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宁国府续志》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我与《宁国府续志》

作者:石 巍

制作:童达清

第599期

2016年11月 , 我编纂的《宁国府续志》由黄山书社出版 。 全书约50万字 , 为嘉庆府志的延续 , 沿用嘉庆志的体例 , 分疆域、职官、选举、学校、营建、食货、武备、人物、艺文、杂志十志 。 入志内容起自1808年 , 终于1912年 。


我与《宁国府续志》

我与《宁国府续志》// //

一、缘 起

2004年 , 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我参与了校点《嘉庆宁国府志》的工作 , 使我得以细致地接触到这部地方古籍 。

嘉庆《宁国府志》是宁国府最后一部府志(宁国府自宋代建府以来共修成八部府志:宋嘉定志 , 明洪武志、成化志、嘉靖志、万历志 , 清康熙志、乾隆志和嘉庆志 。 现存嘉靖、万历、康熙、乾隆、嘉庆五种府志) , 嘉庆十一年(1806)开始编纂 , 嘉庆二十年(1815)付梓成书 , 先后由知府鲁铨、钟英、欧阳衡主持 , 参与重修府志的人员前后达115人之多 , 分掌采辑、采访、校对、董事等职 。 当时著名学者洪亮吉和凌廷堪也参与了纂修工作 。

嘉庆《宁国府志》全书分为四表:沿革、疆域、职官、选举 , 八志:舆地、营建、食货、学校、武备、艺文、人物、杂记 , 内容涵盖了宁国一府六县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个方面 , 保存了大量丰富的地情资料 , 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

但嘉庆宁国府志的入志资料截止到嘉庆十三年(1808) , 此后 , 直到1912年清朝灭亡 , 民国废府存县这一百余年间 , 由于战乱影响 , 未再能续修府志 , 使得今人研究此段历史每每遗憾 。 也就是从参与点校嘉庆府志开始 , 我便开始了资料搜集整理工作 , 力求为宁国府1808-1912年间的百年历史续修一部志书 , 以供读者查阅资料的方便 。

二、 编 纂

续志为嘉庆府志的延续 , 仍沿用嘉庆志的体例 , 分疆域、职官、选举、学校、营建、食货、武备、人物、艺文、杂志十志 , 每门中再分列细目 。 因近代以来 , 新生事物不断涌现 , 所以于学校志中增劝学所、新式学堂、女学堂等条目 , 营建志中增水利、教堂等条目 , 食货志中增工商、实业、水运等条目 , 武备志中增邮传条目 , 以存史实 。

体例易定 , 资料难搜 。 旧志编纂讲求真实 , “贵因不贵创” , 凡入志内容必有出处 。 要想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寻找宁国府这段时间的资料实属不易 , 仅靠参考旧志资料是远远不够的 。 特别是职官、选举二志 , 我认为是本书精华所在 , 在此花费的精力亦最多 。

职官志主要参考了清代的《缙绅录》《官员履历档案》等资料 , 前者是当时全国官员的通讯录 , 一年四期 , 登载中央乃至各地官员的信息 。 后者是吏部任命官员的原始记录 。 这两种资料目前虽编有集成 , 但仍有缺漏 。 以这两种文献与光绪《宣城县志》、民国《宁国县志》等旧志资料互校 , 可以发现不少问题 。

选举志方面进士有科举题名碑留存 , 可以查询 。 举人的资料就难找了 , 《江南乡试题名录》未有完整的集成本 , 只有散见资料 。 此外 , 还有一些官员子弟在顺天府参加了乡试 , 称为北榜 。 北榜中式的举人就要查阅《顺天乡试题名录》 , 而《顺天乡试题名录》同样难找完整 。 贡生分岁、优、拔、副多种 , 资料就更加难找 , 除了求助于地方家谱和文集外别无他法 。 另外 , 职官、选举二志外 , 学校、营建、食货、武备等亦难寻资料 , 搜集起来也如大海捞针 , 往往查询几天才能得只言片语 。


