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凤生年谱》出版:魏源称王凤生为海内谈实学第一人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王凤生年谱》出版:魏源称王凤生为海内谈实学第一人

作者丨吴长庚

整理丨吴鑫

近期 , 《王凤生年谱》出版上市 , 详细展现了王凤生的一生及其家族史 , 以及他与龚自珍、林则徐、梁章钜、魏源等晚清大吏之间的交往 。 在王鸿平和潘旭辉共同编撰的《王凤生年谱》中 , 皇皇五十万言更展现了王凤生在政务、水务、盐务和公益事业等方面的历史贡献 , 极大地丰富了晚清的历史研究 。

在晚清史中 , 循吏王凤生对治理水灾和整顿盐务有着非常重要的贡献 , 尤其在江浙水道和黄河水道的灾患治理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历史贡献 。 由于他在任期间 , 勤慎务实 , 备受浙江民众爱戴 , 被誉为“浙中三君子”之一 。 在其身后 , 著述有《平湖县保甲事宜》《学治体行录》《越中从政录》《乌程长兴二邑漊港说》《浙西水利备考》《宋州从政录》《河北采风录》《汉江纪程》《淮南北场河运盐走私道路图》《楚輶纪略》《楚北江汉宣防备览》《感逝草》《江声帆影阁诗稿》《历朝名臣传》《读史汇说》等 。

王凤生的一生 , 由监生累官至两淮都转盐运史 , 先后辗转江浙、河南、湖北等地 , 在位期间勤慎爱民 , 从事防灾、救灾和赈灾等事务 , 尤其在江浙区域与黄河区域的水利工程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 最终在整顿盐务的改革期间因病而逝 。 在他的任期内 , “每吏一方 , 必能指画其方之形势 , 与所宜兴革” , “四方大吏争相奏调 , 倚若左右手” 。


《王凤生年谱》出版:魏源称王凤生为海内谈实学第一人

《王凤生年谱》出版:魏源称王凤生为海内谈实学第一人// //

《王凤生年谱》 , 王鸿平、潘旭辉 著 , 江西高校出版社2018年12月版 。

病逝之后 , 林则徐等人奔走相告 , 为之痛惜;由于魏源推王凤生为“近日海内谈实用之学 , 必首推君” , 在他病逝之后 , 为之撰写《两淮都转盐运使婺源王君墓表》 , 林则徐特别为王凤生手书墓志铭 。 由此可见 , 王凤生在晚清官场中的贡献、名声及其影响 。

青年学者王鸿平和潘旭辉两人 , 自2000年起 , 用了近二十年时间 , 踏遍国内各大图书馆 , 为《王凤生年谱》搜集史料 , 总计宗谱、年谱六十三种 , 方志四十种 , 别集一百六十六种 , 以及档案、传记、杂着类五十种 , 详细展现了王凤生的一生及其家族史 , 以及他与龚自珍、林则徐、梁章钜、魏源等晚清大吏之间的交往 。 在王鸿平和潘旭辉共同编撰的《王凤生年谱》中 , 皇皇五十万言更展现了传主在政务、水务、盐务和公益事业等方面的历史贡献 , 极大地丰富了晚清的历史研究 。

《王凤生年谱》的编撰 , 体例严谨 , 史料详实 , 堪称佳构 。 除谱主一生的行迹、事迹、交往及其著述之外 , 还特别附录了王凤生病逝之后社会各界对他的悼念及其著述辑录等 , 其中包括《中国水利史典》《中国荒政全书》《日本藏中国水利文献珍本汇刊》等大型丛书对王凤生著述的辑录状况 , 更加展现了王凤生在晚清史乃至中国历史中的重要性 。 《王凤生年谱》的出版 , 为晚清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学术价值 。 以下是《王凤生年谱》的序言 , 由王鸿平授权 , 刊发时有删节 。


《王凤生年谱》出版:魏源称王凤生为海内谈实学第一人

《王凤生年谱》出版:魏源称王凤生为海内谈实学第一人// //

林则徐《题王竹屿都转黄河归棹图》 。

《王凤生年谱》序

(有删节)

撰文丨吴长庚

王凤生出生于徽商及仕宦之家 , 先祖以木业经商于镇江、常州等地 , 族人及婺源商帮相聚于江宁城西上新河 。 父友亮 , 干隆四十六年进士 , 由中书充军机章京 , 累迁刑部郎中 , 精究法律 , 治狱矜慎 。 改御史 , 巡城、巡漕 , 官至通政司副使 , 有清直之誉 , 且以诗名 。

