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十个倭寇九个是“明朝人”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为什么说十个倭寇九个是“明朝人”


为什么说十个倭寇九个是“明朝人”

为什么说十个倭寇九个是“明朝人”// //

第一次看到倭寇的明代江浙沿海居民 , 没有丝毫警惕性 , 像看动物园猴子一样 。

嘉靖三十二年夏 , 一个普通的早晨 , 浙江嘉兴盐邑县早起赶海的老百姓惊奇地发现 , 一艘长八九丈的海船停泊在海滩 , 船上有六十几个“髡头鸟音”的怪人 , 还带着枪刀弓矢 。 当地的巡海官军百余名围了上去 , 问他们为何而来 , 无奈语言不通 , 只好搬出一张小木柜铺上纸 , 用笔交谈 , 船上一个懂汉字的人写道:“我们是日本人 , 从本国而来 , 停船是因为舵坏了 , 想问你们借点粮食 , 等修好舵就走 。 我们不是坏人 , 不要逼迫我们 , 不然我们就和你们拼命 。 ”

海边来了好多外国人!整个县城的人都轰动了 , 扶老携幼地赶去看稀罕 , 当时承平颐 , 老百姓都指指点点嘻嘻哈哈 , 没有一个知道害怕 。 到了黄昏 , 突然之间 , 船上的日本人一起站起来 , 张弓射出燕尾利箭 , 把周围的官军全部射死 。 旁观者这才知道是海贼 , 发一声喊 , 哭爹喊娘地奔入城 , 赶紧关上城门开始防御 。

上述描写出自嘉靖年间明人采九德的笔记《倭变事略》 , 采九德是浙江海宁人 , 耳闻目睹了许多倭寇之事并记录成书 。 对于倭寇的侵扰 , 除了朝廷官方的记载 , 明代地方上不少文人都在私家着作中有所涉猎 。

千万不要以为“髡头跣足”的倭寇都是日本人 , 事实上 , 多半是假扮日本人的中国流贼 。 嘉靖年间危害最大的倭寇首领清一色是衣冠楚楚的中国冒险家 。 嘉靖一朝 , 前线报捷奏章往往有“斩获真倭首级若干颗 , 从贼若干颗”的文字 , 真倭就是货真价实的日本人 , 从贼则是沿海地区三教九流的中国人 。

真倭和从贼比例是多少?《明史》称:“大抵真倭十之三 , 从者十之七 。 ”而万历年间编写《虔台倭纂》的官员谢杰甚至发出绝望的惊呼:“海滨人人皆贼 , 诛之不可胜诛!”

当时一个昆山人被倭寇掳走五十几天后逃生归来 , 他向官府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船上大概两百个倭寇 , 有福建、温州、台湾、宁波人 , 也有几个安徽人 。 其中福建人最多 , 占十之六七 。 梳着髻的日本酋只有十几个 。 ”两百个倭寇中 , 只有十几个真倭 , 明史说的“十之三”看来还夸大了 。

元末明初的倭寇以日本人为主 , 但到了嘉靖年间 , 倭寇的主力就是中国人了 。


为什么说十个倭寇九个是“明朝人”

为什么说十个倭寇九个是“明朝人”// //

对假倭的身份问题 , 明人郑晓是这样总结的:“小民迫于贪酷 , 困于饥寒 , 相率入海从之 。 凶徒、逸囚、罢吏、黠僧 , 及衣冠失职、书生不得志、群不逞者 , 为之奸细 , 为之乡道 。 弱者图饱暖旦夕 , 强者忿臂欲泄其怒 。 ”一句话:三教九流 , 无所不包 。

拿当时最有名的几个倭寇首领来说:王直和徐惟学原先是私盐贩子;王直的义子王滶(毛海峰)是走私犯;徐海原是杭州虎跑寺的和尚;许栋是逃跑的犯人;萧显、陈东则是不得志的书生 。

书生也做贼?没错 。 看看下面这首诗:

