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积洋老师讲“中国瓷”青瓷篇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王积洋老师讲“中国瓷”青瓷篇

青瓷在晋代有“缥瓷”之称 。 “缥”原是指丝织品的淡青色 , 西晋著名文学家潘岳曾在其《笙赋》中有“倾缥瓷以酌醽”之句 , 即用“缥色”来形容胎体细腻、釉色淡青、透明度较高的青瓷 , 这是浙江温州地区的瓯窑系青瓷产品的典型特征 。 而以浙江龙泉为主的越窑系青瓷 , 其釉色则较为浓重 , “千峰翠色”“明月染春水”等诗句就是后代文人对越窑青瓷的赞美 。 现在存世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青瓷中 , 有大量的酒具、茶具、香具和文房用具 , 可见当时青瓷已在文人的生活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 。

羽觞俗称耳杯 , 器身椭圆形 , 两侧各有一个弧形耳 , 可用来饮酒 , 或者盛放羹汤 , 盛行于战国、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 因其形状像雀 , 两耳像雀的双翼 , 人们在“曲水流觞”的活动中 , 在耳杯上插上羽毛 , 催人快饮 , 故名“羽觞” 。 史上最著名的“曲水流觞”活动当属永和九年(353)三月初三上巳日王羲之组织的那次雅集 。 东晋贵族、书法家、会稽内史王羲之偕亲朋谢安、孙绰等四十余位好友 , 在举行修禊祭祀仪式后 , 在兰亭清溪两旁席地而坐 , 将盛了酒的羽觞放在溪中 , 由上游浮水徐徐而下 , 经过弯弯曲曲的溪流 , 羽觞在谁的面前打转或停下 , 谁就得即兴赋诗并饮酒 。 在这次“曲水流觞”的活动中 , 有十一人各成诗两篇 , 十五人各成诗一篇 , 十六人作不出诗 , 各罚酒三觥 。 活动结束后 , 微醺的王羲之将大家的诗集起来 , 乘兴作序 , 写下了举世闻名的《兰亭集序》 , 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 在这次兰亭修禊后 , 举行饮酒赋诗的“曲水流觞”活动被引为千古佳话 。 这一儒风雅俗 , 一直留传至今 。


王积洋老师讲“中国瓷”青瓷篇

王积洋老师讲“中国瓷”青瓷篇// //

(西晋)青釉香薰

青瓷香薰延续了汉代以来的“博山炉”的基本造型 。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熏香的习俗 , 即利用焚烧香料产生的烟来驱赶和消灭蚊虫、消除秽气 。 到了汉代 , 由于神仙信仰的发展 , 出现了专门为焚香而设计的“博山炉” 。 “博”是“广大”“众多”的意思 。 “博山”在我国古代神话中指东方海上的“蓬莱”“方丈”和“瀛洲”三座仙山 , 传说三座山上有用黄金、白银砌成的宫殿和纯白色的神兽 , 长生不死的仙人就住在那里 。 他们不仅永远逍遥自在 , 还会炼仙丹 , 凡人吃了就可以成仙 。 魏晋南北朝时期 , 这种神仙信仰得到了延续 , 人们使用博山炉主要有三大作用:一是因为迷信鬼神 , 烧香祈祷以达神明;二是当时人们席地而坐 , 焚烧香料可以洁室除湿 , 怡人心脾;三是当时的宫廷和士大夫阶层都有熏衣染被的习惯 , 并且喜欢用沿丝绸之路输入的外国名贵香料 , 以显示华贵 。

魏晋南北朝时期 , 青瓷制文房用具主要有砚台、水盂、砚滴、烛台等 。

瓷砚创烧于西晋时期 , 多为青釉 , 砚面无釉 , 以利研磨 。 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流行的瓷砚造型为圆盘带三足 , 东晋以后瓷砚的足逐渐增多 , 南北朝时期变化为五足到十足不等的珠足砚、蹄足砚 , 自南朝到隋唐时期 , 演变为多足组成的圈底圆形瓷砚 , 称“辟雍砚” 。

水盂(或称“水丞”)为贮水以供研磨之器 , 一般为圆口 , 鼓腹 , 平底或带足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青瓷水盂多为蛙形、蟾形等 , 尺寸较小 , 以扁圆形为主 , 以三国至西晋中期以前的造型最为优美 。

砚滴的作用类似水盂 , 但更便于掌控倒水的流量 。 因此 , 在文玩界有这样的区分方法:有嘴的叫做“砚滴” , 而无嘴的叫作“水盂”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青瓷砚滴中有一种常见的“胡人骑狮”造型 , 基本特征是:狮仰首蹲卧 , 怒目竖耳 , 长须垂于胸部 , 羽状尾贴于臀部 , 肌体丰隆 。 一胡人骑于狮背之上 , 其人深目高鼻 , 头戴高冠 , 衣服上或装饰圈点纹等 。 此类砚滴为青瓷砚滴中的精品 , 造型丰满 , 形象生动 , 纹饰刻划精细 , 青釉润泽 。 同类型器物还有狮形或辟邪形烛台等 。 胡人、狮子形象的出现 , 反映了佛教文化进入中国并且与中国本土信仰相融合的结果 。


