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州文脉的历史传承:从柳山书堂到全州高中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全州文脉的历史传承:从柳山书堂到全州高中
蒋咸喜
今逢广西全州高中百年校庆 , 全州县内一位史志专家联系笔者 , 请为母校溯洄文脉 。 闲暇之余 , 笔者查阅了明《洪武永州府志》《粤西诗载》《粤西文载》《粤西丛载》《全州县志》《全州历史文化丛书》及校史等相关史料 , 伏案引证 , 惭成拙文 。
一、百年荣光桃李春晖
全州高中肇创于1919年 , 迄今已百年 。 其前身“全县县立初级中等学堂” , 后改“广西省中” , 是广西最早的省级公立中学之一 。
全州文脉的历史传承:从柳山书堂到全州高中// //
全州高中湘山寺老校区校门 1
百年全高 , 历史悠久 。 清末废除科举创办新学后的第六年即1912年 , 县人廖竞天倡议并经县议事会通过 , 在清湘书院遗址 , 创办全县县立初级中学堂 。 到1913年共招生两班 。 但广西省教育司认为全县无高小毕业班 , 暂不宜办中学 , 奉令停办 。 1919年8月再次创办 , 定名为“全县县立初级中等学堂” , 校址仍在原清湘书院 。 当年招生两班 , 班学生70人 , 学制4年 。 1921年 , 时局动乱 , 因学校驻军而停课 。 1922年下期复课 , 改学制为3年 。 1936年 , 广西省政府以此校会考第一 , 改为省立并扩建校舍称广西省立全州初级中学校 , 简称省中 。 1938年 , 省中因避日机空袭 , 迁至秦家塘 。 1939年秋 , 省中因秦家塘偏僻 , 在城郊董家底兴建校舍 。 1943年8月 , 省中董家底校舍竣工 , 从秦家塘迁入 。 1944年 , 日军入县境 , 师生疏散到山川 , 校舍被毁 。 1945年 , 抗日胜利 , 暂以龙岩洞陆军第五军兵工厂旧址为校舍复课 。 1946年 , 重建董家底校舍 , 次年从龙岩洞迁回 。 1949年2月 , 省令将县立中学并入省中 , 校址仍在董家底 。
全州文脉的历史传承:从柳山书堂到全州高中// //
全州高中湘山寺老校区九曲桥、湖心亭
同年11月全县解放 , 12月初学校由县人民政府接管改为县立 , 更名为“全县第一初中”学制为3年 。 1953年春 。 县立第一初级中学湘山寺新校舍建成迁入 , 校名为“全县中学” 。 1955年秋 , 全县中学奉命开设高中部 , 面向全县、灌阳、资源三县招生89人 , 分两个班 , 学制3年 , 成为建国后第一所完全中学 。 1958年9月 , 全州高中附设两个师范班 , 始招学生100人(学制一年) 。 1959年秋 , 全州中学停办初中部 , 改名为“全州高中” 。 1960年 , 学校师范班并入全州师范学校 。 1965年城关初中迁湘山寺与全州高中合并 , 学校又成为完全中学 。
1966年秋 , 高中部停止招生 , 毕业班学生留校停课“闹革命” 。 1967年 , 大部分师生回到学校“复课闹革命” 。 1968年秋 , 学校复课并开始招生 , 改文化考试为推荐升学 。 学校复名为“全州高中” 。 1969年 , 学校学制由“三.三制”改为“二.二制” 。
1977年 , 学校恢复了闭卷考试制度 , 秋季 , 全国恢复高考 。 1978年 , 恢复“校长负责制” , 恢复初中部 。 秋 , 全州高中作为县重点中学面向全县各个公社招生 , 并实行文化考试 , 择优录取 。 学制恢复到以前的“三.三”制 。 并重新使用全国统编教材 。 2002年 , 撤初中部 。 2004年1月 , 学校被评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 。 2017年9月 , 学校整体搬迁至新校区 。
全州高中经过100年的发展历史 , 现有高中教学班60个 , 学生3500人 。 是广西示范性普通高中 , 全国首届文明校园 。
