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唾沫星子漫天飞,仁宗被迫匆匆下殿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包拯唾沫星子漫天飞 , 仁宗被迫匆匆下殿
包拯唾沫星子漫天飞 , 仁宗被迫匆匆下殿// //
包拯 , 姓包名拯字希仁 , 民间昵称“包黑子” 。
其实包拯一点也不黑 。 他面目白皙、清秀、俊朗 , 是标准的白面书生 。 他方脸阔耳 , 但并不魁梧 , 还有些矮 , 在当时算七尺男儿 , 用国际长度单位折算 , 只有一米六强 。
民间传说中 , 包拯家世清贫 , 命运偃蹇 , 从小遭父母遗弃 , 由兄嫂抚养成人 。 历史真实中 , 包拯父严母慈 , 生活在一个健康、富裕、和睦的家庭环境中 。
仁宗天圣五年(1027) , 包拯赴京考试 , 中进士 。 天圣五年的科举很有名 , 宋仁宗朝众多名臣名相出自这次考试 , 可谓人才鼎盛 。 这一科状元王尧臣 , 榜眼韩琦 , 探花赵概 , 以及吴育、文彦博等 , 都曾拜相 , 因此被称为“宰执榜” 。 以考试成绩论 , 包拯在其中毫不起眼 。 事实上 , 截至庆历朝 , 包拯在政界也毫无起色 。
人们能够记住的是包拯是位大孝子 。 他考中进士后被授任和州(今安徽和县)监税 , 没多久 , 因父母年迈 , 毅然辞职 , 回家陪伴、赡养父母 。
这一去就是十年 , 直到父母去世、守孝三年后 , 他才重登政坛 , 被任命知天长县(今属安徽) 。
这一年是景祐四年(1037) , 包拯已经三十八岁 。 与他同年的王尧臣已为翰林学士;韩琦拜右司谏 , 为谏官;赵概入馆阁;吴育亦为谏官;文彦博任殿中侍御史 。
十年时间 , 恍如隔世 , 我如燕雀 , 他人已成凤 。
然而这十年时间 , 并不一定是虚度 。 仁宗朝 , 在范仲淹、孙复、石介等的推动下 , 儒学复兴 , 讲究孝道 , 认为孝敬父母的人才会忠于君王 。 因此包拯甘于寂寞 , 辞官守孝 , 赢得一片赞誉之声 , 这为他复出之后的仕途打下坚实的基础 。 之后包拯一路顺风顺水 , 所到之处尽是坦途 , 很快与同年的精英分子比肩看齐 。
他从天长治县 , 一跃擢拔为端州知州 , 而后为三司户部判官、京东转运使、陕西转运使、河北转运使、三司户部副使等 , 后为天章阁待制、知谏院 。 他又用短短的十余年时间 , 走过了大多数同年需要一辈子走的道路 。
他的仕途另辟蹊径 , 同样取得了成功 。
民间传说中 , 包拯耿直、公正、不畏强权、敢于跟皇帝叫板 , 这一点倒是契合史实 。
推倒张尧佐 , 就是包拯叫板皇帝的生动案例 。
包拯加入弹劾张尧佐的团队 。 他上书说 , 我任三司户部副使时 , 对张尧佐这位曾经的上司太了解了 。 他平庸无能 , 占据要津 , 只会坏朝廷大事 。 况且 , 历朝历代 , 外戚专权的例子屡见不鲜 , 所以不宜赋予大权 。
张尧佐也许不算能吏贤臣 , 但不至于平庸 。 三司使为计相 , 管理税收财务 , 地位在参知政事、枢密副使之下 , 说擅权专权更是危言耸听 。
不过宋朝的谏官们就喜欢这样危言耸听 , 似乎不这样不能显示出他们的耿介忠直 。
谏官的套路仁宗皇帝已经司空见惯 , 因此将弹劾奏书扔到一边 , 不予理睬 。
