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本事的人,都会经历一次“张良式转向”

来源:单非/专注传统智慧的高品质原创公号 。


有本事的人,都会经历一次“张良式转向”

有本事的人 , 都会经历一次“张良式转向”// //

牧童骑牛过前村 , 短笛横吹隔陇闻 。

多少长安名利客 , 机关用尽不如君 。

——黄庭坚咏张良

有些人 , 就是叫你莫名的有好感 , 比如张良 。 有些瞬间 , 就是叫人念念不忘 , 比如张良的那次转向 。

张良是战国末期韩国人 , 贵族世家子弟 , 祖父曾连任三朝宰相 , 父亲也是两朝宰相 。 到他这里 , 一切荣光都在秦灭韩国中了结 , 那一年他20岁 。 所以他对秦有刻骨之恨 , 有人说这是因为他丧失了继承父业、保持显赫地位的机会 , 对张良这样的人物 , 未免小人之心 , 太小看了他 。

我们现在看 , 六国都是中国 。 战国时却不是 , 韩国就是韩国 , 秦国就是秦国 。 所以对于张良 , 秦灭韩首先就是亡国之痛 , 对于一个崇高的生命本身就是最强的刺激和打击 。 君不见 , 中国历史上每当一个王朝覆灭 , 都有多少真正的精英 , 生命从此深深陷入悲哀的底色 , 或者哀叹不已 , 或者遗世独立 , 甚至赴死殉国 。 这种情感 , 也当是张良之恨的最重之因 。

要说私心 , 他应该也是有的 。 但我更相信是在那样一个时代 , 在家族五代为相的背景下 , 在绵长厚重的家族熏陶中 , 他的抱负被毁灭了 。 他必也是有个宰相梦的 。

所以他要复仇 , 决心之坚 , 情感之烈 , 浓缩在“弟死不葬” , 散尽家财以求刺客 , 只为刺杀秦王、后来的始皇帝中 。 终于他寻得一个大力士 , 又造了一把120斤的巨锤 。 等到秦始皇东游时 , 他与力士事先埋伏在要经过之地博浪沙 , 对秦始皇进行了狙击 。 可惜大锤只砸中了秦始皇的副车 , 功亏一篑 。 秦始皇大怒 , 全国发布通缉令 , 紧急执行 。 张良幸而逃过 , 改名换姓 , 逃到下邳这个地方隐藏蛰伏了起来 。

这一年 , 张良32岁 , 真正的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 十年 , 足以磨灭太多东西 , 张良的初心不改 , 也足见他之恨有多深 , 这恨背后基于的情感又有多深 。


有本事的人,都会经历一次“张良式转向”

有本事的人 , 都会经历一次“张良式转向”// //

六国时代 , 秦国便一向被称为虎狼之师 。 又灭六国 , 始皇帝的气场真正不可一世 , 威慑四海 。 在那样的时代 , 这样的背景下 , 张良却近乎只身去刺杀始皇帝 , 无异螳臂当车、蚍蜉撼树 。 但他依然去了 , 做了 , 毅然决然 。 张良是个什么样的人 , 历史记载里其实是模糊的 , 而仅从这博浪沙一击 , 我们便只能感叹 , 这是一个有着何等血性之人!

后来的故事 , 大家便都知道了 。 蛰伏期间 , 有次他散步到邳桥 , 遇到了黄石公 。 经过考验后 , 得授《太公兵法》 , 从此精研 。 然后又是一个十年 , 待到秦末大乱而出山时 , 42岁的张良已是一个城府极深、深谋远虑之人 。 后辅佐刘邦夺取天下 , 功成之后被刘邦赞叹为“夫运筹策帷帐之中 , 决胜于千里之外 , 吾不如子房” , 名列萧何、韩信之上 , 成为一代谋圣 。 又能功成身退 , 得以保全自身 , 皆是最明白的证明 。

从一个至为血性之人 , 转变为一个至为深谋远虑之人 , 这就是我说的“张良式转向” 。 所以我以前常常搞不明白 , 一个人怎么会有如此截然两极的转变?反差实在太大了 , 所谓本性难移 , 这不科学 。 而事实就是如此 , 确实发生了 。 所以我又十分好奇隐藏于下邳的十年间 , 到底发生了什么 , 让张良完成了这样的剧烈转变 。 这不只是因为这件事情的奇怪 , 其中蕴藏的巨大张力 。 更因为这件事是如此重要 , 因为明明关乎一场生命的质变 , 人生与命运 , 也随之质变 。

一般的思维 , 肯定会往《太公兵法》上想 , 是这部书的智慧让他脱胎换骨 。 诚然智慧可以改变一个人 , 宋儒所谓读书可以变化气质 , 但《太公兵法》只是一部兵书 , 张良的转向却是心性上的 , 说兵法能移人心性不能说全无道理 , 却总归是牵强的 。 又会有人往张良的年龄上想 , 孔子所谓“四十不惑” , 已经过了四十岁、天资肯定又高的张良已经不年轻 , 是该成熟了 。 但这件事虽然肯定有成熟的因素 , 却远不足以解释 。 民间有句话叫三岁看老 , 你是个什么性情的人是天生的 , 这辈子定了 , 所谓成熟也只是在此基础上的完善和厚重化 。 而张良却有如换了一个人 , 真真如脱胎换骨 。 那么到底是为什么?

