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袍加身的赵匡胤同样是臣夺君权,为何没有背负骂名

谈及历史上臣夺君权的事件数不胜数 , 但绝大部分通过篡位来谋得皇权的 , 即便在位期间励精图治 , 抚内安外也难免会被说成乱臣贼子 , 但反观宋太祖赵匡胤 , 他是将帅出身 , 最后成功坐上皇位却鲜有骂名 , 这完全归因于赵匡胤心机颇深 , 又极会为人处世 , 并且他从夺权到当政 , 几乎没有发动过残暴杀戮之事 , 所以留给后人的印象都是仁爱勤政 。


黄袍加身的赵匡胤同样是臣夺君权,为何没有背负骂名

黄袍加身的赵匡胤同样是臣夺君权 , 为何没有背负骂名// //

(剧照赵匡胤)屡任将领征沙场

赵匡胤出生在一个世代为军将的家族 , 所以自幼便和父辈学习军法和武艺 , 后游历至后汉为郭威效命 , 因其每次征沙场都屡立战功而归 , 为人有勇有谋 , 所以深受郭威赏识 , 以至郭威称帝之后仍将赵匡胤带在身边 。

在郭威手下的赵匡胤尚未扬名 , 真正登上历史舞台还是在柴荣即位之后 , 高平之战爆发 , 柴荣御驾亲征 , 但由于此时的契丹和北汉双双联手 , 过于强大 , 后周将领又弃械出逃 , 使得军中大乱士气低沉 。

这时候赵匡胤英勇挺身 , 率军前往杀敌 , 最后凯旋归来 , 还身负重伤 , 这让他在众将士心中树立了一定的威信 , 且更得柴荣的厚爱 , 回朝后 , 立马提拔他为殿前都虞候 。

显德三年 , 柴荣亲征南唐 , 赵匡胤随君出征 , 几番回合后大败南唐齐王 , 又为柴荣攻下寿州、楚州等多处险要之地 , 扩增了后周版图和提升后周的影响力 。 因为赵匡胤的战功显赫 , 所以仕途平步青云 , 官升至节度使 。

后因"点检做天子"一事 , 柴荣撤下张永德的殿前都点检 , 改任为赵匡胤 , 柴荣去世之后 , 柴宗训继位 , 此时天子年仅七岁 , 尚无处理政务能力 , 而赵匡胤手握重权又深受将士爱戴 , 正是夺权最好时机 。


黄袍加身的赵匡胤同样是臣夺君权,为何没有背负骂名

黄袍加身的赵匡胤同样是臣夺君权 , 为何没有背负骂名// //

(陈桥兵变)陈桥兵变披黄袍

显德七年 , 赵匡胤再次率军出征 , 行至陈桥镇时全军休整 , 夜间军中突然有人议论 , 说是当今君主年幼 , 难辨是非 , 即便众将领誓死卫国 , 但这功劳恐难立 , 万一日后再发生政变 , 不说这旧功会不会得到嘉赏 , 还有可能陷入绝境 。

此声被传开之后 , 众将士都纷纷蹙眉深思 , 于是有人提出 , 竟然境遇如此 , 不如干脆拥立赵匡胤为帝 , 好歹大家都是他身边亲信 , 至少能得善终 。

众人商议之后 , 便将黄袍披在醉酒的赵匡胤身上 , 并喊万岁 , 赵匡胤醒后见此情景 , 假装无奈道事已至此 , 我只能顺从天命 , 成为你们的天子了 。 不得不说赵匡胤城府甚深 , 又工于心计 , 这件事情当真做的滴水不漏 。

陈桥兵变之后 , 赵匡胤率师回朝 , 朝中大臣皆知这是他的诡计 , 但又无可奈何 , 只能被迫服从 , 翰林学士宣读一份禅让诏书之后 , 赵匡胤正式登基 。

如此 , 赵匡胤不费一兵一卒轻松夺得皇位 , 宋朝建立 。


黄袍加身的赵匡胤同样是臣夺君权,为何没有背负骂名

黄袍加身的赵匡胤同样是臣夺君权 , 为何没有背负骂名// //

(杯酒释兵权)巧用杯酒释兵权

最被世人称赞的就是宋太祖巧用计谋夺回兵权 , 杯酒释兵权也被当成佳话传开 , 据说赵匡胤登基后将之前的有功之臣召集入宫 , 并大举酒宴庆祝 , 在宴会上和众臣称兄道弟 , 觥筹交错 , 正当大家信誓旦旦的向赵匡胤保证一定为其夺得天下时 , 赵匡胤却突然愁眉苦脸 , 神情略带忧郁的将心事说出来 。

