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酒儿鲜鱼鲊(zhǎ)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糯米酒儿鲜鱼鲊(zhǎ)

本文选自《传膳啦!(明朝篇)》

中信出版集团

2019.10

鲊(zhǎ) , 也就是腌制的鱼了 。 汉刘熙《释名·释饮食》中记载:“鲊 , 菹也 。 以盐、米酿鱼以为菹 , 熟而食之也 。 ”南北朝时期 , 有用茱萸叶制作鱼鲊的记载 。 制作时 , 选取好鱼 , 去掉头尾 , 只留鱼身 , 温水洗干净之后 , 去掉鱼鳞 。 再以盐水浸泡几日 , 将鱼肉取出 , 切成四寸一段 。 鱼块要切成小块 , 并要保留鱼皮 , 这样容易发酵入味 。 腌制鱼鲊时 , 以粳米饭搭配 。 取生的茱萸叶垫在瓮底 , 再放上少量的茱萸子 , 以取其辣香味 。 一层鱼 , 一层粳米饭 , 层层叠加 , 最后按实 , 以荷叶封口 。

鱼鲊的制作 , 以春秋两季最合适 , 因为此时的气候适合 , 不冷不热 。 春秋腌制一个月 , 夏季腌制二十日便熟 , 熟后极鲜美 。 同样的方式 , 也被用来腌制猪肉鲊 , 将肥猪肉洗干净 , 去骨 , 切作五寸 , 用水煮熟 , 不能太烂 。 同样以粳米饭作为搭配 , 以茱萸子、白盐调味 , 一层层反复压上 , 泥封之后 , 一月即熟 。


糯米酒儿鲜鱼鲊(zhǎ)

糯米酒儿鲜鱼鲊(zhǎ)// //

据传 , 有苏仙公居住于乡间 , 以仁孝闻名 。 某年其老母欲食鱼鲊 , 只有一百二十里外才有 , 苏仙公旋去旋回 , “母即惊骇 , 方知其神异” 。 此段故事 , 虽是传说 , 却也是当日吃鱼鲊的佐证 。 东晋谢玄于军中操劳之余 , 曾亲手制作鱼鲊 , 寄给妻子 , 闲来无事 , 聊解愁思 。

鲊 , 以盐与米一起腌鱼 , 熟而食之 。 烹制鱼鲊 , 以大鲤鱼为最佳 , 切成带皮小块 。 将鱼块洗净漉干之后 , 撒上白盐 , 再与蒸熟的粳米、各种香料、料酒一起 , 放入瓮中腌制 。 放置时 , 一层鱼 , 一层粳米 。 在鱼中加入米饭 , 是因为米饭中含有乳酸菌 , 发酵之后产生的乳酸 , 渗入鱼肉 , 既可防腐 , 又可增添风味 。 鲤鱼鲊乃是贡品 , 《大业拾遗记》中载 , 隋大业年间 , 吴郡官员曾向隋炀帝进贡了鲤鱼鲊 , 隋炀帝食后大为满意 。


糯米酒儿鲜鱼鲊(zhǎ)

糯米酒儿鲜鱼鲊(zhǎ)// //

到了唐代 , 以肉质肥美鲜嫩的石斑鱼制作鱼鲊 。 诗人李频《及第后还家过岘岭》云:“魏驮山前一朵花 , 岭西更有几千家 。 石斑鱼鲊香冲鼻 , 浅水沙田饭绕牙 。 ”到了宋代 , 董弅《严陵集》作《还寿昌过西岭下赠妇》 , 却是抄袭李频了 。 “魏驮家前几树花 , 岭西还有数千家 。 石斑鱼鲊香冲鼻 , 浅水沙田饭绕牙 。 ”将山前一朵花 , 改成了家前几树花 , 其他原封不动 , 可以赠人 , 炫耀下自己的才华 。

白居易《桥亭卯饮》中 , 记录了一道江南鱼鲊的制法:“就荷叶上包鱼鲊 , 当石渠中浸酒瓶 。 生计悠悠身兀兀 , 甘从妻唤作刘伶 。 ”吴中地方制作鱼鲊 , 多用龙溪池中莲叶包裹 , 之后数日取食 , 以荷叶包裹后的鱼鲊气味特妙 , 乃是下酒的好菜 。 荷叶包鱼鲊 , 石渠浸酒瓶 , 此后千年 , 成为吴中传统 。


糯米酒儿鲜鱼鲊(zhǎ)