后来我终于想明白了 , 因为注意到了张良最后的一段自述:“家世相韩 , 及韩灭 , 不爱万金之资 , 为韩报仇强秦 , 天下振动 。 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 , 封万户 , 位列侯 , 此布衣之极 , 于良足矣 。 愿弃人间事 , 欲从赤松子游耳 。 ”在一切尘埃落定后 , 张良再一次提到了为韩报仇之事 , 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他心中念念不忘的还是此事 , 他辅佐刘邦夺天下只是为了此事 。 其他的 , 功名富贵之类 , 他并不在乎 。 如今心愿已了 , 便已经没有遗憾 。 其中虽不能说没有实现抱负和个人生存方面的考虑 , 但远不是最重要的 。

有人会说这可能只是张良明哲保身的托词 。 但想到他当初为报仇 , 十年的耐心等待机会 , 十年磨一剑的韬光养晦 , 与陈胜、吴广起义爆发后他也立即聚集了100多人的队伍拉起反秦大旗 , 以及见刘邦可以成事后便果断投靠 , 我相信他说的是真心话 。

也就是说 , 张良并没有变 , 他还是那个纯粹和血性的人 。 他后来的转向 , 虽然那样剧烈 , 却并非根本之变 , 他的本心和底色从未改变 。 而之所以这样剧烈 , 对兵法的掌握、年龄的成熟以及必定本就有智谋的天赋 , 依旧不是最重要的原因 。 最重要的原因恐怕是 , 他已经大死过一回 。

从20岁的剧烈刺激 , 到后20年的失败与隐忍 , 那其中不足为外人道的痛苦、折磨、执念和不甘 , 已经足以让人死过一回了 。 那可是20年未曾忘却之事 , 那可是持续了20年的强度不减的心事 。 他是在20年的烈火煅烧下 , 在不死心中彻底死了心 。 死去的是过去那个只有血气之勇的年轻人 , 不死心的是那个最终完成了涅槃重生为智者的自己 。 禅宗讲悟道 , 也是要大死一回 , 人心死才能道心活 。 而生命最后阶段的张良 , 也是隐居悟道去了 。 一切其实都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 , 不是巧合 , 不是做个样子 。 红尘道场 , 张良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 , 走了出来的人 。

张良并没有变 , 但前面说的生命的质变与人生命运的质变 , 依旧算数 。 涅槃重生 , 本就是质变 。 那么我们可以从张良的质变中获得怎样的启示?我们如何也能实现这样的质变?


有本事的人,都会经历一次“张良式转向”

有本事的人 , 都会经历一次“张良式转向”// //

先要初心不改 。 凡人的初心 , 其实只是人最深、最大的执念 , 像张良那样 。 然只有这个执念在 , 才谈得上打破 。 只有这个执念不断累积 , 才能够打破 。 如滚雪球 , 雪球不可能一直滚下去 , 滚到足够大必定就自己崩散了 。 执念打破之时 , 就是顿悟之日 , 便叫生命质变 , 生命的潜能也会被充分激发出来 。

要实现这点 , 必须要是初心 , 因为只有初心是根植于生命本位、生命深层的 , 也才可能胜任生命全盘、彻底的质变 。 何为初心?就是最挂你心 , 最让你念念不忘的那件事 。 非初心便不行 , 像欲心 , 就算在无常兴衰中能够让人有些悟 , 却终究不够 , 差着意思 , 因为终属扫清外围的范畴 , 不是直抵根本的路 。 况且一入侯门深似海 , 进去了还能出来的寥寥无几 。 而我们平常人 , 还有几个知道自己的初心?

再要阴阳逆转 。 张良的质变 , 呈现为两极 , 两极也正是机关所在 , 其实质正是阴阳 。 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 , 冲气以为和” , 生命与人生的完善、圆满与升级 , 就是在阴阳的发展、呈现与和合中完成与实现的 。 你的天性底色 , 这是阴极 , 如血性张良 。 你将来的发展呈现 , 会趋向与天性底色相反的方向 , 老子所谓“天之道 , 损有余以补不足” , 这相反的方向便是阳极 , 如谋圣张良 。

为什么说天性为阴、发展为阳呢?其实这只是最后阴阳和合而成就后的形态 , 还在路上的人是做不到的 。 阴代表着根基和底色 , 阳代表着外显和事用 , 所以天性为阴发展为阳 , 庄子所谓“古之人 , 外化而内不化” 。 但不成熟的人 , 天性却是外显的 , 反向发展却是潜藏而未被发掘的 , 庄子所谓“今之人 , 内化而外不化” 。 所以这个质变的过程 , 人从幼稚走向成熟、从不圆满走向圆满的过程 , 就是一个天性内敛而不失 , 反向发展得以发掘而呈现的过程 , 这就叫阴阳逆转 。 易云“天地氤氲 , 万物化醇” , 所谓天性 , 天之气要降;所谓潜能 , 地之气要升;才能冲气为和 , 万物化生 。 如张良般:读一部兵书 , 灭一个王朝 , 开一代盛世 。