学校有两个校区 。 老校区坐落在“楚南第一名刹”人杰地灵的湘山寺;新校区位于灵山秀水的城北新区 。 两校区占地面积22.5万平米 , 总建筑面积30.5万平米 , 有教学楼、实验楼、行政楼、宿舍楼、大礼堂、体育馆、图书馆、校史馆、篮球场、足球场、塑胶田径运动场等 。 图书馆藏书22.5万册(纸质) , 电子图书200万册 。 教学设施齐全 , 应有尽有 。
全州文脉的历史传承:从柳山书堂到全州高中// //
全州高中新校区北门
学校具有独特的历史 , 独特的传统 , 独特的文化 。 民国时期的教育核心是“礼义、廉耻、忠孝、仁爱、信义、和平” , 学校为当时的地方政府培养了一批干部骨干 。 建国前夕 , 曾有众多著名学者和国内名流如李济深、何香凝、梁漱溟、千家驹、柳亚子等来校讲学 , 他们精深的学说、严谨的治学风格 , 深刻地影响了学校老一辈的师生 。 学校在中共广西工委和学校党组织领导下 , 进行了“强国防 , 振中华 , 民族独立 , 民族解放”的民族精神教育 , 打出了“反对内战 , 一致对外 , 把小日本鬼子赶出中国去”的口号 。 有10余名师生参加过红军长征 , 有200余名师生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 22名师生为新中国的建立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
新中国成立后 , 学校始终以“爱国、守纪、勤奋、创新”为己任 , “立德树人” , 在发展中不断扩大招生规模 , 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 不断提升学校品位 , 不断实现跨越式发展目标 。
全州文脉的历史传承:从柳山书堂到全州高中// //
全州高中新校区
学校历来重视师资和科研队伍建设 , 拥有一支教学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敬业精神强的师资队伍 。 目前 , 教职工已高达240多人 , 在教师队伍中 , 有全国模范教师、优秀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优秀班主任16人;省级模范教师、优秀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优秀班主任98人;高级职称教师168人(含离退休) , 其中特级教师6人 , 八桂名师1人 , 市名师10人 , 市科技拔尖人才3人 , 省级园丁工程A类人才30人 , 市学科带头人40人 , 市教学能手60人 , 国家级教研员12人 , 硕士研究生教师40人 。
学校为祖国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优秀人才 。 1955年以来 , 全州高中考取大学的学生有4.6万余人 , 其中清华大学、北京大学92人 , 被清华大学确立为“优质生源中学”基地;1990年以来 , 考取广西文理科状元2人 。 2014至2019年高考 , 二本以上7223人 , 其中一本2410人 , 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录取学生17人 。 文科实验班一本率均在75%以上 , 理科实验班一本率均达100% 。 在历届校友中 , 有著名专家学者、科学家和各界知名人士、知名企业家、教授、部队将士1万余人 。
学校也获得了无尚荣光 。 自1950年以来 , 学校曾获得过420余个县级以上的荣誉称号 , 其中国家级荣誉12个;近五年学校获得的县级以上荣誉有65项 , 如全国首届文明校园、全国高中学生学科竞赛突出贡献奖、清华大学优质生源中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优质生源基地、中国海军工程大学优质生源中学、中国航空招飞优质生源中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优质生源中学、广西大学优质生源中学等等 。
