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以“诚”辨人才:得李鸿章,左宗棠等...

曾国藩是一位宣扬理学的卫道士 , 经常强调一个“诚”字 。 常以“忠”“勤”“不爱钱、不怕死、不恋官”等信条相标榜 , 死心塌地为清王朝卖命 。

他认为 , 真正的人才必须德才兼备 , 而才高德薄之人则绝对不可用 。

他又认为德的最高境界是“忠”“诚” , 对于他的部下来说 , 具体标准就是对其忠贞不二 。

他对于因遭训斥而改换门庭的人恨之入骨 , 而对虽遭训斥仍忠心耿耿的人 , 往往会加倍重用 。


曾国藩以“诚”辨人才:得李鸿章,左宗棠等...

曾国藩以“诚”辨人才:得李鸿章 , 左宗棠等...// //

在曾国藩所信任、提拔的众多人才之中 , 李鸿章被视为第一高足 , 曾国藩对其特别重用提拔 , 爱护备至 。

其主要原因 , 就在于李在对他的忠诚上有那么一股韧劲 。 李鸿章曾因为李元度丢失徽州一事说情惹恼了曾国藩 , 负气离开祁门老营将近一年 。

这期间 , 显要人物袁甲三、胜保、德兴阿等人 , 都曾多次相邀 , 许以重保 , 但李鸿章不为所动 , 宁在江西赋闲 。

等待曾国藩回心转意 , 终于以其耿耿忠心和卓越才干重入曾幕 。 掌握四省军政大权的曾国藩 , 对李“特加青睐 , 于政治军务悉心训诺 , 曲尽其熏陶之能事” , 使李鸿章最终竟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


曾国藩以“诚”辨人才:得李鸿章,左宗棠等...

曾国藩以“诚”辨人才:得李鸿章 , 左宗棠等...// //

塔齐布是与罗泽南齐名的湘军将领 , 姓托尔佳尔 , 满洲镶黄旗人 。

1853年曾国藩在长沙开始练湘军时 , 塔齐布还只是一个绿营守备 , 旋升用游击署参将 , 率兵与湘军一起操练 。

曾国藩每次见他早早到场 , “执旗指挥 , 虽甚雨 , 矗立无惰容” 。

曾国藩用戚继光法训练士卒 , 每当检阅步卒 , 塔齐布都穿着短衣 , 腿插短刀侍立一旁 。

曾国藩注意到这位身材高大、面身赤红的满族军官 , 与之相谈 , 大为赞赏 。

及到他辖下的军中检查 , 见其训练精严 , 且能团结士卒 。 曾国藩退而叹息:绿营兵中这样的带兵之人已是凤毛麟角, 因此更加敬佩塔齐布 。

但副将清德却嫉恨塔齐布的才勇 , 常在提督鲍起豹的面前讲塔齐布的坏话 , 提督也不分青红皂白 , 多次羞辱他 。

曾国藩于是上疏弹劾副将 , 举荐塔齐布忠勇可大用 , 并说:若塔齐布以后“有临阵退缩之事 , 即将微臣一并治罪” 。

塔齐布后来在湘潭之战、岳州之战、小池口之战和武昌之战等湘军前期几次大的恶战中 , 都表现了出众的勇敢 , 尤其在被称为“湘军初兴第一奇捷”的湘潭之战中立了大功而被提升为提督 。

而湘潭之战在很大程度上是关系到湘军能否崛起的一次关键战役 。

?塔齐布平时有愚憨、无能之态 , 及到战场 , 摩拳切齿、口流唾沫 , 一副好似要生吞对方的架势 。 尤好单骑逼近敌垒侦察虚实 , 几次进入危境 , 都转危为安 。

曾国藩在识人方面值得称道的是他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和理解 。


曾国藩以“诚”辨人才:得李鸿章,左宗棠等...

曾国藩以“诚”辨人才:得李鸿章 , 左宗棠等...// //

清末国外势力在中国耀武扬威 , 当时的中国对此不是奴颜婢膝就是盲目排斥 , 而曾国藩在这个问题上则显得十分清醒 , 他特别看重在通洋、经商方面颇有心计的容闳 。

曾国藩历来被誉为颇具知人之明 , 而这种知人之明除了主要表现在他慧眼识才 , 还具体反映在他与左宗棠的关系上 。

左宗棠在曾国藩死后 , 曾写了这么一副挽联 , 别出心裁地把自己写了进去:

知人之明 , 谋国之忠 , 自愧不如元辅;

同心若金 , 攻错若石 , 相期无负平生 。


曾国藩以“诚”辨人才:得李鸿章,左宗棠等...

曾国藩以“诚”辨人才:得李鸿章 , 左宗棠等...// //

有了这么多的事例 , 再结合曾国藩关于人才的言论看 , 我们认为他对人才的把握还是比较准确的 。

我们可以看出曾国藩识才 , 先对人才时加考察 。

曾国藩说:“所谓考察之法 , 何也?古者询事、考言 , 二者并重 。 ”就是说 , 要对下属由内而外、神形兼顾同时进行考察 。

曾国藩尤其注重属下的建言 。 曾国藩说:“若使人人建言 , 参互质证 , 岂不更为核实乎?”

通过建言 , 上司可以收集思广益之效 , 也可以借此观察下属的才识程度 , 确实是个一箭双雕的好办法 。


曾国藩以“诚”辨人才:得李鸿章,左宗棠等...

曾国藩以“诚”辨人才:得李鸿章 , 左宗棠等...// //

曾国藩于道光三十年(1850)所上的广开言路的奏折中 , 提出了对人才的甄别 , 他把它归之于培养之方中 。

其实 , 甄别 , 就是考察 。 甄别的目的是“去其稂莠” 。 不加考察或甄别 , 而对那些不投在上者之所好的人才 , 不加培养 , 不加使用 , 固然是对人才的浪费;

而单凭在上者的爱好或印象保举和超擢 , 把那些口蜜腹剑、两面三刀的阴谋家和野心家当作人才来培养和使用 , 必会造成恶劣的政治后果 。

这种事例 , 在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 。 正如曾国藩说:“榛棘不除 , 则兰蕙减色;害马不去 , 则骐骥短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