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们的宣纸情缘
大师们的宣纸情缘
黄飞松
第562期
宣纸是中国书画艺术最佳载体 , 自古以来一直备受文人墨客的追崇 , 一些书画家与宣纸结缘后 , 与他们的作品一样在传递着人文情怀 , 无不彰显出大师的风范 。
01 郭沫若的宣纸情结
在中国宣纸集团公司的档案室里至今还留有几幅极为珍贵的书法作品 , 其中就有郭沫若先生的两幅手迹 , 其中一幅就是流传到现在、也是对宣纸的经典评价:“宣纸是中国劳动人民所发明的艺术创造 , 中国的书法和绘画离了它便无从表达艺术的妙味” 。 这幅对宣纸高度评价的书法作品写成于1964年秋天 , 被传开后 , 成为文学界、纸史学界、企业界等各阶层争相引用、传抄的名言 , 这同样也是郭沫若先生书法作品中的精品 。
大师们的宣纸情缘// //
众所皆知 , 郭沫若先生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文学家、历史学家、诗人 , 众多的头衔加载他一身 , 其学术成就是一座让后人不得不仰视的高峰 。 在书法艺术方面 , 郭沫若同样成就璀璨 , 在现代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 他的书法以行草见长 , 笔力爽劲洒脱 , 运转变通 , 韵味无穷;其楷书作品尤见功力 , 气贯笔端 , 形神兼备 。 以“回锋转向 , 逆入平出”的艺术风格 , 充分展现了他的创造精神和鲜活的时代特色 , 由此被世人誉为“郭体” 。
郭沫若之所以成为一个重要的书法家 , 与他涉猎的领域和所处的年代有着很大的关系 。 20世纪 20年代末 , 郭沫若旅居日本 , 由金文、甲骨文入手 , 以字辨史 , 借史鉴今 , 谙熟了汉字以及书体的演变的轨迹 , 也创立了古文字研究的科学模式 。 特别在民族危难的抗战时期 , 他将诗词创作与书法相结合 , 笔墨间包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 此间 , 他的书法作品字型结体、笔法起运、章法行气无不有着为抗战书写新中华的气概 , 其格调或刚柔并举 , 或含蓄温和 , 或疾厉昂扬 , 这也是郭沫若书法走向成熟的前奏 。 新中国成立以后 , 郭沫若在繁重的国事之余从事更为丰富的书法创作 , 其风格风貌精气饱满 , 显出激情洋溢的浪漫风采 , 走向成熟 。
大师们的宣纸情缘// //
若以书法家视之 ,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郭沫若可归入学者型或“文化人”类型的书家 。 在他的书法作品中 , 处处透射出一种“文”的气息 , 宠万端于胸中 , 幻化出千种思绪 , 从笔端涓涓流出 , 生成与他诗、文、史种种学问修养相融合的化境 , 以书法的外化形式展现给读者 。
关于书法的学习 , 郭沫若在《洪波曲》中说:“我从前也学过颜字 , 在悬肘用笔上也是用过一番功夫的” 。 从他的自叙可以看出他早年师颜临池的用功刻苦 。 从他的作品中 , 仍依稀可见颜真卿的精神 , 比如线条的朴茂、敦厚 , 结体的宽博 。 郭沫若行草书的精妙之处 , 在于“意”的挥洒和“韵”的和谐 。 郭沫若在文学上的成就使他拥有了人格的浪漫与文化思想的深刻 , 转换成书法作品时 , 即有了“意”的挥洒与“韵”的天成 。 如果以郭沫若在文学、人格上的浪漫与文化上的“狂飙”来视其书法创作 , 耐人寻味 , 回味悠长 。 沈尹默有诗评曰:“郭公余事书千纸 , 虎卧龙腾自有神 。 意造妙掺无方法 , 东坡原是解书人 。 ”