学校还有着彰德育人的优良传统 。 全州自柳开解囊助捐创办柳山书堂开始 , 便有社会贤达助学襄善 。 1919年8月学校肇创 , 就是以唐湘门所捐学租及屠捐为经费来创办起来的 。 如今全州成功学子反哺家乡 , 支持家乡教育事业而为新校区建设捐款蔚然成风 。 如全州籍人士宾恩信捐建了全州高中图书馆;陈勇、朱晓涛捐建了一号教学楼;蒋昌荣捐建了3号教学楼 。
全州文脉的历史传承:从柳山书堂到全州高中// //
全州高中新校区2
为发展全州的教育事业 , 鼓励学子求学 , 奖励优秀学生 , 学校设立了奖学基金 。 如:1944年 , 大西江锦塘王家村的王恢捐田百亩给政府 , 以其父名在学校设立了“王肇庭高等奖学金” 。 新中国成立后 , 学校在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下 , 先后设立了全州高中奖学基金会、文超奖学基金会、谢济世奖学基金会、湘山学子奖学助学基金 。 这些由社会贤达和湘山学子捐资设立的奖学基金 , 主要用于奖励全州县的优秀学子 , 促使更多的全州籍学子能完成求学梦 , 实现读大学的愿望 , 成才报国 。
纵观全州高中建校历史 , 百年风雨兼程 , 硕果累累 , 可谓是“桃李满天下 , 春晖传四方” 。
追思母校能够鸿庠风华 , 世纪荣光 。 用县先贤蒋冕的话来说 , 就是全州有一条“德为先 , 重教化” , 虞时已然 , 代代相继 , 以兴贤育才为首务的历史文化根脉 。
欲知大道 , 必先知史 。
二、全州文脉 虞时已然
全州“多贤人奇士生乎其间” , 县先贤、明代嘉靖首辅、大学士蒋冕认为是因“帝舜南巡 , 盖尝经行其间 , 渐被声教 , 自虞时已然”的缘故 。 及于全州文脉 , 蒋冕在顾璘复兴柳山清湘书院时作《全州修学记》 , 云:帝舜及“子周子挺生濂溪 , 倡明孔孟不传之絶学 , 以开程朱理学之源 , 吾全于濂溪尤为密迩 , 不异曲阜之视滕峄 , 盖大圣大贤过化之近地也 。 ”“自柳仲涂(柳开)来刺郡 , 以古文教学者 , 士知文章之重 。 ”“吾州方重华(即舜帝)既远光霁未形之时” 。
全州文脉的历史传承:从柳山书堂到全州高中// //
如图:全州文化公园中的沅湘二妃庙前的舜帝像 。 唐国辉摄
舜帝曾德播全州 。 据先秦古籍《山海经?海内经》载:“南方苍梧之丘 , 苍梧之渊 , 其中有九嶷山 , 舜之所葬 , 在长沙零陵界中 。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载:舜帝“践帝位三十九年 , 南巡狩 , 崩于苍梧之野 。 葬于江南九疑 , 是为零陵 。 ”
“零陵”实名舜陵 , 其得名与舜帝及舜帝二妃有关 。 相传:舜帝二妃娥皇、女英为尧帝之女,舜帝执政三十九年以后 , 为“德服三苗” , 曾到南方巡视 。 娥皇、女英二妃原是跟随舜帝同行的 , 但到了洞庭湖时 , 舜帝担心二妃经不起长途奔波之苦 , 让她们留在了那里 , 自己继续率军南进 。 后来舜帝不幸死在苍梧之野的全州 。 娥皇、女英闻此噩耗 , 便一起去南方寻找舜帝 。 二妃来到全州城湘江边的三江口北渚 , 寻夫未果 , 恸哭不止 , 泪尽溺水而亡 。 “斑竹一枝千滴泪” , 后人感其诚 , 故将舜陵改称零陵 。
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 , 为了纪念舜帝 , 于公元前221年 , 在舜帝南巡驾崩之地的“苍梧之野”即今广西全州县地设立了零陵县 。 汉武帝为纪念舜帝 , 于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全州这个舜帝南巡驾崩之地又设立了零陵郡 。 “零陵”在全州 , 就成了我国最早的古地名之一 。
“德为先 , 重教化”的舜文化在全州影响深远 。 “苍梧遗舜迹 , 白云秋气愁 。 君得人文地 , 相传是此州 。 ”明代文学家、文坛领袖李梦阳曾赋诗赠全州知州顾璘 , 以全州是“苍梧遗舜迹”之地而盛赞舜文化在全州的厚重 。
