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阵 | 浆洗街:三国圣地续写“丝路”繁华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龙门阵 | 浆洗街:三国圣地续写“丝路”繁华

“西山白雪三城戍 , 南浦清江万里桥 。 ”——摘自唐·杜甫《野望》


龙门阵 | 浆洗街:三国圣地续写“丝路”繁华

龙门阵 | 浆洗街:三国圣地续写“丝路”繁华// //

清末万里桥 。 图据《成都街巷志》

站在桥头 , 蜀国大臣费祎眉头紧锁 , 神情凝重 。 此次出使东吴 , 事关两国能否重申盟好 , 丞相诸葛亮亲自前来饯行 , 更让他深感责任重大 。 “万里之路 , 始于此桥 。 ”说出这句话时 , 费祎的眼神变得坚毅起来 。


龙门阵 | 浆洗街:三国圣地续写“丝路”繁华

龙门阵 | 浆洗街:三国圣地续写“丝路”繁华// //

老街坊刘一之向采访人员介绍如今的万里桥 。 王波摄

浆洗街(本文同时指浆洗街道辖区)的起点——万里桥 , 建成于两千多年前 , 得名于三国时期 。 资料记载 , 历史上 , 万里桥一直是成都通向南方的重要通道 , 桥畔更是成都南门的繁华之所 , 旧称“南市” 。 自清代以来 , 这里就集中了大批硝制皮革的作坊 , 浆洗街街名则源自于此 。

借力三国文化再现蜀汉古韵

“启禀丞相 , 赵子龙已杀出重围 , 冲过当阳桥 。 桥头有一个黑脸将军挡住去路 , 谁也不敢过去 。 ”浆洗街上的一家茶馆里 , 评书先生舞起折扇 , 绘声绘色地讲着长坂坡张飞吓退曹军的故事 , 引得游客连连叫好 。

浆洗街是名副其实的“三国一条街” 。 费祎出使东吴的起点万里桥、君臣合祀的武侯祠、两汉三国时制作生产蜀锦的锦官城、因纪念张飞而得名的桓侯巷及张飞庙、相传埋有关羽衣冠的衣冠庙……丰富的三国文化 , 为浆洗街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 不管是游客还是市民 , 总能被这种独特的文化所感染 。


龙门阵 | 浆洗街:三国圣地续写“丝路”繁华

龙门阵 | 浆洗街:三国圣地续写“丝路”繁华// //

清末武侯祠大门外还是一片田野 。 图据《成都街巷志》

著名的武侯祠就位于万里桥西南侧的武侯祠大街上 。

“新中国成立初期 , 武侯祠大街除了武侯祠 , 就是成片的庄稼地 。 水稻是当时主要的农作物 , 农民只能靠天吃饭 。 ”西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副院长张友告诉采访人员 , 上世纪70、80年代 , 这里农村变为城郊 , 农民开始种植莲花白、空心菜等 , 源源不断地为城市输送蔬菜 。 “到了1988年 , 成都修一环路 , 城郊就逐渐发展为城市 。 ”

武侯祠又名汉昭烈庙 , 是纪念三国时期蜀国皇帝刘备和丞相诸葛亮的君臣合庙祠堂 , 也是中国纪念诸葛亮名胜中最负盛名的一处 。 196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984年在原址成立成都武侯祠博物馆 , 正式成为诸葛亮与三国文化的资料中心和研究中心 。


龙门阵 | 浆洗街:三国圣地续写“丝路”繁华

龙门阵 | 浆洗街:三国圣地续写“丝路”繁华// //

图为2012年的武侯祠大街 。 浆洗街街道办事处供图

2012年 , 武侯祠大街进行外立面整治 , 将街道按“千秋序曲”“蜀风礼义”“万里古道”三个部分进行打造 , 令整条街更是充满了蜀风汉韵 。 远道而来的游客 , 一踏上这条大街 , 就能感受到挥之不去的三国文化 。

夜晚的武侯祠大街 , 灯火通明 , 以三国文化为主题的火锅、宾馆、商店依然人头攒动 。 “原本打算今天就参观武侯祠 , 看来只能明天了 。 ”游客吴政因飞机晚点 , 来到这里时 , 武侯祠已闭馆 。 “不过也好 , 可以在这里多住上一晚 , 感受更多的三国文化 。 ”吴政乐呵呵地告诉身边的朋友 。

古代南方丝路起点 民族团结进步典范


龙门阵 | 浆洗街:三国圣地续写“丝路”繁华

龙门阵 | 浆洗街:三国圣地续写“丝路”繁华// //

图为“民族用品一条街” 。 王波摄

虽然历经沧桑 , 但两千多年来 , 万里桥从未更名 。 万里桥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历史文化符号——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 。

在同样位于武侯祠大街的锦里 , 有一组名为《蜀锦颂》的石刻 , 描绘了当年南方丝绸之路的繁盛:各地商人到锦里集市购买蜀锦 , 再沿着丝绸之路运往各地 。 画面有先民逢山开道、马帮托运、远销西域等场景 , 也有种桑、养蚕、抽丝、织锦等画面 。

