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两种收入:裁撤陋规的合法收入,生财有道的灰色收入

咸丰十年(1860)四月十九日 , 肆虐南方的战乱还未结束 , 曾国藩就已经因战功显赫署理两江总督一职物 , 湘军梦寐已久的结果 , 不用颠沛流离遭人白眼了 。 湘军虽是成制于湖南衡阳 , 却很少呆在湖南境内 , 多在安徽、湖北、江苏、江西等地征战 。 湘军在外征战常受其他省份的地方长官的制约、刁难等 , 渴望着有位总督庇护能他们 , 不用时刻提心吊胆的 , 不用被其他总督随意安排 。 湘军官兵们盼到了曾国藩成为总督 , 湘军上下扬眉吐气 , 欢欣鼓舞 。


曾国藩的两种收入:裁撤陋规的合法收入,生财有道的灰色收入

曾国藩的两种收入:裁撤陋规的合法收入 , 生财有道的灰色收入// //

曾国藩一生三次总督两江 , 时间累计长达八年 。 晚清混乱的局势下 , 疆臣之首直隶总督更变为两江总督 , 因为地方逐渐脱离中央的掌控缘故 , 还有两江地区财赋冠绝中国 。 曾国藩和古时候一些读书人类似 , 从政治军的初衷是“济世人于水火 , 解生民于倒悬”“为万民谋福祉” 。 所幸他没忘记这事 , 当上两江总督一职时 , 开始了自己治理地方的策略 。

两江一带百姓在太平军未来前 , 受豪绅官吏的剥削 , 太平军来了后 , 受不擅治理地方的太平军官吏更严重的鱼肉 。 曾国藩上任第一件事 , 新官上任的第一把火 , 烧的就是吏治 。 曾国藩从湘军大本营沿江东下 , 走马上任 , 地方官吏和湘军官兵无不热烈欢迎 , 用“钱财铺路”招待 。

曾国藩在早年就对此事深恶痛绝 , 因此写下书信告诫麾下官兵和沿途官吏 。 晚清官场有着十分细致的送礼要求 , 曾国藩身处这个圈子里 , 自然而然地不可避免 。 但曾国藩“胸怀理想”的 , 怎么会那么随便地“同流合污”?礼品是非收不可的 , 因为你不收就是不近人情 , 容易得罪人 , 所以曾国藩想了个折中的方法——只收一点 。


曾国藩的两种收入:裁撤陋规的合法收入,生财有道的灰色收入

曾国藩的两种收入:裁撤陋规的合法收入 , 生财有道的灰色收入// //

曾国藩一大家子从湖南来到安徽 , 家具被褥什么都没有 , 庐州知府唐景皋了解到这一情况后 , 就给曾国藩送去大批居家用品 , 林林总总 , 什么都有 。 曾国藩只收了七领草席 , 回信致谢 。 曾国藩寿辰 , 湘军名将鲍超亲赴寿宴 , 带来十六大包礼物 。 鲍超是个有本事的粗人 , 面对其他同僚的不敢送礼 , 他不管 , 还是直接送去 。 最后曾国藩在众多珍宝古玩里挑了顶绣花小帽 。

从这事不难看出曾国藩的决心 。 所以渐渐地大家都知道曾国藩脾性 , 很少给他送礼 , 据其幕僚赵烈文记载 , 到曾国藩家中 , 发现这位两江总督饭菜里没有鱼肉、猪肉、鸡肉和火腿 , 好点的就是街上现打的黄酒 。

当上两江地区最高军政长官的曾国藩给下面的官吏定下两条规矩:不许欺负地方官 , 不许给亲友安排工作 。 为了此事 , 曾国藩还特地写下长文详细说明此事 。 这些都是小事 , 重头戏其实在后面 , 晚清官场约定成俗的“陋规”灰色收入 。 只要生活在晚清 , 有点地位的人都知道此事 , 皇帝也不例外 。


曾国藩的两种收入:裁撤陋规的合法收入,生财有道的灰色收入

曾国藩的两种收入:裁撤陋规的合法收入 , 生财有道的灰色收入// //

曾国藩先裁撤了总督衙门的陋规 , 然后再去约束自己家人 , 最后裁撤其他官员的灰色收入 。 因此在晚清夜晚的两江总督府有着这么一副动人画面:曾国藩秉烛夜阅公事 , 全家长幼女眷都在麻油灯下纺纱绩麻 。 可以说是很苦了 , 总督做到这个份上 , 晚清官场头一个 。

看到这大家会以为他是清官了吧?但事实“恰恰相反” , 他也有同流合污的时候 , 不然这总督衙门都运转不下来 , 算是晚清的一个奇异现象 。 曾国藩一年合法收入是一万八千多两 , 但进京请客吃饭、送礼京官和各项杂费 , 一次最少都得花三万多两 。 这还没算上什么程仪、吃喝应酬 。

所以说 , 曾国藩不“贪污” , 这日子根本没法过 , 所以必须要有灰色收入 。 就这样 , 曾国藩的职权收入应运而生 。 盐运司送的“缉私经费” , 上海海关、淮北海关等几个海关送的“公费” , 这些皆是曾国藩用作官场应酬打点之用 。 这钱很少人知道 , 知道的也不会多说什么 。


曾国藩的两种收入:裁撤陋规的合法收入,生财有道的灰色收入

曾国藩的两种收入:裁撤陋规的合法收入 , 生财有道的灰色收入// //

清朝一个县衙需要三班六房运转(有的地方多 , 有的地方少) , 总人数不少于一百人 , 这还没算上县长的幕僚师爷 , 其中大部分人是不在编制内 , 没有朝廷俸禄的 , 所以他们怎么养家糊口呢?大部分是县令担负 , 小部分是他们自己去勒索 。 所以县令不拉拢豪绅、没个“生财之道” , 这县衙的基本运转都维持不下来 。

参考文献:《曾国藩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