全州文脉的历史传承:从柳山书堂到全州高中// //
如图:“苍梧遗舜迹 , 白云秋气愁 。 君得人文地 , 相传是此州 。 ”明代文学家、文坛领袖李梦阳就曾赠诗全州知州顾璘 , 以此盛赞舜文化在全州的厚重 。 图为三江口 。 唐国辉摄
旧时 , 全州有舜帝的行宫故址和虞帝庙(又名舜庙)、舜皇山等遗迹 。 据清?嘉庆《全州志》(1799年版)记载 , “虞帝岭在城西二十八里 , 官道傍有行宫故址 , 云是大舜巡行处” , “后人构宇以识其迹” , 又“虞帝庙在城西十里” 。 全州境内还有舜帝巡行过的舜皇山(《全州县志》(1998年版) 。
汉初平元年(公元190年) , 人们在舜帝二妃娥皇、女英的殉夫之地建起了二妃庙 。 北宋柳开任全州知州时 , 考证了舜帝二妃娥皇、女英在全州“挥泪为竹斑”的这个殉夫之地“沅湘” , 就是今天的全州 。 他在《讽虞嫔诗并序》中云:“湘水导全州城下 , 北走州之境 , 又独能产筠竹成纹 。 古书今俗 , 通谓二妃溺于沅湘 , 挥泪为竹斑者 , 在此也 。 ”
历史上全州的舜帝遗迹及二妃庙 , 是达官贵人与文人骚客的仰慕之地 。 古往今来 , 文人骚客缅怀、歌颂舜帝及二妃的诗词不计其数 。
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 , 因为仰慕远古“德圣”舜帝(重华)的高尚德行 , 为了追寻舜帝的足迹 , 学习他的精神 , 而来到“苍梧遗舜迹”的全州 。 屈原在他的作品中写道:“依前圣以节中兮 , 喟凭心而历兹 。 济沅湘以南征兮 , 就重华而陈词 。 ”屈原在《离骚》中说到:他以先圣(“德圣”舜帝)行为节制性情 , 愤懑心情至今不能平静 , 于是他不惜跋山涉水 , 向南远道而行 , 来到全州的“沅湘” , 要向舜帝(名重华)陈词 , 把天下的道理讲清 。
屈原还在《离骚》中写到他流放到全州“沅湘”时 , 对舜帝的至真至诚 。 “跪敷衽以陈辞兮 , 耿吾既得此中正” , 他跪着向舜帝的英灵陈述其明君贤臣共兴楚国的“美政”政治理想 , 倾诉其举贤授能 , 修明法度的治国方案 。
屈原流放在全州期间 , 还以舜帝与二妃的凄美爱情故事作《湘君》和《湘夫人》祭歌 , 留下了千古绝唱 。
唐代“诗仙”李白也曾提到屈原流放到全州的事 。 他在《古风?殷后乱天纪》诗中写到了“屈平窜湘源” , 其意就是说屈原因为直谏而被流放到了古称为湘源的今广西全州 。
柳宗元(字子厚)曾多次“西至湘之源”(《游黄溪记》) , 到今之全州的湘源县 。 他作为唐代颇具影响的文学家和教育家 , 热心教育事业 , 热情教导青年 , 与青年学子交往密切 。 他虽被贬南荒之地 , 但从游者仍然不少 。 他在全州宴游了钴鉧潭 , “全州有钴鉧潭 , 亦子厚所命”(徐霞客《楚游日记》) 。 韩愈在《柳子厚墓志铭》中就写到了学子们南来向柳宗元拜师求学的事 , “衡、湘以南为进士者 , 皆以子厚为师 。 其经承口讲指画为文词者 , 悉有法度可观” 。
柳宗元在诗文中多次提到舜、二妃 , 极力歌颂舜的仁爱、圣德 。 他到全州的舜庙和二妃庙祭祀舜帝及二妃 , 并写下了《舜庙祈晴文》、《湘源二妃庙碑》等文 , 其《碑记》云:“惟父子夫妇 , 人道之大 。 大哉二神 , 咸极其会 。 为子而父尧 , 为妇而夫舜 。 齐圣并明 , 弼成授受 。 ……帝既野死 , 神亦不返 , 食于兹川 , 古有常典 。 ”古代的全州人为广播舜帝的“礼乐声教之懿”及舜帝二妃的“灵德永敷” , 经常在虞帝庙和二妃庙祭祀舜帝及二妃 , 以其美德 , 教化世人 。 如果失职不敬 , 则“以奸大刑” 。
顾璘在全州任上曾作《念奴娇?湘山怀古》 , 刻于湘山寺妙明塔后的崖壁上 。 诗中有“泪竹斑斑空洒血 , 玉辇而今何处?水底灵均 , 江边刺史 , 蔓草埋荒宇 。 ”诗中写到了灵均屈原和刺史柳宗元在全州祭祀舜帝和二妃的事 。