每个人都必是要走这样一条成长之路的 , 因为这是阴阳法则 , 这是天道 。 差别不过是程度的差别 , 以及能完成与不能完成的差别 。 有本事的人 , 就是能更快完成、今世完成的人;没本事的人 , 就是完成得缓慢、今世完不成的人 。 西方占星术中 , 讲南交星座和北交星座 , 南交代表前生业力 , 北交代表今世课题 , 南交和北交的特性也是相反的 , 这也是从生命的维度、更长远的生命线上 , 呈现这个道理 。 说到星座 , 也不要以为只是西方的东西 , 无聊的人玩的玩意 。 十二星座就是古代的黄道十二宫 , 起源于古巴比伦 , 早在南北朝末至隋初就已随佛经传入中国 。 宋代时就已很流行 , 摩羯座的苏东坡还曾以此感慨过自身命运的坎坷 , 其自著的《东坡志林》中曰:“退之(韩愈)诗云:我生之辰 , 月宿直斗 。 乃知退之磨蝎为身宫 , 而仆乃以磨蝎为命 , 平生多得谤誉 , 殆是同病也!”

明白这点 , 关于你是谁 , 你的方向在哪里 , 你最终能够成为什么样子 , 就都可以有个数 。 需要注意 , 初心不改与阴阳逆转是相辅相成的 , 只有初心不改才能更快更好地实现阴阳逆转 , 能阴阳逆转的人往往都初心不改 。 也要明白 , 阴阳不只是个空间概念 , 也是个时间概念 。 对于空间 , 均衡为贵;对于时间 , 则会向着均衡发展;最终时空一合而成其圆满 。 老子说冲气为和 , 庄子说“气也者 , 虚而待物者也 , 唯道集虚” , 能成就这种阴阳时空的均衡 , 道就会呈现 , 格局和可能性就会打开 , 呈现的正是张良式质变 。 《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 也是此意 。


有本事的人,都会经历一次“张良式转向”

有本事的人 , 都会经历一次“张良式转向”// //

所以阴阳和合式的人生轨迹 , 乃是一个现象 , 并不只是张良 。 再比如曹操 , 早年的曹操也是个热血的理想主义者 , 刚做官时也是刚正不阿 , 曾造五色大棒十余根 , 悬于衙门左右 , “有犯禁者 , 皆棒杀之” 。 就连皇帝宠幸的宦官的叔叔违禁夜行 , 曹操也毫不留情 , 用棒打死 , 如此得罪了很多权贵 。 也曾为被陷害的忠臣上书仗义直言 , 并怒斥满朝奸邪之徒 , 忠良不得重用 。 并曾为国为民屡次上书进谏而不被采纳 , 还曾在济南做官时到任就免去了占比十分之八的贪腐官员 , 更曾因不肯迎合权贵而托病回乡隐居 。 是在自己经受了长期的精神与现实的一再打击后 , 是在看到了朝廷社会腐败黑暗不可救药无法匡扶后 , 是东汉王朝已经乱了后 , 才有了后来手腕高明的枭雄曹操 。

再比如曾国藩 , 早年的曾国藩也是愤世嫉俗 , 做事风格强硬直接 , 得罪了朝廷内外的太多人 , 备受排挤和打压 。 刚开始带兵办团练(杂牌民兵)时 , 他就因看不惯湖南官场的老旧腐败作风 , 与长沙官场格格不入 , 还与绿营军(国防军)矛盾重重 , 差点发生火并 。 在江西瑞州围剿太平天国时 , 他面临着“江西长毛气焰仍旧嚣张 , 军事毫无进展 , 银钱陷于困境”的局面 , 自己又病了 , 还有朝中的对手暗放冷箭 , 父亲还在这时去世了 。 居丧时又被皇帝开了兵部侍郎的缺 , 湘军捷报频传时他却只如弃妇般被朝廷冷落……毫不夸张地说 , 他那时真的是万念俱灰、生不如死 。 也是在这样的绝境下 , 他才得逢机缘 , 于《道德经》大悟柔弱之道 , 然后在庙堂道场悟后起修 , 才有了后来的被称为完人与中兴名臣、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曾国藩 。

这样的例子 , 还有很多 。 他们也不是变了 , 他们也是死过了一回 , 他们也是完成了初心不改中的阴阳逆转 。

所以可以确定地说 , 能成真正大事业者 , 无论入世事业还是出世事业、实务事业还是学问事业 , 底子正、初心在都是第一位的 , 是根基所在 。 然后只要完成阴阳逆转、潜能发掘 , 再有一些时运机缘 , 就必定能够得以成就 。

你的“张良式转向” , 开始了么?

来源:单非/专注传统智慧的高品质原创公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