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第十五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公布 历史建筑保护数量达229处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成都第十五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公布 历史建筑保护数量达229处
为传承巴蜀文明发展天府文化 , 努力建设世界文化名城 , 深入实施《成都市历史建筑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条例》 , 进一步增加全市历史建筑保护数量 , 完善我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 , 近期市住建局梳理出了四川师范大学狮子山校区第一教学楼等41处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老建筑 , 经市历史建筑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专家咨询委员会审议通过后 , 报市政府批准公布 。 截至目前 , 全市历史建筑数量已达到229处 。
第十五批历史建筑保护建议名录共有41处 。 其中 , 中心城区“11+2区域”共29处 , 主要为高校内的建筑及工业遗产 , 四川师范大学和成都理工大学分别有4处、5处入选;青白江区城厢镇历史建筑也比较集中 , 本批有4处入选 。 其他区(市)县申报有24处 , 简阳数量最多 , 且主要集中在石桥镇 , 共8处 。 从建筑类型上来 , 以传统民居为主 , 约占34%;从建筑年代上看 , 多数建于1949-1979年 , 修建年代最早的是姚渡镇曾家寨子 , 始建于清道光年间 。
值得一提的是 , 成华区工业遗产此次有4处入选 , 其中禾创药业仓库、107仓库正在结合城市更新进行活化利用 , 将打造为文创产业园区 , 成为成都又一地标性建筑 。
下一步 , 我市将按照住房城乡建设部、省住房城乡建设厅要求 , 积极推进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城市工作 , 努力做好历史建筑资源普查、名录认定、图则编制、测绘建档等基础性工作 , 不断健全历史建筑可持续保护机制 , 探索建立历史建筑多元化保护利用成都模式 , 积极推进历史建筑活化利用与“天府锦城”等城市更新项目有机结合 , 精心培育一批带有鲜明成都印记、在四川乃至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历史建筑活化利用示范项目 。
新闻多一点:
这些历史建筑看过来——
●禾创药业仓库 , 成都市成华区二仙桥西路32号
禾创药业仓库位于成华区二仙桥西片区 , 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 , 原为成都市医药采购站储备仓库 , 包括8个1层红砖仓库 , 占地约32亩 , 总建筑面积约12606平方米 。 该仓库依托铁路走行线向西南各地市州配送相关医疗物资 , 是当时重要的医疗药品、物资中转地 , 为成都市的医药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 具有一定的社会人文价值 。 2017年7月 , 成华区政府和完美世界控股集团 , 共同打造了现有的完美文创公园 , 隶属于成华区“红仓”品牌体系工程 。 园区致力于推进“文、商、学、研”深度融合 , 推动“创、产、娱、教” 协同共振 , 打造以“文创”为核心、以“游戏、影视、音乐、教育”为主要业态、以“工业遗产+文创公园+产业高地+创新社区”为共生模式的产城生态体系 , 塑造工业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新地标” , 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新引擎” 。
●姚渡镇曾家老寨子 , 青白江区姚渡镇光明村8组 。
曾家老寨子始建于清道光(1820—1850)年间 , 由广东客家移民后代曾秀清及其子孙主持修建 。 据曾家族谱记载 , 曾氏是曾参的后裔 , 为曾参七十七代孙 。 青白江区姚渡镇现存三个曾家寨子 , 分别为曾家老寨子、上新寨和下新寨 , 先后修建于公元1830-1873年 , 从清道光、咸丰到同治中期 , 历经40多年 , 每个寨子建筑面积逾四十亩 , 规模宏大 , 曾被誉为“川西第一客家庄园” 。 曾家老寨子是最早修建的一个 。 修建者曾秀清以务农为本 , 也通过买卖粮食、川椒、白蜡等很是赚了些钱 , 在姚渡镇上买街房数十间 , 有“曾半街”之称 。 随着子孙后代人数增多 , 曾秀清为解决居住及子孙教育问题 , 决定修寨子 。 一家人从灌县买木料、金堂买石材 , 就地烧瓦滚砖 , 用十年时间修建而成 。 抗战期间 , 山西铭贤学校(山西农大前身)内迁四川 , 曾用曾家老寨子作为校本部、女生部、教师宿舍、伙食团 , 寨门前是大操场 。 抗战结束后 , 寨子归还原主 , 由曾绍琪、曾道等继续举办私立蜀贤中学 。
曾家老寨子建造年代久远 , 为广东客家移民入蜀后修建 , 是清代“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的重要见证 , 也记录了抗战期间文化教育活动内迁的历史 , 具有较为重要的纪念意义和历史价值 。
●简阳石桥
- 曹操在清朝被家乡亳州“开除”,乾隆皇帝点名批评
- 海南公布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万宁踏头遗址和六连岭革命根据地旧址跻身其中
- 22个!我省公布第二批历史文化街区名单
- 成都市公布第十六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
- 成都最先发明的饮茶风俗,一个茶杯分三部分,喝茶名堂多
- 五个村被命名为成都市历史文化名村
- 成都市历史文化名村新添5位新成员,看看都有哪些
- 秦始皇陵考古新进展:出土“金骆驼”等大批珍贵文物
- 谢长廷为苏启诚案狡辩,被批“抢戏”
- 三十年前的成都,大街小巷市井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