包拯与其他谏臣不同的地方 , 在于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毅力 。 一奏无效 , 再上一奏 。 皇祐二年(1050)九月 , 朝廷举行三年一次的郊祭天地大典 。 张尧佐趁此机会 , 滥发赏钱 , 拉拢人心 。 包拯上奏 , 说:国家财政危机相当严重 , 应该开源节流 , 充足国库 , 这一切主要倚仗三司使 。 但张尧佐专注权力 , 荒废本职 , 造成国家困敝 , 危机重重 , 这样的人不能胜任三司使这样重要的岗位 , 应该选拔有才能的人担任 。
监察御史何郯家在成都 , 他以母亲年迈为由 , 请求改官知汉州(今四川广汉) 。 临行前 , 向仁宗上疏 , 语重心长:“张尧佐从一位在外供职的小郎官成为朝廷要员 , 不过五六年时间 。 虽然张尧佐也是进士及第 , 没有大的过错 , 但骤然被宠用 , 人们都认为是任人唯亲 , 不认同他的才能 。 现在张尧佐借三司使的职务之便 , 大肆发放福利 , 外面议论这是在拉拢人心 , 为进入二府做准备 。 如果真是这样 , 陛下任命之时 , 就是言事官死谏之日 。 到时候您势必面临两难选择 , 弄得两面不落好 , 怨声载道 。 不如收回张尧佐的权力 , 许他以富贵 , 对张贵妃和谏臣都有个交代 。 ”
何郯一番话入情入理 , 迫使仁宗认真考虑这个问题 。 为了避免朝廷鸡犬不宁 , 免去张尧佐三司使的职务 , 改为宣徽南院使、淮康节度使、景灵宫使、群牧制置使 。 这“四使” , 都是闲差、虚职 , 待遇不低、职权不高 , 其中宣徽南院使掌管内侍的人事档案管理 , 负责郊祀、朝会、宴享礼仪 , 以及一切内外供奉、都检的把关、监督 , 身份较为尊贵 。
宋朝养闲人 , 以富贵换权力 , 从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始 , 一直使用这个套路 。
为了防止谏官继续纠缠不休 , 仁宗把敢于直言的监察御史郭劝调离 , 换成温和讷言的王举正 。 同时诏谕 , 以后外戚不可以进入二府 , 不得担任军政要职 。 通过这些措施 , 希望能让讨厌的谏官们消停下去 。
但仁宗还是错了 。 在谏官们眼里 , 张尧佐似乎已经十恶不赦 , 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 , 哪里能容忍他加官晋爵?即使是虚职也不行!
恰在这时 , 秀州(今嘉兴、上海南一带)地震 , 给谏官继续弹劾张尧佐提供了借口 。
中国之大 , 小灾小患几乎每天都在发生 , 可以熟视无睹 , 也可以借机生事 , 全凭朝臣一张嘴 。
这次包拯以上天意愿说事 , 又上了一道长长的奏章 , 大意说:“上天发怒 , 迁祸于民 , 陛下执政肯定有过失 。 反躬自省 , 这些年最大的失政 , 就是提拔了张尧佐 。 换句话说 , 张尧佐是造成天怒人怨的罪魁祸首 。 张尧佐像清明之秽污、白昼之魑魅 , 陛下为什么要包庇他 , 上违天意 , 下逆人情 , 酿成危机?真为您感到痛心哪!对亲近的人 , 相处也要讲规矩 , 不能罔顾天戒 , 遗患于国家 。 ”总之一句话:要想让上天满意 , 赶紧罢免张尧佐吧 。
一向老实巴交的新任监察御史王举正也不是省油的灯 , 把他上任后的第一道奏章也指向张尧佐 。 王举正引经据典 , 从汉代帝王对后妃外戚的分封到本朝太宗处理这类事件的先例 , 表明任用张尧佐为三司使和“四使”的不妥 。 他说:“爵赏、职位 , 都是天下公器 , 不能私下授予后宫亲戚和庸常之才 。 ”他建议追回对张尧佐新的任命 , 改任为地方官 。 最后 , 王举正要挟仁宗:“如果不能听从建议 , 陛下请罢免我监察御史 , 把我调到偏远地方任职 。 ”
