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代的社会结构变化入手,浅谈17世纪40年代前期三大势力的角逐


从明代的社会结构变化入手,浅谈17世纪40年代前期三大势力的角逐

从明代的社会结构变化入手 , 浅谈17世纪40年代前期三大势力的角逐// //

欢迎观看

编者导读:

大约从公元15世纪中叶起 , 在亚洲的大陆国家中国及其沿海地区 , 由于封建贵族势力的集体腐败和其他一些不利因素的相互影响 , 导致爆发了大规模的流民运动 。 在这一运动的冲击下 , 原有的封建秩序和社会结构大部分被打乱 , 社会隐伏着大动乱的危机 。

历史进入16至17世纪以后 , 个别地区个别行业内出现了类似于某些资本主义的萌芽 。 与此同时 , 江南地区和沿海地区的社会在某种力量的引导下也催生了一些前所未有的变化 , 这些变化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部分:第一 , 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 。 第二 , 人与人之间原始思维和观念的变化 。 除此以外 , 再加上这个时期极具流行的“阳明学”以及李卓吾批判假道学和传统观念所带来的影响 , 使得处于封建社会中的人们被赋予了独立思考的启示 , 最终导致整个思想界出现了“异端” 。 在这种环境之下 , 社会士大夫阶层的讲学结社和议论时政之风 , 盛极一时 , 人与人之间思想的碰撞极度活跃 。 而社会思想的活跃 , 从某种意义上讲便是社会即将发生变化的征兆 。


从明代的社会结构变化入手,浅谈17世纪40年代前期三大势力的角逐

从明代的社会结构变化入手 , 浅谈17世纪40年代前期三大势力的角逐// //

王阳明、李卓吾画像

但话又说回来 , 单凭这些变化 , 在短时间内想要撼动封建制社会的根基是基本不可能的 , 充分发达的封建制仍然占据着古代中国社会的统治地位 。 在同一时间 , 尽管欧洲的某些国家如英国已经濒临资产阶级革命的前夕 , 但明代中国似乎依然还处于中世纪的晚班车上“沉睡” 。

17世纪以后 , 以努尔哈赤为首的女真势力的崛起成为了此次撼动明代封建社会根基的催化剂 。 为了给防御辽东地区后金(清朝)势力的入侵和镇压内地爆发的农民起义军筹措军费 , 明朝统治阶层在原先的基础上再次执行了一系列反动的农业政策 , 增加了大量的赋税 。 而赋税的增加 , 直接促使了处于基层的黎民百姓揭竿为旗 , 被迫踏上与统治者进行武力斗争的险途 , 这群人一旦形成势力 , 必将会威胁到帝国贵族大地主的统治 , 如此一来 , 三饷(辽饷、剿饷与练饷)的加派也就形成了一种恶性的循环 。 即明朝政府为了平定各地的农民起义 , 必须从基层百姓身上加征粮饷 , 而加征的粮饷越重 , 农民起义军的群体也就越庞大 , 起义也就越激烈 , 最终导致整个局面一发不可收拾 。 除此以外 , 内地农民起义越激烈 , 辽东地区的防御能力也就越弱 , “双线作战 , 顾此失彼”一度成为了明朝政府晚年的标志性状态 。


从明代的社会结构变化入手,浅谈17世纪40年代前期三大势力的角逐

从明代的社会结构变化入手 , 浅谈17世纪40年代前期三大势力的角逐// //

明末地图

那么 , 在该篇文章当中 , 笔者就从明代的社会结构变化入手 , 来与读者朋友们浅谈一番关于17世纪40年代前期三大势力(明朝、清朝、农民起义军)的角逐 。

本文的研究内容:

与其他朝代的农民起义军不同 , 明朝末期的农民起义军其实一开始就是一支十分强有力的势力 。 其根本原因便是因为在陕北地区爆发农民起义后 , 大量失业的驿卒(诸如李自成)和哗变后边兵的散兵游勇充斥到了起义军的队伍里来 , 而且这些与正规军同样训练有素的群体最终都凭借着其所具备的实战经验和现成的武器马匹等装备成为了起义军队伍里的中心人物 , 极大地壮大了农民军的势力 , 为明朝统治者维护全国统治权增加了一定程度的难度 。