王凤生于嘉庆中入赀为浙江通判 , 尝奉檄监修萧山之西江塘 。 继而屡摄知县事 。 任兰溪仅数月 , 清积案七百余事 。 调任平湖 , 筹赈济民 , 办理保甲 , 扩建观海书院 。 有民数百户 , 诵经茹素 , 传授邪教 , 凤生悯其愚惑 , 开谕利害 , 治为首数人罪 , 其余释之 。 补嘉兴府通判 。

道光元年 , 浙江清查盐务 , 以凤生总其事 。 六月补授嘉兴府通判 , 旋兼杭州府西防同知 , 八月署理嘉兴府知府事 。 三年 , 迁温台玉环厅同知 。 会浙西大水 , 江、浙两省议合治 , 调凤生为乍浦同知 , 勘水道 , 乃由天目山历湖州、嘉兴 , 沿太湖以达松江 。 五年 , 值淮南高堰溃决 , 给漕运带来极大困难 。 两江总督魏元煜、河道总督严烺、闽浙总督赵慎畛合词奏调凤生南河同知 , 监督高家堰河工 。 未几 , 擢河南归德知府 , 抵任三日 , 亲率僚属赴永城县捕蝗 , 开浚虞城、夏邑、永城三县沟渠 。 九月 , 擢授河南河北河务兵备道

(河北彰卫怀道)

。 旋到任 , 即出示到任檄文 , 令所属怀庆、卫辉、彰德三府二十八县对辖内地方治安情形如实覆禀 。 发现其中岁修糜费 , 春秋防汛 , 虚应故事 , 凤生乃力矫积习 , 事必躬亲 。 以岁修有定例 , 另案无定例 , 在任三年 , 力删另案以杜绝弊端 。 寻以疾乞归 。 扩修府第于江宁 , 建“江声帆影阁” , 构“三山二水居” 。

道光十年 , 五十四岁 , 接署两淮都转盐运使 , 时两淮盐务弊端重重 , 疲败不堪 。 凤生审时度势 , 上总督蒋攸铦陈盐务改革十八条 , 得以施行 。 打击了私盐泛滥之势 , 增加了国库税收 。 道光十二年 , 再赴湖北 , 总办湖北江汉水利堤防事 , 作《筹议江汉宣防略》 。 后以疾辞归 , 道光十五年 , 因疾逝于家 , 享年五十九岁 。


《王凤生年谱》出版:魏源称王凤生为海内谈实学第一人

《王凤生年谱》出版:魏源称王凤生为海内谈实学第一人// //

魏源给王凤生写的墓表 。

王凤生一生不以文名 , 不以诗传 , 他传世的作品有《越中从政录》若干卷 , 《浙西水利备考》四卷 , 《宋州从政录》二卷《河北采风录》四卷《汉江纪程》四卷 , 《楚北江汉宣防备览》二卷等十余种 , 全部是他从政实践的记录 , 而属于文学的仅存有《江声帆影阁诗稿》一卷 。 可见 , 他不属文学名家 , 而是社会实践家 。 他的社会实践主体都和水利江防密切相关 , 经历过治理淮河、黄河、长江 , 在其所着诸书中 , 都在实践勘察的基础上 , 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理论意见和实施办法 , 所以 , 他实实在在是个水利科学家 。

史籍中的年谱 , 当然是以谱主一生线索为主线来谋篇布局的 。 作者在研究者甚少、参考资料较困乏的基础上 , 旁征博引 , 阐幽抉微 , 搜寻并阅读相关宗谱、年谱六十三种 , 方志四十种 , 别集一百六十六种 , 以及档案、传记、杂着类五十种 , 编成《王凤生年谱》 , 是一项具有开创性的成果 。

第一 , 年谱极为完整地再现了王凤生及其家族发展的历史 。 该谱从祖先发脉迁徙、谱主生平事迹到身后评价祭奠褒奖 , 都有完整系统的记载 , 为后之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

第二 , 年谱注重谱主的社会关系 , 把谱主的生平所历、亲朋好友、诗词唱和等等 , 尽量搜寻到位 。 王凤生虽无科举门第 , 缺乏“同年”“师门”之路 , 但他进入官场社会之后 , 却以他的才干、真诚、履职 , 赢得社会良好的声誉 , 也结交了当时社会堪称一流的公卿名士 。 道光十二年 , 在湖北江汉水利堤防总办任上 , 他因终日栖惶道路间 , 尘土劳形 , 虽性近于诗 , 而无暇及矣 。 八月中旬 , 防秋于汉江之上 , 适值颠风大作 , 逾半月不止 , 时汛盛涨 , 惊涛骇浪 , 舟如画地成狱 , 进退具不可得 。 蓬窗兀坐 , 风雨凄其 。 追忆生平故旧 , 大半凋零殆尽 , 言念逝者 , 行自伤也 。 因即畴昔交情之笃 , 或以恩知 , 或以道义 , 或以文字 , 或以性情 , 各系七律一章吊之 , 所及竟达一百四十五人 。 其中如袁枚、姚鼐、梁同书、吴锡麒、法式善、孙星衍及章煦、汪廷珍、百龄、姜晟、方维甸、蒋攸铦等皆享誉史册的名人、名臣 。 此外 , 还有邓廷桢、陈用光、陶澍、梁章钜、朱为弼、齐彦槐、林则徐、程恩泽、龚自珍、魏源、麟庆、汤贻汾等等 , 多与他交情甚笃 , 诗酒往来 。


