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双方战略部署和对待明朝降将的方式来看看大顺为何败给了清军

我们都知道在明朝末年明朝主要有两患 , 一个是清军 , 一个是国内的流寇 。 流寇就是指李自成、张献忠等人 。 当国内的农民起义遭到围剿元气大伤时清军就会进关内掠夺一番或者打击关宁军使明朝不得不加强山海关、密云等地的防务 , 如山西宣府等镇就不能够抽兵来围剿李自成 , 明朝也不得不加饷筹措粮草来对付清军 , 这样使农民军可以得以留存星星之火 。

大顺军对于清军的认识错误导致的战略错误

虽然双方有着这样的配合 , 不过并没有宣之于人 , 也没有互相来往 , 李自成对于清军是没有足够的了解的 , 在李自成进北京之后明朝官员多投降大顺军 , 包括当时的吴三桂 , 但是李自成并没有接收山海关等地的防务 。 也没有派一员大将驻扎在山海关附近 , 只是让当时的明朝降将唐通部的八千人留守山海关 , 并把吴三桂的部队调回北京 。 在山海关吴三桂的部队才是主力 , 兵力大约是唐通的五倍 , 山海关附近的大部分兵力都被调走了 , 即使吴三桂不反叛其实只要清军攻打也很难防守 , 这说明李自成和手下的参谋集团对于清军是没有足够的认识的 , 也不知道清军的野心的 , 所以李自成的主力才会去南下而没有巩固京畿地区和山海关等地的防务 。


从双方战略部署和对待明朝降将的方式来看看大顺为何败给了清军

从双方战略部署和对待明朝降将的方式来看看大顺为何败给了清军// //

这里还体现了一个问题就是李自成太过于相信明朝投降将领 , 如唐通、吴三桂等等 , 唐通刚刚投降却仍然能独自率领军队镇守一方 , 一方面是因为李自成京畿地区力量不足 , 李自成进北京时其实只有两万人 , 后来吴三桂反叛夺取山海关李自成讨伐才抽调凑集了十五万人 , 其中还有五六万人是明朝投降李自成的部队 , 他的主力部队放在山西、陕西、河南一线是他的重大失误 , 但其实即使李自成有主力部队在此或许还是会选择明朝降将单独驻守一方 , 这一点在后来清军入关进入北京 , 李自成防御山西的时候也能看的出来 。

当李自成向西逃窜时就清军巩固京畿地区只是追到山西就回去了 , 此后的一个月并没有对李自成采取军事措施 , 山西作为大顺与清军的对抗前沿 , 李自成并没有亲自坐镇太原指挥 , 也没有让手下的二号人物李宗敏留守指挥 , 李自成虽然派了手下大将防守 , 但是却没有一个统一的指挥系统 , 只是各自为战 ,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让明朝降将独带军驻守一方 , 如我们之前所说的唐通 , 就再次叛变归清 , 结果防守一下就出现了漏洞 。


从双方战略部署和对待明朝降将的方式来看看大顺为何败给了清军

从双方战略部署和对待明朝降将的方式来看看大顺为何败给了清军// //

清朝对于未来的预见性

如果说李自成是一直没有认识到清军的威胁的话 , 那么清军是早早的就已经注意到大顺军 。 1643年皇太极临死前就说明朝将要亡国 , 流寇和清军已经到了明朝不可治的地步 , 而明朝能够打仗的军队如祖大寿、洪承畴等边军要么被清军打败 , 要么投降清军 , 而内陆军主要指孙传庭的军队也是危在旦夕 , 所以明朝必亡 , 并且定下了明朝覆灭清军与大顺争夺天下 。 投降清朝的谋士范文程也向上进言说 , 明朝相当于秦朝 , 而清军和大顺军就是楚汉 , 应当早做打算 。

