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古老文明的无字天书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揭示古老文明的无字天书
核心阅读
宫殿道路布局重见天日 , 绿松石龙等文物出土……二里头发掘一甲子 , 这座地处中原腹地的小村庄 , 数千年前的面貌渐渐清晰:人口密集 , 文化融合 , 并形成了布局严整的大型都邑 。 挖掘、“还原”二里头 , 中国早期发展的一幅幅图景跃然眼前 。
走进二里头工作队驻地大门 , 一只花色小狗摇着尾巴跑来 。 “它叫‘手铲’ , 一岁多了 , 附近村民送的 。 ”二里头工作队队员介绍道 。 一问才知 , 手铲其实是考古队员划定土层的常用工具 , 进行精细刮、铲作业时必不可少 。
二里头本是中原腹地的一个普通小村庄 , 处于伊河、洛河之间 , 隶属于河南洛阳偃师市 。 1959年 , 古史学家徐旭生依文献线索寻找夏王朝遗址 , 他认为 , 最可能找到夏文化遗存的有两个区域 , 其中之一便是洛阳盆地附近 , 二里头遗址由此被发现 。
10月19日 ,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开馆 , 集中展出2000余件藏品 。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的建立 , 有利于阐释早期中国形成的历程 , 让公众更好地认知、了解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 , 将成为国内外了解中华文明的又一个文化高地 。 ”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说 。
找到“最早的十字路口”
1300平方公里的洛阳盆地 , 西高东低 , 伊、洛两河横贯其中 。 从夏商至唐宋间的两千余年时间里 , 有10多个王朝曾在此区域建都 。 “一个并不太大的盆地作为权力中心 , 这在全球文明史上都极为罕见 。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队长许宏说 。
站在二里头村 , 向北眺望 , 远处逶迤的山岭就是邙山 。 邙山南的洛阳盆地内 , 平原广袤 , 地势平坦开阔 , 交通便利 , 气候温暖 , 物产丰饶 , 能够养活大量人口 , 今天仍是中国人口最密集的区域之一 。
已有学者对二里头文化繁盛时期的人口进行了估算 , 虽然结论并不完全一致 , 但差异不大 , 二里头当时的人口应在2万人以上 。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 与二里头同时期的普通聚落人口一般不超过1000人 。 许宏认为 , “人口增长是社会复杂化和国家出现的重要契机 。 ”
道路是城市的骨架和动脉 , 在对二里头遗址的探索中 , 找寻主干道是一项重要工作 。
根据勘测记录 , 考古队在20世纪70年代便在2号宫殿基址东侧探明了一条南北向大路 , 当时追探出200多米 , 因麦田浇水终止 。 20多年后 , 当许宏在已经发黄的图纸中找到这一线索时 , 兴奋之情难以抑制 , 他预感这条大路是揭开二里头都邑宫殿区布局的一把钥匙 。
本世纪初 , 考古队不断向南北推进 , 最终确认这条南北向大路长近700米 。 而在当时 , 有老乡说 , 他家地里的小麦长得不好 。 根据田野考古常识推断 , 这最有可能是因为地下有质地细密的夯土建筑基址 , 导致土壤结构异常所致 。 经过钻探 , 结果出乎意料 , 阻碍地下水下渗的遗迹不是夯土建筑 , 而是坚实的路土 。 考古队员顺藤摸瓜 , 发现居然有一条东西向的大路 , 与之前宫殿区东侧大路垂直交叉 , 主干道的十字路口找到了 , 许宏称其为“中国最早的十字路口” 。 随后 , 第三条和第四条道路也相继被找到 。 至此 , 二里头都邑中心区纵横交错的井字形道路网重见天日 。
已发现的4条大道 , 宽阔整洁 , 走向与1、2号宫殿基址围墙方向基本一致 。 这种方向定位在二里头遗址具有高度一致性 , 被考古队员称为“二里头方向” 。
“这一道路网既是交通孔道 , 又起着分割城市功能区的作用 , 是迄今为止我国最早的城市道路网 , 布局与方位概念显示了二里头都邑极强的规划性 , 这是作为权力中心的政治性城市的显著特征 。 ”许宏介绍 。
二里头都邑中心区分布着宫城和大型宫殿建筑群 , 外围有主干道网连接交通 , 二里头遗址也被认为是规划缜密、布局严整的大型都邑 , 而其中的宫城系古代都城中最早的宫城遗存 。
延续“考古学者的探索”
许宏这样评价二里头遗址对中华文明的意义 , “二里头遗址地处古代文献所记载的夏商王朝的中心区域 , 二里头文化的年代也大体在夏王朝至商王朝早期的纪年范围内 。 因此 , 二里头遗址理所当然地成为探索早期王朝文明的关键性遗址 。 ”
鲜为人知的是 , 二里头遗址的很大一部分其实并不在二里头村地界 , 而是在紧邻二里头村东南面的圪当头村 。
随着跨越一个甲子的发掘 , 古老文明的面貌逐渐清晰 。 在二里头出土的众多文物中 , 有一条令人惊艳的绿松石拼成的中国龙 。 在3号墓清理过程中 , 墓主人骨骼显露之前 , 已经有一些细小的绿松石片开始露头 。 “开始并不惊奇 , 根据以往经验 , 应该是镶嵌绿松石牌饰的组件 , 但随着揭露面积扩大 , 我们意识到碰上了十分重要的发现 。 ”许宏说 。
大大小小2000多片绿松石片 , 从墓主人肩部开始 , 直到胯部一带 , 呈龙形蜿蜒分布 , 每片绿松石大小仅有2—9毫米 , 厚度仅0.8—1毫米 , 总长超过70厘米 。 “迄今为止在二里头遗址周边收集到的 , 以及藏于世界各大博物馆的镶嵌牌饰仅有10余件 , 大部分长度只有15厘米左右 。 ”在《最早的中国》一书中 , 许宏如是记述 , “其用工之巨、制作之精、体量之大 , 在中国早期龙形象文物中十分罕见 。 ”
如今 ,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和考古遗址公园都已开放 , 展示过去60年发掘的重大收获 , 但遗址更完整的面貌仍有待考古工作者的持续探索 。
- 刘先银悟《论语》中国文明古国离不开一个人,孔子都很佩服他
- 伊朗:面临战争威胁的古老文明
- 这套狂销20万册的世界文明历史书,究竟有什么神奇的地方?
- 临近年底,编外临时工、退休职工没有精神文明奖,该如何维权?
- 精神文明奖有发放依据吗,为什么有的人很多,有的人却没有?
- 印尼发现4.4万年前壁画 或为最古老叙事性壁画
- 2400年前孔子亲手种植的树像啥样?已悄然成为中国最古老的网红树
- “三代”王制与中华文明的奠基
- 澳考古学家在印尼发现迄今已知最古老岩画 至少有4.4万年历史
- 深藏故宫里的古老“3D打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