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曹公“十二衩”,怎能不知茶中“十二先生”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知曹公“十二衩” , 怎能不知茶中“十二先生”
陆羽在《茶经》中把饮茶器具称为“茶器” , 而将采制茶叶用的器具称为“茶具” 。 这种称呼一直沿袭到北宋 。
知曹公“十二衩” , 怎能不知茶中“十二先生”// //
知曹公“十二衩” , 怎能不知茶中“十二先生”// //
到了南宋 , 审安老人(姓名不详)于咸谆五年(公元1269年)撰写《茶具图贊》时才将饮茶器具称为“茶具” , 沿用至今 。
《茶具图赞》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茶具图谱 。
选取宋代点茶道中的十二种器具 , 以传统的白描画法画出茶具图形 , 根据其特性和功用 , 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其姓 , 配以 名、字、号 , 并按宋时官制冠以职称 , 还批注“赞”誉 , 称之为“十二先生” 。
明野航道人长洲朱存理題《茶具图赞序》:饮之用必先茶 , 而制茶必有其具 。 赐具姓而系名 , 宠以爵 , 加以号 , 季送之弥文 。 然精逸高远 , 上通王公 , 下逮林野 , 亦雅道也 。 愿与十二先生周旋 , 尝山泉极品以终身 , 此间富贵也 , 天岂靳乎哉!
就像我们给自己喜欢的玩具起名字一样 , 审安老人以拟人法为“十二先生”赋名 , 分别详述其清新高雅之职责 , 形象贴切 , 倍感生动有趣 。
1 韦鸿胪:炙茶用的烘茶炉
知曹公“十二衩” , 怎能不知茶中“十二先生”// //
韦鸿胪 , 名文鼎 , 字景旸 , 号四窗间叟 。
古代竹简多用“韦编” , 即用皮绳编连竹板 , 故以“韦”为姓 。 又因茶焙乃编竹围盖之 , 取“韦”为姓 , 谐音“围” 。 鸿胪原为掌朝庆贺吊之官 , 这里取其与“烘笼”、“烘炉”音近 。
茶焙炉火常温 , 故名“文鼎” , 意为文火之炉 。 又字 “景旸” , 旸为日出 , 取意始温 。 茶焙为编 , 四围满布孔隙 , 故号“四窗闲叟” 。
2 木待制:捣茶用的茶臼
知曹公“十二衩” , 怎能不知茶中“十二先生”// //
木待制 , 名利济 , 字忘机 , 号隔竹居人 。
砧以木为之 , 故以“木”为姓 。 待制原为典守文物之官职 。 砧椎用以碎茶以待碾磨之用 , 用“待制”表其义 。 碎茶以利碾磨之用 , 故名利济 。 茶臼中空(心虚) , 无心则“忘机” 。 捣茶是紧接焙茶之后 , 茶臼与茶焙总是同时使用 , 故号其为“隔竹居人” 。
3 金法曹:碾茶用的茶碾
知曹公“十二衩” , 怎能不知茶中“十二先生”// //
金法曹 , 名研古、轹古 , 字元锴、仲鉴 , 号雍之旧民、和琴先生 。
茶碾以金属制成 , 故以“金”为姓 。 法曹是司法官吏 , 掌刑狱讼事 。 茶碾由碾槽和碾轮构成 , 《大观茶论·罗碾》:“凡碾为制 , 槽欲深而峻 , 轮欲锐而薄” 。 爵以 “法曹” , 是因为曹、槽同音 。
其名研古、轹古 , 取义于碾轮的碾轧 。 其字元锴 , 锴为好铁 , 元锴喻铁制圆碾轮 。 又字仲铿 , 铿乃象声词 , 仲铿取义于碾茶时的声 音 , 所以其号有“和琴先生” 。
4 石转运:磨茶用的茶磨
知曹公“十二衩” , 怎能不知茶中“十二先生”// //
石转运 , 名凿齿 , 字遄行 , 号香屋隐君 。
茶磨以石为之 , 故即以石为姓 。 转运乃“转运使”的略称 , 原是宋代地方行政——路的长官 , 如蔡襄曾任福建路转运使 。 转运取义于茶磨的运转功能 。 磨必有齿 , 故名“凿齿” 。 磨的工作是不停地旋转 , 故以“遄行”为字 。 以石屋喻石磨 , 香茶出自石磨 , 故号“香屋隐君” 。
苏轼在《次韵黄夷仲茶磨》诗中写道:“前人初用茗饮时 , 煮之无问叶与骨 。 浸穷厥味臼始用 , 复计其初碾方出 。 计尽功极至于磨 , 信哉智者能创物 。 ”可见茶磨的使用功能 。
5 胡员外:量水用的水杓
知曹公“十二衩” , 怎能不知茶中“十二先生”// //
胡员外 , 名惟一 , 字宗许 , 号贮月仙翁 。
老葫芦剖开制成瓢(匏瓢) , 故以胡为姓 。 员外是员外郎的略称 。 葫芦乃圆形 , 员外谐音其形 。 夜晚用瓢在月下汲水 , 月映瓢中 , 恰似贮月而归 , 苏轼《汲江煎茶》诗便有“大瓢贮月归春瓮”句 , 故号“贮月仙翁” 。
6 罗枢密:筛茶用的茶罗
