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锋主讲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序 第三段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李志锋主讲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序 第三段

【皇甫谧研究】李志锋主讲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序 第三段

一、说明:

版权作品 , 严禁剽窃 , 转载请注明出处 , 商用请联系作者 。 一经发现侵权行为 , 将追究刑事责任 。

二、概述:

《针灸甲乙经》全称《黄帝针灸甲乙经》 , 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 , 也是继《黄帝内经》之后针灸理论和临床经验的又一次总结 , 它全面系统地继承和总结了晋代以前针灸学的辉煌成就 , 对我国针灸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 起到了承先启后的巨大作用 。

《针灸甲乙经》为魏晋时期诞生于今天甘肃灵台(安定郡朝那县)的著名医学家玄晏先生皇甫谧撰成 。 他参考了《素问》、《灵枢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部书 , 并将这三部书的有关内容 , 采用“使事类相从”的方法 , 将各书相类原文辑集一起 , 并“删其浮辞 , 除其重复 , 论其精要”进行编次而成 , 全书共分12卷128篇 , 是一部既有系统理论又有丰富宝贵临床经验的精华 。

此书对人体穴位进行了科学分类 , 并补充了许多古书中没有记载或没有名称的穴位 , 确定了单穴49个 , 双穴300个 , 厘定了349个针灸穴位 。 对每个穴位的治疗作用、禁忌证、操作方法 , 书中都作了详细介绍 , 还保存了大量过去散失掉的资料 。 这本书对我国针灸学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 促进了针灸学的发展 , 成为后世针灸学著作的典范 。

唐代医家称《针灸甲乙经》为“医人之秘宝” , 向来都被历代医家所推崇 。 至今仍是学习中医、针灸理论不可多得的必读经典之一;公元5世纪 , 《针灸甲乙经》流传到日本、朝鲜 。 公元7世纪 , 日本设立针灸科 , 以《针灸甲乙经》为教材 。 1800多年后 , 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在全世界180多个国家得到运用 , 并成为灵台响彻世界的医学名著 。

三、主讲方式:

李志锋主讲《针灸甲乙经》从《针灸甲乙经》序到十二卷末 , 每个章节按照逐段讲解剖析 , 并突出段落主旨与文题精要 。 力求一段一解 , 避免多而不精 , 理解不透的误区 。


李志锋主讲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序 第三段

李志锋主讲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序 第三段// //

皇甫谧论针“灵台穴”

《针灸甲乙经》序·第三段

魏晋·玄晏先生皇甫谧 著

【原文】

按《七略·艺文志》 , 《黄帝内经》十八卷 。 今有《针经》九卷 , 《素问》九卷 , 二九十八卷 , 即《内经》也 。 亦有所亡失 , 其论遐远 , 然称述多而切事少 , 有不编次 。 比按仓公传 , 其学皆出于《素问》 , 论病精微 。 《九卷》是原本经脉 , 其义深奥 , 不易觉也 。 又有《明堂孔穴针灸治要》 , 皆黄帝岐伯选事也 。 三部同归 , 文多重复 , 错互非一 。 甘露中 , 吾病风加苦聋百日 , 方治要皆浅近 。 乃撰集三部 , 使事类相从 , 删其浮辞 , 除其重复 , 论其精要 , 至为十二卷 。 《易》曰:观其所聚 , 而天地之情事见矣 。 况物理乎?事类相从 , 聚之义也 。 夫受先人之体 , 有八尺之躯 , 而不知医事 , 此所谓游魂耳 。 若不精通于医道 , 虽有忠孝之心 , 仁慈之性 , 君父危困 , 赤子涂地 , 无以济之 , 此固圣贤所以精思极论尽其理也 。 由此言之 , 焉可忽乎?其本论其文有理 , 虽不切于近事 , 不甚删也 。 若必精要 , 后其闲暇 , 当撰核以为教经云尔 。


李志锋主讲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序 第三段

李志锋主讲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序 第三段// //

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李志锋 摄)

李志锋主讲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序·第三段

观众朋友:

大家好!欢迎大家走进世界针灸医学鼻祖皇甫谧的故里——中国·灵台 , 灵台县不仅是世界针灸医学鼻祖皇甫谧的故里 , 更是《针灸甲乙经》的成书地和世界针灸医学的发源地 。

上节课呢 , 我们讲述了《针灸甲乙经》序·第二段 , 第二段主要讲述了皇甫谧写中古时代的名医 , 例如扁鹊、仓公等人 , 他们的医学典籍探究的都是人体生命本源的问题 , 而不是以病论医;皇甫谧以东汉末年两位名医 , 华佗给祭酒刘季琰论病、张仲景给侍中王仲宣治病来作为两个例子 , 充分说明了中医的绝妙之处 , 皇甫谧说 , 华佗、张仲景给人看病的绝妙之处 , 就是中古时代的扁鹊、仓公在世 , 也是不能相及的 。 同时呢 , 皇甫谧写了华佗生性孤傲、自持医术高明而被曹操所杀 , 张仲景丰富伊尹《汤液经》 , 后来 , 西晋的太医令王叔和编辑整理张仲景的典籍 , 运用于临床实践 。

这就是《针灸甲乙经》序·第二段所讲的内容 。

那么 , 今天我们所讲的第三段 , 讲的是什么呢?刚才大家已经看过原文了 , 第三段主要讲了四方面内容 。

哪四方面内容呢?