经过各个历史时期的郭体书法 , 巧于变化、深厚凝重的笔法之韵味 , 有豪放明快、不拘绳墨的浪漫风格 , 风神洒落、平中寓奇的结体 , 匠心独具 , 运用玄妙的章法 , 舞墨见豪情的草书 , 内擫外拓结合 , 藏露互用 , 方圆并施 , 奇正相生 , 疏密得当 , 虚实变化 , 开合伸缩 , 俯仰有姿 , 避让妥帖等特点 。
郭沫若的书法成就有多高 , 他与宣纸结缘也就有多深 。 他一直在使用宣纸作为书法创作甚至于文学创作的载体 , 与宣纸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 宣纸行业在几经周折后 , 到1958年 , 宣纸的产量、质量都达到新中国建立后的最高点 , 他在北京听说并试用过当时的宣纸后 , 当即题下“中国宣纸样本”六个字寄到当时的安徽省泾县宣纸厂 , 这一寄 , 使这六个字成为以后的宣纸样本的代名词 , 成为宣纸行业选择样本时必用的字体和样式 。 到1964年 , 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他在安徽看完芜湖的铁画工艺后 , 准备专程赶往泾县参观宣纸工艺时 , 被突然的急电召回北京 , 参加一个重要的会议 。 此行没成后 , 就成了郭老的遗憾 , 也成为宣纸人的遗憾 。
02 吴作人的乡情
宣纸界为表达“纸”与“墨”的情感时 , 经常会引用一幅书法作品“纸墨千秋” , 这幅雄浑大气的作品是吴作人书写 。 这幅作品除了散发出独特的书法神韵外 , 其内容还涵括了纸与墨的亲近感 , 中华文化以纸为载体、墨为介质而传载千秋的深意 。 这是时任全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吴作人先生于1985年偕夫人肖淑芳回家乡泾县省亲后 , 参观泾县宣纸厂后专门题写的 。 当时 , 吴作人因舟车劳顿 , 本已与夫人肖淑芳女士立法三章 , 不准备在任何地方题词作画 。 当来到泾县宣纸厂 , 现场看见一张张宣纸是如此千锤百炼形成的 , 在感叹宣纸制作之不易的同时 , 也为宣纸所承载的纸墨文化魅力所折服 , 情不自禁地题下“纸墨千秋”四个大字 。
大师们的宣纸情缘// //
吴作人 , 1908年生于江苏苏州 , 祖籍是泾县茂林人 。 在中国海归派画家中 , 吴作人属于较早的一位 。 他的艺术成就早年得益于西画 , 中年以后 , 主攻中国画 , 在中西画的艺术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 他认为大自然是“微奥、伟大”的 , 其中存在着“美与力” , 这是一切艺术创造的源泉 。 画家要“创造万象” , 必先“深知造化师自然” 。 生在异乡的他可能与故乡有着一脉相连 , 因为故乡所产的宣纸也是师法自然、道法自然的产物 。 吴先生后来又比喻说:“艺术家应该做大自然的儿子 , 但不是做自然的孙子 , 不但不要做自然的孙子 , 也不要做人家艺术的儿子” 。 吴作人不但明确了生活是艺术的第一源泉 , 而且清醒地认识到生活源泉不仅是作为艺术造型的依据 。 更为可贵的是他深刻认识到生活是培养、调动艺术真情的最初动力源 。 真诚的艺术激情是艺术创造的灵魂 , 而只有投身于生活之中 , 拥抱大自然于怀内 , 才能取得这宝贵的艺术之魂 。 他在《艺术与中国社会》中说:“亲尝水之深 , 火之热 , 醉山海明晦之幻 , 摄风雷之震 , 栗呼号之惨 , 享歌舞之狂欢 。 创作过程如此 , 作品焉能不真诚者?”
