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的历史中,为何充斥着“悲剧色彩”?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波兰的历史中 , 为何充斥着“悲剧色彩”?
“一周书单”又跟大家见面啦!
本期的主打推荐书目 , 是英国作家亚当·扎莫伊斯基的《波兰史》 。 亚当·扎莫伊斯基 , 亚当·扎莫伊斯基 , 波兰裔英国历史学家与作家 。 主要研究方向为欧洲历史与文化 。 作者以生动和充满激情的方式铺展开这部历史画卷 , 分析讲解波兰历史中的诸多史实 , 并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国际背景之中来讨论 。 之后 , 作者走入当代 , 为读者展示了在波兰人民历尽艰辛重获独立与统一之后 , 又在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过程中面临着怎样的挑战 。
此外 , 本周书单从经济、文学等类别选择了4本好书为大家推荐 。 来看看书评君都选了哪些新书 , 或许值得你关注和借鉴 。
波兰的历史中 , 为何充斥着“悲剧色彩”?// //
本期主持|新京报书评周刊编辑部
主打
《波兰史》
作者:(英)亚当·扎莫伊斯基
译者:郭大成
版本:后浪丨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19年9月
波兰这个国家似乎总笼罩着一层悲剧色彩 , 三次惨遭瓜分的经历和纳粹德国的暴政让波兰给大众心中留下悲惨的形象 。 无论是肖邦的《波兰永不亡》还是罗曼·波兰斯基的电影《钢琴家》 , 波兰人易于感怀这种对历史的悲怆之情 。
本书是波兰裔英国历史学家亚当·扎莫伊斯基所撰写横跨一千多年的波兰史 , 他在讲述这个国家的苦难和曲折的现代历程的同时 , 也讲述着波兰人在保存自身文化特质的斗争 。
波兰人率先在欧洲实现分权制衡的设计来限制王权 , 但是在列强环绕的欧洲 , 并在列强纷纷对外集权对外扩张的时代里 , 波兰最终招致了被瓜分的下场 。 这种分权制衡和列强环伺之间的张力成了这本书分析波兰史的切入点 , 这也是波兰及许多历经痛苦的现代转型的国家的一个共有经验和矛盾 。 波兰的历史也给了许多夹在大国之间的国家以启示 。 (徐悦东)
经济
《社会市场经济》
编者:朱民等
版本:中信出版集团 2019年6月
(点击书封可购买)
“了不起的德国人 。 战败后 , 德国在废墟上很快重新崛起 , 成为欧洲第一等经济体 。 ”联邦德国当年创下的经济奇迹在坊间就像是一个神话 。 而在此之前 , 同样是“德国人”作为纳粹主导力量登上战事舞台 , 实施大屠杀、大侵略 , 经济也同时被深度纳粹化 。 联邦德国 , 在柏林墙被推倒前只是德国分裂的一部分 , 但它因为在战败后引入市场经济而改写德国经济史 , 同时超越周边国家和地区 。
联邦德国的经济模式 , 既非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 也非完全放任的市场经济 , 而是一种以自由市场为前提且兼顾社会公平和福利的“社会市场经济” 。 这一提法出现于1947年 , 它之所以在纳粹德国战败后不久诞生 , 离不开对计划经济进行反思性论证的弗赖堡学派 。 自20世纪末尤其是90年代以来 , 随着中国经济转型 , 国内出现了不少关于德国经济制度的译著、论著 。 包括德国在内的学者也产生了不同的观点 , 比如有的认为经济增长源于“社会化” 。 《社会市场经济》由中德两国学者参与经典文献选编 , 他们追随历史以说明“社会市场经济”的成功源于突破计划思维束缚 , 并由此开启兼顾自由和公平的市场经济转型 。 (罗东)
思想
《叛逆的思想家》
作者:(意)皮耶尔乔治·奥迪弗雷迪
译者:姚轶苒
版本:未读|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9年8月
(点击书封可购买)
对于这本书 , 就连作者奥迪弗雷迪也很难准确定义——它到底是一出闹剧、一则寓言、一篇讽刺文学、一种观点 , 还是对一切观点的讽刺?
作者延续了上一本书《人类愚蠢辞典》中的毒舌语调 , 继续向各种既定观念与认知、各种伪科学和愚蠢现象开炮 。 这一回 , 他不但把箭头指向了科学、宗教、哲学、历史与政治 , 还津津有味地谈起文学和艺术 。
这位来自意大利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科普作家 , 聊起但丁、博尔赫斯、卡尔维诺、托马斯·曼 , 聊起电影、绘画与音乐 , 丝毫不逊色于所谓的文学家和艺术家 。 而且因有着不受限的视角 , 他更能摆脱庸常与惯性的束缚 , 提炼出一些不那么甜腻腻软绵绵的诗意 。
作者真这么不待见所谓的伪科学和愚蠢吗?其实 , 他只是希望大家不要随波逐流 , 不要被习见所蒙蔽 。 就像他在那篇“随波荡漾的后记”里写的 , 这些易逝的思想不过是一道波浪 , 一道脆弱踌躇的波浪 , 一种不存在的运动的可见幻觉 , 它并没有真的将许多水滴带向岸边 , 只能使大部分的水滴在岸边的石头上振荡一下便回到原来的位置 。 但一个又一个的世纪过去 , 谁又能说这一道脆弱的波浪不能够让水滴穿石呢?(杨司奇)
文学
《寻找帕依提提》
作者:(玻利维亚)罗德里戈·阿斯布恩
译者:杨晓畅
版本:99读书人|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9年7月
1981年出生的玻利维亚作家阿斯布恩被誉为富有潜力的拉美文学新星 , 而小说《寻找帕依提提》的炫技也证明了他驾驭叙事结构的能力 。 在这本容量不到6万字的小说里 , 他将时间与视角的跳跃性变化发挥到极致 , 使之具有了长篇小说的厚度 。 故事由一个从纳粹德国出逃的摄影师父亲开始 , 他带着妻子和三个女儿踏上玻利维亚的土地 , 在雨林中寻找一个叫做帕依提提的地方 。 随后 , 时空便如不同人手中的照片般破碎 , 不同时间段的人用各自的视角讲述后来发生的故事 。 读者需要带着耐心 , 把各个角色的叙事慢慢组合起来 , 才能理解这个家庭故事的悲剧性 。
这个从德国出逃的父亲并没有在新大陆上找到内心的“帕依提提” , 他的女儿没有获得人生幸福 , 二女儿莫妮卡还加入了切·格瓦拉组织的游击队 , 继续为自由而抗争 , 最终牺牲 。 一个带着新希望的家庭就此进入坟墓 。 世界上真的存在一个叫帕依提提的地方吗?阿斯布恩用自己的作品 , 对拉美大陆提出了这个质疑 。 (宫照华)
微信公众号ID :ibookreview
- 齐白石画山水:懂的人不多,骂的人却不少
- 一个人的长征:追寻孙子
- 晋朝电视剧为何只拍到司马炎登基统一三国,以后的事情为何不拍?
- 《圣斗士星矢》重病的伊利亚斯为什么还能对冥斗士产生重大威胁?
- 凿壁偷光的匡衡,后来怎样了?成了贪官为害一方
- 古代最有钱的县城大街,位于山西,现为世界遗产!
- 小脚的起源:为防疫古人如何解决大妈们串门、扎堆的问题
- 元宵节的由来与传说
- 自编教材评审的标准是什么
- 曹操有14个老婆,12个是抢来的寡妇,一代枭雄为何爱抢人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