从明代的社会结构变化入手,浅谈17世纪40年代前期三大势力的角逐

从明代的社会结构变化入手 , 浅谈17世纪40年代前期三大势力的角逐// //

参考图1

与此同时 , 位于辽东地区以游牧狩猎出身的清朝(后金)势力给明朝统治者所带来的威胁相较于农民起义军也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势力 , 而且与以李自成为首的农民起义军势力的终极“奋斗”目标如出一辙 , 清朝势力也是为了夺取大明帝国的全国统治权而斗争的 。 在这种形势之下 , 明朝统治者不能保证关外的清朝势力不会和国内的农民军势力进行战略合作 , 共同对抗自己 。 从历史发展进程的轨迹中也不难发现 , 清朝势力确实尝试过推动与农民军势力的合作 , 据史料记载 , 公元1644(顺治元)年 , 清方主动写了一封传达给农民军的信件 , 其具体内容为:

大清国皇帝制书于西据明地之诸帅:朕与公等山河远隔 , 但闻战胜攻取之名 , 不能悉知称号 , 故书中不及 , 幸勿以此而介意尔 。 兹者致书与诸公协谋共力 , 并取中原 , 倘混一区宇 , 富贵共之矣 , 不知尊意何如尔!惟速驰书使 , 倾怀以告 , 是诚至愿也 。 顺治元年正月二十六日 。


从明代的社会结构变化入手,浅谈17世纪40年代前期三大势力的角逐

从明代的社会结构变化入手 , 浅谈17世纪40年代前期三大势力的角逐// //

参考图2

毫无疑问 , 清朝势力企图联合农民军共同夺取中原的意愿十分明显 , 所谓“富贵共之”便是清方向农民军首领提出的条件 。 但需要说明的是 , 清朝是在敲不开山海关大门的情况下才写的这封信 。 自松锦大战之后 , 摄政王多尔衮成为了清朝势力的实际掌权者 , 对于西进辽西的欲望 , 多尔衮实际上并不亚于先帝皇太极 , 为此他多次组织兵力对宁远一带发动军事行动 , 但令人遗憾的是 , 在拿下了中后所等两三个军事据点之后 , 宁远却死活攻不下来 , 而连宁远都攻不下来的话 , 就更不用提打开山海关了 。 因此 , 从某种程度上讲 , 相较于农民起义军势力来讲 , 清朝势力在夺取大明统治权的过程中难度系数更大 。 这也就是为何清朝势力在寻求与农民军合作需要表现得十分积极的一大重要原因 。


从明代的社会结构变化入手,浅谈17世纪40年代前期三大势力的角逐

从明代的社会结构变化入手 , 浅谈17世纪40年代前期三大势力的角逐// //

崇祯皇帝剧照

拿李自成来说 , 其实他也并不乐意或者不屑于去跟清朝势力达成合作 , 因为对他而言 , 以自己的实力拿下这个岌岌可危的大明帝国已然绰绰有余 , 更何况当清朝把这封信送到内地时 , 北京城已经被农民军所攻克 。

尽管李自成的农民军势力没能和清朝势力成功达成合作 , 但从形势的发展来看 , 这两个势力无论任何一方在扳倒明朝之后 , 必然要发生碰撞 , 因为他们各自的利益驱使着双方之间这种冲突无法避免 。 事实证明 , 在明朝倒台之后 , 双方也确实进行了一场生死厮杀 , 最终 , 清朝势力在这场厮杀中脱颖而出 , 成为了三大势力角逐的最后赢家 。


从明代的社会结构变化入手,浅谈17世纪40年代前期三大势力的角逐

从明代的社会结构变化入手 , 浅谈17世纪40年代前期三大势力的角逐// //

崇祯皇帝、李自成画像

结语:

如果从整个封建社会晚期历史发展的趋势来看 , 当时的中国社会虽然存在着某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 但纵观全局 , 实际上还没有一个新的近代的阶级出现 , 这么一来就导致了无论是哪一方在这场三大势力的角逐中成为了赢家 , 其原本的生产关系、社会结构及其所属的封建社会性质都难以发生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动 。 举个例子 , 倘若李自成的农民军最终赢得了胜利 , 那么 , 也只不过是将“大明王朝”换成了“大顺王朝” , 除了政权的交替 , 其它真正变动的也仅仅是一个字而已 。


从明代的社会结构变化入手,浅谈17世纪40年代前期三大势力的角逐

从明代的社会结构变化入手 , 浅谈17世纪40年代前期三大势力的角逐// //

感谢观看

参考文献:

允春喜:《明末清初民本思潮探微》

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编辑:《明末农民起义史料》

殷佳迪:《论明朝资本主义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