“海雾晓开合 , 海风森复寒 。 衰颜欢薄酒 , 老眼傲惊湍 。 丛市人家近 , 平沙客路宽 。 明朝睛更好 , 飞翠泼征鞍 。 ”

这首五言律诗词句清丽 , 意境恬淡 , 大得唐诗三昧 , 作者就是一个不知名的书生倭寇 。 采九德在《倭变事略》中记载 , 他曾亲眼见到一伙四十余人的倭寇中 , 有个善卜筮的书生 , 专门出谋划策 , 这首诗就是倭寇撤退后他题在庙壁上的 。 如此文采令采九德大为感慨:“观此四十余贼 , 亦有能题咏者 , 则倡乱者岂真倭党哉?”

对中国人冒充真倭的问题 , 明代史料上的记载比比皆是 。 比如嘉靖壬子年 , 倭寇初犯漳州、泉州 , 仅有二百人 , 真倭占十分之一 , 其余都是福建浙江无赖之众 , 头顶剪发而椎髻向后 , “发型”和真倭并不一样 。 真倭和假倭打仗的时候一同作战 , 打完仗则分开吃饭睡觉 。 《筹海图编》直截了当地称:“今之海寇 , 动计数万 , 皆托言倭奴 , 而其实出于日本者不下数千 , 其余皆中国之赤子无赖 , 孑入而附之耳 。 ”

明代著名小说家冯梦龙在《喻世明言》里有篇关于倭寇的故事 , 把假倭刻画得惟妙惟肖:“原来倭寇逢着中国之人 , 也不尽数杀戮 。 其男子但是老弱 , 便加杀害;若是强壮的 , 就把来剃了头发 , 抹上油漆 , 假充倭子 。 每遇厮杀 , 便推他去当头阵 。 官军只要杀得一颗首级 , 便好领赏 , 平昔百姓中秃发瘌痢 , 尚然被他割头请功 , 况且见在战阵上拿住 , 哪管真假 , 定然不饶的 。 这些剃头的假倭子 , 自知左右是死 , 索性靠着倭势 , 还有捱过几日之理 , 所以一般行凶出力 。 那些真倭子 , 只等假倭挡过头阵 , 自己都尾其后而出 , 所以官军屡堕其计 , 不能取胜 。 ”

我们都知道狐假虎威的故事 , 假倭模仿日本人“髡头跣足” , 穿着日本服装 , 连船都打造成日本船 , 除了扯大旗作虎皮外 , 还有个更重要的原因——掩盖身份 。 生物学上叫做“模仿色” 。

洪武三十年所颁的《大明律》对海外经商限制得很严格 , 它规定凡私自携带铁货、铜钱、缎匹、丝绵等违禁物下海 , 及与外番交易者一律处斩 , 而且禁止私人制造具有二桅以上的出海大船 。 而对于勾结外族的“谋反大逆”更是异常严厉:凡“谋反大逆” , 一律首从皆凌迟处死 , 本宗亲族祖父、父、子、孙、伯叔、兄弟、侄、堂兄 , 同居的异姓亲族外祖父、岳父、女婿、家中奴仆 , 凡年满十六岁以上皆斩 。

为了不被诛九族 , 倭寇必须千方百计掩饰自己的出身 。 有明一代 , 造反起义者往往以绰号来掩饰真实姓名 , 像广为人知的崇祯时期农民起义 , 起义领袖都用绰号:紫金梁、八大王、曹操、闯塌天、不沾泥、扫地王等等 , 包括著名的“闯王” 。 在东南沿海 , 就直接可以假扮日本人来掩饰身份 。 而对于地方官来说 , 自己辖区的人起来造反大大拖累政绩 , 因此也乐于统统以“倭情”上报 。


为什么说十个倭寇九个是“明朝人”

为什么说十个倭寇九个是“明朝人”// //

嘉靖年间持续到隆庆、万历年间的四十年 , 是明朝倭寇为害最烈的时期 , 史学界称“嘉靖大倭寇” 。 在这一阶段里 , 从贼中“迫于贪酷 , 困于饥寒”的沿海小民才真正是倭寇的主体 , 而饥寒贫困的根源在于“片板不许下海”的海禁政策 。