热爱全州这片土地的全州知州顾璘曾作跋语云:“全州自秦汉以来属零陵郡 , 其地居九疑、苍梧之间 , 葢帝舜所尝巡行 , 渐被礼乐声教之懿 , 固已久矣 。 ”“按其山川形胜 , 融朗清峻” , 全州果真“地灵” , 是“贤人奇士”辈出的地方 。
三、柳山兴教 代代相继
全州的教育 , 虞时已然 , 是广西受荆楚文化影响最早的地方 , 素重儒学 , 固已久矣 。 可惜“前代文献疎阙志记多所遗脱” , 顾璘在全州任上曾责备“守土者之咎” 。
查县志 , 宋太宗端拱以前无可稽考 。
全州最初的学校基本上是以书院和学宫的形式出现的 。
书院是中国古代的教育机构 , 最早出现在唐玄宗时期 。 正式的教育制度则是由朱熹创立 , 发展于宋代 。 当时 , 由富商、学者自行筹款 , 于山林僻静之处建学舍 , 或置学田收租 , 以充经费 。
全州境内书院 , 多为准备科举场所 。 有官办、私办两种 。 境内先后办有11所书院 。 宋代有清湘书院、璜溪书院、升平书院、明经书院 。 明清时期有湘山书院、梅潭书院、凤坡书院、中峰书院、西延书院、湘西书院、湘门书院 。 其中以清湘书院著名于世 。
全州境内的州学与文庙合二为一 , 统称学宫 。
全州学宫始建于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 , 旧址在州城东北隅 。 宋英宗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 , 王世行(河南开封人)知州事 , 建文庙、筑“儒学”即学校于城北凤坡山之下 , 是全州有学校之始 。 靖康年间毁于兵 。 宋高宗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 , 全州文学(教授)师维藩(眉山人) , 精《春秋》学 , 博通古今 , 振兴文教 , 士人推服 。 南宋绍兴十三年(1143年) , 郡守高揖棱迁“儒学”于州治北凤凰山之阳 。 原刑部侍郎刘岑(浙江吴兴人) , 因得罪秦桧 , 被废官 , 贬为全州安置 , 他为此而作了记 。 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年)重修 , 郡人唐时又记之 。 中为大成殿 , 列从祀于左右两廊 。 前为应门、棂星门 , 殿后为明伦堂 。 庙之东为教授厅 , 厅之后为观澜楼 , 前为儒学门 , 学仓、祭器库并创于其内 。 嘉定十六年(1223年) , 郡侯杨若、县令董梦程复建 。 咸淳元年(1265年) , 郡守彭宋杰重修 。 归附蒙元后 , 焚毁无存 。
宋代时 , 全州设有试院 , 院址在州学东 。 绍兴四年(1134年) , 郡守翁点创建 , 教授潘景愈记 。 后就试者日益众 。 嘉定元年(1208年) , 郡守陈岘增置西偏廊屋 。 宝庆元年(1225年) , 郡守杨若增殿 。 淳祐四年(1244年) , 郡守邓均又加修饰 , 教授董梦得记 。 开庆(1259年)为戍卒所践 , 景定二年(1261年) , 郡守蒋录忠重修 。 至元归附后 , 为广军毁拆 , 止存基址 , 报作官地 。
元代至元十六年(1279年) , 县尹唐遇起盖讲堂、应门 , 教授方大燊起盖大成殿、两廊、灵星门 。 自后屡加修葺 。 元朝总管石光祖于至正甲午年(1354年) , 重建路学殿宇 , 规模一新 。 当时清湘书院的山长孔履道作《德政集》 , 以彰其美绩 。
明洪武元年(1368年) , 知府张复 , 同知李习 , 撤明伦堂而重建 , 东西两庑设四斋 , 曰“育才” , 曰“立礼” , 曰“观德” , 曰“游艺” 。 斋后有舍 , 为师生宿歇之所 。 斋前设射圃 , 建亭于其中 。 庙之东 , 立先贤祠 , 创立教厅 。 洪武九年(1376年) , 改府为州 , “是学亦为之并革焉” , 止存三斋 , 额设生员三十名 。 洪武十五年(1382年) , 钦蒙圣恩 , 拨赐膳学田粮八百石 , 复兴春秋二丁祭祀 , 于时又新创米廪一座 , 祭器库、神厨、宰牲房各一座 , 规模整然 。 后来还建了登科提名榜 , 尊金阁 , 民宦乡贤祠等 。 民国年间 , 尚存部分学宫建筑物 。 民国28年(1939年) , 私立大同中学曾以此为校址 。 民国33年被日军毁坏 。