第一个方面 , 就是《黄帝内经》的基本概况 , 以及医家学习此书的基本情况;

第二个方面 , 就是皇甫谧对《黄帝内经》的个人见解;

第三个方面 , 皇甫谧通过自己患病在家一事 , 来整理《黄帝内经》三部 , 结合自身实际 , 编撰成十二卷;

第四个方面 , 皇甫谧通过对《易经》的解答 , 说明了人若患病不通医学的为难处 , 并立意整理编辑医学著作 , 让这些著作成为医学临床理论的实用教材 。

这就是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序·第三段讲的大致内容 。

那么 , 这里我们依据这四个方面来讲解 。

第一个方面 , 就是《黄帝内经》的基本概况 , 以及医家学习此书的基本情况 。

原文载曰:“按《七略·艺文志》 , 《黄帝内经》十八卷 。 今有《针经》九卷 , 《素问》九卷 , 二九十八卷 , 即《内经》也 。 亦有所亡失 , 其论遐远 , 然称述多而切事少 , 有不编次 。 比按仓公传 , 其学皆出于《素问》 , 论病精微 。 《九卷》是原本经脉 , 其义深奥 , 不易觉也 。 又有《明堂孔穴针灸治要》 , 皆黄帝岐伯选事也 。 三部同归 , 文多重复 , 错互非一 。 ”

这里 , 我们根据这段话 , 首先来了解三个点 , 第一个是记载《黄帝内经》的典籍;第二个是《黄帝内经》的传承与构架 。

第一个 , 我们来讲是记载《黄帝内经》典籍 , 皇甫谧说 , “按《七略·艺文志》 , 《黄帝内经》十八卷 。 今有《针经》九卷 , 《素问》九卷 , 二九十八卷 , 即《内经》也” 。

那么 , 这个《七略·艺文志》是什么书呢?《七略·艺文志》实际上是刘歆《七略》与班固《汉书·艺文志》的合称 。 《汉书·艺文志》是汉代时期出版的图书 , 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目录学文献 。 这部最早的系统性书目 , 是班固撰写的 , 简称《汉志》 。 属于史志书目 。 《汉书》十志之一 , 该书是作者根据刘歆《七略》增删改撰而成的 , 仍存六艺、诸子、方技六略三十八种的分类体系 , 另析“辑略”形成总序置于志首 , 叙述了先秦学术思想源流 。 其中删兵书十家 , 增《七略》完成后 , 刘向、扬雄、杜林三家于西汉所撰写的著作 。 总共著录图书三十八种 , 五百九十六家 , 一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 。 西汉国家藏书目录《汉书·艺文志》中记载的书籍已大多被毁或失散 。

这里 , 我们就详细了解清楚了《七略·艺文志》的出处 。 那么 , “《七略·艺文志》 , 《黄帝内经》十八卷 。 今有《针经》九卷 , 《素问》九卷 , 二九十八卷 , 即《内经》也” 。

这段话 , 简而言之就是说 , 根据刘歆《七略》和班固《汉书·艺文志》的记载 , 《黄帝内经》共有十八卷 。 现存《针经》九卷、《素问》九卷 , 合计十八卷 , 这就是《黄帝内经》的全部内容 。

第二个 , 我们来讲《黄帝内经》的传承与构架;皇甫谧说 , “亦有所忘失 , 其论遐远 , 然称述多而切事少 , 有不编次 。 比按仓公传 , 其学皆出于《素问》 , 论病精微 。 《九卷》是原本经脉 , 其义深奥 , 不易觉也” 。