反过来说 , 嘉靖前期为什么要实行严厉的禁海令呢?是因为正德年间少数葡萄牙走私贩兼海盗对沿海城镇、岛屿肆无忌惮地烧杀抢掠 , 加上中国海商和日本倭寇在浙江沿海进行的走私贸易 , 让明政府感觉贸易会带来“南方之祸” , 才变本加厉地实施禁海 , 最严厉的时刻连捕鱼都不允许 。 禁海令是标准的因已废食 , 虽然并不是禁海招来了日本倭寇 , 但可以肯定的是 , 是禁海令刺激出了更多的中国倭寇 。

俗话说靠山吃山 , 靠海吃海 。 东南滨海地区地瘠民贫 , 从宋元以来 , 当地居民一直将出海贸易视为衣食之源 , 海商、水手、造船、修理、搬运加上种种服务 , 可以说大海养活了起码百万计的沿海居民 。 在福建 , 有句话叫做:“海者 , 闽人之田 。 ”一纸海禁令无情地把当地居民的“田”给剥夺了 , 饭碗跟着也砸了 。 在广东 , 潮州、漳州地区一向是通商出海的发舶口 , “潮漳以番舶为利” , 不许贸易等于断了他们的生计 。 对茫然失所的沿海居民来说 , 眼前摆着两条路:要么忍饥挨饿 , 要么铤而走险进行海上走私 。

泼洗澡水连孩子一起泼了——禁海的弊端明摆着 , 当时有不少有见识的人都很担忧 。 抗倭名将谭纶用了一个“老鼠洞”的比喻 , 说:“禁海越严 , 则获利越厚 , 而趋之者愈众 。 比如发现家里有老鼠 , 一定要留一个洞 , 若是都堵上 , 连好的地方都能被老鼠穿破 。 ”

禁海 , 罢日本朝贡 , 明朝这两大举措看似是不得已而为之 , 但是带来的结果 , 反而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

因为本乡本土 , 所以倭寇在东南沿海地区拥有令人难以相信的支持 。 作战时 , 屡屡发生看似荒唐的一幕:倭寇天时地利无所不占 , 如鱼得水 。 而代表正义之师的官军 , 反而不受欢迎 , 举步维艰 。 一些平民百姓甚至直接支援倭寇 , 参加过抗倭战争的明人万表记录道:“杭州城歇客的店家 , 明知是海贼 , 但贪图其厚利 , 任其堆货 , 且为打点护送 。 铜钱用以铸火铣 , 用铅制子弹 , 用硝造火药 , 用铁制刀枪……大船护送 , 关津不查不问 , 明送资贼 。 ”“近地人民或送鲜货 , 或馈酒米 , 或献子女 , 络绎不绝;边卫之官 , 有献红被玉带者……(与)五峰(即王直)素有交情 , 相逢则拜伏叩头 , 甘心为其臣仆 , 为其送货 , 一呼即往 , 自以为荣 , 矜上挟下 , 顺逆不分 , 良恶莫辨 。 ”

所以也难怪谢杰发出这样的惊呼:“海滨人人皆贼 , 有诛之不可胜诛者 , 是则闽浙及广之所同也 。 ”曾任南京刑部尚书的王世贞则对潮州、漳州、惠州地区的“民寇一家”断言为:“自节帅而有司 , 一身之外皆寇也!”除了总督巡抚等高级官员外 , 其他的人全是倭寇——这真是一幅令人绝望的场景 。

对愈禁愈烈的海上走私 , 时人形象地讽刺道:“片板不许入海 , 艨瞳巨舰反蔽江而来;寸货不许人番 , 子女玉帛恒满载而去 。 ”

全民皆寇 , 问题烂在自己根子上 , 难怪防不胜防诛不胜诛 。 倭寇就是一颗消耗元气的肿瘤 , 一直伴随着明王朝走向衰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