州学讲授课程 , 明清大致相同 , 每月初一、十五 , 集诸生拜先师孔子遗像后 , 教官开始讲授《四书》《五经》 , 有条件的研读《十三经》《二十一史》;习作方面 , 学写诏、表、策论、诗、赋等 , 论文均用八股文体裁 。 武生还要学马射、步射、技击及《武经》 。 诸生皆临摹晋、唐名帖 , 书写整齐美观 。
全州教育的开山之地是在城北柳山即清湘书院的旧址 。
宋端拱元年(公元988年) , 柳开(河北大名人)任全州知州 , 因招抚西延(今资源)瑶民粟氏有功 , 宋太宗赐钱30万缗 , 他不入私囊 , “尝于郡此得泉石胜处 , 筑堂山椒 , 公余书读书其间 。 ”柳开在北山(今全州配件厂后半山腰)兴建了读书堂 , 柳开从政之余 , 率士讲读其间 。 这读书堂当属学校之雏形 。 读书堂建成翌年 , 邑人许侍问中己丑科进士 , 是为全州历史上第一个进士 。 淳化初(公元990年) , 柳开调离全州到桂州(今桂林)做知州 。 州人为纪念柳开教化之功 , 改北山为柳山 , 并称书堂为“柳山书堂” , 又称柳山书院 。 民间又在山上建祠 , 称柳侯祠 , 以示永久纪念 。
柳山复兴 。 在柳开去世214年后 , 到了南宋嘉定八年(1215)春 , 郡守林岊在柳山故基添创讲坛 。 他在拜祀先圣孔子之后 , 学官建议他还要祀七先生 , 即州刺史柳氏(柳开) , 濂溪周氏(周敦颐) , 明道程氏、伊川程氏(程灏、程颐兄弟 , 周敦颐的学生) , 横渠张氏(张载) , 南轩张氏(张栻) , 晦巷朱氏(朱熹) 。 全州人把柳开摆在七先生之首 , 曾令林岊感叹 。 当时柳山书堂久废 , 林岊乃捐资修复 , 将读书堂扩建为书院 , 再立率性堂 , 并常到书院 , “日偕诸生讲明道学 , 勉敦实行”“日月肄习 , 期踵先哲” 。 离任前 , 他对书院依依不舍 , 作了《柳山书堂记》 。 离任之日 , 百姓把他生祀于柳侯祠 。 林岊的好友魏了翁曾写有《全州清湘书院率性堂记》 , 记载“吾友林仲山守全(全州)日 , 得柳侯仲涂氏读书遗址 , 乃锄荒筑室 , 馆士储书 , 与邦人讲肆其间 , 且以致怀贤尚德之意”“又示人以知礼成性” 。 柳山书堂自此始改称清湘书院 。
南宋宝庆元年 (1225年) , 经郡守程榆奏请 , 因全州辖清湘县 , 宋理宗皇帝赵昀御书赐额“清湘书院” , 书院声名大震 , 与海内睢阳、岳麓、嵩山、白鹿洞四大书院驰名于世 。 宝庆三年(1227年)郡守赵必愿(今江西省上饶人)扩大书院规模 , 于柳侯祠北建讲坛“率性堂”和供奉孔子像的斋舍“燕居楼” 。
清湘书院历经宋、元、明、清四代 。 惜宋末元初 , 书院毁于战火 。 宋德佑二年(1276年)由于战火 , 除七先生(柳开、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张栻、朱熹) 画像外 , 房屋尽毁 。 元初书院田产并入路学 , 书院废 。
到了元代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 , 朝廷诏谕各地恢复书院 。 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聘孔子五十四世孙孔思坦为山长 , 清湘书院恢复讲学活动 。 “山长厅奉燕居像 , 朔望奠谒” 。 元贞二年(1296年)总管耿大节奉命于旧址重新修建 , 得到了学正窦畴等人的赞助 。 书院规制略备 , 中为燕居三间 , 讲堂五间 , 东西二斋 , 堂后为极明亭 , 内外建之以重门 。 又创“仰高亭”于其右 。 岁久后毁 。 元统元年(1333年) , 州守柳宗?“睹遗构而增慨” , 为让全州人士“涵濡先生遗泽以名世”“励志古学复古道” , 柳宗?行“释菜先圣先师 , 拜先生遗像”之礼 , 指派録事刘晋主持 , 山长李文郁辅佐 , 历时一年半对书院进行了修复 , 规模有所扩大 。 书院按照故址地势因地制宜 , 分上下两地布位 。 上边建房屋一百五十八间 , 下边斋池旁建房屋五十二间 , 有应门、重廊、燕居堂、明伦堂、率性堂 , 有斋有舍 。 书院建成后 , 州守柳宗?作了《清湘书院记》 , 以寄托他希望全州文运方隆的心愿 。 元惠帝至正元年(公元1341年) , 陈光裕担任全州学正 , 他效法白鹿洞书院的院规来约束学生 。