吴三桂投降之前清军就已经出发 , 多尔衮决定饶过山海关从密云等地进入关内 。 以上我们可以看到清朝对于局势是有清醒的认识的 , 并预料到大顺夺取明朝政权 , 清军入关并非是一时的兴起而是早有预谋的了 。 在大顺东进北京已经夺取山西之时清朝就已经派人与大顺军接触 , 并提出和大顺半分天下的构想 , 但是并没有得到大顺高层的重视 , 在如此赤裸裸地野心之下李自成仍然没有在夺取北京后加强京畿和山海关等地的防务 , 这只能说明大顺对于未来的预见性和大局观是不行的 。

我们都知道清军曾经多次绕道进入明朝内地烧杀抢掠 , 是完完全全的强盗行为 , 但是这一次却一改之前的做法军令严明 , 在《鸿门宴》中说刘邦“沛公居山东时 , 贪於财货 , 好美姬 。 今入关 , 财物无所取 , 妇女无所幸 , 此其志不在小” 。 当时的清军完全正是如此行为 , 以前在建州时过来烧杀抢掠现在却不这么干了 , 这是为了收买人心 , 清军的志向也不在小啊 。


从双方战略部署和对待明朝降将的方式来看看大顺为何败给了清军

从双方战略部署和对待明朝降将的方式来看看大顺为何败给了清军// //

总结一下李自成所犯的错误 。 第一点就是在之前清朝已经向大顺表明心迹的情况下大顺没有认识到清朝的威胁和野心导致李自成防御政策的错误 , 这一点主要体现在未曾加强京畿地区防务 , 没有派自己的主力接管山海关或在山海关附近驻军 。 第二点就是过于相信明朝降将 , 无论是吴三桂又或者唐通等人 , 吴三桂降清开山海关 , 唐通叛乱使大顺在山西的防御出现了巨大的缺口 , 使清军能够迅速的西进 , 并损失了大量的有生力量 。

如果说李自成过于相信明朝降将而导致出现了战略部署漏洞的话 , 那么清方是如何对待这些明朝降将的呢?

清军虽然优待明朝将领但是也对他们有所防备 , 这点和李自成是不同的 。 在清朝统一的过程中明朝的投降将领出了大力 , 而这些人中有不少是原先投降李自成的 , 那么为什么这些人没有再次叛变就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了 。 第一点就是清朝对于官绅地主的优待政策 , 包括承认他们的财产归他们所有 , 之前被大顺军分的土地全部归原来的所有人 , 还有愿意为清朝的效力的官员保留原职或者提高职位 , 这是完全和大顺相反的 。 另外一方面是因为清朝的八旗强大 , 在当时满清有着过万不可敌的说法 。

在李自成触犯到官绅地主和这些军阀将领利益时并没有当时就反抗李自成 , 因为李自成军威强盛他们不敢反抗 , 他们的反抗是以吴三桂叛变开始的 , 是以清军大败大顺军开始的 , 大多数人都会这么选择 , 因为谁都有欺软怕硬这种本质 , 自然界是崇拜强者的 , 还有就是清军对于降将的防备 。 清朝是汉军满族和蒙古族联军 , 属于混编 , 汉军在前清军在后 , 以清军将领为主将来牵制和管理汉军 , 这点是和大顺军不同的 , 对于新降的汉军清朝是不放心的 , 所以清军的编制多是如此 , 再后来的南征北伐中更是以汉军和蒙军打头阵满军压阵 , 遇到无法打败的敌人再向清军求援 , 而清军往往能够一战而定 , 在这种情况下更加清军神话了 , 明朝投降过去的将领也更不敢反叛了 。


从双方战略部署和对待明朝降将的方式来看看大顺为何败给了清军

从双方战略部署和对待明朝降将的方式来看看大顺为何败给了清军// //

大顺和清军争夺的失败有多样的原因 , 以大顺和清朝对比可以看到李自成有很多政策或者战略上的失误 , 在这方面清朝是比大顺更胜一筹的 , 所以清朝的成功虽然有很多偶然性但也有它的必然性 , 清朝幸运的方面在这里就不讲了 , 因为运气毕竟是可遇不可求的 , 所以我觉得应该注重于人为 。

清朝的成功和大顺的失败也并不仅仅只是我前文所言 , 本文也只作为个人观点 , 欢迎吐槽但是不要骂人好吧 , 我是何以知世 , 感谢各位观众老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