起于万里桥南侧的通外大道 , 唐代以来又先后称通藏大道、茶马大道、川藏路 。 它不仅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组成部分 , 更是成都连接西南各民族的纽带 。 自诸葛亮实施“西和诸戎 , 南抚夷越”的民族和睦政策以来 , 来成都经商或定居的少数民族同胞 , 多集中在浆洗街一带 。


龙门阵 | 浆洗街:三国圣地续写“丝路”繁华

龙门阵 | 浆洗街:三国圣地续写“丝路”繁华// //

图为西南民族大学 。 浆洗街街道办供图

上世纪50年代 , 西南民族大学在浆洗街建立 , 来此经商、置业、求学、就医、安居、养老的少数民族同胞越来越多 。

“我爸爸是汉族 , 妈妈是藏族 。 ”自2012年开始 , 唐红花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县来到浆洗街工作 , 她告诉采访人员 , “9+3”免费教育在她的老家已经普及 , 他们这一代的藏族同胞几乎都会汉语 , 来成都发展的人也越来越多 。

据统计 , 如今的浆洗街是成都少数民族聚居最集中的地区 , 常住少数民族4000余人 , 并驻有多个民族自治地区的派驻机构 。


龙门阵 | 浆洗街:三国圣地续写“丝路”繁华

龙门阵 | 浆洗街:三国圣地续写“丝路”繁华// //

20世纪80年代 , 援助西藏建设的车队经过成都市区 。 周筱华摄 图据《成都街巷志》

“浆洗街街道办面对的不仅是本地街坊 , 还有来自众多不同民族的同胞 。 ”张友告诉采访人员 , 西南民大的学生经常到街道来当志愿者 , 提供翻译、文化传播、民族常识普及等服务 , 助推浆洗街民族团结进步 。

据了解 , 街道打造的蜀汉街社区党群服务中心 , 融入了多民族文化元素 , 已成为多民族共同参与社区活动的“少数民族之家” 。

家住洗面桥横街的藏族老人益西住院期间 , 院落自治组织负责人常晋坚持炖鸡汤、鱼汤送到医院 , 让老人感受到了邻里一家亲的温暖 。 家住锦宏阁小区的藏族退休干部泽翁斑鸠 , 经常在多民族小区亮明党员身份 , 调解纠纷 , 关爱邻里 , 服务各族群众 , 促进了社区和谐稳定 。

1994年、2014年 , 浆洗街街道办被国务院先后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 。


龙门阵 | 浆洗街:三国圣地续写“丝路”繁华

龙门阵 | 浆洗街:三国圣地续写“丝路”繁华// //

20世纪30年代 , 万里桥东北侧南门城门外 。 图据《成都街巷志》

无耍不成都 续写“南市”繁华

当年 , 万里桥码头作为成都水上运输集散地 , 帆影交错 , 商贾云集 。 装有蜀锦、蜀绣等成都特产的商船从此启航 , 沿锦江东下长江各地 。

自清代中叶起 , 因得南河取水之便 , 万里桥南侧成了硝制皮革的集中地 。 上世纪50、60年代 , 这一带的制革业 , 先后历经了合作社、皮革厂、制鞋厂的转变 。 直到上世纪80年代起 , 全国各地的皮材商家受浆洗街皮革发展的影响 , 自发聚集于此 , 很快就形成了“皮革一条街” 。 而今 , 皮革业早已外迁 , 浆洗街已完成其历史使命并华丽转身为现代商业大街 。

工商业的发展 , 自然会带动酒肆、旅店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 旧时如此 , 而今亦然 。


龙门阵 | 浆洗街:三国圣地续写“丝路”繁华

龙门阵 | 浆洗街:三国圣地续写“丝路”繁华// //

1999年 , 凉水井菜市 , 即如今的耍都所在地 。 赖武摄 图据《成都街巷志》

“锦江近西烟水绿 , 新雨山头荔枝熟 。 万里桥边多酒家 , 游人爱向谁家宿 。 ”唐代张籍的一首《成都曲》 , 描绘了当年万里桥畔“南市”的热闹场景 。

星移斗转 , 当年的“南市”早已难觅踪迹 , 如今的耍都 , 正以成都商业地标的形象 , 续写“南市”的繁华 。


龙门阵 | 浆洗街:三国圣地续写“丝路”繁华

龙门阵 | 浆洗街:三国圣地续写“丝路”繁华// //

图为耍都牌坊 。 王波摄

耍都于2004年初开始建设 , 2005年底投入经营 。 建成后的耍都共四街一区 , 即酒吧一条街、美食一条街、特色商品街、临河观景街及滨河文化区 , 集商贸、休闲、文化、名俗、旅游为一体 , 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完美结合 。 这里 , 既是成都生活的一个缩影 , 也是年轻人休闲娱乐的极佳去处 。

锦城云乐 , 岁月悠长 。 新中国成立70年来 , 浆洗街借力三国故事 , 探寻历史文脉 , 以和谐包容、积极奋进的姿态阔步向前 , 延续昔日的热闹与繁华 。 (魏贺、宋豪新、宋思卫(实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