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尊鱼卑:唐朝人为何信奉“烧鱼尾”?

生动活泼的鱼 , 作为食物 , 受到唐人的喜爱 。 唐代鱼形器物也层出不穷 , 这些丰富的鱼形器物以其特有的文化符号展现了唐代社会政治、生活文化 。 与此同时 , 鱼也在唐人的文化生活中 , 绽放出它的多重色彩 , 鱼成为唐人笔下常见的对象 。 唐代鱼文化深入到宗教信仰中 , 道教崇鲤被认为是李唐崇鲤的原因之一 。

鱼与道教文化有着密切关系 , 道教太极图的结构犹如两条相互追逐、首尾相连的鱼 , 道家也常以此图表达道学思想 。 鲤鱼在道教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 经常被记载于道家故事中 , 成为道教仙人的坐骑 。


龙尊鱼卑:唐朝人为何信奉“烧鱼尾”?

龙尊鱼卑:唐朝人为何信奉“烧鱼尾”?// //

唐代道教徒深信龙为鲤鱼幻化而来 , 并将其纳入道家经典之中 , 鲤鱼成为道教徒们敬仰的圣物 , 神圣不可侵犯 , 号为“赤鯶公” , 不可任意捕杀、吃食 , 一旦违反规定 , 必将遭祸 。 《酉阳杂俎》云:“道书以鲤鱼多为龙 , 故不欲食 , 非缘反药 。 ”

道家崇拜鲤鱼 , 尊奉为圣物 , 其理由是相信“鲤鱼多为龙 。 ”由此可见 , 即使在这一时期;鲤鱼地位被提升 , 但在道家体系中 , 龙的地位依然高于鲤鱼 。 所谓鲤鱼化龙 , 只是鲤鱼在众多鱼种中 , 被选为化龙的代表鱼种 , 由此地位得以提高 。

在道教之外 , 鲤鱼化龙也与唐人生活关系密切 , 最为突出的便是以鱼跃龙门表示科举及第 。 鱼跃龙门 , 语出辛氏《三秦记》 , 《太平广记》引《三秦记》曰:“龙门之下 , 每岁季春有黄鲤鱼 , 自海及诸川争来赴之 。 一岁中 , 登龙门者 , 不过七十二 。 初登龙门 , 即有云雨随之 , 天火自后烧其尾 , 乃化为龙矣 。 ”

唐人以“鱼跃龙门”表示登科入仕的记载 , 数量可观 。 姚康诗云:“龙门应可度 , 鲛室岂常居 , ”表达了自己夺取功名的坚定决心 。 元棋诗云:“鱼贯终何益 , 龙门在苦登 。 有成当作雨 , 无用耻为鹏 。 ”表明自己誓要科考及第、不做平凡人的远大抱负 。


龙尊鱼卑:唐朝人为何信奉“烧鱼尾”?

龙尊鱼卑:唐朝人为何信奉“烧鱼尾”?// //

方干诗云:“鳣鲔那知广大恩……孤鹤必应思凤诏 , 凡鱼岂合在龙门 , ”诗人以“凡鱼”自喻 , 是对自己身份的自谦之词 。 姚鹄诗云:“似龙鳞己足 , 唯是欠登门 。 日里腮犹湿 , 泥中目未昏 。 乞锄防蚁穴 , 望水泻金盆 。 他日能为雨 , 公田报此恩 。 ”

本诗看似是写鲤鱼 , 实则写人 , 诗中鲤鱼即是诗人自己 , 诗人以鲤鱼的怀才不遇比喻自己的不得志 。 “他日能为雨 , 公田报此恩” , 是诗人的美好愿景 。 诗人希望有朝一日 , 可以遇到欣赏自己的伯乐 , 一展抱负 , 待他日出名之后 , 自己定会同那己经幻化为龙的鲤鱼一样 , 答谢当日提拔之恩 。


龙尊鱼卑:唐朝人为何信奉“烧鱼尾”?

龙尊鱼卑:唐朝人为何信奉“烧鱼尾”?// //

由鱼跃龙门又演化出“纵壑鱼”一词 , 也可用来表现科考顺利、仕途通达 。 钱起诗云:“巨鱼纵大壑 , 遂性似乘时……喻士逢明主 , 才献得所施 。 ”以巨鱼纵壑的情形 , 表达了自己希望得到明主赏识 , 得以施展才华的愿望 。

此外 , 鱼化为龙需“天火自后烧其尾 , 乃化为龙也” , 化为真龙 , 必须经过烧尾环节 。 因而 , “烧尾”也成为唐人科举及第的代称 , 著名的“烧尾宴”亦与此相关 。 周鹭《唐五代科举习俗研究》指出 , 唐人以鱼跃龙门、烧尾来表示科举及第 , 是因为进士及第与鱼跃龙门同样艰苦 , 在及第后则身份倍长 , 前途光明 , 与鱼跃龙门化龙之后 , 拥有美好新天地相似 。


龙尊鱼卑:唐朝人为何信奉“烧鱼尾”?

