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万字的《史记》读不完没关系,但一定要知道这10句话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52万字的《史记》读不完没关系 , 但一定要知道这10句话


52万字的《史记》读不完没关系,但一定要知道这10句话

52万字的《史记》读不完没关系 , 但一定要知道这10句话// //

项庄舞剑 , 意在沛公

在"鸿门宴"上 , 项羽的谋士范增暗使项庄舞剑 , 趁便于席上刘击杀邦 。 项伯亦拔剑起舞 , 以身体保护沛公 。 张良说:"今者项庄拔剑舞 , 其意常在沛公也 。 "后来把这段历史故事概括成"项庄舞剑 , 意在沛公" , 比喻怀有阴谋 , 别有用心 。

家贫则思良妻 , 国乱则思良相

家境贫寒就会思慕贤惠的妻子 , 国家动荡就会渴望贤良的宰相 。 说明妻子对一个家庭的重要 , 宰相对一个国家的重要 。 在平常的日子里 , 也许不觉得什么 , 可是当家庭贫穷的时候 , 当国家动乱的时候 , 就会觉出他们对于支撑一个家和一个国家的重要了 。 “家贫则思良妻 , 国乱则思良相” , 后人也用作“家贫思贤妻 , 国难思良相”或“家贫思贤妻 , 国难思良将”“家贫思贤妻 , 国乱思良将”等 。


52万字的《史记》读不完没关系,但一定要知道这10句话

52万字的《史记》读不完没关系 , 但一定要知道这10句话// //

仓廪实而知礼节 , 衣食足而知荣辱

司马迁在《史记·管晏列传》中描述春秋时期 , 管仲担任齐相主持政务后 , 与百姓同好恶 , 流通货物 , 积累资财 , 使得齐国很快走上国富兵强的道路 。 管仲所说的“仓廪实则知礼节 , 衣食足则知荣辱”也成为齐国自强求富的指导思想 。

人民生活富裕 , 府库财富充盈 , 礼仪就能得到发扬 , 政令才能畅通无阻 。 管仲抓住了治国的根本 , 经过多年的治理 , 齐国很快强盛起来 , 成为春秋第一霸 , 历史上也有了齐桓公“九合诸侯 , 一匡天下”的记载 。

由于管仲指导思想的正确及齐桓公的成功 , “仓廪实则知礼节 , 衣食足则知荣辱”历来为后世传颂 , 用现代眼光看这句话完全符合唯物主义有关“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文明决定精神文明”等相关观点 , 在当时那个王室势微、诸侯欲动的年代 , 国家统治者能有这种意识是很难能可贵的 。


52万字的《史记》读不完没关系,但一定要知道这10句话

52万字的《史记》读不完没关系 , 但一定要知道这10句话// //

一沐三捉发 , 一饭三吐哺

周公告诫伯禽说:我是文王的儿子 , 武王的兄弟 , 成王的叔父 , 就地位来说在天下也不是低贱的了 。 然而我仍然“一沐三捉发 , 一饭三吐哺” , 频频起身接待来访的人 , 唯恐失去天下有才能的人 。 说明周公懂得尊重人才 , 诚心待士和对人极为重视 , 也说明人才对治国平天下极为重要 。

士为知己者死 , 女为悦己者容

晋国人豫让曾服侍范中行氏 , 不得重用 , 后做智伯家臣 , 智伯对他很是尊宠 。 后来智伯被赵襄子所灭 , 豫让发誓说:“士为知己者死” , 于是改名换姓 , 乔装打扮 , 多次行刺赵襄子 , 未果自尽 。

这句话 , 成为我国古代人民的传统信条 , 它反映了因为知音难得 , 人们为了报答知己 , 虽万死不辞的精神 。 尤其是知识分子 , 一方面是洁身自好 , “凤非梧桐不栖”;一方面是士为知己者死 , 如诸葛亮为了报答刘备的“三顾”之恩 , 辅佐后主 , 鞠躬尽瘁 , 成为古代知识分子向往、倾慕的典范 。


52万字的《史记》读不完没关系,但一定要知道这10句话

52万字的《史记》读不完没关系 , 但一定要知道这10句话// //

慈母有败子而严家无格虏

这是李斯在秦末农民大起义爆发后 , 为迎合秦二世的残暴河贪欲献计献策的一分奏章 , 也是李斯奉行的发家学说走向没落的标志 。 他借用“慈母有败子而严家无格虏”这句话 , 劝秦二世厉行苛政 。

格虏:强悍不驯的奴仆 。 指慈母往往宠惯出败家的儿子 , 家风严厉就不会有强暴的奴仆 。

智者千虑 , 必有一失;愚者千虑 , 必有一得

聪明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 , 总会有一次失误;愚蠢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 , 总会有一次收获 。 这句包含了一种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 说明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 聪明之人不可能永远聪明 , 他也有失误的时候 , 只要正确对待失误 , 才能将它降低到最少 。 反之 , 看似愚笨的人 , 他也有聪明的时候 , 只要加以学习 , 就会有所收获 。


52万字的《史记》读不完没关系,但一定要知道这10句话

52万字的《史记》读不完没关系 , 但一定要知道这10句话// //

其身正 ,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 虽令不从

此语出自《论语子路》篇 , 司马迁引用这句话是为了赞扬李将军的为人 , 说他诚恳质朴 , 虽不善言谈 , 但在他死的时候 , 天下无论认识他的人和不认识他的人都为他极尽哀痛 。 他的品质确实得到了士大夫们的信任 。

由此也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 , 作为统治者要处处以身作则 , 率先垂范 , 不是用言语而是用自己的行为感召天下 , “上行下效” , 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国家兴旺起来 。 否则 , “上梁不正下梁歪” , 就会招致国家的败亡 , 人心的离散 , 导致社会的混乱和无秩序状态的产生 。

鸟之将死 , 其鸣也哀;人之将死 , 其言也善

这句名言 , 是世人对禽情、人性进行长期观察后总结出来的精辟之见 , 它道出了善是人的本来面目 。 人在生命走到尽头时 , 回归到了善的境界 , 总愿将自己最美好的东西奉献出来 , 给人们留下美好的回忆 。

得黄金百斤 , 不如得季布一诺

这是当时楚地流传得一句谚语 。 也是对季布“其言必行 , 其行必果 , 已诺必诚 , 不爱其躬 , 赴士之困”侠义品格的由衷赞赏 。 说明男子汉大丈夫说话要算数 , 要信守诺言 , 对自己说出的话要敢于负责 。 成语“一诺千金”源于此 。

【精彩荐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