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佛山“文武四衙”为例,浅析清朝地方社会治安文武分工协防体系

导读:一场太平天国运动撕去了八旗军和绿营军的遮羞布 , 让朝廷颜面尽失、倍感失望 , 撤裁的意图表露无遗 , 只不过 , 先裁谁、怎么裁、裁多少 , 都成为一个悬念 。 和出身“祖制”的八旗军相比 , 由降兵降将组成的绿营军就显得有点无关痛痒 , 真要撤裁的话 , 它肯定会首当其冲 。 果不其然 , 之后朝廷对绿营军展开了大规模的撤裁 , 若不是各地督抚的力保和甲午战争的失利 , 庚子年之前绿营军的编制可能就会消失了 。 督抚们为什么要保下战力已经被人诟病的绿营军呢?这都要从清朝地方治安的协防体系说起


以佛山“文武四衙”为例,浅析清朝地方社会治安文武分工协防体系

以佛山“文武四衙”为例 , 浅析清朝地方社会治安文武分工协防体系// //

清朝制度中规定 , 地方文武皆有稽查缉捕之责 , 其中“文官”指的是各州县的行政系统 , 包括州县正官、州同、州判、县丞、巡检和捕役、民壮等;“武官”指的就是绿营系统里的千总、把总、以及营汛兵丁 。 文武通力合作 , 捕役民壮和塘汛官兵各司其职 , 这构成了清朝地方治安的协防体系 , 而佛山“文武四衙”的设置 , 就是双方在协防过程中互补短缺的最好证明佛山 , 岭南巨镇也 。 商贾云集 , 握西北江上游 , 清设文武四衙 , 以治民事 。 民乐其居 , 商安其业 。 而衙署之据佛山险要者 , 莫如同知及都司两署 , 为四乡往来孔道 , 水陆交通要津 , 设险之义 , 于是乎备 。

(记载于《佛山忠义乡志》)

文武四衙除了这里提到的同知和都司署外 , 还有佛山千总署和五斗口巡检司署 。 其中 , 都司署驻防的大湾汛驻兵96名 , 另有87名防兵分防经堂口子、朝市口子等12小汛;千总驻防的采阳堂汛有驻兵36人 , 另有53名防兵驻防螺岗汛、林岳汛等7个小汛 。 嘉庆九年 , 朝廷力打设赌之风 , 文武四衙协同缉拿 , 当地赌场总是“开设未久 , 随即便遭封禁” , 在维持佛山社会治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佛山的文武四衙只是当时地方维持安保的一个缩影 , 地方官员和绿营汛防兵之间的协作遍布全国各地 , 皇帝对地方事务的安排总是经督抚之后 , 由地方司官、营汛实施、落实 , 形成行之有效的地方安防体系 , 在这个体系中 , 绿营的防汛力量始终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那它到底是怎么来的呢?绿营防汛体系的建立


以佛山“文武四衙”为例,浅析清朝地方社会治安文武分工协防体系

以佛山“文武四衙”为例 , 浅析清朝地方社会治安文武分工协防体系// //

从顺治元年到顺治十六年 , 内地十八省绿营相继建成 。 绿营建立之初就秉承“务求其分”的原则 , 大家最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就是“量地形之险易 , 酌兵数之多寡” , 意思就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确定驻守人数 。 列营分汛布塘 , 形成“标、协、营、汛”各级建制 , 总督、巡抚、提督、总兵所属称标 , 副将所属称协 , 参将、游击、都司、守备所属称营 , 千总、把总、外委所属称汛 。 千总、把总、外委等分领汛地 , 并沿边、沿海、沿江、乃至在交通要道设置墩堡 , 分兵防守 , 这就是防汛 。 从中也大致可以看到 , 督抚手下的“标”兵是为镇乱 , 而“汛”兵则是为了治安

按照朝廷“量地险易、酌兵多寡”的原则 , 各地汛口的驻兵没有统一 , 多的有10余人 , 一般的3、4人 , 小的汛口甚至只有1、2人 , 别看人少 , 但是遍布所有军事、交通、经济要地 , 最生动的形容就是“百里有营、十里有汛” 。 这些营汛在初期除了担任防御作战的任务外 , 还大量承担地方州县的差防任务 , 如解送(饷银、犯人、粮草等)、守护(守城、守库、守狱等)、缉捕盗贼、催征漕粮等职务 。

对于汛兵的职能 , 乾隆《钦定大清会典》中有明确规定 , 不但要对形迹可疑的来往客商进行盘查 , 还要“有抢截加以救护擒拿” , 若有失职行为 , 直管官员也会受到处罚 。 到了嘉庆四年又强调:“各地塘汛 , 理应一律整齐 , 以壮观瞻而严稽察” 。

