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代墓群增加山村神秘感


辽代墓群增加山村神秘感

辽代墓群增加山村神秘感// //

龙岗子村的海青房院落格局 。


辽代墓群增加山村神秘感

辽代墓群增加山村神秘感// //

村里的老屋有五花山墙 。


辽代墓群增加山村神秘感

辽代墓群增加山村神秘感// //

后人绘制的刘春烺画像 。


辽代墓群增加山村神秘感

辽代墓群增加山村神秘感// //

龙岗子村处于三山环抱中 。 (资料图片)


辽代墓群增加山村神秘感

辽代墓群增加山村神秘感// //

龙岗墓群标志碑 。


辽代墓群增加山村神秘感

辽代墓群增加山村神秘感// //

后人复制的刘春烺奏章 。


辽代墓群增加山村神秘感

辽代墓群增加山村神秘感// //

木叶山庄仅存的老屋 。

核心提示

北镇医巫闾山主峰东坡的沟谷间坐落着古老的龙岗子村 , 村民们世代相传 , 祖辈为辽代皇陵的守墓人 。 虽然辽陵的具体位置仍如谜一样隐在大山深处 , 但是古村落辈出的人才 , 证明了这里是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 。 上世纪70年代 , 村子里发现了龙岗墓群 , 经考古发掘 , 还原了一段900多年前发生在辽国的爱恨情仇 。

村志

CUNZHI

龙岗子村由小龙岗子、印口子、华山子、下坎子、慈圣寺、双泉寺、南山坡、大龙湾、头岔子、小石棚和中心屯等11个自然屯组成 。

传说龙岗子村始建于辽代 。 自清朝起 , 村落范围内有数处颇具规模的梨园 , 在村庄发展过程中 , 村落沿梨园的边界扩展 , 梨园基本被完整保留至今 。

清朝末期 , 东北满族和由河北、山东等地逃荒而来的人在此相继落户定居 , 人口增加 , 人们沿山谷建造房屋 , 择水而居 , 村落初具规模 。 1950年至1980年 , 村落范围急剧扩展 , 西北部山谷中范围略有扩大 , 新屋的建设主要向东部沿水库、河道和地势较平缓的区域转移 , 建筑群的格局初步确定 , 新建了一些公共建筑 , 街道已具雏形 。

秦晋国妃是个奇女子

从秦晋国妃的墓志中 , 人们看到一位学识渊博、见识深远的契丹女豪杰形象 。 她“幼而聪警 , 明晤若神 , 博览经史 , 聚书数千卷 , 能于文词 。 其歌诗赋咏 , 落笔则传诵朝野 , 脍炙人口”“撰写《见志集》若干卷 , 行于代”“雅善飞白 , 尤工丹青 , 所居门扇多其笔也” 。

而且 , 她马上功夫了得 , “性不好音律 , 不修容饰 , 颇习骑射 。 尝在猎围 , 料其能中则发 , 发则应弦而倒” 。

不仅如此 , 这位契丹女子还颇有见识 , 能够“轻财重义 , 延纳群彦 。 士之寒素者 , 赈给之;士之才俊者 , 升荐之 。 故内外显僚 , 多出其门;座客常满 , 日无虚席 。 每商榷古今 , 谈论兴亡 , 坐者耸听 。 又好品藻人物 , 月旦雌黄 , 鉴别臧否 , 言亦屡中” , 而且“治家严肃 , 僮仆侧目” 。

对于这位见识深远的女子 , “今主上以其知国家之大体 , 诏赴行在 , 常备询问” , 就是说还经常给辽道宗做顾问 。

这位奇女子在辽咸雍五年即公元1069年即69岁时去世 , 墓志中记有“有诏于显陵开魏国王玄堂而合袝焉” , 就是说辽道宗下旨打开魏王耶律宗政的墓 , 将秦晋国妃与之合葬 。 二人生时未能同床 , 逝后 , 皇帝命令合寝 。

然而 , 两个辽代奇人因为这一场曲折离奇的因缘都没有留下子嗣 , 两方墓志作者写到这里 , 不约而同留下“惜哉”的感叹 。

颛顼葬于医巫闾山

现存文献中 , 关于医巫闾山葬有古代帝王的记载有很多 。

《山海经》中的《大荒北经》记载:“东北海之外 , 大荒之中 , 河水之间 , 附禺之山 , 帝颛顼与九嫔葬焉 。 ”有学者分析 , 附禺之山及其他古籍中提到的务隅之山、鲋鱼之山指的是一座山 , 也就是医巫闾山 。