众人一听赵匡胤担心皇权再被夺 , 心里就明白自己被猜忌了 , 为了能够安度余年 , 纷纷向赵匡胤表忠心 , 并愿意交出兵权 , 这样赵匡胤又是不费吹灰之力收回兵权 。

不过这只是传说中的杯酒释兵权 , 据史实记载 , 赵匡胤并没有一次性夺回兵权 , 而是通过政策和制度慢慢加强中央集权 , 这个故事虽有被神化的意思 , 但也确实能够证明赵匡胤这个人当真是八面玲珑 , 深藏大智慧 。


黄袍加身的赵匡胤同样是臣夺君权,为何没有背负骂名

黄袍加身的赵匡胤同样是臣夺君权 , 为何没有背负骂名// //

(北宋初建时的国土局面)亲征天下勤为政

北宋建立之后 , 实力虽为中原最强 , 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仍没有得到解决 , 为了完成一统大业 , 在分析现行局势之后 , 赵匡胤决定先以南方为突破口 , 并多次亲自出征灭后蜀 , 取南汉 , 攻南唐 。 自此 , 南方动乱基本平定 , 天下绝大部分疆土都归于宋 , 只剩北方尚未攻破 。


黄袍加身的赵匡胤同样是臣夺君权,为何没有背负骂名

黄袍加身的赵匡胤同样是臣夺君权 , 为何没有背负骂名// //

(赵匡胤亲征)

因为几经征战国力不堪 , 赵匡胤将重心又重新放到治国之上 , 他下令治理黄河 , 疏通运河 , 改造河道 , 提高农业生产 , 促进商业发展 , 除此之外 , 赵匡胤还减轻徭役赋税 , 为民减负 , 这些举措让民生迅速恢复 , 国家逐渐走上富强之路 。

宋朝除了经济繁荣 , 文化发展也是中国古时的巅峰 , 这是因为赵匡胤极为重视文臣的任用和提拔 , 他改革科举制度 , 崇尚儒学 , 选拔人才 , 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武将的发展 , 这在宋朝后期也演绎成重文轻武的治国之策 。

赵匡胤这一生的贡献不仅在于征伐四方统一天下 , 还在于他恭俭爱民 , 一般王朝建立之初都会四面临敌 , 皇帝完成统一就很难再有精力去发展经济 , 但是赵匡胤当政期间却开创了建隆之治的盛世 。


黄袍加身的赵匡胤同样是臣夺君权,为何没有背负骂名

黄袍加身的赵匡胤同样是臣夺君权 , 为何没有背负骂名// //

(宋太祖画像)史留芳名之缘由

纵观赵匡胤这一生 , 前期任将时骁勇果敢 , 保家卫国又勤定天下 , 后期当政时早朝晏罢 , 知人善任又革新吏治 , 这样的帝王确实很难不被后人所敬仰 。

再谈他那点检作天子和陈桥兵变 , 其实世人心知肚明事情经由 , 赵匡胤机智的地方不在于假意称帝 , 而是采用和平方式政变 , 并善待幼年君主和其母 , 至少在明面上保住了忠臣这个称号 。

再加上正处于动荡时代 , 国土分裂政权动荡 , 百姓流离失所 , 这对天下苍生来说无疑是噩梦 , 因此民众比朝中大臣更需要一位明君 , 在当时恐怕也没有比赵匡胤更合适的人选 , 这也成就了他传奇的一生 。

无论是君民还是君臣关系 , 赵匡胤都处理的井井有条 , 他虽然会夺兵权 , 但不会因为猜忌而盲目杀掉功臣 , 还为他们安置后生 , 此举不仅稳定了军心 , 更巩固了自己的政权 , 所以才能留其芳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