看 , 已经开始注重汛兵的仪容仪表了 , 这是好事 , 说明此时的朝廷对于绿营汛兵依然很重视 , 而清代名臣孙嘉淦在奏折中更是强调要将汛兵人数保持在20万左右 。 汛兵的困局

清朝初年 , 朝廷南征北战 , 不管是平定“三藩之乱” , 还是在其他军事行动中 , 绿营中都扮演者重要角色 。 由于多年战事不断 , 各地据守的汛兵也被调遣至前线作战 , 这打破了绿营军战事和社会安保之间的平衡 , 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汛兵减少、贼匪泛滥 。 在雍正年间 , 终于将“量地形之险 , 酌兵数之众寡”改为“量山川之险 , 易裁骑兵为步兵” , 这还不算完 , 还“按营汛之僻冲易战军为守军 , 以节縻粟 , 以固腹心”(雍正《广通日志》23卷) 。 久而久之 , 连督抚们“备援剿而不防汛”的“标”兵也都被大量下派至汛地进行驻防 , 而分防协营的分汛则更加凌乱 。 拿广东奇槎汛为例 , 这个原本归德庆州肇庆所属 , 但是 , 由于汛兵缺乏 , 最终由交给督标前营防守 。


以佛山“文武四衙”为例,浅析清朝地方社会治安文武分工协防体系

以佛山“文武四衙”为例 , 浅析清朝地方社会治安文武分工协防体系// //

当时汛兵的防守以“点多、线长、面光”著称 , 但是 , 这样做带来的后果就是每个汛口人数奇少 , 无法形成较强的战斗力 , 甚至在当地遇到规模土匪、盗贼时都显得力不从心 , 这也是当时人们批评绿营军的主要原因 。 可如果客观来看 , 既要保证边疆战事 , 又要维护地方社会治安 , 即使把汛兵维持在20万人 , 对于将近1500个州县、无数个汛口来说 , 也有点捉襟见肘

承担地方治安的只有绿营军吗?不 , 这就不得不提到另外一个维护地方治安的团体——民壮清朝的民壮

民壮和衙役、捕快一样 , 是清朝地方治安的强力维护者 。 它的职能和汛兵差不多 , 押解、守护、缉盗 。 他们的地位甚至比衙门的捕役还要高 , 因为当时他们属于“编制内人员” , 朝廷会按时发饷 。 在顺治九年 , 户部因“入不敷出”大幅缩减了督抚家人口粮 , 并提议撤销民壮、灯夫、轿夫人等 , 后来只裁了轿夫人 , 保留了民壮和灯夫 , 但是 , 月俸减为每月五钱 , “年薪”就是6两银子 , 之后一直沿袭下来 。 (记录于《清世祖实录》)

六两银子在当时是什么概念?“人即甚贱 , 断无岁六两而能存活者”!这是《皇朝经世文编五集》对当时百姓生活的描述 , 意思就是 , 再普通的百姓 , 一年的开支起码也得六两银子 , 民壮拿这个最底层的工资 , 势必会影响他们的积极性 , 所以 , 民壮队伍中都是老弱病残 , 甚至是一些流氓无赖 。 对于他们而言 , 还不如贿赂一下吏书等人 , 谋个“差使”更实惠 , 可以借机敲诈、索取一些钱银以备安家之用 , 这在满清中后期尤其严重


以佛山“文武四衙”为例,浅析清朝地方社会治安文武分工协防体系

以佛山“文武四衙”为例 , 浅析清朝地方社会治安文武分工协防体系// //

民壮的俸禄已经低的不能再低 , 即便如此 , 这项开支依然是吏部的一块心病(其实 , 这完全是由于当时常年征战引起的国库空虚而造成) 。 顺治年间吏部就多次请裁民壮 , 将人数定为10人 , 未获准;到了雍正年间 , 风向大变 , 朝臣们纷纷要求加大对民壮的扶持 , 而雍正帝考虑到地方安保 , 竟同意了这个做法 , 于是 , 各省府、州县都增多了民壮的数目 , 从50到30不等 。 据统计 , 在乾隆十一年时 , 全国民壮数量已经超过4.5万 , 平均到大约1436个州县 , 每州县民壮的数目都在32人左右 , “康乾盛世”的发生和这样强大的治安配备绝对有关 , 只不过 , 有一点没有改变 , 那就是 , 民壮队伍依然是老弱病残的聚集地 。 没办法 , 工资在那放着呢!!