糯米酒儿鲜鱼鲊(zhǎ)// //

到了宋代 , 苏轼《仇池笔记》中记录:“江南人好作盘游饭 , 鲊、脯、脍、炙无不有 , 埋在饭中 , 里谚曰‘掘得窖子’ 。 ”盘游饭又称“团油饭” , 以鱼鲊等入饭中作食 。 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 , 他与儿子苏迈约好 , 如果没事 , 则送菜与肉 , 如果有事 , 则送鱼 。 儿子苏迈手头没钱 , 四处借钱 , 好给父亲买食物 。 亲友们知道苏轼喜欢吃鱼鲊 , 就送了些来 , 苏迈忘记了与父亲的约定 , 就将鱼鲊送进牢去 。 苏轼看到吓了一跳 , 不过还是大口吃了起来 。 后苏轼侥幸无事 , 出狱后 , 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

南宋绍兴四年(1134)十一月辛卯 , 宋高宗赵构对宰执道:“韩世忠近得鲟鱼鲊 。 朕戒之曰:艰难之际 , 朕不厌菲食 。 卿当立功报朕 。 [1]韩世忠生性好酒 , 瞧不起读书人 , 戏称之为“子曰” , 对于美食豪宅是极为追捧 , 本想以美味的鲟鱼鲊讨好皇帝 , 却被皇帝教训一番 。 解甲之后 , 韩世忠于苏州定居 , 建园林 , 终老于此 。


糯米酒儿鲜鱼鲊(zhǎ)

糯米酒儿鲜鱼鲊(zhǎ)// //

元代《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也有“贡御鲊” , 以鲤鱼制成 , 乃是宫廷贡品 。 至朱元璋定都南京之后 , 周边各省府 , 都要进贡各种珍稀物品 , 如常州府武进县、江西布政司、湖广布政司 , 所进贡皆为野味 。 不过进贡之物 , 弊端颇多 , 如将鲜活贡物于途中宰食 , 只留下皮进贡 , 以死易活 , 以肥易瘦等屡见不鲜 。 再如每年进贡的新鲜鲟鱼到光禄寺 , 由光禄寺制成鱼鲊 , 不想负责运输的人 , 将鲟鱼去首去尾 , 自己吃了 。 到了光禄寺 , 只剩下中身一块鱼肉 。 对此 , 朱元璋发出哀叹:“呜呼 , 因朕不才 , 三纲不明 , 五常弗度 , 致使当该有司官吏并解物无藉之徒 , 罔知君臣之义 , 故敢肆侮 。 ”

在明初 , 鱼鲊尚不是宫廷贡品 , 由光禄寺负责制作 。 成化初年 , 在湖广的镇守太监擅自做主 , 将湖广鱼鲊进贡入宫 , 此时为数不过千余斤 , 此后逐渐增加到了数万斤 。 为了运输鱼鲊 , 特意准备了贡船十二艘 。


糯米酒儿鲜鱼鲊(zhǎ)

糯米酒儿鲜鱼鲊(zhǎ)// //

湖广镇守衙门每年进贡各色鱼鲊 , 所取鱼及腌制所用的椒料等费用 , 俱摊派给各州县水手 。 地方上的势利之徒 , 借办理鱼鲊之名 , 勒索取财 。 弘治年间 , 弘治帝下令减少贡船十只 , 以减轻民间负担 , 此后沿袭下来 。 征收鱼鲊、运送鱼鲊的贡船 , 骚扰民众 , 弘治帝一度曾想将鱼鲊革除 , 但有臣子反对 , 认为鱼鲊是祭祀时的必备品 , 不可不用 , 最后削减了数量 。

湖广布政司每年进鲟鱼鲊、鳇鱼鲊、鲤鱼鲊各四桶 , 糟鲥鱼、鳊鱼各四桶 , 酱子鲊十二桶 , 干鲤鱼五十斤 , 鲟鳇鱼筋并面肉四十把 , 鲟鳇鱼肚四十个 。 并代镇守衙门进鲟鱼鲊、鳇鱼鲊各十桶 , 酱子鲊二十桶 。 鱼鲊等贡品 , 由武、汉、黄、岳、常、沔六府州造办 , 送交礼部 , 转送光禄寺 。 嘉靖十一年(1532)二月 , 巡抚湖广右副都御史上奏 , 认为入贡鱼鲊 , 骚扰民间 , 此时湖广地方遭遇水旱灾情 , 民间困顿 , 请将此贡革除 。 不久奉嘉靖帝圣旨:“这鱼鲊 , 着照旧进贡 , 钦此 。 ”民间困顿与否 , 嘉靖帝才不在乎 , 忙于修仙的他 , 素食之外 , 也需要湖广鱼鲊来刺激一下味蕾 。