《王凤生年谱》出版:魏源称王凤生为海内谈实学第一人

《王凤生年谱》出版:魏源称王凤生为海内谈实学第一人// //

龚自珍《题王竹屿都转黄河归棹图》 。

第三 , 年谱突出了谱主生平的主要业绩:治政、治河、盐务 。 《清史稿·列传》有论曰:“凤生以仕为学 , 尤笃好图志 , 成《浙西水利图说备考》《河北采风录》《江淮河运图》《汉江纪程》《江汉宣防备考》《淮南北场河运盐走私道路图》 , 每吏一方 , 必能指画其形势 , 与所宜兴革 。 四方大吏争相疏调 , 稍竟其用 , 惟治淮盐尤为陶澍所倚借焉 。 ”凤生殁后 , 严廷珏作《哭外舅王竹屿先生六十韵》诗 , 有诗注云:“任玉环司马 , 捕获洋盗甚多” , “任平湖令 , 查禁邪教 , 绥靖饥民 , 一时全活无算” , “浙西三郡水利及苏松漊港 , 均经帅仙舟中丞奏 , 委先生督修 , 至今民享其利” , “浙省藩运两库清查 , 仙舟中丞奏委先生总其成” , “癸未岁浙中大水 , 除请帑抚恤外 , 官民捐赈 , 银米兼施 。 不逞之徒 , 借以滋事 。 先生综理湖郡赈务 , 恩威并立 , 民咸称便” , “佐省郡谳局 , 毋枉毋纵 , 十八年如一日” , “盐务陋规 , 刚除殆尽 , 当时朝贵多有不满意者” 。 所载当不为虚 。

治理水患之灾 , 自古以来就是国家治政之大事 。 而王凤生一生治水 , “朝南暮北 , 席不暇暖”

(魏源语)

。 先是江浙 , 继赴河南 , 又调江汉 , 足迹踏遍了大江南北 。 清道光执政之去年 , 黄河决仪封三堡 , 下流入洪泽湖 。 道光初 , 浙江杭嘉湖三府苦雨告潦 , 议大浚浙西水利 。 以浙西之水尾间于吴淞 , 实在江苏境 , 乃会奏两省合办 , 而调王凤生为乍浦同知 , 专治浙水 , 与江苏道员勘议 。 凤生由天目、湖州、嘉兴 , 沿太湖以达松江 , 所至绘图具说 。 而浙抚帅公不负重望 , 知人善任 , 能尽君所长 , 故君政声亦自帅公至始大著

(魏源《王君墓表》)


《王凤生年谱》出版:魏源称王凤生为海内谈实学第一人

《王凤生年谱》出版:魏源称王凤生为海内谈实学第一人// //

王凤生著作《楚北江汉宣防备览》 。

道光三年 , 永定河、北运河决 , 漳河北迁 , 冲刷土地 , 四年冬 , 淮南大风 , 高堰溃决 , 运河御黄坝分溜倒灌 , 从清口到淮扬 , 淤成平地 , 漕运中断 。 王凤生就是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 , 被调任南河同知 , 五年到任 , 改擢知河南归德府 , 时永城旱蝗 , 君斋宿祷庙 , 果雨 。 率属捕蝗尤力 , 民以不灾 。 又请于巡抚 , 浚虞城、夏邑、永城之惠民沟、减水沟、巴清河、沈公堤等处 , 以资蓄泄 。 九月复擢河北彰怀道 。 在任上 , 他事必躬亲 , 细而至放淤、抽沟、戽水 , 大而至抢险、下扫箱垫、走溜 , 皆亲率厅营监莅 。 道光十二年 , 湖北大潦 , 时江堤则有武昌之江夏、蒲圻、咸宁、嘉鱼 , 荆州之江陵、公安、松滋、监利 , 黄州之广济、黄梅;汉堤则有汉阳之汉川、沔阳 , 安陆之锺祥、天门、京山、潜江 , 袤亘千里 , 同时告灾 。 湖督卢坤奏请调王凤生赴楚总办堤工 , 凤生归自淮北即赴荆楚 。 他斟酌缓急 , 指陈利害 , 往返跋涉江汉间 , 历半年间 , 主要河道都得到疏竣 。