吴作人年轻时就深入大西北荒漠敦煌的艺术考察和藏区的生活体验 , 丰富了他的艺术生活 。 他因战争的磨难、生活的不幸等坎坷丰富了他的人生阅历 , 修炼了他艺术素质的深沉内涵 。 他深入生活 , 绝不只是浅层次的理解 , 他是从生活中提取最本质的东西 , 从物质的现象提取精神层次的东西 。 深入生活 , 扎根生活 , 生活成为他创作的源泉 。 比如他在牧区从耀眼的服饰与色彩中提取其雄浑、质朴的素质与苍莽高原的气魄 , 从生物学、解剖学的角度研究骆驼、牦牛在雪域高寒缺氧生存过程中形成的那种拼搏、刚劲、倔强的勇与力 , 骆驼在荒漠缺水的环境中形成的坚韧刚毅耐劳的素质 。 在这种最强烈、最本质的生活感受中 , 获取了艺术创造的真情 , 也成为他创作的基本原动力 。
这种基本的原动力使他在艺术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 铸就了他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的丰碑 。 即便是他后期转向中国画 , 源于生活的愿力成为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 , 使其在攀登艺术高峰时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突破 。 正因为后期开始在国画艺术上的突破 , 吴作人先生开始关注宣纸 。 1983年 , 专门给泾县宣纸厂写信 , 评价当时的根据自己使用宣纸的感受 , 特别对宣纸与亲墨的关系 , 宣纸与破墨的关系作了精到的分析与自己的理解 。 这份信札实际上也是吴作人先生的书法作品 , 浓浓地植入了与宣纸的深厚情怀 。 不仅如此 , 他还随时关注泾县和宣纸产业的发展 , 这可能与他的祖籍是泾县人有关 。 在与泾县的亲友通信时 , 也不时地提到宣纸;泾县要创办一个业余文学创作交流的平台——《桃花潭》 , 他题写了刊名;泾县要举办活动时 , 只要他知道了 , 以他的方式表达浓浓的家乡情 。 特别是1993年 , 泾县举办国际宣纸艺术节 , 他不仅与夫人肖淑芳共同署名发来了贺信 , 而且还题下“安徽泾县宣纸之乡”“国际宣纸艺术节”等作品 。 至今 , 吴作人与家乡情的轶事还在泾县流传 。
大师们的宣纸情缘// //
03 “纸老虎”黄胄
都说黄胄的“驴”是天下一绝 , 在欣赏他的画作时 , 正看侧看所表现出的驴数不同 , 这就是他的画作奇妙之处 。 在中国宣纸博物馆 , 馆藏了他两幅作品 , 分别是《驴图》和《浴牛图》 。 除了驴图带给人们那种奇妙的艺术享受外 , 《浴牛图》所表现出来的水墨效果则是另一种神奇 , 一头牛沐浴跃然纸上 , 寥寥数笔水草既展现出不同的风情 , 整个画面让人无时无刻不在感觉到水墨淋漓的艺术效果 。 这就是黄胄作品的魅力所在 。
大师们的宣纸情缘// //
在美术界 , 大家都公认黄胄是一位天才型的画家 , 他的人物画有独到的造型 , 以大写意的水墨笔法表现人物 , 栩栩如生 。 他对于中国画的探索 , 以其扎实、勤奋的速写功力令其人物、走兽绘画极富生气 , 浅描高度提炼 , 堪称一绝 。 同时 , 他与宣纸也结下了深情厚意 。
他与宣纸结缘 , 除了他的绘画需要宣纸外 , 还源于他有一个别称“纸老虎” 。 天才人物学习也和其他人不一样 , 很多人学习很刻苦 , 规定自己每天必须读多少书 , 画多少画 , 坚持再坚持 , 但效果未必好 。 真正的人才的学习是出于内心的渴望 , 将学习当作生命的一种本能 。 据知情人说 , 黄胄几乎每天画画到下半夜一、二点才睡 , 有时画到天明 , 稍睡又画 。 中午只稍作休息 , 起来又画 。 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 “黄胄是纸老虎”名声就传开了 , 原因是他一个月要画完二十多刀宣纸 , 这些完全出于他内心对作画的热爱 。 这种热爱 , 在任何工作中一旦具备 , 必有大成 。 于是 , 在这种热爱中 , 创造出他成为人称天才画家的原因之一 。