明代《遵生八笺》中记录了湖广鱼鲊的制作方法 , 用大鲤鱼(鲟鱼、鳇鱼)十斤细切成块 , 去骨无杂物 。 先用老黄米炒干 , 碾成粉末 , 约有一升半 , 炒红曲一升半碾为末 , 将二者一起拌匀 。 每十斤鱼块 , 用好酒两碗 , 盐一斤(夏季用盐一斤四两)拌入 , 再加入老黄米、炒红曲、花椒、茴香等拌匀 , 放入缸中 , 用石头压紧 。 冬腌半月 , 春夏十日 。 取起用时 , 配以椒料、米醋 , 味道更佳 。 鱼鲊的食用 , 以清蒸为上 , 也可红烧 。 烧好的鱼鲊红曲飘香 , 鲜咸入味 , 嗅之即食欲大动 。


糯米酒儿鲜鱼鲊(zhǎ)

糯米酒儿鲜鱼鲊(zhǎ)// //

至万历帝登基之后 , 常年深居不出的他 , 更加追求时尚精细的消费品 , 对贡品的质量有很高要求 。 湖广进贡的鱼鲊为万历帝所嫌弃 , 认为不清洁 , “楚贡粗恶” , 为此将湖广布政使革职 , 斥为编氓 。 至于湖广鱼鲊 , 在改进制作技艺后 , 仍照常进贡 。

明代宋海翁曾作《清江引》 , 词云:“糯米酒儿鲜鱼鲊 , 还喜生姜辣 , 秋天不肯明 , 只把鸡儿骂 , 呼童儿点灯来花下耍 。 ”宋海翁才高八斗 , 生性嗜酒 , 睥睨于当世 。 晚年忽乘醉意 , 泛舟海上 , 仰天大笑道:“吾七尺之躯 , 岂世间凡土所能贮 , 合当以大海葬之耳 。 ”遂投海而死 。

古代制作鱼鲊 , 常放入瓶中 , 将瓶密封 , 故而买鱼鲊 , 常是依照瓶来买 。 如:“玳安应诺走到前边铺子里 , 只见书童儿和傅伙计坐着 , 水柜上放着一瓶酒 , 几个碗碟 , 一盘牛肚子 。 平安儿从外拿了两瓶鲊来 。 ”

清酒如露鲊如花 , 到了当代 , 咸鱼仍然普遍腌制 。 在湖南的一些地区 , 至今有制作鱼鲊的传统 。 制作鲊 , 一则是气候 , 二则是盐巴 , 酸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缺盐的问题 。 鲊这个发音 , 在衡阳还指发酵后的各种坛子菜 , 生产这些东西的作坊 , 也就叫酢坊了 。 湖南南部一带还有酢肉 , 将猪肉放到坛子里发酵 , 俗称“坛子肉” , 味道相当不错 。 制作鱼鲊时 , 湖南一带多用红曲 , 香味独特 , 算是中国人的一大发明 。


糯米酒儿鲜鱼鲊(zhǎ)

糯米酒儿鲜鱼鲊(zhǎ)// //

关于本书

《传膳啦!(明朝篇)》:(明宫美食 , 趣闻轶事)依据翔实的史料 , 用古雅幽默的笔触介绍了明朝的饮食文化 , 皇帝、皇后日常饮食搭配 , 以及美食背后的趣闻轶事 。 如杀伐果断的朱元璋 , 讲求“为上者 , 饮食要精调” , 却偏偏面对狡辩的厨子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 喜欢修仙的嘉靖帝 , 至各地寻访五色芝 。 可当有官员申请 , 撤去鱼鲊进贡时 , 嘉靖帝却又不同意 , 修仙的嘴巴 , 也要遍尝人间美味 。 天启帝顽劣 , 喜食各种海鲜 , 而他的口味 , 也只有乳母客氏和魏忠贤最能把握 。 焦头烂额的崇祯帝不得不靠鹅、靠燕窝 , 滋补调养 , 降下火气 , 以期挽回大明王朝的颓势 。

关于作者

袁灿兴 , 江苏靖江人 , 历史学博士、副教授 , 江苏省青年骨干教师 , 央视法律讲堂主讲人 , 《国家地理》《澎湃新闻》专栏作者 , 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社会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