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州之战,宋朝明明打赢了,为什么还要签订澶渊之盟呢?

北宋景德元年(1004)九月 , 辽国萧太后以收复五代时期被周世宗所占领的瓦桥、益津、淤口三关为名 , 与辽圣宗一同率领20万大军南下攻宋 。 宋真宗收到前线的告急文书后 , 召集宰辅群臣商议对策 。 宰相寇准建议天子亲征河北 , 以鼓舞士气 , 阻击辽军 。 但朝臣王钦若、陈尧叟等人惧辽如虎 , 王钦若建议往金陵(今江苏南京)避难 , 陈尧叟提议到益州(今四川成都)躲险 。 宋真宗对辽军心存恐惧 , 便去询问寇准的意见 。 寇准回答说:“这是谁给陛下出的主意?大敌当前 , 对出这样馊主意的人 , 就是将之斩首也不为过 。 陛下英明神武 , 加上军民上下一心 , 如果御驾亲征 , 辽军一定会退却;但如果放弃首都 , 南逃避难 , 陛下恐怕到最后无处可逃!”听了寇准一番话 , 宋真宗也明白了当时的局势 , 遂决定率军亲征 , 与辽决战 。


澶州之战,宋朝明明打赢了,为什么还要签订澶渊之盟呢?

澶州之战 , 宋朝明明打赢了 , 为什么还要签订澶渊之盟呢?// //

?

萧太后率军一路南下 , 其势汹汹 , 但并未真正攻下几座城池 。 眼见攻城不顺利 , 萧太后决定避实就虚 , 绕开宋军重兵把守的城池 , 直接杀向宋都开封 。 宋辽两军交锋于澶州(今河南濮阳)一带 。 在寇准的坚持下 , 宋真宗亲自来到澶州城激励将士 , 宋军见到天子亲临前线 , 欢声雷动 , 士气大振 。 宋真宗将前线指挥全权委托于寇准 。 然而 , 即便在此双方剑拔弩张、战争一触即发之时 , 宋辽之间仍保留着一条议和渠道 , 双方谁也没有关闭这条渠道 。


澶州之战,宋朝明明打赢了,为什么还要签订澶渊之盟呢?

澶州之战 , 宋朝明明打赢了 , 为什么还要签订澶渊之盟呢?// //

但是 , 令萧太后万万没想到的是 , 辽军主将萧达凛在澶州前线督战时被宋军远射程的床子弩击中 , 当夜一命呜呼 。 攻城战还未开始 , 辽军就失去主将 , 加上他们一路劳师远征 , 前有宋真宗御驾亲征的大军严阵以待 , 后有宋朝军民不断的袭击骚扰 , 辽军的士气大减 , 已渐渐不能支撑 , 因此 , 萧太后决定全军后撤 , 并向宋真宗提出议和 。 这恰恰也是宋真宗盼望的结果 , 因为他本来就不想和辽军决战 , 是在寇准等人“连哄带吓”下才勉强“亲征”的 , 身处前线的他心惊胆战;另外 , 南方各地农民起义不断 , 西夏边患不已 , 也让他感到内外交困、力不从心 。 于是 , 此时都不想扩大事态的宋辽双方开始了在谈判桌上的讨价还价 。


澶州之战,宋朝明明打赢了,为什么还要签订澶渊之盟呢?

澶州之战 , 宋朝明明打赢了 , 为什么还要签订澶渊之盟呢?// //

?

宋真宗派出使臣曹利用前往辽营谈判 。 临行前宋真宗叮嘱 , 如辽方仅提出岁币等物质要求可以接受 , 但如要我们割让领土 , 就不惜与之决战 。 曹利用询问可许岁币的数额 , 宋真宗说 , 万不得已时 , 100万也可以 。 但曹利用走出行宫时 , 寇准警告他:“如果你答应辽方的岁币总数超过30万 , 我就砍了你的脑袋!”

经过一番讨价还价 , 宋辽双方达成和议:(1) 宋朝每年给辽朝银10万两 , 绢20万匹;(2) 宋真宗尊萧太后为叔母 , 辽圣宗称宋真宗为兄 , 宋辽为兄弟之国;(3) 双方各守疆界 , 互不侵犯 。 此外 , 还规定了双方定期互访、互市贸易、不收留对方逃兵逃犯等等 。 因谈判之地澶州亦名澶渊郡 , 这一和议史称“澶渊之盟” 。

得知岁币等总数价值只需30万两 , 宋真宗大喜过望 , 对曹利用封官加赏 。 虽然“澶渊之盟”较有利于辽方 , 但对宋真宗来说 , 也达到了花钱买平安的目的 , 其悬着的心也算落了下来 。


澶州之战,宋朝明明打赢了,为什么还要签订澶渊之盟呢?

澶州之战 , 宋朝明明打赢了 , 为什么还要签订澶渊之盟呢?// //

?

其实这个时候局势是宋朝最好的时期 , 北方经澶州之盟 , 停止战争了 , 而西北也很安宁 , 西北党项人李德明被宋朝授为定难军节度使 , 封西平王(1005年) , 每年赐银一万两、绢一万匹、钱两万贯、茶两万斤 , 李德明得此好处 , 对宋朝感激不尽 。 虽然李德明与回鹘、吐蕃连年征战 , 但并不曾扰宋 。

自辽国议和后 , 天下真的太平 , 宋真宗也志得意满 。 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十月 , 宋真宗率领朝廷百官两千余人 , 自汴京出发 , 千乘万骑 , 浩浩荡荡 。 兴帅动众 , 皇上这是要干什么?原来是东封泰山 , 历代皇帝功成名就之时 , 常常要东临泰山拜祭 。 宋真宗是想以此昭示皇恩浩荡 , 天下太平 。 宋真宗封泰山神为“天齐仁圣帝”;封泰山女神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在泰山顶唐摩崖东侧刻《谢天书述二圣功德铭》 。 诏王旦撰《封祀坛颂》、王钦若撰《社首坛颂》、陈尧叟撰《朝觐坛颂》 , 各立碑山下 。

没有了边境问题 , 少了战争 , 从此宋朝励精图治 , 发展生产 , 中原出现了自唐后少有的繁荣 。

其实 , 宋、辽之间签订盟约 , 也反映了双方实力的一种均衡 , 当时 , 无论是辽或是宋 , 谁也无法吞并对方 。 “澶渊之盟”令宋、辽双方化剑为犁 , 换来两国关系近百年的和平发展 , 这对于宋、辽百姓而言 , 又何尝不是一种理想的结果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