颛顼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黄帝的孙子 , 是久远到青铜时代的帝王 。

龙岗子村:“山形掩抱六重”

到了北镇市富屯街道龙岗子村村头 , 北镇闾山满族剪纸协会会长、长期从事古村落调查及保护传承工作的张波急忙叫停车 , 他说:“只有在这里才能看清楚古村落所在地的独特地理环境 。 ”

龙岗子村地势西高东低 , 村落坐落在三面环山的山冈上 , 所在的山冈从西边的最高峰笔头山一路绵延向东而下 。 从村头向西远远望去 , 笔头山两侧为两座山峰拱立 , 南面一座鹰嘴山 , 北面一座烟囱山 , 三座山峰组成的形状犹如一把巨大的太师椅 。

《辽史》中有“以人皇王爱医巫闾山水奇秀 , 因葬焉 。 山形掩抱六重 , 於其中作影殿 , 制度宏丽”的记载 , 这里的人皇王就是耶律倍 , 他生前非常喜欢医巫闾山的风光 , 其墓葬称为显陵 。

今年83岁的龙岗子村原党支部书记何有成是村子里的老户 , 对龙岗子村的历史颇有研究 , 他说:“祖辈传说 , 当初建村子是为了守陵 , 这个陵就是辽代的皇陵 。 ”

关于辽代划拨人口负责守陵一事 , 《辽史》中有明确记载 , 其中有“显州 , 奉先军……世宗置 , 以奉显陵……州在山东南 , 迁东京三百余户以实之 。 ”这段纪事 , 说的是为了守护位于医巫闾山的辽显陵 , 辽世宗耶律阮设置了显州 , 还专门从东京城迁了300户人口到这里 。 当时的东京城就是现在的辽阳 。

当然 , 时间跨越了近千年 , 对于这个小村落千余年的演变 , 人们口头传说中没有更多的重大事件流传下来 。 明清以后 , 女真人和关内逃荒的汉族人陆续迁入 , 村子的规模逐渐扩大 。 经过2004年与华丰村合并 , 龙岗子村现在总人口达到2307人 , 是一个常住人口达2000人的大村 。

何有成说:“别看我们是个山村 , 地名里带龙字的还真不少 , 让很多外地游客都感到惊讶 。 ”村子东南山峰有块巨石直立 , 外形像头 , 称为龙门;村内有一条河 , 常年不涸 , 称为龙溪;河水流向村东的谷地左旋右转 , 称为大龙湾;后来修坝建水库 , 当地人称作龙门水库 。 此外 , 晴天站在水库边遥望环山 , 天地间好像有一条巨龙横卧盘旋 。

因为距离北镇市区较近 , 加上交通便利 , 龙岗子村居民年人均收入8000元以上 , 较为富裕 。

何有成告诉采访人员 , 1970年6月 , 龙岗子村发现两座墓葬 , 经考证为辽代墓葬 。 1975年4月 , 村里又发现一座墓葬 , 同为辽墓 。 1988年 , 当时的北镇县政府将其定名为龙岗墓群 , 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 2013年 , 龙岗墓群被国务院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对龙岗墓群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 , 原因在于1987年的考古发掘中的重大发现 。

考古发掘资料显示 , 龙岗墓群1号墓墓室距地表9.35米 , 为砖筑的八角形拱顶墓 , 由墓道、墓门、甬道、耳室和墓室等几部分组成 。 墓道两壁有壁画痕迹 。

因为这一墓葬早期多次被盗 , 墓顶上方现存有一个盗洞 , 墓内器物被盗一空 , 发掘时只清理出一只金手镯 。

然而 , 令考古工作者惊喜的是在甬道中发现了两方墓志 , 上面用篆字分别阴刻着“故魏国大王墓志铭记”和“故秦晋国妃墓志铭记” 。

百年老屋:

原是名人旧居

沿着一条两面石头矮墙的小路走到头 , 是一座新房子 , 房子的主人叫刘红义 , 他的家庭颇有历史 。

穿过厨房 , 进到里屋 。 屋门正对的山墙上挂着一幅画 , 画上是一位清朝穿戴的老者 , 配有一副对联:“龙岗卧贤君长来紫气泽桑梓 , 山庄隐高士犹有书香飨后人” 。