元、明之际 , 书院一度名存实亡 。 到了明永乐九年(1411)指挥彭举、全州知州韩忠修孔子燕居堂、柳侯祠 , 建杏坛和育德、咏归二亭 。 宣德八年(1433)重建讲堂 。 天顺八年(1464)佥事袁凯建亭10座 。 成化中太守汪镛重修 。
顾璘任知全州期间 , 柳山清湘书院得到复兴 。 明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 , 原开封知府顾璘 , 因得罪太监 , 被贬知全州 。 他见柳山书院“堂宇多湮废不存”“仅存什一于榛莽之墟” , 一片破败凋零 , 感慨万千 。 第二年顾璘以兴贤育才为首务 , 在旧址再度复修 , 增建的亭榭有燕居堂 , 堂后柳侯祠 , 祠后率性堂 , 堂左甲峰亭 , 右寸月亭 , 稍北有熙熙亭 , 亭下有清泉名应泉 , 再北有俟贤亭、登春台 。 燕居堂下有杏坛、咏归、静观、育德诸亭 。 他请致仕定居全州的前南京兵部尚书张粲写有《清湘书院记》 , 对书院的规模进行了详细记载 。 时人有诗赞:“谁谓江南无好景 , 清湘仿佛小蓬莱 。 ”
顾璘见柳山地势:“龙徒秀卓 , 带山环阜 , 泉自高萦下 , 石之奇怪者 , 皆耸峙道旁 。 登其上 , 高爽轩豁 , 三面而望 , 各数十里 。 外皆峰峦削立 , 参差起伏 , 平若列嶂 。 虽巧者设之 , 未易得其远近之宜若是也” 。 他“度力所及 , 复二祠宇 , 以无隳先正之迹” , 并请石匠绘柳山图 , 将书院、堂宇亭榭的古今称谓俱刻于石 。 顾璘并志予愧 , 作了《柳山清湘书院图记》 , 并为书院赋诗八首 。 顾璘还作了《重修柳侯堂》文 , 借题发挥 , 阐述为官之道 , 应重在脚踏实地为地方办几件好事、实事 , 才能获得当地民众的拥戴 , 才能永垂千古 。 顾璘在全州期间 , 广纳士子 , 并亲授艺文 。 从此至明末 , 是为鼎盛时期 。
全州文脉的历史传承:从柳山书堂到全州高中// //
如今柳山尚有顾璘所题“应泉”二字 。
徐霞客于明崇祯十年 (公元1637年)闰四月初 , 曾游柳山 , 他在《粤西游日记》记载柳山有阁 , “柳仲涂书院”为明代文学家曹学佺题 , 有南宋著名学者魏了翁题碑 , 并记载“此山为郡守柳开讲道处 , 院为林岊所建 , 与睢、岳、嵩、庐四书院共著” 。 当时全国闻名的四大书院是指江西的白鹿洞书院、湖南的岳麓山书院、河南的嵩阳书院和应天府书院 。 可见当时的清湘书院名气颇大 。
到了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 , 知州崔廷瑜在故址重建 , 将清湘书院又更名为柳山书院 。 乾隆初 , 书院又荒废 。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白塘村赵光轩等扩建清湘书院 。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知州陈肇辂改建于城内西北隅 , 恢复清湘书院原名 。 书院有讲堂、学舍、门庑、厨房等共750间 , 置学田200余亩 , 并立书院条规 。 嘉庆年间 , 名儒蒋励常还乡 , 在此讲学10年 。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邑人赵炳麟、唐三景等捐资选新地建书院 , 第二年将书院迁于宾兴局(原县政府大院) 。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 , 改为州立两等小学堂 。
清湘书院较著名的山长(校长)有孔思坦、孔履道、李文郁、蒋励常、蒋英元等 。