谏官们大多同一种套路 , 撂挑子是家常便饭 。
包拯唾沫星子漫天飞 , 仁宗被迫匆匆下殿// //
谏官们已经红了眼 , 但仁宗皇帝无动于衷 。 不过谏官们有办法 。 退朝时 , 王举正要求百官留下来不要走 , 谏官要跟仁宗展开廷辩 。 所谓“廷辩” , 就是当面与仁宗争谏 , 让大臣们评评谁有理 。 “廷辩”是朝廷赋予谏官们最后的权力 , 也是最有力的武器 。 试想 , 皇帝一人怎能说得过数十位靠嘴吃饭的饱学之士?因此 , 仁宗想竭力阻止廷辩 , 盛怒之下 , 说:“节度使不过是个粗官 , 有必要争论吗?”正是这一句话 , 让谏官们抓住了把柄 。 殿中侍御史里行(官职名称)唐介当时站在众人的后面 , 他扒开前面的人 , 噌地蹿到前排 , 质问仁宗:“你敢说节度使是粗官?你可知道 , 你的大爷爷太祖皇帝、爷爷太宗皇帝都曾做过节度使?今天你居然说节度使是粗官!”对先祖不敬 , 即使是皇帝也为天下所不容!仁宗吓了一跳 , 没想到自己挖了个坑 , 自己跳了进去 。
这场廷辩已经不需要进行了 , 胜负已判 。 仁宗又不愿让步 , 于是起身便走 。 这时 , 最胆大的台谏官包拯真的出“手”了 。 他上前拽住仁宗的衣襟 , 不让仁宗回宫 。 二人就站在朝堂的出口处 , 包拯大声地给仁宗皇帝上一堂官吏任用中亲疏能庸的政治课 。 说到激动处 , 包拯唾沫星乱飞 , 二人离得又近 , 仁宗被唾沫星喷了一脸 。 包拯的口臭、体臭扑鼻而来 , 仁宗胃里一阵上翻 , 赶忙用宽大的袖子遮住脸、捂住鼻子 , 挣脱开匆匆下殿 , 跑回后宫 。
仁宗有意改任张尧佐为宣徽使 , 曾向张贵妃吹风 , 张贵妃惦记着这事 , 每次仁宗上朝前 , 都不忘叮嘱一声“宣徽使” 。 今天要在朝堂宣布任命 , 不知结果如何 , 张贵妃一直忐忑不安 , 走出寝宫张望 , 希望早点得到消息 。 远远就看见仁宗狼狈而回 。 走到近处 , 仁宗不等张贵妃询问结果 , 指着脸上的唾液委屈地说:“你只知道要宣徽使 , 哪知道朕在朝堂上受的气 。 ”张贵妃问清缘故 , 心疼丈夫 , 连忙让进屋里 , 端来热水为仁宗擦脸 。 仁宗感慨:“有包拯在 , 你伯父的宣徽使恐怕当不上了 。 ”张贵妃是灵性之人 , 一面谢罪 , 一面安慰仁宗 。 承诺自己从中疏通 , 要求张尧佐主动辞去一些职务 , 以平息这场矛盾斗争 。
最终 , 张尧佐的“四使”减掉两个 , 只宣布任命为淮康节度使和群牧制置使 。
本文选自《宋仁宗和他的帝国精英》 , 现代出版社2019年7月出版
包拯唾沫星子漫天飞 , 仁宗被迫匆匆下殿// //
- 作为一个清正廉明的代表,包拯断案,也会感情用事
- 历史上受人敬仰的大宋名臣包拯如今越来越受贬低难以直视
- “包青天”包拯后人今何在?35代后人:默默守护包氏祠堂却不打工
- 包拯穿龙袍是怎么回事?
- 包拯为官清廉,但他的工资不是一般高,为官巅峰时年薪有1000多万
- 包拯死后,其后代现今怎么样了?已传至35代,因家训很少有人做官
- 包拯去世后,手下4大侍卫赵龙、赵虎、王朝、马汉的结局如何?
- 包拯,今天我要为你洗“白”
- 包拯断案有多神?仅仅出了一个上联,凶手就乖乖送上门来了
- 包拯不善于写诗,考进士基本不可能,主考官道:为你改考试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