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七绝压卷之作,无一生僻被誉抵得上《长恨歌》,诗圣已入化境

如果说读李白的诗是一种享受 , 那读杜甫的诗则是一个充满哲思的过程 。 少年时总是喜欢李白的浪漫 , 总觉得杜甫的诗过于沉郁 , 所以上学时遇到老师要求全文背诵诗圣之作时 , 总是心有抵触 。 而随着年岁渐长 , 才发现人生百味在当年被逼着背诵的杜甫诗中 , 体会了个遍 。


杜甫七绝压卷之作,无一生僻被誉抵得上《长恨歌》,诗圣已入化境

杜甫七绝压卷之作 , 无一生僻被誉抵得上《长恨歌》 , 诗圣已入化境// //

小学课本中有一首杜甫诗 , 名叫《江南逢李龟年》 。 全诗朗朗上口 , 明如白话 , 无一生僻字 , 或许正因如此教育专家们才觉得选入小学课本最合适不过了 。 但这却是课本中最难懂的一首 , 少时背时读出了千般欣喜 , 长大了才知字字是泪 , 读完只能说诗圣写诗已入化境 。 让我们一起重温一下这首诗:

《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 , 崔九堂前几度闻 。

正是江南好风景 , 落花时节又逢君 。


杜甫七绝压卷之作,无一生僻被誉抵得上《长恨歌》,诗圣已入化境

杜甫七绝压卷之作 , 无一生僻被誉抵得上《长恨歌》 , 诗圣已入化境// //

这大概是唐诗中最美的重逢了 , 经历过安史之乱 , 中年的杜甫饱经离乱 , 终于770年春天到达江南 。 在落魄中 , 他遇到了和他一样落魄的艺人李龟年 , 这让他感慨万千 。 他乡遇故知 , 本是件开心的事 , 但二人同是天涯沦落人 , 除了开心更多的是无奈和沧桑 。

诗的第一、二句“岐王宅里寻常见 , 崔九堂前几度闻” , 是回忆二人早年的相见 。 那时候杜甫是京城贵族岐王和崔九家的座上宾 , 而李龟年则是长安城有名的歌唱家 , 经常出入豪门贵胄家 。 诗人用“寻常见”和“几度闻”道出二人的交情 , 这份交情或许并没如挚友般深厚 , 但却算得上是熟人 。


杜甫七绝压卷之作,无一生僻被誉抵得上《长恨歌》,诗圣已入化境

杜甫七绝压卷之作 , 无一生僻被誉抵得上《长恨歌》 , 诗圣已入化境// //

诗人不细写当时酒宴的热闹之景 , 只是如久别重逢的熟人般 , 与对方闲话家常 , 但对于二人来说 , 往日的风光和自在似乎还在眼前 , 如梦如幻 。

三、四两句 , 诗人笔锋一转 , 由回忆转到眼前 , “正是江南好风景”是妙语 , 又是一年春来到 , 江南春色怡人 。 正是在这样一片乐景中 , 两位故人重逢了 。 两份饱经忧患的故人 , 在这人生地不熟之地 , 于落花中重逢 , 在外人来看是喜悦 , 但物非人也非时 , 除了喜悦更多的是人世沧桑之感 。 对于李龟年来说 , 昔日的荣光已不再 , 他成为一个江湖艺人;对于杜甫来说 , 年轻的才俊也早就是过去时 , 他成为了一个为生计奔波 , 四次逃难的落魄文人 。


杜甫七绝压卷之作,无一生僻被誉抵得上《长恨歌》,诗圣已入化境

杜甫七绝压卷之作 , 无一生僻被誉抵得上《长恨歌》 , 诗圣已入化境// //

全诗短短28个字 , 前两句写的是安史之乱前 , 后两句写的是眼前的现状 。 回忆时是“寻常见”到“几度闻” , 有听觉有视觉 , 让人如临其境;眼前景是江南美景 , 以乐景衬托心中的万千感慨 。

世人皆说杜甫一向不善于写七言绝句 , 但这首诗如行云流水般 , 浑然天成 。 《杜诗镜铨》评此诗:子美七绝 , 此为压卷 , 后世不少人更是认为此诗短短28字 , 抵得上一篇白居易《长歌歌》 。


杜甫七绝压卷之作,无一生僻被誉抵得上《长恨歌》,诗圣已入化境

杜甫七绝压卷之作 , 无一生僻被誉抵得上《长恨歌》 , 诗圣已入化境// //

有多少诗是小时候觉得读懂了 , 长大了再读才发现 , 早就不是当年的理解了 。 这首《江南逢李龟年》大家读起来是喜还是泪?欢迎讨论一、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