当今社会 , 画画人非常多 , 很多人自幼便得到名师指点 , 在求学的路上也是一帆风顺 , 从小学一帆风顺地读到博士 , 却仍然画得没有见地 。 黄胄自学成才 , 自幼就画得一手好画 。 他在年少时拜长安画派创始人赵望云为师时 , 已经具有良好的绘画基础 , 正因为基础好 , 有灵气 , 赵望云才愿意收他为徒 。 自古以来 , 虽有“只有状元徒弟没有状元老师”的说法 , 但名师指导的学生能超过名师的 , 少之又少 , 而黄胄虽然受过赵望云的影响 , 后来却能独立门户 , 这是他的天才因素决定的 。
黄胄应该是一位早熟的天才画家 。 他二十多岁时的画作就被选入全国美术作品展览 , 受到美术界的重视 , 更得到徐悲鸿等名家的称赞 。 他三十多岁时所创作的《洪荒风雪》在当时获“第六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金质奖章 , 在国际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 比起其他人来说 , 黄胄是幸运的 。 刚过而立之年 , 其作品便已饮誉国内外 , 算得上是位早熟的天才画家 。
大师们的宣纸情缘// //
黄胄学习绘画一直是“无所不师 , 无所必师”的 , 没有他不师的 , 也没有他非师不可的 , 他广师博取 , 为我所用 , 而非为之所困 。 他晚年作画 , 路子更宽 , 有时专画鹰 , 有时专画鸡 , 有时专画猫 。 都显示出他无所不师、无所必师和以性情作画的特点 。 黄胄留给人们大量的草原风情的作品——草原放鹰、草原放牧、草原舞蹈、草原套马、草原琴声、草原庆丰收、草原逐戏等等 。 大草原的风情 , 美丽的姑娘 , 强健的小伙子 , 飞奔的马群 , 活泼的毛驴 , 帐蓬、草地、河流无不在他笔下有所表现 。 特别是他画的毛驴 , 可以说少有能出其右者 。 也正因为他的无所不师、无所必师使他与宣纸更为接近 , 在他的创作生涯中 , 他的足迹遍及各行各业 , 作为中国画最理想的载体 , 他能不到宣纸生产现场去吗?于是 , 他前后多次到泾县宣纸厂(现: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去现场看望工人 , 与宣纸工人同吃同住 , 在那里留下一幅幅生动有趣的画作 。 雁过留声 , 《泾县宣纸厂厂志》上还留下这么一段记录:
1978年5月5日 , 画家黄胄来厂参观 , 作《五驴图》 。
1980年 , 作《毛驴》《浴牛图》 。
有一次 , 他前后在那里住了一个多月 , 据说那里好多人家都有他的藏画 。 虽距今已久 , 但泾县宣纸厂有好多的人至今仍能回忆起当年的黄胄住在厂里的招待所——金乌楼的情景 。 至今他们仍然会说黄胄是中国人物画史上里程碑式的画家 , 是二十世纪中后期影响最大的画家之一 。
(作者系中国宣纸集团宣纸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 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
- 齐白石画山水:懂的人不多,骂的人却不少
- 一个人的长征:追寻孙子
- 晋朝电视剧为何只拍到司马炎登基统一三国,以后的事情为何不拍?
- 《圣斗士星矢》重病的伊利亚斯为什么还能对冥斗士产生重大威胁?
- 凿壁偷光的匡衡,后来怎样了?成了贪官为害一方
- 古代最有钱的县城大街,位于山西,现为世界遗产!
- 小脚的起源:为防疫古人如何解决大妈们串门、扎堆的问题
- 元宵节的由来与传说
- 自编教材评审的标准是什么
- 曹操有14个老婆,12个是抢来的寡妇,一代枭雄为何爱抢人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