画中的这位长者便是清末在龙岗子村修建木叶山庄隐居的名士刘春烺(lǎng) , 是刘红义的先祖 。

出刘红义家门右转 , 隔着几家院落 , 眼前出现一个古旧的院子 , 主人告诉采访人员 , 院子里的正房是当年木叶山庄的厢房 , 这是木叶山庄目前仅存的一座建筑 , 有100多年历史了 。

有关资料记载:刘春烺从小聪颖好学 , 博闻强记 , 饱读诗书 。 刘春烺的父亲刘福禄是一个商人 , 开粮栈、烧锅、当铺 , 字号永合祥 , 生意兴隆 , 创下一份不小的家业 , 在当地堪称首富 。

刘春烺长大成人后 , 一边读书一边经商 , 十分注重学习科学知识 。 他经常到牛庄去送大豆 , 没少同洋行买办们打交道 。 他看到火轮船、洋枪、洋炮、“千里眼”等洋玩意儿 , 长了见识 。 所以他跟当时一般读书人有所不同 , 喜欢接受新事物 , 对实用技艺比如治水、造炮很感兴趣 。

1882年 , 33岁的刘春烺中举 , 名列关东举子之首 , 与同窗好友房毓琛、荣文达一起被誉为“辽东三才子” 。

然而此后他三试不中 。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 , 刘春烺为避乱 , 举家迁居医巫闾山深处的龙岗子村 , 并修建新住所取名“木叶山庄” 。 “木叶”之名取自屈原《楚辞》中“袅袅兮秋风 , 洞庭波兮木叶下” , 反映了他对平淡宁静生活的向往 。

然而 , 退隐山村的刘春烺并不是完全不问世事 。 光绪二十年(1894年) , 新民柳河泛滥 , 清驻奉天将领左宝贵推荐他去治理 。 刘春烺带领民工日夜奋战 , 如期完成治理柳河任务 , 受到柳河沿岸百姓的称赞 。 1896年 , 辽河发大水 , 两岸新旧堤坝全线溃决 。 刘春烺上书朝廷 , 提出“挑河治水”方案 , 建议“循冷家口故道 , 别浚碱河” , 也就是说 , 为分泄辽河洪水 , 减弱辽河主流水势 , 打开冷家口缺口 , 用人工开挖河道 , 通向大海 , 称为碱河 。 经盛京将军批准 , 朝廷拨银1.4万两 , 委刘春烺为治河会董 , 主持疏浚碱河工程事宜 。 治水工程一年内竣工 , 台安、辽中等地洪灾区变为沃土 , 解除了辽河水患 。

木叶山庄老屋的砖面多处风蚀剥落 , 檐木朽旧 , 带着岁月的沧桑 。 转过正面 , 采访人员意外地发现老屋山墙上居然开着一扇窗 。 东北的民居出于保暖和房屋牢固的考虑 , 很少在山墙上开窗 。 窗子镶在砖石相间、格调雅致的墙面上 , 别有一番韵味 , 似在告诉人们这里曾经的主人的高雅 。

跟着张波一路向上拜望刘春烺的墓园 , 发现那里正好居高临下 , 注视着木叶山庄 , 守望着龙岗子村 。

采访人员手记

SHOUJI

古村就在这里 。 在局外人眼里 , 可能是风景 , 在生活其中的人们眼中 , 则是柴米油盐 , 日常琐事 。

雨来了 , 老屋会漏雨 , 需要主人去修补;风来了 , 房门会晃动 , 需要主人去拴牢;天再热 , 家家炊烟照样升起 , 锅灶前是挥汗如雨的妇人和烟火熏红的眼睛 。

一个村干部告诉采访人员 , 今年雨水充足 , 村民们都盼望着一个丰收的好年景 。 然而 , 邻村突然遭遇了一场冰雹 , 将丰收在望的果园和庄稼打得颗粒无收 。

在别人还在讨论保险、理赔的时候 , 村里人已经擦干了眼泪 , 顶着蒙蒙雨雾 , 重新走进田野 , 因为等待他们的还有可预期的秋天 , 更有希望的明年 。

在古村里采访 , 没有谁讲古村保护的大道理 , 可能他们也不会讲 , 因为那就是他们的生活 。 无论城市的楼建得有多高 , 马路修得有多宽 , 人们消暑的瓜果 , 饱腹的粮食 , 还是来自这里的绿色田野 , 由那一双双粗糙的大手在劳作中产生 。