知曹公“十二衩” , 怎能不知茶中“十二先生”// //
罗枢密 , 名若药 , 字傅师 , 号思隐寮长 。
罗筛 , 以罗为姓 。 枢密是枢密使的略称 , 掌军国机密要务 。 茶罗绢纱细密 , 与枢密谐音 。
蔡襄《茶录·茶罗》:“茶罗以绝细为佳 。 罗底用蜀东川鹅溪画绢之密者 , 投汤中揉洗以幂之 。 ”
7 宗从事:清茶用的茶帚
知曹公“十二衩” , 怎能不知茶中“十二先生”// //
宗从事 , 名子弗 , 字不遗 , 号扫云溪友 。
茶刷用棕丝制作 , 故以宗为姓 , 盖宗、棕同音 。 从事乃辅佐州官之吏 , 而茶帚亦为辅助之用具 , 故爵以从事 。
茶帚用以拂扫茶粉、茶末 , 聚其散落 , 故名子弗、字不遗、号扫云溪友 。 茶帚用以拂扫茶末 , 聚其散落 , 故谓“洒扫应对事之末者 , 亦所不弃” , “萃其既散、拾其已遗 , 运寸毫而使边尘不飞” 。
8 漆雕密阁:盛茶末用的盏托
知曹公“十二衩” , 怎能不知茶中“十二先生”// //
漆雕秘阁 , 名承之 , 字易持 , 号古台老人 。
盏托以漆雕故姓“漆雕” 。 秘阁指尚书省 , 又可指皇家藏书馆 。 阁、搁同音 , 故爵以秘阁 。 盏托以承搁茶盏 , 方便端用 , 故名承之 , 字易持 , 号古台老人 。
宋代盏托多木制 , 大概取其隔热与轻便 。 从辽墓壁画来看 , 茶托施漆 , 且常以红黑二色 。 “漆雕”是一种工艺 。 南宋时期 , 漆雕中有一种工艺称为“剔犀” , 是用两 种或三种色漆在器物上有规律地逐层积累起来 , 至相当厚度 , 趁漆未干是用刀剔刻出云钩、香草等图案花纹 , 在刀口断面上可以看见不同的色层 。
9 陶宝文:喝茶用的茶盏
知曹公“十二衩” , 怎能不知茶中“十二先生”// //
陶宝文 , 名去越 , 字自厚 , 号兔园上客 。
茶盏一般为陶瓷质 , 故以陶为姓 。 宝文指宝文阁 , 为皇家藏书馆 。 盏、托配套 , 托为秘阁 , 则盏当为宝文 。 又文者“纹”也 , 指兔毫纹 , 兔毫纹非常名贵 , 故称宝文 。
唐、五代煎茶 , 茶盏最重越窑青瓷 。 宋代点茶 , 最重建窑黑瓷 , 舍越窑而用建窑 , 故名“去越” 。 因建窑盏“其坯微厚” , 故字“自厚” 。 建盏“纹如兔毫” , 因号“兔园上客” 。
10 汤提点:注汤用的汤瓶
知曹公“十二衩” , 怎能不知茶中“十二先生”// //
汤提点 , 名发新 , 字一鸣 , 号温谷遗老 。
提点乃宋代武官提举点检的略称 。 提瓶点茶 , 故爵以“提点” 。 汤瓶盛以新泉活水 , 故名发新 。 煮水候汤 , 汤响松风 , 故字一鸣 。 瓶盛热水 , 故号温谷遗老 。
蔡襄《茶录·汤瓶》:“瓶要小者易候汤 , 又点茶注汤有准 。 黄金为上 , 人间以银铁或瓷石为之 。 ”
11 竺副师:调沸茶汤用的茶筅
知曹公“十二衩” , 怎能不知茶中“十二先生”// //
竺副帅 , 名善调 , 号希点 , 号雪涛公子 。
茶筅截竹为之 , 竺、竹同音 , 故以竺为姓 。 茶筅配合汤瓶点茶 , 用于击拂 , 故称副帅 。 茶筅于茶盏内击拂 , 调制茶汤 , 故名善调 , 字希点 。
《大观茶论·筅》:“茶筅以著竹老者为之 , 身欲厚重 , 筅欲疏劲 , 本欲壮而末必眇 , 当如剑瘠之状 。 盖身厚 重 , 则操之有力而易于运用;筅疏劲如剑瘠 , 则击拂虽过而浮沫不生 。 ”
12 司职方:清洁茶具用的茶巾
知曹公“十二衩” , 怎能不知茶中“十二先生”// //
司职方 , 名成式 , 字如素 , 号洁斋居士 。
茶巾以丝或纱织成 , 丝、司同音 , 故以司为姓 。 职方源于《周礼》之官 , 宋代尚书省所属四司之一 。 职谐音织 , 方指方巾 , 丝织方巾 , 故爵以职方 。 因其功能在于拭净茶具 , 拭、式同音 , 故名成式 。 又因其素朴 , 故字如素 。 茶巾供清洁茶具用 , 故号洁斋居士 。
- 别不信,最早把牡丹叫“国花”竟然是她!
- 本命年不顺利,要挂红“辟邪”,为何人们这么认为?
- 历史上诸葛亮究竟是否有过“七擒七纵孟获”?
- 永泰公主死因之谜:17岁的她毫无政绩,为何陵墓享唐朝帝王规格?
- 秦朝那个信奉“老鼠哲学”的人,后来怎么样了?—鼠年说鼠(8)
- 中国最“富”两大隐形家族,后代沉寂多年,如今改变了大半中国
- 返京者深夜有家难回:“硬核防疫,以人为本”,为何这并不矛盾?
- 古代名画里的“女主角”,每个都是一段历史
- 河北的省级博物馆为何叫“河北博物院”,而不是“河北省博物馆”
- 历代皇帝为何自称“朕”?恍然大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