龙尊鱼卑:唐朝人为何信奉“烧鱼尾”?// //

程蔷、董乃斌《唐帝国的精神文明:民俗与文学》认为 , 唐代烧尾的目的在于借烧尾来表明士人身份的转变 。 高启安《释烧尾——一个唐代名宴称谓的人类学解读》 , 则从人类学角度对烧尾宴进行了深度解读 。 “刘绍义《唐代的“升学宴”》 , 言明所谓烧尾 , 是因为鱼跃龙门 , 只有以天火烧其尾 , 才能成为真正的龙 , 考证得出烧尾宴的结束是在苏环时期 。

总的来说 , 鲤鱼化龙的典故被唐人广泛应用于科举中 , 衍生出以鱼跃龙门、纵壑鱼、烧尾等不同名词来表达科举及第 。 而以鲤鱼化龙表示科举 , 则有举子科考与鱼跃龙门相同 , 身份地位有所提升之因 。 不难看出 , 其中所蕴含着的龙尊鱼卑思想观念 。

暗含鱼化龙现象的例子 , 在笔记小说中也有记载 。 《前定录》记载了一则唐人陆宾虞的故事 , 大意为:陆宾虞为考进士来到京城 , 与一位名为惟瑛、精通相面算卦的和尚交往甚好 , 惟瑛曾说“至七月六日 , 若食水族 , 则殊等与及第必矣” , 结果在这一天 , 陆宾虞吃到了鲤鱼羹 , 不久之后科考发榜 , 得以高中 , 排在第十六名 。


龙尊鱼卑:唐朝人为何信奉“烧鱼尾”?

龙尊鱼卑:唐朝人为何信奉“烧鱼尾”?// //

陆宾虞因为吃到鲤鱼羹而高中 , 表明了唐人以“鱼登龙门”象征科举中第的普遍性 , 暗含龙尊鱼卑的思想意识 。 《纪闻》记载了唐长安太守卢翰在终南山时 , 曾见到一块圆石中有一条白鱼 , 白鱼后来“渐盈尺 , 俄长丈余 , 鼓鳍掉尾 。 云雷暴兴 , 风雨大至 。 ”“鱼跃龙门”后会被烧尾 , 烧尾、掉尾意思相同 , 可见白鱼幻化为龙 。 鱼化龙 , 具有去卑取尊、腾达飞黄的含义 , 表现出世人对升迁腾达的强烈渴望 。

综上所述 , 鱼化龙现象在唐代并不独存于道教 , 亦存在于唐人社会生活与笔记小说的记载中 , 它们所蕴含的思维意识是一致的 , 即“龙尊鱼卑 。 ”这一文化现象作何解释 , 是值得探讨的 。 鱼自远古时期 , 作为食物 , 满足了人的生存需要 , 从而上升到神格 , 构成了远古时期的鱼文化崇拜 。

龙的出现时间较鱼晚 , 据考古发掘 , 龙的文化形象起源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 就年代上讲 , 显然鱼文化的历史更为久远和深厚 。 龙文化在最初 , 与鱼文化功能相类似 , 主要表现为图腾崇拜、神灵崇拜 , 两者地位不相伯仲 。


龙尊鱼卑:唐朝人为何信奉“烧鱼尾”?

龙尊鱼卑:唐朝人为何信奉“烧鱼尾”?// //

秦汉时期 , 龙的地位开始凸显 。 秦始皇于六国统一后 , 称为龙 。 刘邦则将其身世与龙挂钩 , 显示自己显赫的出身 。 鱼、龙平衡地位开始被打破 , 龙逐渐成为帝王的标志 , 神性与权力的象征 , 皇帝被称为“真命天子 。 ”这种趋势一直持续 , 至唐代完全没有逆转的痕迹 。

唐代帝王继承了龙为皇权的思想寓意 , 唐高宗、中宗曾将年号改为龙朔、神龙及景龙 , 这些年号皆与龙有关 , 显示了唐代帝王的天命观与龙文化的关系 。 这一时期 , 龙的水神崇拜也开始兴起 , 龙成为祭祀求雨的海神地位基本被规定下来 。 此前 , 龙、鱼皆被看作是雨神 , 具有成云致雨的能力 。 唐代 , 龙则完全取代了鱼雨神的地位 , 鱼文化的信仰地位受到威胁 。


龙尊鱼卑:唐朝人为何信奉“烧鱼尾”?

龙尊鱼卑:唐朝人为何信奉“烧鱼尾”?// //

“龙尊鱼卑”这一现象 , 显示了鱼文化的开放与包容 , 但从价值上来说 , 是其地位下降的表现 。 龙盛鱼衰的过程 , 体现着文化信仰主体中心的转移 , 这一转移造成的结果便是 , 鱼文化逐渐脱离神秘化信仰的范畴 , 走向世俗 。

自唐以后 , 鱼文化加速走向世俗化 , 门闩不再制为鱼钥 , 宋元以后墓葬中弃用人首鱼身俑 。 鱼跃龙门不再作为科举及第的标志 , 转而成为民间剪纸、贴花及织染上的吉祥图案 。 鱼书、鱼素则被广泛应用于社交 。 鱼的药用价值被越来越多的关注 , 应用到实际医学治疗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