王凤生任两淮盐运使在道光十年 , 时间仅八个月 。 时两淮盐务日坏 , 盐枭私贩甚众 。 淮南亏历年课银五千百万两 , 淮北亏六百万两 。 这年二月初 , 钦命擢凤生署两淮都转盐运使 。 凤生到任 , 锐意整饬 , 条陈十八事 , 如收灶盐 , 节浮费 , 浚河道 , 增屯船 , 缉场私邻私之出入 , 禁江船漕船之夹带 , 以及清查库款 , 督运淮北 , 事皆可行 , 得两江总督大学士蒋攸铦支持 。 凤生认为 , 私枭充斥日久 , 坐贻商害 , 尤为心腹之患 。 乃设策请于蒋督 , 意欲化枭为官计 。 时有枭首黄玉林 , 名著仪征 。 既久 , 守土者素为所轻 , 莫敢问 。 蒋督闻凤生之策 , 私喜当意 。 令出 , 黄果投首先至 , 不旬日 , 其党相继缴船只器物 , 与具来仪征口岸 , 一时盐务 , 廓然至清 。 蒋督益喜 , 乃奏请赦免黄玉林等八人罪 , 责令随营缉枭自效 , 得到皇上同意 。 而无识妄议者 , 或谓两淮从此永无私枭 , 或又谓东南大患 , 州县之吏张大其势 。 蒋公虑其叵测 , 提黄玉林至江宁狱 , 科以军流罪 , 旋得玉林所寄其党私书 , 意存反复 , 复密奏请处以重法 。 皇上以其前后歧议 , 严谴蒋公 , 吏部责其“事前既无主张 , 事后又复苟且” , 按溺职例议其事 , 革去大学士 , 加恩以侍郎降补 。 而盐务诸官员福森、王凤生、陶澍具着加恩改为降四级调用

(均见《清实录》道光十年)


《王凤生年谱》出版:魏源称王凤生为海内谈实学第一人

《王凤生年谱》出版:魏源称王凤生为海内谈实学第一人// //

王凤生著作《河北采风录》 。

所以 , 魏源作《王凤生墓表》 , 曾感慨万分 , 谓其:“每吏一方 , 必能指画其方之形势与所宜兴革 , 若将寝馈

(指吃住)

而旋去之 。 所至倥偬 , 讲求日不暇给 , 左手画圆 , 右手画方 , 故士见用于三代后盖难矣 。 四方大吏以才难之故 , 争相奏调 , 倚君若左右手 , 刑名、漕赋、水利、鹾政若风雨总至 。 君朝南暮北 , 席不暇暖 , 所试或效或不效 , 无一竟其用 , 故无专长特绩可颂当时传后世 , 而近日海内谈实用之学必首推重君 , 则其诚求之心 , 亹斐

(勤勉)

之力 , 足以孚下而信上 。 士所遇大遂不大遂 , 固自有命焉 , 岂以是加损哉!”

综观王凤生的一生 , “朝南暮北 , 席不暇暖” , 每吏一方 , 必“指画其方”“所宜兴革” , 而四方大吏 , “争相奏调” , 倚若左右手 , 这样的人才 , 居然“无一竟其用” 。 今天 , 我们掩卷细思 , 其人不得尽其才 , 其生未能竟其用 , 其责岂在身哉?在其所处之时也 。 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 , 千里马常有 , 而伯乐不常也 。 伯乐既得千里马 , 无千里之用亦废矣 。 既用之而风雨摧之世俗损之 , 则老于厩矣 。 此殆魏源所谓“士见用于三代后盖难矣”之叹乎?然魏氏言“无专长特绩可颂当时传后世”则非也 , 太史公“立言传世” , 功在千秋 , 凤生之绩今或无存 , 然所着《浙西水利图说备考》《河北采风录》《江淮河运图》《汉江纪程》《江汉宣防备考》《乌程长兴二邑漊港说》则皆为宝贵资料 , 为后人借鉴无穷 , 岂非后世之传?潘、王二君为作年谱 , 不以成败论 , 而独赏其“诚求之心 , 亹斐之力” , 亦属识见独具也 。

本文选自吴长庚所作的《王凤生年谱》序 , 已获得王鸿平授权刊发 , 刊发时较原文有删节 。

摘编丨吴鑫

编辑丨安也

校对丨翟永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