥” , 以显高贵;文臣用之称“惊堂” , 武将用之称“虎威”;到了和尚道士手中 , 则称“振坛”“戒规”;说书人称它为“唤醒” , 医生则叫它“压方” 。 诸多称谓 , 意趣盎然 。

这件醒木是笔者前不久去杭州旅游购得 。 从古玩老板口中得知 , 他的祖上为官留下此物 。 见我想买 , 老板非让我说说惊堂木的来历才肯转让 。 笔者便将小时候爷爷说的故事重复了一遍:明太祖朱元璋幼时与五个好友结拜 , 将一段扁木锯成六截 , 每人保留一截 , 相约“苟富贵 , 勿相忘” 。 后来 , 五个好友做了武将、文官、医生和教书先生、说书艺人 , 大家相约进京 。 见了朱大哥 , 各自拿出木头 , 意思要大哥封官 。 朱元璋灵机一动说 , 还是先封木头吧 。 于是 , 便有了虎威、惊堂、压方、戒尺、醒木的说法 , 而他自己手中的那块 , 就叫作龙胆 。 老板听罢哈哈一笑 , 慷慨出手 。 (本文源自《闽南日报》王继军 文/图)

版权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 , 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公众号联系(0596-2595655) , 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 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