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国伐齐,扫清秦国东出最后的障碍的巅峰对决——济西之战

战国三大战役分别是:马陵之役、济西之战与长平之战 。

马陵之战使得魏国霸权彻底衰落 , 令新兴的秦国完成夺取河西的夙愿 , 鼓舞变法的决心和士气;楚国坐山观虎斗 , 趁机收取吴越故地 , 但因体制而日渐陈暮无力争霸中原;韩国与赵国被打得几近亡国 , 几十年难以恢复元气;燕国总是被欺负的角色 , 国力孱弱能够偏安已属幸运 。

齐国因救援韩国与赵国 , 接受其进献的城池土地 , 在赢得战争后再无可以阻挡 , 齐国终于走上扩张领土的道路 , 吞并周边小国向淮水拓展 , 开始与楚国和宋国接壤 , 终于再次成就中原霸主 。

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以后 , 确立法家的治国方略 , 国势蒸蒸日上 , 又适逢秦国英主不断 , 内政外交皆对应得当使国势蒸蒸日上 , 开疆拓土令六国惊恐不安 , 唯有齐国成为抗击秦国东出的领袖 。

齐宣王虽然能力不出众 , 性格也是反复无常 , 但列国皆衰弱的时代背景下 , 国势平稳上升 , 至齐愍王时期达到鼎盛 , 不仅军事强大 , 加之其人口众多 , 经济发达物产丰富 , 综合实力已经严重威胁到周边诸国的安全 。

而子之之乱彻底暴露齐国的残暴和野心 , 齐国以救援之名行掠夺之事 , 激起燕国民愤又因赵武灵王介入告终 , 造成燕国经济遭到毁灭打击 , 好在燕昭王能够奋发图强 , 在废墟中将燕国建设成名副其实的大国 , 使燕国开始绽放其最耀眼的光彩 。


五国伐齐,扫清秦国东出最后的障碍的巅峰对决——济西之战

五国伐齐 , 扫清秦国东出最后的障碍的巅峰对决——济西之战// //

马陵之战示意图

燕昭王以乐毅为将训练军队 , 又以苏秦为卧底削弱齐国 , 但燕国与齐国的实力差距并未缩小 , 但在苏秦的建议下 , 齐国发动了对灭亡宋国的战争 , 除去楚国获得回报 , 参战的韩国与魏国都没有得到满足 。

尤其是魏国 , 齐国吞并宋国以后 , 对魏国都城大梁形成两面合围之势 , 依照齐国的发展路线 , 下一个遭殃的就是魏国 , 而魏国显然难以抵挡住齐国的进攻 , 这令魏国朝野惶恐不安 。

赵国经过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国力达到顶峰 , 但随着沙丘之变赵武灵王逝去 , 再不敢争霸中原 , 但齐国如此大张旗鼓的扩张 , 待到宋国完成融合 , 赵国安全将无法保障 。

按说秦国与齐国相隔千里 , 领土接壤犯不上还出兵攻打齐国 , 但齐国只要强盛 , 秦国东出就困难重重 , 任何打击齐国的事情都是秦国希望看到的 。

韩国此时已经是七雄最弱的国家 , 但毕竟还是七雄万乘之国 , 齐愍王却对韩国不放在眼里 , 加之三晋同体共荣 , 赵国和魏国决定的事韩国也会参与 。

列国的想法正是燕昭王期待的 , 所以在燕昭王的发起下 , 赵国率先附议并派出主力 , 十万赵军由廉颇率领攻齐 , 秦国随同发兵五万 , 由杀神白起为将 , 韩国约五万与魏国八万军队 , 合计约四十八万 , 无论是军队数量还是将领水平都是毫无疑问强盛 。

反观齐军领军将领是燕昭王安排的苏代 , 苏代连续两次败北 , 折损数万齐军精锐 , 更是耗尽齐国将士的士气 , 《曹刿论战》已经阐明士气的重要性 , 一鼓作气 , 再而衰 , 三而竭 , 齐愍王也懂得其重要性 , 于是也采取了措施 。

齐愍王的办法是 , 威胁齐国将士如果逃亡 , 就以挖祖坟羞辱的方式 , 对士兵本人和亲属将处以重责 , 甚至是死亡的威胁 , 反倒使齐军士气低落 , 面对凶猛的联军一触即溃 , 齐愍王退守临淄祈求楚国援助 。

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 为了改善士气 , 大臣提出封赏激励的谏言 , 但齐愍王与王莽的回答很像 , 以金钱赏赐是对勇士的羞辱 , 应该是两人都没听过“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谚语 , 或者就是太过吝啬 。


五国伐齐,扫清秦国东出最后的障碍的巅峰对决——济西之战

五国伐齐 , 扫清秦国东出最后的障碍的巅峰对决——济西之战// //

乐毅五国联盟伐齐

济西之战的惨败 , 源于在至少三个月的时间里 , 齐愍王的目光只落在 , 刚刚占领富庶的宋国 , 齐国对五国如此大规模的军事集结漠视 , 在联军进攻以后也轻敌 , 匆忙集结军队又无法安抚和调动 , 未能发挥出应有的战力 。

济西的惨败 , 使得齐国精锐尽失 , 五国联军虽然就此解散 , 但在乐毅的率领下 , 燕军攻克临淄这座孤城 , 使得齐国人的骄傲成为燕国的囊中之物 , 乐毅随即展开对齐国的全面征服 , 几乎灭亡了齐国 。

秦国再也不用担心东出受阻 , 已经再无强国能够凝聚与秦国匹敌的实力 , 只要秦国缓缓吞噬 , 天下迟早属于秦国 。


五国伐齐,扫清秦国东出最后的障碍的巅峰对决——济西之战

五国伐齐 , 扫清秦国东出最后的障碍的巅峰对决——济西之战// //

齐国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