由此可见 , 在清朝政局渐渐稳定的时候 , 承担地方治安责任的汛兵和民壮却很被动 , 甚至有点“不得已而为之”的味道 , 你想 , 常年跟随督抚的标兵突然分到地方去镇守汛口 , 心里能乐意吗?每个月拿着最低的酬劳 , 民壮愿意吗?这么一来 , 最容易出现的就是消极怠工 , 在这样的情绪下 , 汛兵和民壮之间迟早会发生摩擦 , 在出事之后更会出现相互推诿责任划分引起的矛盾

朝廷始终是从大局出发 , 力求在事后处理上公平对待:地方文武官弁 , 承办公事 , 固应协力交济 , 功罪均难推诿 。 但其中事理各有专属 , 职司亦有区别 。 自当酌理准情 , 俾文武官员 , 处分均得其平 , 方为允协

(记载于《清高宗实录》)

但是 , 清朝重文抑武的思想根深蒂固 , 嘴上说要“公平” , 可在实际中 , 武官出身的绿营军汛兵还是略微出于下风 。 就像汛兵只有缉拿权 , 没有审讯权 。 清初的《大清律》规定 , 大盗由绿营汛兵负责 , 小盗则由地方捕役民壮负责 , 可到了雍正年间 , 由于雍正帝重视民团 , 就不断扩大绿营汛兵的“职权范围” , 大贼抓不到 , 绿营军的失职;小贼抓不到 , 绿营军还是难辞其咎 。 因此 , 武官被参之事屡有发生 , 久而久之 , 绿营汛官简直成了烫手山药 , 人人唯恐避之不及 。

这一时期 , 表面看似相安无事的文武协防 , 其实已经出现了裂痕 , 清朝于雍正、乾隆年间设置的“巡察御史”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双方的矛盾 , 但是 , 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 尤其在太平天国之后 , 绿营军由于屡战屡败 , 更成为众矢之的 , 也坚定了朝廷裁减绿营军的决心


以佛山“文武四衙”为例,浅析清朝地方社会治安文武分工协防体系

以佛山“文武四衙”为例 , 浅析清朝地方社会治安文武分工协防体系// //

征战不能胜 , 维稳不能赢 , 绿营军简直成了“过街老鼠” , 在太平天国结束之后 , 光绪和慈禧就开始了对绿营军的减裁 , 至1898年 , 先后裁减的绿营军人数高达24万人之多 , 如果不是各地督抚的力保、八旗军和北洋军在甲午一战中损失惨重 , 那绿营军可能真的就不复存在了

减裁绿营军要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 , 遍及全国的汛口和汛兵消失后留下的治安空缺该有谁来弥补?朝廷的做法就是从绿营抽调人员组建“练军” , 而地方的治安和押解、守库、分汛等工作由留下的汛兵和差兵负责 , 这一措施并没有收到什么明显效果 , 反而使满清后期社会的治安越来越差 。 甲午之后 , 朝廷学习西方 , 将“军”、“警”分离 , 并要求各地迅速执行 , 可是地方州县为了应付朝廷 , 往往是换汤不换药 , 用被裁撤的绿营军勉强凑数 , 这些人无论是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远不及北洋六镇;朝廷还仿效西方 , 设立了巡警制度 , 可是 , 那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救世良方 , 突然间照搬的东西根本不适合当时的满清

而各地督抚对于裁撤绿营汛兵一直也是持反对态度 , 因为谁都清楚 , 撤裁汛兵将直接危及到辖区内的社会治安 , 这可关系到自己的顶戴花翎啊 , 也正是由于这些人的力保 , 朝廷在撤裁绿营军上的进展才那么缓慢结语


以佛山“文武四衙”为例,浅析清朝地方社会治安文武分工协防体系

以佛山“文武四衙”为例 , 浅析清朝地方社会治安文武分工协防体系// //

?

满清晚期 , 与其说清政府在撤裁绿营军和组建巡警间徘徊 , 倒不如说在多方治安协防问题上出现了迷失 , 再加上外强虎视 , 朝堂党争 , 社会治安已经完全跌入了最低谷 , 这也是导致义和拳“不到三月遍地红”的原因之一 , 为了平息义和拳 , 山东先后撤换了李秉衡、张汝梅、毓贤三任巡抚都没有成效 , 而袁世凯在到任后很快就将山东义和拳遏制 , 其实他所采取的也是当时汛兵的策略——在交通要道和村落之间尽可能多地设置岗哨 , 能第一时间掌控义和拳民的动向 , 在没有形成规模前就将其扼杀在萌芽状态

纵观整个满清 , 地方文武分工协防体系在维护社会的稳定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 可是 , 后期由于策略上的失误 , 将这一稳固体系逐步瓦解 , 从而导致了民间团体的兴起和社会的动荡 。 绿营军在雍正之后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建树 , 但是 , 就社会治安而言 , 正是由于绿营军汛兵、汛口的存在 , 才在较长时间内维持了一个相对安稳的社会环境 , 其作用还是不能忽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