清湘书院肇创于宋 , 历经宋元明清四朝而不衰 , 赓续九百余年之久 。 迄至近代 , 才逐渐为新式学校教育所取代 。 在九百余年的发展进程中 , 清湘书院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 , 形成了以人格修养为旨归的尚德精神、以经世致用为特点的务实精神、以薪火相传为特征的创新精神 。
清湘书院的建立 , 为全州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 。 全州的教育自柳山兴教到清光绪三十年(1905年)的910多年中 , 全州中文武进士143人 , 中举人1570人 。 宋开宝元年(968年) , 实行州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制度 。 邑人许侍问在北宋端拱三年(989年)考中进士 , 是全州第一个进士 。 元代 , 全州中进士者有4 人(元代前80年废科举) , 占广西元代中进士的40% 。 明清两朝是全州科举的鼎盛时代 。 中进士的分别为36名和65名 , 中举人的分别为696名和859名 。 清代广西中举人4826名 , 全州占17.8% 。
在历代的科举考试中 , 全州士人颇具盛名 。 尤其是在明清时代广西乡试 , 全州中举人数名列广西诸县第二(第一名的是临桂县 , 但包括了省会士人) , 中试者多为“清湘学士” 。 辅佐过弘治、正德、嘉靖三朝皇帝的明首辅即广西第二个宰相蒋冕(第一个宰相为三国蜀相蒋琬、全州人)曾就读于清湘书院 。
全州文脉的历史传承:从柳山书堂到全州高中// //
虞帝岭在全州脚山铺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的后山 。 舜帝行宫遗址在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前的路旁 。 虞帝庙在城西十里 。 清.嘉庆《全州志》(1799年版)对以上遗址有记载 。 唐国辉摄
清湘书院代代相继 , 全州科举历久传芳 。 全因历朝官府重视 , 主持对书院进行复修重建扩建 , 士绅解囊助捐 , 乡儒致仕讲学 , 以兴贤育才为首务 。 清湘书院也不负众望 , 广植仕林:元朝广东抚使曹横舟 , 明代刑部尚书舒应龙 , 殿试探花舒宏志 , 户部尚书蒋昪 , 强项御史曹学程 , 吏部文选司郎中、光禄寺卿蒋遵箴 , 太公侍卿王贻德 , 清山东巡抚谢赐履 , 监察御史、才子谢济世 , 翰林学士著名史学家蒋良骐 , 河道总督蒋启敭 , 铁面御史赵炳麟 , 忠勤有声、上《中兴十二策》的顺天府尹蒋琦龄……全州人杰皆出清湘 。
“凡是过去 , 皆为序章” 。 如今历经百年 , 仍然洋溢着勃勃向上生机的全州高中 , 赓续历史文脉 , 以德树人 , 初心不改 , 又以昂扬奋进的精神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 砥砺前行 , 正在为建设成广西乃至全国名校而努力奋斗!
(笔者系全州高中78级学生 , 现为广西桂学研究会桂林联络处特聘研究员、蒋琬文化研究会、桂林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桂林古村文化研究会等协会会员 。 )
- 齐白石画山水:懂的人不多,骂的人却不少
- 一个人的长征:追寻孙子
- 晋朝电视剧为何只拍到司马炎登基统一三国,以后的事情为何不拍?
- 《圣斗士星矢》重病的伊利亚斯为什么还能对冥斗士产生重大威胁?
- 凿壁偷光的匡衡,后来怎样了?成了贪官为害一方
- 古代最有钱的县城大街,位于山西,现为世界遗产!
- 小脚的起源:为防疫古人如何解决大妈们串门、扎堆的问题
- 元宵节的由来与传说
- 自编教材评审的标准是什么
- 曹操有14个老婆,12个是抢来的寡妇,一代枭雄为何爱抢人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