我与《宁国府续志》

我与《宁国府续志》// //

到南京图书馆查找资料

好在本人没多少业余爱好 , 于故纸堆中找寻宣城地方史料是唯一的乐趣 。 有时候 , 一听到谁家有家谱的线索就立马跑过去 , 因为家谱里保存了大量地方文献 , 而且在外地图书馆基本查不到 , 再者就是目前民间收藏的家谱主要是清末民国的产物 , 距今已百年之久 , 多数残破不堪 , 再不抢救 , 用不了多久就会永远消亡了 。 所以不论藏谱处有多远 , 多难走 , 也要前去 。

我做这件事情时 , 从来就不考虑能为自己带来什么利益和好处 , 只是出于热情和坚持 。 我们这一代搞研究的人与前辈相比实在是太幸运了 。 一是恰逢政治宽松 , 传统文化复兴的大环境 。 二是现代化科技的普及给研究带来了方便 。 北京、上海等大型图书馆中研发的专业检索工具使得在浩瀚的文献中有目的地查找成为可能;一些善本古籍的扫描上网使得我们足不出户就能查阅到稀有的原始文献;再就是数码照相技术使我们能大量迅速的获得资料 , 比起老一辈的研究者只能靠手抄心记的方式搜集文献不知要方便多少倍了 。

在续志编修过程中 , 有一位谭姓老人来我处咨询其曾祖父能否在史籍上查到 。 他说他的曾祖父光绪年间中了武举人 , 在兵部任过职 , 光绪《宣城县志》截止到光绪六年 , 未查到资料 。 恰好我在上海图书馆申报检索资料中找到了其曾祖父中举那科的题名录 , 是光绪十四年戊子科 , 榜名谭荣照 。 这也是我的新书服务群众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吧 。

三、付 梓

十年寒暑 , 终成此书 。 这里要感谢长期以来关系支持我的领导、同事和朋友 。

一是领导关怀 。 2011年 , 市委主要领导亲自安排由市档案局(方志办)组织专家召开评审会 。 同年11月24日 , 市档案局(方志办)牵头在宣城组织召开了《宁国府续志》评议会 。 出席会议的领导和专家都认为 , 纂修清嘉庆至民国初年《宁国府续志》 , 能够深入挖掘和丰富宣城历史文化内涵 , 更好地传承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 , 推动全市文化大建设大繁荣 , 进一步提升城市的文化形象和品位 , 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 推动宣城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


我与《宁国府续志》

我与《宁国府续志》// //

二是部门支持 。 2014年 , 市文广新局推荐我为全市宣传文化领域拔尖人才 , 市委宣传部下拨项目补助经费1.5万元 。 市文广新局还为该书的出版提供了诸多便利 。 市历史文化研究会、民盟宣城市委、宣城论坛等单位都对该书出版给予了经费支持 。

三是专家认可 。 由于本书情况特殊 , 是百年后的今人为百年前的历史修志 , 全国都似乎没有先例 。 省志办主任朱文根先生2012年1月在全省省辖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会议上的报告中指出:“宣城市组织编纂的《宁国府续志》,开创了今人续修旧志的先河 。 ”对我的编纂工作是极大的肯定 。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振忠先生百忙之中 , 校阅文稿 , 并为此书作序 , 使我备受鼓舞 , 决心要克服一切困难 , 将该书出版 。 黄山书社是我省唯一一家专门从事古籍整理工作的出版社 , 全省旧志整理方面的书籍基本都在该社出版 。 他们在格式、体例、文字上进行了最后的把关 。


我与《宁国府续志》

我与《宁国府续志》// //

与复旦大学王振忠教授合影


我与《宁国府续志》

我与《宁国府续志》// //

华中师范大学原校长、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章开沅先生在阅读《宁国府续志》

四是同事相助 。 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的同仁们多次带领我赴各大图书馆查阅抢救宣城资料 。 市三中童达清先生致力于宣城地方史志资料二十余年 , 搜集宣城史料近千万字 , 与我交往十余年 , 亦师亦友 , 此次他为本书校对 , 并为《职官志》校补 , 纠正错讹百余处 。 还有一些同道中人给予了大量的无私的帮助 。

以上四种帮助 , 对本书的付梓缺一不可 , 在此永志不忘 。

(作者系宣城市文物管理所副所长、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