这里 , 我们要注意“忘”、“遐远”、“事”、“比按”、“仓公传”、“《九卷》是原本经脉”的意思 。

这里的“忘”同“亡” , 根据正统本 , 明抄本 , 《医经正本书》改为“亡” , 也就是亡失的意思 。

“遐远”指广博深远;“事”代指临床 。

“比按”是“比如”的意思 。

“仓公传”指司马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

“仓公”是西汉医学家淳于意的别称 。

“《九卷》是原本经脉” , 指《灵枢经》 , 也简称《灵枢》 。

结合上文结尾翻译 , 这段文字的意思也就说 , ……现存《针经》九卷、《素问》九卷 , 合计十八卷 , 这就是《黄帝内经》的全部内容 。 但是 , 这些书 , 其中部分篇目已经亡失 。 《内经》的理论广博深远 , 不足的是《内经》太重理论而缺乏临床实用 , 另外 , 编次也凌乱不清;比如《扁鹊仓公列传》中说 , 仓公的医学都是来自学习《素问》的 , 《素问》对于病理的论述精深细微 , 《灵枢经》虽然是探究经络脉理的正宗典籍 , 但是它含义深奥、不易阅读 。

第二个方面 , 就是皇甫谧对《黄帝内经》的个人见解 。

皇甫谧说 , “又有《明堂孔穴针灸治要》 , 皆黄帝岐伯选事也 。 三部同归 , 文多重复 , 错互非一” 。

这句话 , 我们需要了解“皆黄帝岐伯选事也”与“三部同归” , 那么 , “皆黄帝岐伯选事也”这句话我们就要结合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序·第一段里的“黄帝咨访岐伯、伯高、少俞之徒 , 内考五脏六腑 , 外综经络血气色候 , 参之天地 , 验之人物 , 本性命 , 穷神极变 , 而针道生焉”来解读这句的意思 。 “皆黄帝岐伯选事也”这句话的意思是 , 全部是黄帝询问岐伯、伯高、少俞等世外高人论病问医的逸事 。

“三部同归”指《黄帝内经》中的《素问》、《灵枢》、《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部书内容大致相同 。

那么 , 这句话的意思是 , 另外 , 还有一本《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的书 , 书中所记载的全部是黄帝询问岐伯、伯高、少俞等世外高人论病问医的逸事;以上三部书内容大致相同 , 文字多有重复 , 杂乱错误的地方也不少 。

第三个方面 , 主要皇甫谧通过自己患病在家一事 , 来整理《黄帝内经》三部 , 结合自身实际 , 编撰成十二卷 。

原文载曰:“甘露中 , 吾病风加苦聋百日 , 方治要皆浅近 。 乃撰集三部 , 使事类相从 , 删其浮辞 , 除其重复 , 论其精要 , 至为十二卷” 。

这里 , 我们要注意两个点 , 一个是“甘露”、一个是“方治要皆浅近”;“甘露” , 我们要结合皇甫谧所在的年代 , 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 , 皇甫谧生于东汉、长于曹魏、卒于西晋;那么 , 这里的“甘露”呢 , 它是一个年号 , 他指的是三国时期 , 魏高贵乡公曹髦的年号 , 即公元256——260年 。

另外一个“方治要皆浅近” , 这里 , 我们来分开解读 , “方治”指治病的方子 , “要皆浅近”指几乎没有大的疗效 。

那么 , 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文的意思就是 , 甘露年间(公元256一260年) , 我患了风疾病 , 加之耳聋失聪 , 病痛困扰长达一百多天 , 多方诊治 , 均不见效 。 于是 , 我潜心研究《黄帝内经》中的这三部著作 , 并对它们进行整理编辑 , 删去了书中一些浮夸的言辞和重复的内容 , 对其中重要和精粹的部分加以阐述说明 , 然后分门别类 , 重新排列 , 编定为十二卷 。

这里 , 皇甫谧编纂的十二卷 , 也正是1800多年后 , 现在我们大家看到的《针灸甲乙经》 , 又称《黄帝甲乙经》《黄帝三部针经》《黄帝针灸甲乙经》 。

第四个方面 , 就是皇甫谧通过对《易经》的解答 , 说明了人若患病不通医学的为难处 , 并立意整理编辑医学著作 , 让这些著作成为医学临床理论的实用教材 。

原文载曰:“《易》曰:观其所聚 , 而天地之情事见矣 。 况物理乎?事类相从 , 聚之义也 。 夫受先人之体 , 有八尺之躯 , 而不知医事 , 此所谓游魂耳 。 若不精通于医道 , 虽有忠孝之心 , 仁慈之性 , 君父危困 , 赤子涂地 , 无以济之 , 此固圣贤所以精思极论尽其理也 。 由此言之 , 焉可忽乎?其本论其文有理 , 虽不切于近事 , 不甚删也 。 若必精要 , 后其闲暇 , 当撰核以为教经云尔” 。

这句话我们要注意“其”、“义”、“赤子涂地”的意思;这里的“其”代指的是事物;“义”指的是道理;“赤子涂地”指百姓遭受灾害 。 赤子 , 本指出生的婴儿 , 这里泛指百姓;涂地 , 比喻遭受灾害困苦 。