王积洋老师讲“中国瓷”青瓷篇

王积洋老师讲“中国瓷”青瓷篇// //

(西晋)青釉三足瓷砚

狮子是典型的非洲动物 , 从两河流域东传 , 主要分布在伊朗南部、阿富汗和印度河流域 。 中国不产狮子 , 但是在战国时期就听说过狮子 ,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狮子艺术形象 , 大约在西汉时期已经定型 。 汉代张骞出使西域之后 , 狮子这种外来动物及其图案形象主要通过与西域各国间的物质文化交流 , 沿丝绸之路从伊朗、印度 , 经阿富汗和中亚到达新疆 , 进入中原地区 。 狮子形象凶猛 , 传说可以食虎豹 , 更可以辟邪 , 因为其特殊的威力而受人崇拜和喜爱 , 逐渐成为中国古代造型艺术的重要素材 。 东汉以后 , 中国艺术中用石刻狮子镇门、镇墓的形式越来越多 , 这种传统也是沿丝绸之路而来 , 而且一直在延续 , 从埃及金字塔前的狮身人面像到今天世界各地的建筑 , 都可以找到不同的狮子形象 , 而它们相同的作用都是“镇守”的功能 。

狮子在佛教中具有某种神圣性 , 是文殊菩萨的坐骑 , 在佛教经典中 , 对狮子也非常推崇 。 佛经常用“狮子吼”来比喻如来说法的威力 , 形容佛讲法如狮子威服众兽一般 , 能调伏一切众生 。 随着时代的发展 , 神仙传说与佛教文化的杂糅 , 沿丝绸之路而来的狮子 , 其形象进一步被神化 。 到了南北朝时期 , 佛教的净土信仰与西汉中期以来的西王母和不死仙药为中心的西方求仙信仰相结合 , 南朝梁周舍(469—524)作《上云乐·老胡文康辞》中提到的“西方老胡 , 厥名文康……凤凰为老胡家鸡 , 狮子为老胡家狗”把西方仙人“老胡文康”形容为生自上古 , 长生不死 , 能歌善舞 , 又善弄凤凰狮子 , “蛾眉临髭 , 高鼻垂口” , 长相与丝绸之路上的胡人一样 。


王积洋老师讲“中国瓷”青瓷篇

王积洋老师讲“中国瓷”青瓷篇// //

(西晋) 青瓷胡人骑狮砚滴

(西晋) 青瓷胡人骑狮砚滴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些青瓷器具中 , 狮子的形象更多的是与中国民间传说中的辟邪形象融合 , 辟邪是古代汉族民间传说中的一种神兽 , 形似狮 , 头有角 , 身有翅 , 具有辟御妖邪的作用 。 汉代以后的辟邪形象应该是吸收了外来的狮子和本土的虎、豹等猛兽的形体特征而形成的新的神兽形象 , 其中以狮子的形象为主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青瓷狮形水盂、羊形烛台 , 其最典型的共同造型特征就是使用刻划的方法在动物的身上添加羽翼纹 。 这些青瓷动物形器两肋部的双翼纹饰 , 说明了其造型的共同来源—古代波斯工艺美术中的翼狮形象 。

拓展知识

人物简介: 王积洋是国内古玩界新生青年顾问 , 具备国家鉴定师资质 , 与国内故宫多位专家同为国家在古玩鉴定以及文物回流中做出过杰出贡献 。

简介: 王积洋出生于吉林 ,

2010年毕业于伯明翰大学历史科目授予硕士学位 。

2011年以出色成绩进入中国国家考古队 , 成为国家考古队志愿者 , 并参有浙江余杭玉架山史前聚落遗址 调研 , 四川宜宾石柱地遗址等国家考古发现 。

2012年国内知名艺人王刚与知名歌手白雪开幕亮马国际古玩城 , 荣誉嘉宾 。 2013年彭加木失踪谜团13年大揭秘考古调查团顾问 , 调查中受伤退出国家考古队就任于香港宝龙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任职高级顾问及专家团鉴定师 。

2014年任职新加坡苏富比市场分析科科长 资深顾问 , 专家鉴定师 ,

2014世博展“中国文化艺术品展览会”鉴定师 。

2015年任上海民间研究会常驻理事 , 上海民间文化交流协会理事 。

2016年——2018年任中国玉石工商联会常务理事 , 四川成都书画协会常委及中国四川钱币收藏交流会顾问 。

2019年—— 时任深圳文联理事会常任理事、台湾驻深圳市两岸同胞文学艺术交流办事处副主任 。


王积洋老师讲“中国瓷”青瓷篇

王积洋老师讲“中国瓷”青瓷篇// //