传奇:墓主夫妇关系相当复杂

《辽史》中 , 关于医巫闾山中的辽代皇陵的记述较为明确 , 如关于显陵和乾陵的记载等 。

辽代皇陵因为在辽末曾经遭到金国人的故意毁坏 , 如今 , 地表可见的建筑、设施遗址消失殆尽 , 医巫闾山中辽代皇陵的具体位置已经无人知晓 。

在1987年的考古发掘中 , 考古人员在耶律宗政的墓志中看到了“归葬乾陵 , 附祖宗寝庙”几个字 , 这一发现 , 无疑大大缩小了辽代皇陵方位的搜寻范围 , 也部分解释了龙岗子村诸多龙字景观的由来 。

龙岗子村辽墓在30多年前那次考古发掘之后 , 进行了原址回填保护 。 龙岗墓群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碑旁边 , 只能看到古墓所在地的那一片绿油油的果园 。

事实上 , 两方墓志铭的内容公布以后 , 吸引了不少专家的目光 。 墓的两位主人:魏王耶律宗政是历经辽代三朝的政绩颇著的重臣;秦晋国妃兰陵萧氏则是一位博览群书、擅长绘画、治家有方的才女 , 他们二人只是在死后才终于并肩卧于一室 , 没有留下子嗣 。 这期间的曲折故事 , 令当代人和后世史家都叹息不已 。

这两个人物在《辽史》中都没有传记 , 所以生平故事此前湮没于史海 , 他们间的离奇故事是在墓志铭中被人们还原出来的 。

耶律宗政 , 字去回 , 契丹名耶律查哥 , 又作耶律宗懿 , 是辽国兵马大元帅、秦晋国王耶律隆庆的儿子 , 辽圣宗耶律隆绪的侄子 , 历任御使大夫、大内惕隐、枢密使、四十万军南大王、武定军节度使、上京留守等官职 。 1062年薨 , 享年60岁 。

墓志中描述他:“岐嶷(yí)凝姿 , 温文秉性 , 禀棣华之异质 , 分桐叶之余辉 。 怀德惟宁 , 为善最乐” , 简明地讲 , 就是他自幼聪明过人 , 性格温和儒雅 , 乐于助人 。 他的官职“庙堂升六相之前 , 公室冠七王之上” , 他是位高权重的顶梁柱 。

对于他的能力 , 墓志中有“军政戒之而后备 , 农事劝之而后修 , 周稔之间 , 其化大治” , 在他的治理下 , “吏畏如神明 , 民爱如父母”“居宗戚之先 , 处人臣之极 , 入握枢权也 , 不以赏罚私于己;出临戎政也 , 不以威爱纵于心” , 因此墓志讲他“历事三朝 , 棣逾四纪 。 夹辅尽股肱之力 , 纠合隆骨肉之恩”“有匡内制外之功” , 就是说他经历了辽圣宗、兴宗、道宗三朝 , 打理朝政40多年 , 有匡正内朝、抵制外扰的功劳 。

然而这样一位贤王却也有他的个性 , 那就是拒婚 。 墓志中记有:“先是 , 圣宗皇帝藩戚间 , 逼王娶妃 。 王性介特 , 辞以违卜 , 不即奉诏 。 自是不复请婚 , 以至无子 。 ”

墓志载 , 兰陵萧氏在辽开泰五年(1016年) , 嫁给了秦晋国王、耶律宗政的父亲耶律隆庆 。 然而刚刚结婚一年 , 耶律隆庆去世 。 辽圣宗在亲族间为16岁的秦晋国妃选新一任丈夫 , 于是 , 圣宗皇帝逼耶律宗政娶继母 。

当时耶律宗政15岁 。 按照血缘 , 秦晋国妃的生母魏国公主是耶律宗政的姑母 , 也就是说 , 耶律宗政与秦晋国妃既是继母继子关系 , 又是表姐弟关系 。 耶律宗政用“不合常理”来推辞 , 不接受皇命 。 而且从此以后不再提结婚的事 , 以至于没有后代 。

辽王朝建立之后 , 依然保留一些氏族社会的原始婚俗 , 其中最主要的是流行收继婚制 。 这种婚制中 , 丈夫死后 , 他的妻子由家族内的晚辈迎娶 , 如儿子续娶后母为妻 , 侄子续娶寡婶为妻等 。 这种收继婚制在当时受到中原民族的非议 。

分析认为 , 耶律宗政拒绝收继婚制 , 反映了他已经受到中原文化很深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