同时呢 , 这一段里面还有皇甫谧的名言警句:“夫受先人之体 , 有八尺之躯 , 而不知医事 , 此所谓游魂耳” 。

这里的《易》 , 指的是《易经》 , 《易经》即《周易》 , 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 , 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 , 是《三易》之一 , 《三易》指《连山》、《归藏》、《周易》 , 同时也有《易经》即《三易》 , 而非《周易》一说 , 是传统经典之一 。

那么 , 这段原文翻译成现代文的意思就是 , 《易经》说:“观察事物聚合的情况 , 就可以看清天地间的情理了” 。 所谓的聚合 , 就是按事物的分类而排列有序的意思 。 天地间的事物都可以通过观察其聚合的情况来了解 , 更何况是一般事物的道理呢?人从父母那里获得了身躯 , 逐渐成长壮大 , 虽有八尺之躯 , 但不懂得医学知识 , 这就如同没有灵魂的躯体一样 。 如果不精通医学知识 , 虽然怀有忠君爱国、孝敬父母之心 , 同情怜悯百姓之情 , 但是 , 当国君与父母被疾病所困扰 , 百姓遭到病魔残害而危在旦夕的时候 , 也没有办法去救助他们 。 正因为如此 , 古代的圣人和贤才精心地研究医学理论 , 透彻地阐明医学道理 , 从这方面来说 , 我们又怎能忽视它们呢!这些医学著作内容丰富 , 文句流畅 , 条理清楚 , 虽有部分内容未能完全切合当前医疗实际 , 还是留待后人研究为好 , 这里也不作过多的删节了 。 如果确实想阅读其中精粹扼要的内容 , 那就等我今后有了空闲的时间 , 再重新编纂校订这些书 , 用来作为医学理论的教材吧 。

综上所述 , 参照原文与讲解 , 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序·第三段·原文我们翻译成现代汉语的意思就是:

【译文】

根据刘歆《七略》和班固《汉书·艺文志》的记载 , 《黄帝内经》共有十八卷 。 现存《针经》九卷、《素问》九卷 , 合计十八卷 , 这就是《黄帝内经》的全部内容 。 但是 , 这些书 , 其中部分篇目已经亡失 。 《内经》的理论广博深远 , 不足的是《内经》太重理论而缺乏临床实用 , 另外 , 编次也凌乱不清;比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说 , 仓公的医学都是来自学习《素问》的 , 《素问》对于病理的论述精深细微 , 《灵枢经》虽然是探究经络脉理的正宗典籍 , 但它含义深奥、不易阅读 。 另外 , 还有一本《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的书 , 书中所记载的全部是黄帝询问岐伯、伯高、少俞等世外高人论病问医的逸事;以上三部书内容大致相同 , 文字多有重复 , 杂乱错误的地方也不少 。 甘露年间(公元256一260年) , 我患了风疾病 , 加之耳聋失聪 , 病痛困扰长达一百多天 , 多方诊治 , 均不见效 。 于是 , 我潜心研究《黄帝内经》中的这三部著作 , 并对它们进行整理编辑 , 删去了书中一些浮夸的言辞和重复的内容 , 对其中重要和精粹的部分加以阐述说明 , 然后分门别类 , 重新排列 , 编定为十二卷 。 《易经》说:“观察事物聚合的情况 , 就可以看清天地间的情理了” 。 所谓的聚合 , 就是按事物的分类而排列有序的意思 。 天地间的事物都可以通过观察其聚合的情况来了解 , 更何况是一般事物的道理呢?人从父母那里获得了身躯 , 逐渐成长壮大 , 虽有八尺之躯 , 但不懂得医学知识 , 这就如同没有灵魂的躯体一样 。 如果不精通医学知识 , 虽然怀有忠君爱国、孝敬父母之心 , 同情怜悯百姓之情 , 但是 , 当国君与父母被疾病所困扰 , 百姓遭到病魔残害而危在旦夕的时候 , 也没有办法去救助他们 。 正因为如此 , 古代的圣人和贤才精心地研究医学理论 , 透彻地阐明医学道理 , 从这方面来说 , 我们又怎能忽视它们呢!这些医学著作内容丰富 , 文句流畅 , 条理清楚 , 虽有部分内容未能完全切合当前医疗实际 , 还是留待后人研究为好 , 这里也不作过多的删节了 。 如果确实想阅读其中精粹扼要的内容 , 那就等我今后有了空闲的时间 , 再重新编纂校订这些书 , 用来作为医学理论的教材吧 。

感谢大家聆听!

我们下期再会!

谢谢大家!


李志锋主讲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序 第三段

李志锋主讲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序 第三段// //

皇甫谧造像(杨新奎仿蒋兆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